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歷史的足跡

作者: 呂自歌

導讀黃帝陵從西安出發,自駕車沿西銅一級公路196公裡可直達黃帝陵。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我出發去追溯歷史的足跡。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帝的陵園,它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傳說有一次黃帝出巡河南期間,突然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 ...

黃帝陵從西安出發,自駕車沿西銅一級公路196公裡可直達黃帝陵。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我出發去追溯歷史的足跡。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帝的陵園,它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傳說有一次黃帝出巡河南期間,突然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但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留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塚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史記·五帝本記》上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五千年前出生在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歷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黃乃地之正色,像征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故軒轅號曰黃帝。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後人稱她為“先蠶娘娘”;次妃彤魚氏發明了烹調和筷子;方雷氏發明了梳子;嫫母發明了織機和盤線的木拐子,後人稱她為“先織娘娘”。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歷法,其樂官伶倫制作了樂器。在炎帝後期,黃帝於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戰敗炎帝,後又戰勝蚩尤於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所以黃帝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極為崇高的,中華的文明時代是以黃帝為始計算的。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裡,有綠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有“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當然現在領導的專車可直接再上一段距離,至一處空地也要下車。沿路見了不少領導人手植的松樹,其中一株小松樹旁邊樹一碑,有“成龍敬植”的字樣。看來名人就是好啊,到哪裡都會留下行跡。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游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據說每爬上一次漢武仙台,你的壽命就會增加一歲。我也未能免俗,“哼哧哼哧”地爬了一回。本想在上面眺望黃帝陵全貌,不料四周古柏森森,將視線遮擋個嚴嚴實實。進陵園後,只見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塚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這裡香火很旺,煙火繚繞,不勝其景。在我們祭祀時,有女士問:“你們是香港來的吧?”可見大陸除了官方祭祀,極少有個人祭祀行為。出陵園,在橋山腳下,另有軒轅廟一座,為紀念黃帝之所。軒轅廟院面積約10畝,院內右側有一株古柏,樹根裸露地面,樹枝如虯龍在空中盤繞,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極為高大。相傳此柏為黃帝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據說,此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一株,稱為“柏樹之王”。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寫:“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傳是軒轅黃帝手植,距今約有五千余年。諺雲:‘七樓八擤半,圪裡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廟院裡有歷代重修軒轅廟的碑記和祭文石,並有據說是黃帝的腳印一個。按這腳印的尺寸,黃帝的身高姚明也比不上。廟院最後邊是大殿,上懸“人文初祖”金字匾額,殿內正中置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六字。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裡陳放著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著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這裡還有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的題詞,蔣介石題的“黃帝陵”也在其內。據說當時將蔣介石的題碑換下來後,請毛澤東題寫,毛澤東將“球”踢給了郭沫若,是以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郭沫若的題詞。據說全國共有黃帝陵七處,但只有橋山的黃帝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且是陵墓類001號,可見其重要性。黃河壺口瀑布壺口瀑布位於黃河中游秦晉峽谷之中,河西屬陝西省宜川縣壺口鄉,河東與山西省吉縣相接,是我國僅次於貴州省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黃帝陵至壺口瀑布車程大約五個小時,路況不甚好。宜川縣地處偏僻,游客坐四五個小時遠道而來,只為一睹壺口瀑布的真容,是否如面值50元人民幣的畫面上那樣,翻江倒海,奔騰跌泄,氣勢磅礡。有些景色任我們怎樣揣想過,怎樣端詳過,真正面對的時候,仍會大吃一驚。當我看到天安門、看到少林寺、看到壺口瀑布時,大吃一驚的感覺尤其強烈。原來任是怎樣熟悉,圖片上得來的感覺永遠不能取代真實的接觸,真正的感受全憑自己親身經歷。壺口兩岸蒼山挾持,萬裡黃河至此,河床由300多米寬突然收縮到50多米,浩淼的黃河水驟然收成一束,從30多米落差的黃河壺口飛流直下,奔泄於十裡龍槽。壺口瀑布有許多奇特景觀,“煙從水底生,船在旱地行,未霧彩虹舞,晴空雨蒙蒙。”升騰而起的水霧,經陽光折射因不同角度而形成各種彩虹,水底懸流激蕩,發出巨大聲響如轟天驚雷,聲傳數十裡。我去的時候,正逢雨水頗多的時節,洪水洶湧,濁浪排空,瀑布寬達百米,方圓數十裡水氣遮天,氣勢磅礡。即使遠遠地站著,那水霧也會兜頭而來,使我感到興奮又新奇,願意被淋濕。不過因為沒有圍欄,安全還是要注意的,聽說前不久一個外國小伙失足落水,大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迅速被激流卷走,沒有一個人敢輕舉妄動。只是下望,便感覺有些眩暈,何況其中?沿著河岸向上游走去,水流立刻平緩。這是我數次以來,最近距離地接近我們的母親河,看到她似乎憔悴不堪,行動緩慢,被衝刷成千溝萬壑的河床恰似她千年萬年的皺紋,叫人心疼,也令人肅然起敬,知道這裡面包含了太多太多我們永遠也不會了解的滄桑與苦難,我們只能溯流而上,撿拾一些記憶的碎片,看一看歷史的足跡。



(壺口)


精選遊記: 延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