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九月游同裡

作者: 丘比特的弓

導讀秋高氣爽的九月,到江南古鎮一游,一直是我心底的一個盼望,即便是走馬看花也好。趁著假期,我終於成行了。第一站不用問,當然是到我夢中的水鄉同裡啦。 在煙雨蒙蒙中,從蘇州駕車行20公裡,一小時的車程不到,我們就來到了同裡。同裡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小鎮為五個湖泊所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倚河而建,而街巷則傍河而行,可謂"三步� ...

秋高氣爽的九月,到江南古鎮一游,一直是我心底的一個盼望,即便是走馬看花也好。趁著假期,我終於成行了。第一站不用問,當然是到我夢中的水鄉同裡啦。

在煙雨蒙蒙中,從蘇州駕車行20公裡,一小時的車程不到,我們就來到了同裡。同裡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小鎮為五個湖泊所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倚河而建,而街巷則傍河而行,可謂"三步兩橋尋常見,舟楫代步船當車"。同裡古鎮上有許多明清時代留下的古民居,大多臨水而築,青瓦白牆,屋脊起翹,麟次櫛比,古色古香,具有"人家盡忱河,水巷小橋多"的特色,又似一幅古雅、秀麗的水鄉風情畫。有一層,也有兩層的,還有跨街的小樓,古樸而又有韻致,蒙蒙細雨為小鎮憑添了幽遠和深意。

小河、小橋、石板小街、明清古宅,這是一幅古樸的風景畫,我們現在就是畫中人了。

同裡人有"走三橋"的習俗,這三座橋分別是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在三條小河的交彙處,呈三足鼎立之勢。同裡人婚宴喜事、生日慶賀、嬰兒滿月等都要從這三座橋上走過,當地有句俗語:"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 我一定去湊個熱鬧。

人說同裡:"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放眼望去,三橋緊緊彙聚在一處。三座小石橋都小巧玲瓏,構築典雅,每橋都有花崗石鑿刻的楹聯,其中一橋的楹聯為:"淺渚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

抬腳,眼前就是三橋之一南北走向的太平橋了,我踏上這1913年建起的小橋,緩步而行,這是一拱形石板橋,走在小橋上像是爬樓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橋上的欄杆也是長長的石塊連結而成,站在橋上,我左瞧是水,右看也是水,小橋僅1 米多寬,似乎還不到10米長,寧靜的河水,潔淨的石橋,遠處身著藍花布衣的農婦搖起一葉葉扁舟,唱起悠揚綿細的漁歌,悠然而下,我揉揉眼,仿佛自己在夢中......下了太平橋,走幾步石板小路就到了吉利橋,吉利橋是東西走向,小橋東邊,熱鬧非凡,原來幾個身著大紅褂子的小伙兒,正在顛著花轎,吹起了歡快的嗩吶:"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朝北鬥......"快樂的小調響起,他們一路歡笑著顛著一個笑翻了的女孩過三橋,後來,我認識了這個也來自北京的女孩,自稱"老江湖",我還為她拍了照。我最後走過的長慶橋是1470年始建,1704年重建。走在橋上我真的感覺自己一腳踏入了歷史,想想看,1470年正是明朝成化年間,比萬歷皇帝還早哪,就是1704年,那也是距今整整300年了,正是康熙年間。看來歷史書上說"康乾盛世"不假,遠在太湖之畔的同裡人的祖先正在茶余飯後建房建橋,這不是一幅太平景色嗎?

我靠著長慶橋,左挑右選占據了一個有利地勢,將這三橋和我一起盡片底。現在看看我和三橋都太小了。呵呵! 安慶橋北側有一塊石碑,再向南走兩步,就是崇本堂了,崇本堂最精致的就是木雕了,這裡的木雕有100多幅,畫面簡潔明快,人物栩栩如生,雕刻有紅樓12金釵圖、西廂故事等等;向西走,過一小橋不遠處就是耕樂堂了,耕樂堂是典型的前宅後園,那裡正在舉辦根雕展。耕樂堂年歲較老,有宅有園,占地也較大,整體結構匠心獨具,精巧宜人,最早的主人是明代的朱祥(耕樂),據說他曾協助巡撫修建了著名的蘇州寶帶橋,本應論功授官,但他堅辭不就,請求在同裡鎮造一處宅園過太平日子,看看耕樂堂,誰都會由衷地贊同朱祥的選擇。南園茶社是當年柳亞子等經常聚會作詩的地方,現在還保留著老虎灶。兜了一小圈我們又回到三橋。

從安慶橋向東沿河而行,我們踏著石板小路。左邊是小橋流水,右邊就是明清老宅裡的同裡人家啦。我們走走、看看、坐坐,就是坐在小河邊的長條石凳上,小路上人不多,太陽躲在雲層後面啦,我們坐著石凳,聽聽小河流水聲和風聲,看著水中的波光倒影,不時地有一兩只小鳥掠過,臨街老宅的牆面有些斑斑駁駁,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時爾,有一兩個人從深宅中走出,讓你覺得有些不真實。向南望,是一高門大院,仔細一看,牆上嵌有牌子,標明這是嘉蔭堂,明朝時的建築。輕步踏訪,嘉蔭堂占地不大,一畝上下,建築緊湊舒適,同崇本堂一樣,這裡以梁棹窗欞間的精細雕刻著稱,除了吉祥花卉圖案外,還有傳說故事、戲曲小說中的人物和場面的雕刻,嘉蔭堂"閑居足以養老,至樂莫如讀書"的對聯,在游人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鑽出老宅,我們又到了臨河小街。小河、石橋、長條石凳、老宅就這樣緊緊連在一起,這是小城的一道美麗風景。人說,同裡鎮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水鄉小橋多,同裡還真頗有幾分江南古鎮的風韻呢。

在同裡,河街平行,河路相間,走過這條小街再遇到一座小橋,沒有幾步就到了"退思園"。

同裡最吸引人的去處無疑是退思園。這個小鎮中藏著的私家園林退思園如今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退思園已有100多歲了,園主任蘭生便是同裡人,做官做得不小,授資政大夫,賜內閣學士,任鳳潁六泗兵備道,兼淮北牙釐局及鳳陽鈔關之職,有權有勢地管過現今安徽省的很大一塊地方,後來他就像許多進行命官一樣遭到了彈劾,落職了,於是回到家鄉同裡,請本鎮一位叫袁龍的傑出藝術家建造此園。園名"退思",立即使人想起《左傳》中的那句話:"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或許是為了不露富原因,退思園一改中國古典園林的縱向結構,而變為自西向東橫向結構,左為宅,中為廳,右為園。主人和家眷生活起居的地方的是南北兩座小樓,樓與樓之間有回廊貫通,東西各有一個樓梯,在園裡行人雨天不用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陽的環形建築在江南民間被稱為"走滿樓",中國建築的木結構,大大限制了建築物的形式,尤其是建築物的跨度,然而,這曲徑回廊,不就是拜木結構的建築所賜嗎?由於匠師們的精心創作,退思園中的建築藝術,卻是表現得那樣精彩動人。

退思園寄托著傳統的中國古典園林的四大要素(山、水、建築、花木)組合和演繹。從建築形式看,有殿、館、齋、堂;有樓、閣、亭、榭;中廳裡有用來停轎的旱船、可盡賞園中花木的坐春望月樓、適宜冬天賞景的"歲寒居",透過花窗,就可盡賞瀟灑的腊梅,挺拔堅毅的蒼松,千古神秀的脆竹,一幅混然天成的歲寒三友圖。跨過月洞門,就從中廳到了退思園的主體——花園了,花園以池塘為中心,金色的鯉魚在歡快地暢游,從中廳的攬勝閣放眼四周,站在水香榭中俯視,池水清澈如鏡、蓮花脆綠,鯉魚在追逐,隔水相望,層層疊疊假山盡收眼底,一座明雲亭毅立在山顛,仿佛一是有頭無尾的石船緩緩駛來,的確,石船有船頭無船艙,取名"鬧紅一舸"。石船旁的一塊巨型太湖石,我伸手摸摸,太湖石泛著青光,想必是摸的人太多了,仔細看看太湖石,仿佛一駐足觀望的老人就在眼前,我退後幾步,倒顯得更真切了!人家告訴我,這就是退思園裡有名的老人峰。再往前走一段就是貼水而築的菰雨生涼軒,行人如同置身荷塘,清涼舒適。繞過假山就到了全園的主景"退思草堂"了,草堂古樸素雅,穩重氣派,園中景色盡收眼底。橋上的紫滕棚清涼雅致,別有一番情趣呢。堪稱江南一絕的"天橋",上為橋,下為廊,如橫空出世的飛龍將建築連結在一起,在現存的古典園林中已不多見。走在九曲回廊上,透過牆上的鏤窗,總能領略到不同的景致,而靠牆一邊嵌刻著: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恰恰表達了造園者對大自然恩典的感激之情。西南側的桂花廳,今年的八月(農歷)也沒滿園飄香,算是我們此次游園的小小遺憾吧。退思園裡的水、亭、榭、軒、樓、堂、殿、閣既可獨立成景,又互為邊界、背景,有的成了游覽路線上的對景和遠景,這"移天宿地在君懷"的構思,不是設計者袁龍的匠心,哪裡會如此巧妙的?

但,我漫步在如此精美的園林中,很難相信任蘭生動用"退思補過"這一命題的誠懇。"退"是事實,"思"也是免不了的,至於是不是在思"補過"和"事君"則不宜輕信。眼前的水閣亭榭、假山荷池、曲徑回廊根本容不下一絲愧赧。好在京城很遠,也管不到什麼了。

次日,我起了個大早,細雨中我撐著一把傘,沿著河街散步,水邊人家醒得早,他們有的在門前小河裡洗衣,有的在洗馬桶,也有人望天。橋下的河水,川流不息,不舍晝夜。跨小橋過小河,漫步老街小巷,我平到思本橋(1253年),當地人說,別看這座小橋,頗不一般呢,早在七百多年歷史的南宋時就有了,這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老橋了,這是同裡最古老的一座石橋了。但同裡最有童話色彩的還是富觀橋(1353年),在這座橋上有一幅"桃花浪裡魚化龍"的石雕,傳說這條鯉魚想乘三月桃花水發的時候,躍過龍門,脫去凡胎進入仙界,可,就在它奮力跳出水面的時候,被過橋的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吸引了,結果鯉魚頭變成了龍頭,可身體卻仍舊保留了魚身......鎮中古橋還有:普安橋(1369年)、泰來橋(1746年)、中元橋(1755年)、烏金橋(又名嘆息橋1811年)、永壽橋(1879年重建)、大興橋(1913年) 獨步橋(1913年)升平橋(1997年重建)等等,同裡的橋多得一天也走不完,在大小15個不太規則的小島上,共有54座小橋。

小鎮出奇地安靜,綠水回環,垂柳迎風。進過老宅、走過小橋,若不穿穿有名和無名的小巷也不算到了同裡。在明清街吃過小吃,過多方打聽,我們來到"一人弄",同裡人稱穿心巷。為我們指路的大媽說,那裡沒什麼好看的,就是窄窄的一條小巷,都是那些拍電影的炒的,看過你就後悔......我笑著謝了她,跨過一座小橋,經南社舊址,再經過長長的回廊,穿心巷就在眼前。我卻有些呆住了,長300米的小巷僅能走過一人,叫一人弄的確名符其實,兩側的牆院又高大,就顯得小巷愈深,那天,除了我們,沒碰到其他人。踩著石板路,我來回走了四趟,還是有點意猶未盡,與大媽說的相反,如果不來,我才會後悔呢,小巷清幽,石板路下面是空的,人走過時能聽到咚咚的聲音,恰似音樂伴奏,據說小巷寬僅80公分。

在全國,以整個小鎮被例為重點文物保護地的,同裡是唯一一個。難怪,同裡與電影、電視有那麼多瓜葛,《半生緣》、《運河人家》、《紅樓夢》、《家》、《春》、《秋天》、《戲說乾隆》等等數不清的電視劇裡都有同裡的影子。不信?有空你也到同裡走走。說同裡是歷史文化名城一點不為過,讓我們翻翻史書:歷史上同裡曾出過一名狀元,42名進士,文武舉人93人。

在同裡,每一個日子於我都是星期天。人在橋上走,船在水中行,秀麗的景色,古雅的情調,令人心醉。我感到自己簡直是在詩畫中游覽,詩畫則在我心湖中蕩漾。

我坐在石凳上,聽水,聽風,看天、看雲、看水鳥掠過......

游後篇:

1江南的小橋流水很漂亮,一定要自助游,跟團沒意思。

2我們預定的敬儀堂客棧,衛生條件不敢恭維,進入房間有股難聞的味道,衛生間裡全是頭發一般,被單懷疑不是一客一換,老板服務態度一般。

如果要住宿,可以住“古月樓”

3從同裡到周莊有路,可以自己駕車過去,如果走 水路,可以坐汽艇 過去,180元。


精選遊記: 同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