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的鄧麗君

作者: 沙地黑米

導讀曼哈頓的鄧麗君 沙地黑米 曼哈頓總是陰沉沉的,黑人多,天色也暗,因為高樓林立,許多街道終年見不到陽光。在其中一條街道的陰影中,緊鄰摩爾多瓦共和國駐紐約領事館,有一家很不起眼的中餐館,裡面擺了八個方桌,每桌可容三到四個客人用餐。因為地處鬧市,通常都坐得滿滿的,但只有一個侍應生。 那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說話帶福建口音,動作異常利索,� ...

曼哈頓的鄧麗君

沙地黑米

曼哈頓總是陰沉沉的,黑人多,天色也暗,因為高樓林立,許多街道終年見不到陽光。在其中一條街道的陰影中,緊鄰摩爾多瓦共和國駐紐約領事館,有一家很不起眼的中餐館,裡面擺了八個方桌,每桌可容三到四個客人用餐。因為地處鬧市,通常都坐得滿滿的,但只有一個侍應生。

那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說話帶福建口音,動作異常利索,招呼客人,上茶,點菜,端菜,結帳,找零,換桌墊等等,全是他一人在做。就說換桌墊吧,一桌客人剛走,他馬上端走碗碟,將桌墊連同上面的殘渣、紙巾一卷,用小腹壓住,把嶄新的桌墊鋪上去,同時擺上干淨的碗筷。美國許多餐館的桌墊,都是用厚紙做的,一次性使用,紙巾特別寬大,很浪費資源。

這桌要餐巾,那桌要米飯,他都應付自如,速度還很快。當然最忙的時候,裡面的老板也會出來幫一把,老板是個五十多歲的台灣人,戴副寬邊眼鏡,會說普通話和閩南話,也會說幾句英文。換了國內的餐館,這樣規模的店可能要雇四個到五個服務員,那小伙子一個頂四,不知道是不是能拿到四個人的工資。

筆者在裡面就餐時,餐館裡正播放鄧麗君的音碟《千言萬語》,牆上的電視屏幕不時映出她的倩影。鄧不愧為一代歌後,雖然去世多年,歌聲依然風靡全球,她的歌是海外華人的靈魂,許多華人餐館、士多店都喜歡播放,華人導游的汽車裡也經常能聽見。一位歌手的歌能唱到這種程度,融入一個民族的文化,九泉之下也可以安心了。

這時候,從門口走進來幾個穿戴整潔的食客,兩個成年人,一男一女,帶著兩個孩子,也是一男一女,像是一家人,從膚色和衣著判斷,應該是來自中美洲,比如波多黎各或者多米尼加。成年女子的衣裝很艷麗,還裹著圍巾,小姑娘睜著一雙怯生生的眼睛,緊拉著媽媽的手,小男孩倒是很好奇,掃視著隔壁桌上的菜肴,看看這桌,又看看那桌。

小伙子安排他們在靠窗戶的地方坐下,窗戶上吊著幾只紅色的燈籠。

一家人的表情都很肅穆,看得出來,這是全家頭一次來紐約,也是頭一次吃中國大菜。父親拿著菜單,與母親商量一陣後開始點菜。菜不算多,頭一道上來的是豆腐,母親拿勺,小心翼翼地給孩子每人舀了一塊。他們都不用筷子,用勺。接著上來的有紅燒獅子頭、燜茄子、蛋炒飯和老湯。這是一頓典型的中國家常飯,看來父親對中餐還是很了解的。

整個進餐過程,一家人都很安靜,與隔鄰喧鬧的華人食客形成鮮明比照。旁邊有一個胖胖的華人小女孩,吃得身上都是米飯,還坐立不安的,老是扭來扭去,把湯勺也打碎了,爸爸只是朝店家笑笑,表示可以賠償,並不訓責她。

那個膚色黝黑的中美洲小男孩,吃豆腐吃得很香,連手指頭都舔,不時用感恩的眼神看看父母,又看看電視屏幕上鄧麗君的身影。他或許是頭一次看見她的影像,也可能聽不懂她的歌,但以後只要回想起豆腐,就會想到那個頭上別著一朵花的漂亮的中國女人。

吃完餐後送上來的水果,橘子和香蕉,一家人站起來,依次走出餐館,安靜得如同剛做完禮拜的聖徒。

2005年8月


精選遊記: 紐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