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龍、稻城亞丁、丹巴行記(12)-新都橋、塔公、丹巴、巴朗山

作者: vivisun

導讀新都橋新都橋又叫東俄羅,是川藏南、北線的分路口,海拔3300米,素有“攝影家天堂”的美譽。高原日落得晚,折多山到新都橋鎮一線又號稱“光和影的世界” 。可惜正在下雪,一片霧蒙蒙,不過雪景於我們倒也不多見,一路看厭了藍天黃葉,銀妝素裹的景色倒也不錯。 (初雪) 塔公寺(以下來源於網上資料)“塔公”藏語為“菩薩喜歡的地方”,塔公寺全名“一見解脫如� ...

新都橋新都橋又叫東俄羅,是川藏南、北線的分路口,海拔3300米,素有“攝影家天堂”的美譽。高原日落得晚,折多山到新都橋鎮一線又號稱“光和影的世界” 。可惜正在下雪,一片霧蒙蒙,不過雪景於我們倒也不多見,一路看厭了藍天黃葉,銀妝素裹的景色倒也不錯。



(初雪)

塔公寺(以下來源於網上資料)“塔公”藏語為“菩薩喜歡的地方”,塔公寺全名“一見解脫如意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藏傳佛教薩迦派著名寺廟,有“小大昭寺”之稱,是康巴地區藏民朝拜的聖地之一。塔公寺修建於公元七世紀中葉,相傳約在公元641年,為了加強民族團結,鞏固邊疆,唐太宗皇帝把文成公主許配給藏王松贊干布,並把一尊釋迦牟尼佛(藏語稱“覺臥佛”)12歲等身像賜給公主和藏王。文成公主進藏經過塔公的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尊覺臥佛像竟然像在地上生了根一樣,再也無法移動半步!就在眾人千方百計要拉動佛像的時候,佛像卻開口示意願留在這裡。但是,這尊佛像有著異乎尋常的使命,必須送到拉薩。文成公主當即決定令眾人就地取用金沙按照佛像原貌復制一尊留在塔公。傳說在塑造過程中,當天剛塑完下半身,一夜之間上半身竟自然生成!新像落成,原像才得以順利啟程,最終到達拉薩並供奉在大昭寺中。後來,該地因此建立了寺院,人們把寺院及寺院所在地叫做“佛地”。文成公主到達拉薩後,松贊干布發布政令,特地修建了108座寺門面向漢地的寺院,塔公寺恰好是這批寺院中妙義無邊、最後圓滿的第108座。若干年後,從印度來了一位高僧,調伏了本地與佛法作對的妖魔,重新為寺院舉行了加持開光法會。法會吉祥圓滿,諸佛菩薩當空現身,歡喜贊嘆,天空中傳來“塔公、塔公”的聲音(“塔公”一詞在藏語中是“佛菩薩高興、歡喜”的意思),從此,“塔公”就成了寺院的名稱。


(塔公寺)

丹巴(以下來源於網上資料)丹巴藏寨是嘉絨地區藏寨中最具特色的,幾百幢民居依山就勢融於自然中,把神秘的古老風水學說與濃厚的宗教文化底蘊融為一體,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甲居藏寨普遍采用鮮艷的顏色作裝飾,頂層外緣環圍著嘉絨藏寨標志性的黃、黑、白三種色帶,門、窗、檐角、橫梁,描繪著日、月、星辰和宗教圖案。康東、康南的石砌碉樓在門楣、窗媚、牆頂四角安放白石;或在大門門楣上安放碩大的牛頭角骨骸、羊頭骨骸;或在牆上用白石鑲嵌牛頭和羊頭形圖案,這既是為鎮邪驅鬼,又是為裝飾。無論石砌碉樓還是夯土碉房,絕大多數喜用石灰或白泥塗刷外牆或塗繪日月等吉祥圖案。信奉薩迦派的地區則喜用紅、白、黑三色相間塗刷豎條狀色帶,以像征觀音、文殊、金剛手三神力的加持力。“崩柯”木牆塗成土紅色。一般條件的門窗。梁枋簡單彩繪。條件好的人家雕梁畫棟,彩繪各種吉祥圖案。包括室內陳設——佛龕、壁櫥、櫃桌、案幾等更是泥金彩繪,精美絕倫。


(藏寨)

丹巴素來便有“千碉之國”的美譽,古碉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以泥土和石塊建造而成,高度10米至60米不等。外形一般為高狀方柱體,有四角、五角到十三角, 碉內一般有10余層至20余層,每層皆有小巧的了望射擊孔。古碉在丹巴一帶約有300多座,據說多是四角,因此為數不多的八角碉就顯得獨具特色。


(碉樓)


精選遊記: 丹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