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風箏-教育

作者: sam_zhou_seu

導讀從南京飛往成都,再轉機飛往九寨溝,一路都很順暢。從九黃機場出來,大巴沿著高速公路一路下行。導游在前面開始了介紹,我則將目光投向了路邊的松樹。這兒是高原,海拔三千多米。路兩邊大約2、3米高的松樹和我以前所見的沒有什麼兩樣,蒼勁,墨綠,如錐狀。但是,更遠一些的山上生長著的高聳入雲的松樹卻不一般:整個樹干大約有10余米高,下半部分僅僅是筆直的� ...

從南京飛往成都,再轉機飛往九寨溝,一路都很順暢。從九黃機場出來,大巴沿著高速公路一路下行。導游在前面開始了介紹,我則將目光投向了路邊的松樹。這兒是高原,海拔三千多米。路兩邊大約2、3米高的松樹和我以前所見的沒有什麼兩樣,蒼勁,墨綠,如錐狀。但是,更遠一些的山上生長著的高聳入雲的松樹卻不一般:整個樹干大約有10余米高,下半部分僅僅是筆直的樹干,最低的枝杈也是從樹干的1/2甚至2/3處舒展出去,並不粗壯,並不偉岸,可以說看上去很瘦弱,很嬌嫩,但是他們一棵挨著一棵,密密的,疊疊的。讓人只可仰視,讓人只生敬畏。

我想,高原的松樹之所以和平原的松樹不同,就是因為他們只有一個勁兒地往上長,才能沐浴陽光、呼吸原本就稀薄的空氣;他們只有把全部養分都輸送給枝干,才能和其他松樹齊頭並進,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為了生存,他們必須站穩腳跟、擇無旁顧。離我家不遠就是聞名遐邇的北京東路,兩旁的松樹不可謂不高,不可謂不壯,他們施展各自的本領向上生長,同時也向四周擴張,每一棵都如同是一把巨型的傘。我曾經目測過,她的寬度與高度,不相上下,不分伯仲。同樣是生長,為何有兩樣的生長狀態?也許是氣候的原因,如果甘於落後,高原的松樹只有兩個命運:或是成為灌木,或是成為朽木;如果形單影只,高原的松樹只有一個命運:死亡。沒有伙伴的陪護,她如何能抵擋風沙的侵襲?於是我們看到的就是天然形成的如蜘網般密布,似牆壁般堅固的森林。在城市裡,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人工栽培的均有間隔的平原的松樹,每一棵都肆無忌憚地生長,也有生趣。

我並不想選擇,也不願褒貶。每棵樹,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並不代表自己沒有生存的權利,沒有選擇生存方式的自由。只要他能成活,只要他樂於如此,作為人類何必去橫加干涉,自尋煩惱呢?

樹是這樣,植物是這樣,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看過一篇課文,講的是加拿大地魁北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長滿松、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這是由於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其他樹的樹枝因為沒有雪松的枝丫富有彈性,能夠讓積雪從樹枝上滑落,從而保持蒼翠挺拔的身姿,從而都被積雪壓斷,漸漸地喪失了生機。而西坡雪小,樹上少量的積雪根本就壓不斷樹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貞之類的樹種,也都存活了下來。沒有任何人的啟示,為了生存,植物能夠選擇更加適宜的自然環境;為了生存,植物的自我糾錯系統能夠保證這一物種不被滅絕。那麼,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到底起了怎樣的作用?又該起怎樣的作用?

回顧許多偉人的一生,他們最終能夠得以成功的原因大致有這樣幾種:1、興趣。但凡在某一方面做出卓越成就的名人,都是報有極大的熱情。他們可以為此廢寢忘食、披星戴月、直至肝膽俱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彌足珍貴;2、學習。雖然他們有的被正規的學校教育排斥於外,有的家境貧寒沒能不如學堂,有的一直都在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共同之處:有選擇的學習。愛因斯坦年僅20來歲就寫出影響世界物理學界近百年的論文,用他的話來說,他是在浩如煙海的物理學中選取了一個方向,進行研究;錢鐘書先生考北大時,英語滿分,數學不及格。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怎樣讓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限度的效益,這的確是值得人們關注的。全面發展的確應該,但是求全責備,就有過之而無不及了;3、愛好。馬克思稱數學演算是他最好的休息方式、袁隆平先生拉得一手好提琴。達芬奇的博愛則是眾所周知的。所謂的大家,大多有著豐富的業余愛好。而這在愉悅身心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若干學科的邊緣領域這一旁人無法企及的黃金地帶。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現今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我們到底應該給人的發展旅途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把我們的興趣、我們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壓在孩子身上,讓他們喜歡?要求他們門門優秀,樣樣出色?要求他們只管學習、學習、再學習,不要分心,不要顧盼左右?我們的孩子不是機器人,設定好程序就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實現;我們的孩子不是泥娃娃,隨你的心願捏來揉去;我們的孩子不是法國宮廷花園中的樹木,任由刀劈斧砍,任由剪刀揮舞,只為整齊劃一,只為那人為的精美的圖案。

突然間我想到了風箏,孩子是什麼,孩子就是那在空中遨游的風箏;我們的教育就是若隱若現拴在風箏後面的線,父母、老師則是放風箏的人。如若孩子一切安好,就讓他隨心所欲吧;如若她遇到了困難,別急著拽,讓他先來應對,實在困難了,再來拽線、放線、收線。

這樣的比喻妥當嗎?值得商榷。

我們的教育到底是什麼?


精選遊記: 九寨溝-黃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