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東非--肯尼亞日記

作者: cute-cat

導讀野性東非--肯尼亞行程日記(FEB.5-12,2005)前記去肯尼亞是不在計劃內的,原來一班朋友打算請林總春節組織大家去法國自由行,可惜林總公務繁忙,歐元又在狂升,我們只好另覓去處了。春節在國內是很難找到人少的旅行地點的了,於是XL找了香港旅行社的行程,找到三處地方,迪拜、土耳其、肯尼亞,問了其在香港的領事館,阿聯酋的不簽單身前往的女性,土耳其的只簽� ...

野性東非--肯尼亞行程日記(FEB.5-12,2005)前記去肯尼亞是不在計劃內的,原來一班朋友打算請林總春節組織大家去法國自由行,可惜林總公務繁忙,歐元又在狂升,我們只好另覓去處了。春節在國內是很難找到人少的旅行地點的了,於是XL找了香港旅行社的行程,找到三處地方,迪拜、土耳其、肯尼亞,問了其在香港的領事館,阿聯酋的不簽單身前往的女性,土耳其的只簽香港護照,只剩下肯尼亞,也只剩下XL和我還想去了,沒辦法,肯尼亞在大家印像中是落後和衛生條件極差的地方。我想去的原因,大約是《動物世界》看多了吧,還有吸引我的,是非洲第一高山,赤道上的雪山--乞力馬扎羅(Mountain Kilimanjaro),海明威有篇小說就叫《乞力馬扎羅的雪》。兩個人去這麼個地方,不敢自由行,只好跟團算了,只是想不到這麼偏僻的線也這麼熱,我們提早三四周報名都已快額滿了。後來聽永安的領隊說這條線一年也就開那麼三兩個團,怪不得呢。拿簽證除了要填的表格繁瑣外還算順利,XL在香港的肯尼亞領事館幫我一起搞掂了,兩個工作天,HKD390的手續費,還是尼泊爾好啊,免費!准備好一堆藥品後,打不打瘧疾預防針好呢?想想算了,別那麼誇張吧。Day1(FEB.5) 中午乘在中酒開出的直通巴士到香港新機場,車費HKD230,連過海關三個小時,挺快的。出關時很搞笑,關員姐姐把我的護照左看右看,問我:“去哪?”,我說:“肯尼亞。”“去肯尼亞干什麼?”“去旅游。”“和誰去?”“一個朋友,在旁邊通道。”“就兩個人去?”“我們到香港後跟團。”她拿了護照問旁邊走來走去的一個頭兒模樣的人“她這簽證香港澳門辦事處出的?”頭兒問:“出過境沒有?”看我前面的記錄,“出過了。”“那是可以的。”關員姐姐拿起出境章蓋了,我正想伸手接,卻見她拿著我的護照又翻了一遍,再翻到中間,拿手指掃了幾遍,反復摩娑之後,然後才不情願地遞給了我,我拿過護照趕緊逃離,本來好人一個也好像做了什麼壞事似的,想想是不是哪位跟我同名同姓的同志上了黑名單啊,不然不用以這麼懷疑的態度對我吧,護照保管得很好的,怎麼也不像假護照吧?我的樣子怎麼也不像壞人吧!出了門口,卻見XL還跟在我後面才出來,原來她的護照也被仔細檢查了,她的護照相片是長發而現在是短發,那位關員哥哥還絕,大約因懷疑護照換過相片,竟試著用手去揭相片!God!現在的假護照真可做得那麼天衣無縫嗎?護照相片可是打印上去的啊!後來還是那個頭兒模樣的人經過,說了句“那邊有個也是去那裡的,她們一起的”,才結了,難道他們不知道去年溫總理訪問非洲,又有十多個非洲國家對中國公民開放旅游簽證嗎?大約是海關比較缺人手,缺乏業務培訓吧?唉,檢討自己,干嗎去這麼偏僻的地方呢,難怪要被多檢查兩眼了,呵呵。入香港境就比較簡單了,遞上護照,跟關員哥哥說我跟永安旅行社去肯尼亞,跟著遞上旅行社的收據,他也沒看,只看了看我護照前幾頁的記錄,問了句“幾時飛機?”,我說“今晚”,說話間,已蓋好了入境章把護照遞回給我。傍晚在checkin櫃台見到了旅行社的領隊和眾團友,這個團除了領隊共15人,還好,比較適中的人數。航班是肯尼亞航空的,滿員,經停曼谷一小時,有一大半乘客是黑人。航班服務中規中矩,可惜經濟艙的屏幕壞了,沒有影視服務提供。Day2(FEB.6)十二個小時飛越印度洋的飛行後,來到肯尼亞的首都Nairobi(內羅畢),時差關系,這裡比中國遲五小時,才是早上六點,太陽已出來,但還有一點早晨的寒意。肯尼亞沒有四季,只有旱、雨季,全年溫度都在15-30℃上下,現在正是旱季。來接我們的是三輛改裝過的十座NISSAN面包車,車頂可以開啟,方便觀看動物,車上有對講機,是旅游公司車輛間通訊用的,方便safari時互通動物蹤跡的消息,我們在肯尼亞全程就是坐這種車了。我們倆和團友洪生一家三口同車,三排座位坐五個人,空間挺寬裕的,司機是個胖胖的黑人,英文名Nicolas,蠻精明的樣子,英語流利。肯尼亞曾是英屬殖民地,63年獨立,是英聯邦國家,英文是官方語言之一,受過教育的人都會說英語。肯尼亞位於非洲東部,是農業國家,經濟較落後,但旅游資源豐富,有四十多個國家公園和動物保護區,東臨印度洋,在七、八十年前,已是歐洲富人常到的避冬和狩獵的地方。現在的肯尼亞旅游設施建設較好,Nairobi有很多旅行社提供到各個國家公園的預定車輛、食宿、導游服務,國家公園裡設有旅館和露營地,供不同消費需求和層次的旅游者選擇,裡面的治安很好,服務人員周到有禮。只是這裡的公路建設維護較差,路不好走,不過有內陸支線飛機到小城市,還有小飛機到主要的國家公園。來這裡的西方旅游者較多,支撐了這裡的旅游市場,旅游區和一般肯尼亞人的生活水平是兩個世界。而來這裡的亞洲旅游者較少,來的主要是日本人。由機場去Nairobi一家酒店的餐廳吃早餐,首都挺現代的,中心區有不少的高樓,也有不少的綠地和大樹,馬路旁立著廣告牌,有LG手機、HP打印機等等,知名的品牌呢。領隊告知,在肯尼亞因政治原因不可拍攝政府建築物和軍警,一般人最好要征得其同意再拍,因為這裡的人認為拍照會攝取靈魂,動物、風景可隨意拍。哇,這麼多禁忌,看來要拍城市街景都得在車內偷拍了。早餐後開始safari的旅程(safari是這次旅行學會的單詞,原指狩獵旅行,肯尼亞禁獵後,觀看動物的旅行依然稱為safari),Nairobi附近的路較好走,離開Nairobi後的路開始爛了。我們首先去的是在與坦桑尼亞交界處的Amboseli National Park(安布斯利國家公園),從那裡可以看到位於坦桑尼亞境內的Mt Kilimanjaro。中午時分抵達國家公園,入住Oi Tukai Lodge,旅館就在公園內,四周用鐵絲網圍著,防止大動物進來,小動物就隨意了,在旅館的空地上可看到立著“不要喂猴子、狒狒”的告示牌,怕客人們受到它們的襲擊呢。白天見到有工作人員拿著棍子在鐵絲網邊驅趕想進來的動物,據說晚上鐵絲網會通電,國家公園裡的電是收集太陽能發電的,所以房間裡放著備用的蠟燭,半夜會停幾小時電。Oi Tukai的房間全部是幾間一排的平房,房間寬敞,還是山景房,開門見山,正對著Mt Kilimanjaro,掀開窗簾,窗外是草地,三五十米外的鐵絲網外有大像、斑馬在漫步,背景就是非洲的最高山,高度近6000米的Mt Kilimanjaro, 可惜天公不作美,雲層比較厚,看不到那白色的山峰。下午四點去Game Drive到天黑,Game Drive就是開著車在草原上閑逛看動物。黃昏和早晨都是動物在草原上出沒較多的時候,看到的機會較多,這時乘坐旅行者的車(多數就是我們坐的這種改裝面包車)散落在草原各處,每輛車都打開天窗,站著幾個拿著長槍短炮的人,當然了,不是狩獵的槍炮,而是拍照的家伙,而每輛車的司機都開著對講機,接收或發布發現動物的消息。赤道的陽光果然厲害,下午四點的陽光還極具穿透力地火辣,幸好我以去沙漠的經驗來抵擋,穿了長袖的T恤,臉上手上都塗了防曬霜,頭上罩了絲巾再戴上漁夫帽,然後就可以毫無顧忌地站在車上,頸上掛了望遠鏡和相機,在車頂伸出頭來四周張望了。這是一片寬闊的草原,極遠處是山巒起伏的剪影,草原上滿是五六十釐米高的枯黃的草叢,間或有幾片還帶著濃濃的綠意,那是些靠近水源的地方吧,還有幾棵金合歡樹,那種倒三角形像一把大傘一樣的樹孤零零地立在草叢裡,這是很典型的東非草原的景色。非洲像是Amboseli最有名的動物,這裡有1000多頭,我們看到的通常是幾只一群地在草原上慢慢踱步和吃草。看到最多的是整群的野生水牛(buffalo),黑色的,長著巨型的彎曲的牛角。還有角馬(gnu),不是大遷徙的季節,角馬只是在草原上游蕩,身體灰黑色,頸上是黑色的鬃毛,它們是大遷徙的主力之一,看過大遷徙的照片,幾萬的角馬擠在一起奔跑,場面極為壯觀。再有的是斑馬、各種的羚羊和鳥類,中文名字都說不出的,更莫講說英文名字了,司機說了動物的名字,常常我們還得問是怎麼拼寫的,結果最後還是沒記住,呵呵。有次見前面一部車停在那裡,肯定是發現動物了,我們也靠過去停下,睜大眼睛四周張望一陣,卻什麼也沒見到,Nicolas讓我們看七八十米外的一堆灌木叢,說那裡有只獵豹(cheetah),我們找了半天,加上望遠鏡,才找到了伏在灌木邊的那只獵豹!哇,司機的眼睛真厲害!用310的長焦鏡勉強拍了張相片,大約回去要在照片上獵豹的位置劃個圈加說明才知道那是什麼了(回來照片洗出來果然如此,照片太多了,看了一會才想起這張拍的是獵豹,因為有後面近距離拍攝的獵豹,這張就只好淘汰了,呵呵,真浪費,當時只想著有殺錯無放過)。直到太陽快下山了,Mt Kilimanjaro還是沒有露臉,只是旁邊五千米左右的馬文齊峰露出了山峰。黃昏夕陽灑在草原上,幾棵金合歡樹,幾群在吃草的動物,構成了一幅寧靜的畫面。晚上吃過飯和團友閑聊一會後回房間,經過草地抬頭望一眼天空,這裡的夜空真美麗啊,深藍的天空很高,極亮的星星密密麻麻地懸浮在半空,仿佛就掛在樹枝上一般,哇,這是怎樣的一幅景像!星星是這麼地近,好像爬上樹去就可以摘到似的,要不是這裡的蚊子太厲害,就想坐在房間門口的椅子上數一晚的星星了,呵呵。Day3(FEB.7) 早上六點一刻被鬧鐘吵醒,爬起來問睡在窗邊的XL看得到Kilimanjaro否,她掀開窗簾,“啊,看到了!”山峰平平Mt Kilimanjaro就在眼前!大約是火山噴發的關系吧,火山的山峰都很平。終於看到了這座外形特別的赤道雪山了,天色還不怎麼亮,只勾勒出它梯形的輪廓,可惜它只有幾分鐘的露面,我本打算洗漱後等天色亮些出去拍照,卻聽見XL在門外叫我“雲飄過來了!”,跑出門外看時,卻見山頂已隱進了厚厚的雲層裡去了,真是不給面子啊,只是顯露這片刻的真容。早餐後前往Aberdare, XL在車上擺弄指南針測方向,回頭間她興奮地叫“看,Kilimanjaro!”果然,陽光下,Mt Kilimanjaro梯形的雪頂就浮現在藍天裡,她不想我們失望而回啊,白色的積雪在赤道陽光下仿佛就要消融在藍天裡似的…中午回到Nairobi一個shopping mall的西餐廳吃飯,飯後去Aberdare National Park(阿伯岱爾國家公園),出了Nairobi後的路不很好走,傍晚才到Aberdare, 還下著雨,入住Ark Lodge,挺有特色的、由樹頂木屋演變而成的高腳木屋旅館。幾十年前一些動物學家為觀察在沼澤喝水的動物而在樹上搭建藏身的小木屋,後來游客多起來了,旅館經營者就在沼澤邊上搭起了木屋旅館,方便游客看動物,最著名也最早的就是treetop旅館,五十年代伊麗莎白女皇住過。我們住的Ark lodge新一些,全部由木頭搭建,四層,每間房間兩張床加一個床頭櫃,有獨立洗手間,可容一百人左右食宿,我們到這天是客滿的。旅館建在水邊,旅館外有水塘和一片空地,晚上有燈光射著。動物們一般有晚間去水邊喝水的習慣,據說旅館的人還會灑些鹽在空地上以吸引動物過來。旅館每層都有室內或室外的觀察平台,住客可以在那裡整夜地等待和觀察來喝水的動物,各間房的床頭有蜂鳴器,有大動物如獅子、大像等來的時候就會響鈴通知大家。我們去這天剛好下雨了,沒有太多動物過來,最大的是吃晚飯時有只犀牛到過,夜裡也只是些小動物和水牛,還見過一只類似土狼的,不肯定是不是。鈴聲一直沒響過,呵呵。旅館每晚有專人記錄來過的動物,翻看記錄,去年一年有一只獅子光臨過,較多的是水牛、羚羊一類的動物。比較喜歡旅館休息室的氛圍,只有一百平方的大小,有個正在燒木頭的大壁爐,可以坐在沙發裡,喝著咖啡,在昏暗的燈光裡閑聊等待動物。Day4(FEB.8)早上離開Aberdare往Lake Nakuru National Park(納庫魯國家公園)。途中往北跨過赤道再往南折回,天氣不錯,在赤道上可看到肯尼亞的最高峰肯尼亞山,也是一座赤道雪山,比Mt Kilimanjaro矮些,但更靠近赤道。中午時分到達Nakuru,在Lake Nakuru Lodge午餐,餐後坐在廊下喝茶,卻見泳池邊上幾個白人在曬太陽,這可是正午時候啊!黑人不怕曬,白人要追著太陽曬,唯有我這類人要armed to teeth防曬,哈哈!下午四點去game drive,到湖邊看紅鶴(火烈鳥,flamingo)。Lake Nakuru以數以萬計的紅鶴而聞名。將近到湖邊,遠遠看到湖水藍藍的,湖邊有條粉紅色的線,異常美麗,那條粉紅色的線就是在湖邊歇息的不計其數的火烈鳥了,它們大部分的羽毛是粉紅色的,長著紅色細細的長腿,在湖邊走起來很是優雅的樣子。有車靠近湖邊,受驚的一群火烈鳥“呼”地飛起來,如漫天彩雲,飛去幾十米,又重新落在湖面上。想起《Out of Africa》中小飛機開過紅鶴湖那一段,航拍的密密麻麻的火烈鳥在湖面飛過的情景,可惜,我們只能在湖邊欣賞鶴舞了。這裡還可以看到犀牛、斑馬、羚羊等等,各自過著它們悠閑的生活。晚上住Lake Elementaita Lodge。Day5(FEB.9)離開Nakuru去最大的野生動物保留地Maasai Mara Game Reserve(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Game Reserve 和National Park的區別是前者是保留區,有土著居住,後者無人在裡面定居。馬賽馬拉地區是非洲最大的野生動物區,有每年壯觀的動物大遷徙,7-9月是這裡經歷了一個短濕季後水草豐美的時候,百多萬頭角馬從非洲南部而來,越過坦肯邊界,經歷過馬拉河的鱷魚群的襲擊,浩浩蕩蕩進入這裡,享受這裡的綠草,同時加入的還有部分的斑馬和羚羊,它們的到來也為這裡的肉食動物如獅子、豹等,送來了可口的美食…這是弱肉強食的生物鏈,殘酷,但自然生態就在這當中周而復始地發展。Maasai Mara Game Reserve是馬賽馬拉地區中央劃為保護區的部分,有二百多平方英裡。這個地區的土著馬賽族人是肯尼亞一個很特別的部落,現在依然保持著他們很原始的生活方式,在草原上住著低矮的房子,放牧牛羊為生,不獵殺野生動物,馬賽男人手中總拿著一根棍子,他們是把自己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了,是Maasai Mara生態圈中的一環,這是最貼近自然生活的人類吧?途中依然是較難走的路,公路路面因為缺乏維護而坑坑窪窪、煙塵滾滾,不知那麼多的旅游收入都用到哪裡去了?路上有很多運輸車輛,經常可見到紅色的可口可樂運輸車,卻從未見過藍色的百事可樂的影子。中午時分去到一個馬賽土著人的村子,低矮的房子是干牛糞砌成的,蒼蠅滿天飛,周圍的衛生條件極惡劣,連婦女孩子有四十人左右吧,穿著傳統的披肩似的服裝,我們把帶去的零食都分發給小孩子們了。一般馬賽人的村子是封閉不歡迎外人進去的,這是一個開放的村子,有歡迎的歌舞,可以拍照,大約已有點做show的成分了吧,讓我想起有次去一個貴州苗寨的情形。不管怎樣,這個馬賽村子的生活是極原始的,是馬賽人希望保持這種生活方式還是經濟條件所限?或許兩種原因都有吧,土著打扮的黑人都會令我覺得挺神秘的。這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原始與現代、野性與文明、巫術與科學、貧困與奢華…許多兩極的因素共同存在著,比國內更甚百倍,不知游走在這些因素之間生活的人會不會很困惑?午後到了Mara Sarova Camp,這裡的房間很有Camp(營地)的特色,每間獨立建在叢林間,是一個有頂蓋的棚,棚下有磚砌的洗手間,連接著的“房間”是一個大帳篷,帳篷裡有兩張床、床頭櫃和一張桌子,新一些的房間還有衣櫃和一個挺好玩的可上鎖的箱子。住客出入時得把帳篷的拉鏈拉開拉上,以防蚊子和狒狒進去。 Camp有80間這樣的房間,我們住那間距離lobby較遠,要走七八分鐘,幫我們拿行李的行李生是個實習生,很健談,一路不停地說,還說了一大堆關於宗教神袛的事情,搞得我的英文實在應付不了了,唉。這裡還有balloon safari,就是在草原上空坐熱氣球。這個季節的價錢是一次(一小時)將近四百美元,哇!真會賺錢啊!到動物大遷徙時不知會是什麼天價了。下午四點去Game Drive,領隊說他每次來都可見到獅子,我們這次能否看到就要看運氣了。結果我們看到了好幾只,司機說這裡有超過四百只獅子。我們分別看到兩只雄獅子,都離得比較遠,還聽到其中一只在吼,挺威嚴的樣子,不知“河東獅吼”的典故怎麼來?呵呵。還看到了獵豹(cheetah),最近時距離車子只有五、六米,矯健的軀體上有很漂亮的花紋,大約是已經吃飽了,沒打算把我們當晚飯。非洲Big five(五大動物)除了金錢豹(leopard)外,獅子、非洲像、水牛、犀牛,都看到了,金錢豹比我們看到的獵豹體型小些,喜歡呆在樹上,臉上不像獵豹那樣有淚痕,而花紋的斑點是銅錢狀的。傍晚回Camp晚餐,Camp給了我們一個surprise,因聽說這天是我們的農歷新年,特別為我們另外在泳池邊擺了桌子吃飯,還做了個蛋糕送來以示慶祝,於是大家就把這蛋糕當作年糕吃了,哈哈,一個特別的年初一。Day6(FEB.10)早上再去一次Game Drive,午後返回Nairobi。又在Maasai Mara游逛了兩個多小時,這次看到了一群躲在灌木下睡覺的母獅子和小獅子,睡眼惺忪的,謀殺了我不少膠卷;而河馬卻始終躲在水裡不肯出來,我們只看到一點嘴巴和鼻子露在水面;一只獵豹懶洋洋地躺在草地上曬太陽,大約在等候它的獵物吧;大群的角馬、羚羊、水牛等等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追逐、吃草…沒有食肉動物在獵食時,草原一片平和,而我們是些匆匆過客,與這片草原無關,但這片草原卻將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裡。午餐後啟程返回Nairobi,黃昏時分經過東非大裂谷的一個觀景台。東非大裂谷是世界最大的峽谷,也因為它太大了,以至於谷底就是一個平原,一眼望去,不覺得有科羅拉多大峽谷的那種險峻感覺,大約要在飛機上才可以看到整條裂谷的真面目吧,可惜我們來回的飛機都是夜機。晚上在Nairobi一家中餐館吃飯,標榜是上海菜,實際上沒多少上海菜的影子,不過這麼遠的地方有中餐吃,已經算不錯了,就不要較真了吧,真是有陸地的地方就有華人啊。Nairobi的治安極差,在《Lonely Planet》上都有對旅游者的不要夜間出門的警告,所以吃過飯我們就直接去酒店了,沒有在中心區逛。住Stanley Hotel。Day7(FEB.11)在Nairobi參觀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和長頸鹿中心。午後去一家叫carnivore的燒烤餐廳吃烤肉,這裡除了有烤一般的牛、羊、豬肉外,還有烤鴕鳥肉、鱷魚肉、駱駝肉等,可惜我只是覺得那些肉烤過後味道都差不多,甚至比吃慣的更加韌一些和騷一些,呵呵,看來我不是carnivore(食肉獸)。下午吃完烤肉,我們此次的行程也差不多了。傍晚去到機場,飛機晚點一小時起飛。Day8(FEB.12)航班經停曼谷後,下午三點半回到香港機場。吃了七天的西式自助餐,狂熱懷念米飯面條和熱青菜,於是晚餐就在灣仔一間小餐館以雲吞面、生滾粥和蠔油菜心解決了,胃裡暖暖的真舒服啊!後記回來入關時,又遇到一個認真好學的關員姐姐,拿著我的護照把肯尼亞簽證看了幾遍,還叫上旁邊的一位一塊看,我心想干脆你們復印一份好了,唉!雖然沒有被非洲的陽光曬黑,只是曬了這麼多太陽,積在身體裡的熱最終還是發作了,回來幾天後感冒了一周,在國醫館看醫生,診過脈,看了看舌頭,聽說我去了非洲,醫生說“哦,怪不得這麼熱!”呵呵!相冊地址:http://xieyongqing163.photo.***



(獵豹)



(東非大草原)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