五一行走古徽州(詳細游記+攻略+超多精品照片)

作者: Liufeng51

導讀【楔子】走遍古徽州,是一直以來的一個小小夢想。從去年十月份第一次去徽州開始算起,這已經是第三次去徽州了。第一次去了黃山和屯溪,曾經寫過一篇《黃山游記及攻略》在攜程網上;第二次去了黟縣的宏村、塔川和南屏,也寫過一篇帖子:《水墨宏村,煙雨南屏(徽州紀行,那時候咱們土人登山俱樂部已經成立,順理成章地就發在俱樂部的壇子中了,記得在《水墨宏� ...

【楔子】走遍古徽州,是一直以來的一個小小夢想。從去年十月份第一次去徽州開始算起,這已經是第三次去徽州了。第一次去了黃山和屯溪,曾經寫過一篇《黃山游記及攻略》在攜程網上;第二次去了黟縣的宏村、塔川和南屏,也寫過一篇帖子:《水墨宏村,煙雨南屏(徽州紀行,那時候咱們土人登山俱樂部已經成立,順理成章地就發在俱樂部的壇子中了,記得在《水墨宏村,煙雨南屏(徽州紀行)》的末尾曾經寫道:徽州,我肯定還要再來的。

時隔半年之後,我終於來了。

沒有想到這一天會來得如此之快!

這是第三次去徽州,算是徽州之行三步曲吧。

出發之前,大體確定的行走目標是歙縣、休寧和婺源,也算是半個古徽州吧。歷史上,古徽州管轄地有歙縣、休寧、婺源、績溪、黟縣和祁門六縣,地域太大,景點太多,假期太少,只能留一些以後有空再去了——徽州是一個需要靜下心來花時間慢慢品味的地方,急切地趕時間景點只能是走馬觀花了,這可不是我所想要和希望的。在徽州行走,不必時間太趕,想休息時就休息,想曬太陽就曬太陽,要真正地把心融入到鄉野自然和古村落之間,這樣的行走才更有意義。現在徽州這個稱謂已經消失,改為了黃山市,轄區早就發生了改變,婺源也被劃入了江西,所以,本帖便延用了古徽州這個地名。

本來,三月份開始萌發五一去徽州的念頭時是准備騎自行車ZN一把的,也發過一篇結伴帖,無奈後來在攀岩練習中手臂和腿關節均不同程度地受傷,兩個月來一直沒完全好,不能進行長距離的騎行,幸好當時沒有人站出來要結伴,才讓我能在臨出發的前幾天改變主意,決定乘車進行一場休閑FB游。

或許,這是在給自己找一個可以不ZN的理由吧!哈哈!

【出發】

2005年4月29日 上海-徽州歙縣

今天去徽州,但此前並沒有刻意去網上查找相關的線路攻略。對於旅行,一直習慣於采取一種隨意而安的態度,不執意地追求每天必須到哪,必須完成幾個景點,一切都隨當時的心境而定,只要在假期完了之後能趕回公司上班就行。如果在外面玩瘋了,多呆幾天也無所謂,只要開心就好。不想查攻略是因為想保留一份未知的懸念,這樣玩起來才覺得比較有意思,當然,大體的方向還是需要確定的。比如這次去徽州,就是想去體會一下被譽為“東南鄒魯”的徽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積澱的,也滋養滋養自己這顆缺少文化品味和藝術細胞的腦袋。當然,如前面所說的,並不會刻意地一定要以一種研究者的心態去面對徽派建築、新安樸學、新安畫派、新安醫學等等等等一大堆屬於學術範疇的東西,僅是去完成一項沒有任何壓力的隨意旅程而已。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我這次卻是帶著夢的腳步去探訪古徽州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存的。

去過徽州之後,便時常會做一些關於徽州的夢:高高的馬頭牆和散落在青山碧水間的灰白影像時常會突現夢中,我知道,必須再找一個時候去圓這樣的夢想。

五一長假,這樣的機會終於來了!

對於徽州的全面認識,最多的還是來自於紀錄片《徽州》,那由宏村南湖荷塘切入的片頭畫面和片尾讓人靈魂出竅的空靈余音一直駐留腦海。印像最深的一段是介紹徽墨的:黃庭堅拿了一塊墨讓潘谷鑒定,潘谷隔著布袋摸了摸,說道:這是我早年做的墨,如今精力不濟了,再也做不出這樣的好墨了。秦少游聽說這事,也有意要考考潘谷,便拿出半壁殘墨讓潘谷辨認,潘谷見墨後一下子跪了下來,說道:“這是李墨啊!我今生能見到這樣的好墨,真是我的福份了!”潘谷為性情中人,終於在一次醉酒之後,讓家人把所有他人的欠帳取出一把火燒為灰燼,搖搖晃晃地出了村門,在村口的橋上失足,以特別的方式走完了生命全程。這一段印像特深是因為對一個能為半壁殘墨而跪“黃金之膝”(男兒膝下有黃金)的潘谷實在佩服得緊。人活到這種狀態,在常人眼中已無異於瘋子,但我深深理解潘谷的這一行動,沒有矯揉造作,一切均發自於內心的那份崇敬,並努力使他自己的技藝去達到那份標准。

或許,徽州文化能夠一直傳承也與這種精神有關?

公元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九日晚上十點,踏上N518次開往黃山的列車,當車輪與鐵軌發出混合交響樂的那一刻起,徽州就逐漸進入我的夢中了……

【進入徽州,到達績溪】

2005年4月30日

許久以前看到一個謎語:“二人山下就詩文,三炮打進四川城”。現在看來,這個謎底是那樣的容易:“徽州”。而當時,沒有想到“詩”與“絲”諧音這一點,怎麼也沒猜出來。

徽州地處皖南,如今的安徽就是安慶與徽州兩地的合稱。徽者,意為美好;很明顯,徽州就是指“美好的地方”。那麼,“美好的地方”到底有多好呢?

當我在火車上做了一個夢醒來之後,不知何時天已經下起雨來,雨滴正順著車窗一絲絲地往下流,找尋著她們各自的歸宿。輕輕拍打車窗,震落一些水滴(也只能是輕輕的,深怕驚醒了她們的夢),一幅長卷的山水畫卷就在眼前快速地鋪展開來:近處,偶爾會有一片片的粉牆黛瓦一掠而過,然後便是大片大片的綠色油菜花的“孩兒們”來刺激朦朧的睡眼;遠處,雲霧在高高低低的群峰間繚繞,偶爾一陣電光急閃,給灰蒙蒙的天空增添了幾許亮色,再過一會,轟隆隆的聲音便由遠及近,給車輪與鐵軌的交響樂來一個即興伴奏。

突然之間,聽到列車員說前方到站績溪,想起這片土地上曾經風雲顯赫的紅頂商人和現如今正執中國牛耳之政壇人物,腦子裡就只剩下“地靈人傑”這幾個字了。

【漁梁壩】

八點半,火車晚點一個小時,終於到達了歙縣。下得車來,發現雨停了,天開始放晴,多虧這晚點的火車,讓我免了淋雨之苦。有時候,火車晚點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嘛。

從火車站出來,就見一輛往漁梁的中巴客車開了過來,二話不說,背起包直接上車,奔漁梁壩而去。

二十分鐘後,車便到達了漁梁古鎮。花三十塊大洋買通了攔路虎,由於游客很少,倒讓我攤上了一專職導游,給我細細地介紹漁梁壩的景點和歷史,實在不錯!在呈坎也有同樣的經歷,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兩個地方的門票錢實在花得值得。

此次古徽州行的第一個景點就選擇漁梁壩,這是有原因的。在我看來,整個徽州能夠興盛近千年,可以說是與這座小小的壩體有莫大關系。

徽州地處群山之中,以前與外界的交通和商旅往來主要是通過水路,不管是出去還是進來,都要在漁梁壩碼頭上下舟船。過新安,下錢塘,闖蕩天下,可以說這裡就是徽商的發跡起點。徽商賺了錢,衣錦還鄉榮歸故裡則興辦教育,進而入仕,博取功名,做官;然後又衣錦還鄉,興辦教育,造就了中國的一代“儒商”,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由此而帶動了新安理學(徽州古稱新安郡)、新安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等的一度繁榮。

有人將漁梁壩比作都江堰,除了從水利工程方面的建築難度來講外,就其產生的結果影響來說,想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都江堰哺育了一個天府之國,漁梁壩造就了一個與敦煌學、藏學相比肩的地方學——徽州學。

沿著漁梁古街道前行,遠遠地就聽到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再朝前走幾步,下了百步碼頭,在照片上曾經幾次看到的漁梁壩體就毫無遮擋地完全呈現在眼前了:由一塊塊石板壘成的壩體宛若一整塊灰白色的巨石橫臥水波之上,最遠處的兩個開水口中,壩體上游的水流正以極快的速度流過壩體衝向下游,與下游的亂石堆相碰撞,濺起朵朵浪花,那轟鳴巨響就產生於那兩個水口。

我迫不及待地迅速地下到壩體上,導游便開始細細講解漁梁壩的建築和歷史……

眼前的這座壩體是歙縣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據考證,唐宋年間人們就在這裡壘石為壩,至今已有千年,現在的古壩為明代1501年重建,為整個徽州的水口。漁梁壩的修築,既可蓄上游之水,亦可緩壩下之流,無論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非常有利。整個壩長 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壩高近七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就是說,最高的石塊有近七米長!它們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 石墩如釘插入,這種豎石稱元寶釘。這樣,上下層如穿了 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由於其形狀像燕子的尾巴,故又稱燕尾石,這樣,上下左右 緊聯一體,便構築了這跨江而臥的堅實壩體。壩中間有三個開水門,深淺不一,用於排水。現在是枯水季節,就只有遠處那兩條深些的開水門有水往下流,眼前這條淺些的則斷流了。待到六七月份,雨過之後,上游的江水漸漲,整個壩體都將湮沒在水流之中,變成一條百余米寬的瀑布,景像極為壯觀。

通過導游的講述,才讓我真正明白這漁梁壩真是不簡單!想想古代的建築機械,要完成這樣一項宏偉工程不容易,怪不得被人與都江堰相提並論。

站在壩體上,舉目四望,幾名村婦正在壩上那口特意設置的“泉眼”中洗衣服,幾個村民正舉著釣杆在悠閑的釣魚;壩的上游,幾只游船飄浮在碧波如鏡的水面上,壩下則是亂石嶙峋,浪峰擊石;對面的紫陽山上,樹木郁郁蔥蔥,一片青翠,這邊的漁梁鎮老街則是層層疊疊的馬頭牆和一溜的灰白色。

好一幅安靜閑適的鄉村風光!

見到這種景像,即刻決定一定要在這裡至少住一晚,好好地體味一下這種寧靜閑適的古鎮生活!

【漁梁古鎮老街】

看過漁梁壩之後,隨著導游再次走到漁梁老街上。

漁梁老街中間高,兩邊低,據導游說高差有七米,酷似一條鯽魚背,漁梁也應此而得名。

以前的徽商,貨物都是從這裡揚帆起船的,漁梁壩這項水利工程,也就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大碼頭,成為新安首埠,據說最繁華的時候,上下游都各停有三四百艘船只等待卸貨和裝貨。現如今,坐游船從江面上看,依然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十多個碼頭遍布於江邊上。大米、鹽、生活日常用品源源不斷地從杭州方向運來;茶業、徽墨、歙硯則被遠游的徽商帶到了外面,走向全中國。碼頭的貨物集散帶來了商業的繁榮,商人、 腳夫和往來客人雲集漁梁,從而形成了一條熱鬧的商業街。當年這裡商鋪酒肆林立,依河岸蜿蜒達兩華裡。

目前老街保存得比較完整,一般建築為上下兩層,家家戶戶門對門地高高立起,有六七米高,最有特色的是亦店亦宅的住屋,有前店後宅式,下店上宅式,前店中坊後宅式等。老街寬一般為兩至三米,房屋隨地形而曲折,相對來說空間有些逼仄。不少是明清時期的遺留建築,兩邊飛檐翹角,走進那些深宅大院,不難想像這條老街上曾經有過的繁華。腳下為鵝卵石鋪就,放眼望去,似江南古鎮風格。整條老街讓人覺得悠閑適意,目前商業氣味已經很淡,生活氣息濃重,不時地可以看到一些老人聚在一起訴說往日的歲月。那些徽韻猶存的老字號店鋪、茶肆酒樓、鹽棧,都隨著水路作用的減弱而與漁梁壩體、碼頭褪化成了一種讓人摩挲的風景!

順著漁梁老街漫步,不時地可以看到地上由鵝卵石有意鋪就的一些像征性圖案,導游說這些圖案表達了古時候外出的徽商和為官的一種心理,具有一定的寓意:你看這個似銅錢的,代表商人想要發財;用石頭堆成花瓶的形狀,叫一路平安;拼成一艘船,船上面揚起帆,則表示一帆風順;路中鹿高官厚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太白問津處】

沒著老街從“魚尾”處一路行來,細細觀賞一處處遺留下來的明清古跡,慢慢地走到了“魚頭”處。遠遠地望見一亭矗立在江邊,一青石長條碑立於邊上。走近了細看,上書:太白問津處,亭自然就是“問津亭”了。

望著眼前的“問津亭”和對面的城陽山,想著李白尋訪李宣平的故事,視線不禁慢慢模糊……

許宣平是與李白同時代的一位隱士,居於歙縣城南之城陽山,那裡終年雲霧繚繞,密林深廣,是個閑逸的所在。許宣平就在那裡飲酒吟詩,還常挑點柴禾進城去賣,擔上掛著葫蘆和拄杖。賣了柴後,便豪飲一醉。回山時,常獨自吟唱:“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好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態。

有羨慕他這種悠然生活方式者想到山中拜訪,卻大多不見其人,只見山中石壁上題詩一首:“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岩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好一幅閑逸雅致的圖畫,因而輾轉流傳,愈傳愈遠,有好事者竟把它題於洛陽同華傳舍(相當於現在的旅館)的牆壁上,被大詩人李白看見,拍手稱贊:“此真仙人詩也!”

唐天寶年間,李白走訪宣城舊友,游罷涇縣桃花潭,欣然來到歙縣尋訪許宣平,並在這裡問路,民間傳說,李白到這裡時見江上停泊一只破船,船頭有一老翁,神態飄逸,容顏超然,李白尋訪許宣平心切,全然沒有注意這一切。他見老翁便打揖拜問:"請問許宣平先生仙家何處?"老翁捋胡微微一笑,脫口而吟:"門前一竿竹,便是許公家。"李白聽後便照直前。沒出多遠,幡然大悟:"門前一竿竹。不就是船頭的那竿篙麼?老翁當是許宣平了。"李白當即轉道返回,但回到這裡時,老翁已無影無蹤了,只見濤濤江水直向東奔去。不遠萬裡,特來尋仙,竟錯過,詩人李白好不懊喪,便悵然在身前茅庵壁上題詩一首:“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杖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余。”李白回到練江北岸,盼望再能遇見許宣平,但終未能如願。而許宣平回來時,見庵壁上的留詩,知道來訪者竟是鼎鼎大名的李太白,也非常惋惜。

兩位同代知名癮士,竟然這樣錯過,真是:"許士已乘黃鶴去, 此處空剩問津處"。

想完這個故事,視線重又凝聚,抬頭望,見江上一艘游船緩緩而行,看他們朝“問津亭”處張望,想來也是找尋當年的這個故事和遺跡來了吧?

【留宿漁梁古鎮,隨處悠游】

在“太白問津處”冥想感概了一刻之後,開始沿著老街找住宿。

古鎮目前的商業化氣息還是很淡的,走遍了整條街,只有兩家挨在一起的客棧提供住宿,隨便找了一家“漁梁古渡人家”住下。事實上,這個“隨便”的選擇很不錯,因為從住的房間推開窗,就可俯看整個漁梁壩了,第一天晚枕著嘩啦啦的水流聲入夢,次日早上醒來,感覺非常之好,便又多在那裡賴了一晚,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住下之後,把那有些拉風的登山背包缷下,開始在整個古鎮中慢慢地悠游起來。

古鎮不大,從巴慰祖故居博物館到巴道復運輸過塘行,從過去的藥鋪到鹽棧,從鹽埠巷到獅子橋,來回兩個來小時就把所有的景點走了一遍。

有幸看到一次民俗表演演習:跳鐘馗。據當地人說這個民俗表演曾得過獎,不過,由於他們表演時講的是方言,我並沒有聽懂,看了十多分鐘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

在巴慰祖故居博物館,見到其第十三代重孫正在作畫,邊看邊和他聊了半個多小時,隱隱感覺到其得新安畫派的一些真傳。但見那掛在堂中的幾幅黃山風景圖中,用墨簡淡,疏密相間,遠處的峻嶺奇松、懸崖峭壁與近處緩緩流動的溪流形成靜與動,蒼茫與清晰的強烈反差。不知是否由於在那較昏暗陰涼的室內呆得太久,總覺得畫中透出一股蕭瑟與清冷,與我五月六日在婺源博物館中見到的一幅弘仁(漸江)黃山圖真跡有幾分神似!

古鎮的居民也很純樸,在游玩的時候,兩小女孩見我拍照片,覺得新奇,便央著我給她們拍,待她倆擺出Pose,倒讓我大吃一驚!因為我沒有想到她倆會不約而同地做出了邱吉爾的V字經典手勢。

【釣魚,有幸見到彩虹】

走完了該走的景點之後,便又回到漁梁壩上,看那些悠閑的古鎮人釣魚。他們技術可真高,基本上每兩三次下鉤就能釣到一條,一會兒魚兜裡就多了三四十條小河魚。使用的魚餌也很特別,不是從店鋪裡買來的魚餌料,而是就地取材,在漁梁壩下游淺水處隨手捕來的小蝦米。

看他們釣魚這麼容易,便央求著一位大哥讓我一試,他非常樂意地把釣杆交給我,但自己卻不爭氣,二十多次下鉤均無收獲,不好意思耽誤他釣魚,便將釣杆還他。他笑呵呵地說:釣魚也是一門技術喲!

是啊,技術到位,事半功倍;技術不行,總是空等。

中午在客棧吃飯,菜就是老板從釣魚人手中買來的小河魚,紅繞,味道不錯!

下午,轟隆隆的雷聲送來了一場大暴雨,雨過天晴,居然見到了一條彩虹橫跨練江之上,有約一公裡長,美美的一頓視覺快餐!

【與老板、老板娘、大頭共進晚餐】

晚上,老板與老板娘盛情地邀我與他們一起吃,能與老板、老板娘共進晚餐,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一起共進晚餐的還有一起住在客棧的游客“大頭”。晚餐很豐盛,四個人五菜一湯,尤其是那嫩竹筍,至今讓我回味無窮。價錢卻非常便宜,每人只要十元錢。誠如老板娘所說,她完全沒有把我們當作游客,完全是一家人看待!不斷地要大頭和我夾菜,生怕我們吃不好吃不飽,這樣的純樸民風,讓大頭和我都感動不已,完全不好意思拒絕,只好不停地夾菜,不停地吃,直到胃發出紅色警告信號為止。

整個五一長假游玩下來,雖然也是天天FB,天天吃當地的特產招牌菜,但吃得這樣溫馨而舒坦的,也就只有在漁梁古渡人家了。

如果下次再去,一定還住那裡!

【夜游古鎮】

吃完飯,與大頭沿著街道逆練江而上,一直走到了縣城的西門橋,然後慢慢地走回來。

晚上的古鎮很安靜,有江南古鎮老街的味道,由於少了濃厚的商業味,更覺得純樸自然。和大頭走了一個來回,游客就只有我們兩個人。七八點鐘光景,多數人家便已關門閉戶,只有偶爾從窗口漏出的一絲絲光線讓人猜想一家人正圍在電視機旁享受天倫之樂吧?偶爾在街上也能碰到幾個行人,只是步履匆匆,此時,他們正惦記著一家老小吧?行走在練江邊的新安古道上,青蛙們在哇哇地大叫,向追求對像發出強烈的信號;一些不知名的小蟲子們也自不寂寞,一展嘹亮歌喉,你方唱罷我登場,像是在相互比賽;江上偶有幾點光亮劃過,是有漁夫趕著魚鷹在捕魚……

走得累了,便坐在問津亭的“美人靠”上吹吹涼風,聊些古鎮的點滴,揣摸李白尋訪許宣平當時的失望心境,歲月仿佛一下子倒流了千年。

大頭,一別之後,十余天未見,如果見到了這篇帖子,請回應一聲!

我在這裡想著你!

2005年5月1日漁梁壩-潛口-呈坎-唐模-棠樾牌坊-新安碑園太白樓-許國石坊-夜宿漁梁壩

早上被一陣驚雷震醒,推開窗,向外張望,灰蒙蒙的一片,雲層很低很厚,大雨傾盆,屋檐下水流如注。漁梁壩的水聲則更大了,近處的第三個水口也已經有了很大的水流,更多的流水則已經漫過壩體,衝向下游的亂石堆,轟鳴之聲不絕於耳——想來昨夜大雨已經下了許久。奇怪的是,這麼大的水聲昨夜我居然能睡得很香,想來是很適合做“驢”的。

洗刷完畢,下得樓去,老板娘說大頭為趕時間,早上五點多已經出發去深渡坐船游新安江千島湖了。

早餐簡單地喝了一杯豆漿一碗稀飯外加兩個煎雞蛋,豆漿味道不錯,比上海喝得濃好幾倍。吃完早餐,大雨也漸漸地小了,不過,天依然陰沉得很,想來大雨還是要下的,本來決定背包走的想法臨時改變,決定再在漁梁壩住一晚。托老板娘打電話包了一輛三輪摩托車,只帶個腰包,輕裝向下一個目標進發。

很快到了歙縣縣城,坐在三輪車中向外張望,才發現縣城是被包圍在一片丘陵地帶中的盆地,三條從西北面、西南面來的上游支流在縣城彙合成練江,浩浩蕩蕩地向東邊流去。細雨依然在下,雲層依然很低,幾乎要壓著遠處的山峰了,灰白的霧氣在群峰間蒸騰、飄蕩,配上灰白的建築、翹起的馬頭牆和向東流去濤濤江水,絕對是一幅上佳的山水畫。長期處於這樣的自然山水環境中,加上程朱理學的浸潤熏陶,新安畫派能夠在中國畫壇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足為怪了。極想停下來拍一幅全景接圖,但想想這種天氣光線下普通數碼相機的層次表現能力,也就只好讓它留在記憶中了。在這個時候,想著要是擁有一台D70該有多棒!

在去往潛口的路上,隨處可見古村落、古牌坊和古塔散落在不遠的路邊,感覺古徽州她深沉的腳步正不斷地向我走來……

【岩寺文峰塔】

離開縣城十多分鐘,遠遠地看見一座古塔矗立在荒郊野外,開車的師傅小黃對我說,那是徽州最高的古塔岩市文峰塔。

下車走了一圈,小黃開始向我介紹:岩寺塔在豐樂河邊,原名水口塔,始建於明代,費時十余年,花了四萬多兩白銀。塔七層八面,高66米,是徽州塔高之最,底徑8米,逐層略內收。據老一輩人講,以前底層塔有一米多的塔檐向外伸,並隨塔高逐漸加長,至頂層時已向外伸出近三米,避免了各層塔檐被積水剝蝕,是徽州古塔中特別的建築樣式。後來塔檐被大火燒盡,葫蘆塔頂也遭雷擊而倒塌,就只剩下目前這個樣子了。走近了細看,塔體有些斑駁,塔頂已是藤草漫漫,在細雨微風中更顯蒼涼。塔的另一邊是鳳山台,他帶我走上一個由紅磚壘成的巨形平台上。據說這是當時古塔的建造者構想的一幅文房四寶:塔為筆,台當硯,橋為墨,以四面的田地作紙,希望岩寺學運昌盛,人才輩出。

一個開車的師傅都能把景點講解得像導游一樣詳細,不得不讓我對徽州的文風鼎盛刮目相看。

【潛口塔】

車再往前行,經過一大片的油菜地後(如果是油菜花開的季節,一定漂亮得一踏糊塗),又見前方有一古塔,下來拍了張照片。小黃說這是潛口的水口塔,建於明嘉靖年間。從外形看,與岩寺文峰塔有些相像,比文峰塔更為古樸,除一些綠草和青苔外,甚至於塔檐和塔頂都有小灌木生長其間了。塔為四面八角,高七層,估摸有三十余米,底座比文峰塔為大,約有十米,也向上逐層內收,形成立錐體,故又名“潛口錐”。小黃告訴我說上面的葫蘆穹頂有“收日月之精華,納天地之正氣於寶壺之中”的意思,體現了古徽州建築中濃厚的風水意識。關於徽派建築風水意識這一點,後面游玩的呈坎體現最為明顯,留待下面敘述,暫且不表。

【潛口民宅】

看完了潛口古塔,很快就到了潛口民宅。

下得車來,只見一大片灰白的建築依山傍水,隨地勢高低一層層地零散分布在綠樹掩映的小山上,山下一汪平湖,輕風搖曳,樹影婆娑,灰白影像與綠樹倒印水中,真是山青水秀的好居所!

花三十二元門票進入裡面,才發現民宅沒有人居住,居然全是一座座空宅,與其稱謂似乎有點不相稱,據導游說這裡的民宅都是文物局把一些歙縣不易保存的古民居、牌坊、祠堂原封不動搬過來的,說白了,就是一座民宅“博物館”而已,了無生氣,走在其間總覺得冰冷。沒有人氣,就像沒有了靈魂,只是一具具被歲月風干了的軀殼罷了,不太喜歡。

雖說不太喜歡這所“博物館”,但單從其建築層面上說,完全可以反映徽派建築的特色。

這裡的建築完全按照徽州傳統的村落建築平面構圖,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風水意願和地域美學傾向。依照當地普遍遵循的“依山臨水”的建築格局,借用山林地勢高下,傍山取水,采取掘出鏟平、壘壩砌築台基等營造手法,使村落的總體輪廓與所在地形地貌、山水風光自然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徽州三絕: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在這裡都以找到。飛檐翹角突兀多姿的馬頭牆、灰白高大的牆體和復雜的磚雕、木雕、石雕讓人眼花繚亂。各建築上下左右之間,再砌築一些台坪、街巷、石階和石徑,門前屋後種植花草樹木,室內陳列明式家具和對聯字畫,形像地再現了明代徽州民宅的歷史文化風貌。

當然,錢是不能白花的,於是便好好地轉了近兩個小時。最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那裡的對聯,試揀幾幅來分享一下:

方觀田宅聯

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

司諫第宅聯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樂善堂聯

樂善是圖施諸人忠以作所守成有道職其事實而行之

吳建華宅聯

能敬以和居家至要有條不紊治世名言

曹門廳聯 

文經武緯甲第忠君愛國名家

羅小明宅聯 

道平策足斯其路文蔚澤居自有家

從這幾副對聯可以看出程朱理學在徽州文化中的影響力真是驚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竊以為徽州文化能昌盛幾百年之久,其原因都藏在這幾副對聯中了。

【呈坎八卦村】

早就聽說呈坎具有“中國獨一無二的明代八卦村”美譽,游完潛口,便迫不及待地坐上三輪車,顛簸了二十多分鐘之後,遠遠地看到了呈坎村,它座落在四面環山的一個盆地中,一大片的灰白影像充斥著視覺;群山上一片片綠油油的油菜地呈梯田狀從山腳一直排到山頂,想來如果是油菜花開的季節,那大片金黃色的油菜花絕對是出片子的好地方。不過,目前我所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會有八卦村這種說法呢?難道與蘭溪的諸葛八卦村也有陰陽相對的太極圖麼?當我對著迎面而來的青山想太極八卦方位的時候,車很快就進到到了村子裡面。買了門票,三十五元,便跟著一專職導游進村。

站在村口,導游開始為我介紹呈坎。

呈坎,古名龍溪。

“龍溪聽來比呈坎顯得大氣而響亮,卻為什麼要改名呢?”聽導游講第一句,我便發了疑問。

“這主要是當時盛行的風水理論的集中體現。”導游開始慢慢地為我講解呈坎村建築的風水學說,“相傳,呈坎最早建於唐末,當時江西的羅天真、羅天秩堂兄弟遷來,到歙縣擇地築屋,當看到呈坎四周環繞的八座山峰時,便依照太極八卦來布局。你看,村落背後緊靠的為葛山和鯉王山,高大的葛山與西北方向的黃山山脈連成一氣,黃山即是呈坎村的龍脈;村落左邊有龍山、長春山為青龍,為輔;村落右邊有龍盤山、下結山為白虎,為弼;村落前這條小河(氵眾)川河依村而過;前是寬闊的大片平地,遙遙相對的對景山是靈金山;整個環境構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態勢,而目前古村所處的位置,正好是風水理論所認為藏風聚氣的最佳位置——穴中。山多則水眾。呈坎的水形勢非常優秀出色,風水理論認為“吉地不可無水”,眼前的這條河(氵眾)川河是主干流,此外,還有數條小溪從各方彙入,“(氵眾)”者,水多之義也。鳥瞰(氵眾)川河水系與呈坎村的關系,風水學上稱為“九龍戲珠”(古時稱龍溪,就是與這種水勢有關)。也屬於風水書《水龍經》中所列的“舞鳳”型吉水格局。如果把呈坎的山勢比作一條起伏的龍(實際上,早已形像地稱為龍山、龍盤山了),那麼?(氵眾)川河水系就像一只飄逸起舞的彩鳳,真可稱得上是龍翔鳳舞、龍鳳呈樣。羅氏家族英才輩出,既有高官,也有隱士;既有富商,也有高僧;還有詩人、畫家等等。朱熹就曾題聯贊美我們呈坎為“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可以說與這裡的風水好是有極大關系的。至於為何改名,說來很有意思。《羅氏族譜序》中說:“蓋地仰露曰呈,窪下曰坎”。實際上,這僅僅是其表面字義。《說文解字》中“呈”的本意是“平也”,後引申為“顯”、“表”。“坎”從伏羲先天八卦所定方位看,屬西方,再從“坎”所對應的自然現像看,應屬水,這樣,很明顯,“水西邊的平地”就是“呈坎”二字的真實內涵。你看,那邊的油花地就是水西邊的平地了。平地與建築,正好一陰一陽,加上這條呈S形的(氵眾)川河,正好是太極八卦陰陽圖。”

哦!原來是這樣!聽導游這麼一說,對於風水理論稍有了解的我一下子恍然大悟。

“風水理論”,是古代人們在選擇居住地時,對氣候、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各建築環境因素的綜合評判,以及建築營造中的某些技術和禁忌的總概括。它形成於秦漢,成熟於唐宋,明清時已達到非常完善的體系了。大致分為兩個流派:其一為形勢派,著眼於山川形勝和建築外部自然環境的選擇;其二為理氣派,注重於建築方位朝向和布局。徽州山多水眾的自然地理環境為形勢派和理氣派的“風水理論”都提供了非常豐厚的土壤。在古徽州行走,隨處可見按風水學說而選址、布局、建設的古村落,這些村落大多由發家的富商巨賈或達官貴人出資興建,加上程朱理學精深文化的引導,它們達到了空間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完美結合。一般說來,它們具有以下特點:

1、枕高山面流水,特別注重對水的活用,符合村落建設的基本條件,而更重視對村落環境的需求;

2、以家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地;

3、尊儒重教,注重文化設施建設,有祠堂、書院、牌坊、水口園林等建築,文化氛圍濃郁;

4、建築風格、型制規整統一,建築組合豐富多變,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木材為主要材料;

5、建築裝飾以磚、木、石雕為主,雕刻精致細膩,有很高的藝術水准;廳堂內皆有反映主人情趣、志向的堂名、對聯、陳設等,注重庭院園林的營造;

6、以程朱理學觀念統治、規範人們的思想、行為、道德水准。

【寶綸閣】

跟著導游走,進入村中,一下子就來到了羅家祠堂,目前俗稱為寶綸閣,素有“江南第一祠”之稱。該祠分前、中、後幾進,層層升高,顯得氣勢宏偉威武,很自然地產生一種莊嚴肅穆氣氛。寶綸閣占地面積很大,比以前在南屏看到的祠堂要大得多,且建築樣式也有些區別。第一進為儀門,儀門內是八丈見方的天井,天井兩旁為廊廡,豎立著兩塊青石長條無字碑,導游說碑上原是有文字的,為祠堂記和建祠考工記,後來祠堂在文革期間曾經作過學校,老師們用石碑當搓衣板,所以字跡全無了。可惜!

從儀門進去後抬頭看,便見中門上方一匾額上書有“貞靜羅東舒先生祠”幾個大字。門下一對石鼓,高兩米有余,以此可以看出羅氏家族曾經出過高官;上面的門當為四根圓木,以此顯耀這個家族曾有的輝煌。門當戶對,這在封建社會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門不當戶不對,想要聯親都是不太容易的。

第二進為大廳,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聳立,石柱之後是二十四根圓木大柱,堂中四根大立柱一人難以合抱,均為貴重的楠木、樟木等做的,祠堂歷經幾百年,連一個蜘蛛網也沒有。上面檁梁重疊,橫直交錯,正中的冬瓜梁粗大莊重,堂上還掛著一塊匾額,寬六米,高二點五米,上書“彝倫攸敘”四字,導游說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所書,有“天下第一匾之稱”。文革時一老師用紅紙將這塊匾額包裹起來,上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才得以保存至今。兩側掛有一些書法卷軸,記述的是該祠的一些歷史。其中一幅明代的書法卷軸據說被一教師當年拿去鋪床板,上面還殘存一些碎屑報紙不能剝離,但其書法比後人寫得遠遠高出許多。

大廳高大的板門照壁後又是一個天井,導游讓我猜裡面一株巨大的樹木是什麼樹。我想也不想就說是桂樹,這是古代祠堂建築的一個特征,有蟾宮折桂的意思。天井很大,有仿孔子文廟建築的痕跡,裡面的石雕是一對對“四不像”和祥雲,非常精美,這本是只有皇宮中才能雕刻的,但羅家依仗當時地位顯赫且地處偏遠,才鬥膽在上面雕刻這些東西,事實上要冒很大風險的,與此相同的還有第三進的寶綸閣,有些部分也采取了皇宮中才有的建築樣式。

走入第三進,高抬頭看見“寶綸閣”匾額高掛樓檐。寶綸閣分上下兩層,由三個三開間構成,加上兩頭的樓梯間,共十一開間。在中國,祠堂按規定都是一層的,像寶綸閣這樣擁有兩層的是絕無僅有的!這是由於當時寶綸閣歷經兩次修建,祠堂全部竣工後,後寢反為中進大堂遮蔽,有失對祖宗的尊敬。為此建設者便想到在後寢屋頂加蓋一閣,使整個祠堂形成後高前低的格局。為避免逝去祖宗的怪罪,羅家便將皇帝的聖旨、黃榜、誥封等恩綸供奉在二樓,取名“寶綸閣”。樓下則供奉祖先,意為天子在上,民在下之意,很好地處理了天子與祖宗之間的關系。天井與樓宇間由黟縣青石板欄杆相隔,石欄板上飾有花草、幾何圖案等浮雕。扶欄的望柱頭上均飾以倒立的浮雕石獅,顯得生動威猛。三道台階仿北京故宮金鑾殿的樣式,只是縮小了許多。台階共有七階,再往上是由十一根石柱支撐著整個樓閣,石柱上接木柱,是動了不少心思的,其中隱含了九階石台階!也是非常了不得的,要知道,這也只有皇宮中才使用的台階數,九五之尊,皇上知道了民間膽敢有人這樣做是要殺頭的。圓穹形的屋面和飛揚的檐角,梁柱之間的盤鬥雲朵雕、鏤空的梁頭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繚亂而又美不勝收。橫梁上彩繪圖案優美、色彩絢麗,雖歷四百余年,至今仍鮮艷奪目,也是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的一個課題。

在寶綸閣內擁有女祠,這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在古代中國,婦女是很沒有地位的,擁有女祠的就只有棠樾和呈坎。不過,相對來說女祠要樸素得多,與男祠的朝向正好相反,面積也不大,也沒有刻意的裝飾,但這已經足以說明當時的羅家是相當開明的了。

【呈坎村印像】

呈坎的小巷很多,據說有九十九條,比南屏的七十二“迷宮”還多,走在其間,確實容易迷路。小巷很古樸,那些斑駁的牆體和斷壁頹垣像是在無聲地道明它們的年齡和歷經的滄桑歲月。偶爾走進一幢古建築,推開門,沒准灑下來的就是五百年光陰!不小心踢到一塊石頭,都能踢掉一個朝代!呈坎村的古建築先後於1996年和2001年先後兩次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的保護文物就有22處,有“國寶之鄉”之美譽。國畫大師劉海粟先生來黃山把呈坎作為首選第一站,揮筆寫下“登黃山,不可不去呈坎”,能與黃山相提並論,實在不簡單。

村中依然保持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並沒有因為開放成為景點而改變。在這樣的景點中行走,非常愜意,下次如果再去,定要找戶農家住一晚,靜下心來實實在在地好好體會一下。這次由於是包了三輪車,時間安排得太緊湊,實在不劃算。

【唐模】

匆匆地游完呈坎,出來之後在小黃師傅的介紹下去了唐模。抄近路去唐模,不到半個小時便到了。在路上看見三位全副武裝騎行山地車的車友,一下子很是親切與羨慕,想想要是手腳沒有因攀岩而受傷,此時或許也騎車到徽州了。游古徽州,騎自行車可以說是相當好的選擇,因為許多時候,風景並不在景點之中,而在路上,騎車則可以隨時停下來欣賞眼前的風景,景點也景點之間相差也不遠,騎車的話既不累,又可以省不少銀子。

唐模,始建於唐,發展於宋,盛於明、清,歷史上因經濟活躍,民風淳樸,被譽為“唐朝模範村”。花三十八塊大洋才得以通行,一個多小時就把景點匆匆走完,感覺這錢花得有些不值。

唐模的風景是由自然田園風光和人文景觀結合在一起的一處旅游景點。行走在古徽州,自然田園風光一路都是,天天面對,沒必要非要到唐模去體驗。

跟著導游進入自稱為仿杭州西湖建的唐模第一景點檀干園,看完之後也不過如此,僅僅是塊十幾畝地的水潭而已,不知道怎麼會與西湖沾上邊,只有裡面幾塊米蒂、柳公權的真跡石碑刻稍微提起了我一點點駐足的念頭。除此之外,其它的印像都在漸漸淡去……

【棠樾牌坊群】

從唐模出來,司機小黃說到棠樾牌坊群去看看吧,反正也是順路。

到了棠樾,看了嚇死人的門票價格,當即決定不進去了!七座牌坊群要價50元,加上鮑家花園的30元,覺得不值!這次行走古徽州,花在門票上的錢就占了三分之一!想著全國各地景點的到處提價,再過幾年,真沒有幾個地方可以去了!

更令人可氣和可笑的是,為防止游客從外面拍照和觀看,連鏤空的窗格子也被封了!

【新安碑園-太白樓】

快速地逃離棠樾,半個多小時後回到了歙縣縣城,看時間還很早,便到新安碑園裡面去逛了一逛,門票10元。

新安碑園坐落於縣城西練江對岸,是一處園林建築,與蘇州的園林建築有幾分相似,只是建在山上,缺水,少了蘇州園林的靈動韻味。當然,來這裡主要是看碑帖,園林的欣賞倒在其次。

新安碑園中兩清堂的《余清齋帖》和《請鑒堂帖》共收藏了從晉到明各書法大家的珍品名件200余塊,中國歷代書壇的耀眼名星如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顏真卿、懷素、歐陽洵、黃庭堅、米帝,孟睿、董其昌等的作品在那裡均可見到。我不是書法愛好者,但一塊塊的碑刻看過去,也在裡面轉了兩個多小時才出來。

新安碑園邊上是太白樓,以前是茶肆酒樓,現已開發為旅游景點,據說是李白來歙縣尋訪許宣平時在此欽過酒,慨嘆沒能與許公相見。後人為紀念此段故事,便將茶樓改名為太白樓。登上太白樓,可以看到大半個歙縣城。

【許國石坊】

從新安碑園出來,看看天還沒黑,便到具有“東方的凱旋門”之稱的許國石坊轉了轉。

牌坊,在西方相當於紀念碑,為表彰一個人的為官功績或忠孝禮義而建。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坊”,建於明萬十二年(1584年),為旌表明少保兼木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而建。石坊平面呈現長方形,長十余米、寬六七米,高約十米。石坊遍布雕飾,工致細膩,古樸豪放,是徽州石雕工藝中的傑作。許國石坊四坊架連,八腳並立,在中國僅存一座,可以說是 “國寶”級的牌坊了。 前面去了棠樾,但沒有進去看牌坊與許國石坊有關,因為看過最精美的許國石坊,其它的不看也罷了,省五十塊大洋呢!

【夜宿漁梁壩】

轉完了許國石坊,天差不多黑了,趕回漁梁壩古渡人家,在那裡碰上了另一位旅游者Hahahong。

當時她正在看電視,我則很隨意地泡茶,並問她是否也來一份?據後來Hahahong說,我當時的那份隨意,竟讓她把我當成店裡的主人了!全沒想到我也會是游客。

晚餐挺豐盛,依舊吃得很溫馨,直到胃再度發出紅色警告信號,才不得已拒絕主人家的熱情。

吃完飯,與Hahahong在街上稍微轉了一圈,九點左右回到古渡人家,在電視機前見證了國民黨連站訪華的歷史瞬間。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