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城記——烏魯木齊,吐魯番,喀什5

作者: shairmao

導讀吐峪溝傳說中吐魯番的太陽是曬不黑人的,連本地人都說:別看我們這裡天熱太陽大,可是盆地海拔低所以曬不黑哦。聽上去似乎很有科學道理:陽光中的紫外線被大氣層所過濾、所以越到低處越是應當不容易曬黑。BUT,且慢,請問你們吐魯番的海拔到底是多少?二十幾米?上海好像是4米。結論是吐魯番的海拔“低”只是相對周圍地區的1000多米而言的確是夠低。不過曬不曬得 ...

吐峪溝傳說中吐魯番的太陽是曬不黑人的,連本地人都說:別看我們這裡天熱太陽大,可是盆地海拔低所以曬不黑哦。聽上去似乎很有科學道理:陽光中的紫外線被大氣層所過濾、所以越到低處越是應當不容易曬黑。BUT,且慢,請問你們吐魯番的海拔到底是多少?二十幾米?上海好像是4米。結論是吐魯番的海拔“低”只是相對周圍地區的1000多米而言的確是夠低。不過曬不曬得黑人就要靠自己判斷了。有個好消息是在吐魯番只要早上出門前搽一層防曬油就夠了,因為這之後你很快就會全身沾滿當地特有的細末狀的塵土,好像上了半公分厚粉底一般,這個就叫做物理防曬。早飯是在汽車站對面的攤子上吃了碗不干不淨的涼拌粉絲,進了車站就聽到人人口中都傳頌著一個好消息:今天好涼快哦,“只”有42度——昨天報的是47度,在吐魯番什麼都是“相對”而言的。把腦袋伸到賣票窗口,一問到吐裕溝的車子要到12點才有第一班。根據網上攻略,我買了張到火焰山的車票先乘過去再想辦法。空調中巴路程1小時左右只要6.5元,新疆的長途客運實在便宜,不知是否和擁有一個克拉瑪依油田,所以汽油成本低有關聯。坐這部車最好坐在左側,途中可以看見火焰山。火焰山是東西走向全長近100公裡的一道狹長山脈,如果游吐魯番西線的高昌古城、帕茨克裡克千佛洞的話一路上都可看見。而在各旅游一日游裡被專門列為一個景點的“火焰山”實則就是一個拍照的最佳角度,豎了一塊寫著火焰山的石碑,還有不少租駱駝的供那些有拍“到此一游” 照嗜好的人擺擺POSE。可能是日光的關系,這一天我所見的火焰山並未呈現出熊熊烈焰般的赤紅,而是淺淺的紅、青相隔的條紋,那是岩石中不同礦物質成分的反應。其實這種地貌在新疆非常普遍,兩天後在烏市-喀什的飛機上看到了更加鮮艷的山脈,褚紅翠綠,美麗得好像孔雀的尾羽。在火焰山客運站下車,立馬有五六個蹦蹦車司機圍上來。問他們吐峪溝去不去,有一人開價20。聽上去是個能夠接受的數目,沒怎麼考慮就OK下來。只聽其他人齊聲“噢——”的一聲嘆息。後來我越想越覺得自己未免派頭太大了一點,火焰山到吐峪溝大約20來公裡的路程,按照當地出租車1元/公裡的價錢,帶空調的小汽車也坐得,像這樣西面穿風、搖搖晃晃的蹦蹦車12元左右足矣。一路上道路狀況還好,機動車又少,蹦蹦車吱吱啞啞一路歡叫到終點也沒什麼驚險場面發生。未進吐峪溝,先看到外圍的農村房子,村民們一群群圍坐著正在切削堆成小山的哈密瓜,家家庭院裡都擺出了晾曬哈密瓜干的架子。興奮之余也對這種土法制作的哈密瓜干倒盡了胃口。到了賣門票的地方下車,蹦蹦車大哥仍對我依依不舍,很希望能夠送我的回程,再次證實了我的出手過於大方。吐峪溝如今的門票是30元,進去不到一分鐘便覺得這30元花得才叫值得。這是一個被擁抱在火焰山褶皺間的小村子,綠樹蔥籠,流水淙淙,高低錯落的街巷庭院頗具規模,還有黑口黑面的山羊從羊圈裡伸長了脖子出來咩咩的叫人。許多房舍都是以黃色的土坯磚搭砌,真正的山村原生態——難怪來過這裡的旅友都會在游記中大肆渲染這裡如世外桃源般的寧靜安詳。不過居住在這裡的村民們未必樂意吐峪溝被開發成一個賣門票的景點,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觀光客顯然已經打擾了吐峪溝的寧靜。他們打扮得奇形怪狀,三四個人的聒噪聲就賽過一大群鴨子,而且還用一種逛動物園似的好奇態度和鑽研精神扒在人家的門口往裡探頭探腦。在我之前就有那麼一個八九個人的旅行團,自說自話鑽進了一戶大門敞開的人家,正在室外樹蔭下小睡的老爺爺看見一大群人突然跑進自己家裡,吃驚得一下子坐了起來。我抓住走在最後的小導游問怎麼這樣也可以,答曰沒關系,維族老鄉一貫熱情好客。可就算再熱情好客也吃不消每天N撥陌生人到家裡來亂跑,上竄下跳罷。說來慚愧,我看老爺爺的表情似乎並沒有生氣,於是鞠了一躬後也跟著鑽進了屋子——因為覺得反正老爺爺家已經被八九個陌生人打擾了,大概也不會介意多我這第十個。也幸而因此我才有機會一睹山村民居的內部,完全依地形而建,布局隨意且以實用為先。前門分明是建在平地上,到了後面就變成了二樓。這一家的曬台說不定又是另一家的屋頂。據說這樣的建築方式,在吐峪溝已延續了幾百年,可說是一個活著的博物館了。在村裡的小路上信步而走,路邊就是人工挖鑿的小水溝,將山頂流下來的冰雪融水引到家家戶戶門口。有些水溝半干了,維族小朋友一群群蹲在溝底玩泥巴。見陌生人來了會很活潑大方地要你幫他們“切克一下”,然後開心的從相機小液晶屏上看到自己的樣子。但大人就未必樂意被人隨便亂照了。當我對著一個很興奮地拉大裙擺的小姑娘舉起相機時,她的媽媽用不高興的語氣說了一句“不要照相”,拉著小姑娘消失在門後。以上還是由於我沒有實現征求對方同意而引起的小小不快,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太糟糕了:有一群小朋友在主動要我給他們“切克”之後,大一點的男孩子帶頭向我伸出手,幾張小嘴巴一起叫“錢給,錢給”。雖然是不符合漢語語法的賓謂結構,但也聽得懂是“給錢”的意思。要錢的小手從以淳樸民風著稱的吐峪溝伸出,未免讓人大感意外。為了不被小朋友說我這個阿姨小氣只好掏出了錢包,只覺得抽出來的這幾張零碎鈔票實在難以承載這麼多雙大眼睛中飽含的期盼,給了就趕快溜走先。可事後想想,小朋友只是出於年幼無知才會向陌生人討錢買糖吃,我這個大人卻沒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反而縱容遷就了他們的錯誤,實在不應該。被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知道了一定生我的氣。以後到吐峪溝觀光的朋友如果遇到更多的小朋友伸手要錢,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被我帶壞的,也得要怪到我的頭上。吐峪溝並不只是原始的小山村而已,它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大伊斯蘭教聖地。在村口,火焰山的紅色斜坡上坐落著一座大麻扎,傳說埋葬有伊斯蘭歷史上的七位聖人,其中五人是穆罕穆德的親傳弟子,最早來到吐魯番一帶宣揚教義的阿拉伯先賢。為了求得七聖賢的福祈,此後不斷有穆斯林隨葬在聖人麻扎的周圍,在山坡上形成了一片穆斯林的墓地。遠望竟有幾分雅典衛城的風采。在村內卻又有一處佛教文化的遺跡,很容易被走馬觀花的游客遺漏掉。那是建於晉、十六國、麥菊氏高昌時期的佛教石窟遺跡,即“吐峪溝千佛洞”,也稱“丁谷窟寺”。我看見的指示牌所指方向似乎是某人家的大門,正猶豫間,一個騎小腳踏車的男孩對我做了個let’s go的手勢,在他的引領下彎了幾彎,眼前豁然開朗,順著依山而建的一條曲曲折折的木頭走廊一直走,便能看見那布滿整片陡峭的崖壁、燕巢般的石窟 。有3個窟可進入參觀(須叫管理員來開門,那幾個在蔭涼處圍坐著打撲克的就是,別把他們誤當作無所事事的閑漢),和新疆地區其他很多佛教古跡一樣,這裡已被後來的伊斯蘭教徒破壞得難辨本來面目,相比之下反是從遠處遙望才更能感受千佛洞作為一個整體的氣勢雄渾。一樣叫人吃驚的是此地的自然環境,山頂流下的融水在半山腰略停留了一下,滋養了大片的蘆葦蕩,隨後以一個小瀑布的形式傾瀉下來,從蛛網樣復雜的水道分流開去。寸草不生的火焰山下生出的蘆葦蕩,終年無雨地區的瀑布——吐峪溝,一個受到自然庇佑的美麗的山村。但吐峪溝很快就會被改變的,我坐在樹蔭遮蔽處,看那卷帶著沙土的淡黃色水流急淌而去,心裡這樣想著。即使像今日這樣寧靜的外表下,很多事情早已悄悄的改變了,比如我們參觀的那一家民居的老奶奶試圖向我們推銷自曬的葡萄干,比如那些拍照後伸出手說“錢給”的小朋友。隨著更多的游客到來,也許就在一兩年內,村裡會出現一批現代風格的果皮箱來收納不文明游客隨手亂扔的垃圾,通往千佛洞的原始風味的木制走廊因為不堪重負會換成鋼筋,崖壁上會出現“到此一游”、“小傑愛佩佩”之類的醜陋塗鴉,至於村民們,也許他們會動腦筋搞一些旅游紀念品來向游客兜售,漂亮的小朋友會被打扮起來唱歌跳舞、陪游客合影來賺點外快,而其他孩子會被打發去收集可回收的空飲料罐來換點小錢……然後許多人會大聲疾呼:吐峪溝失去了它的本色,救救這個原本美麗自然的山村!經過一番校正和規範,那些惱人的現代化痕跡又被重新掃地出門,但吐峪溝終究是回不到從前了,就像現在的葡萄溝一樣,它成了一個純商業化的景點,原來的吐峪溝只留在了人們美好純淨的記憶裡。可這樣有什麼不好呢?難道為了滿足游客獵奇的眼睛就可以要求一個地方永遠保持原始的狀態?世外桃源往往是以閉塞為代價的,而進步變化的過程中總不得不放棄一些傳統。至少通過商業化,吐峪溝人會變得富有,變得融合到整個外部的世界裡。他們也能夠作為旅行者走出去,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觀察他人的生活。而孜孜不倦的旅游愛好者會在其他地方發現另一個美麗寧靜,但同時也是閉塞貧窮的村莊,把她介紹給世界,也把世界介紹給她,開始又一個改變的過程。如果你覺得自己沒耐性等那麼久,那就趁吐峪溝還未完全改變,現在就出發吧!



(團子三兄弟)


精選遊記: 吐魯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