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散記

作者: 窗外的欄杆

導讀初次踏上紹興這片土地,是懷著一腔崇敬的心情來的,所以忘卻了令人煩厭的慢長旅途,直至出了火車站心裡仍然激動不已。 在火車上,身邊的親人支起牌桌,鬥起“地主”來,而我卻獨自聽著音樂,企圖找尋兒時關於紹興、關於古越文化的支離片斷,讓塵封的記憶重新煥發光彩,那一刻的我,感覺渾身的每個細胞都興奮地躍動著,似乎在抖擻精神迎接著即將到來的精神饕餮 ...

初次踏上紹興這片土地,是懷著一腔崇敬的心情來的,所以忘卻了令人煩厭的慢長旅途,直至出了火車站心裡仍然激動不已。

在火車上,身邊的親人支起牌桌,鬥起“地主”來,而我卻獨自聽著音樂,企圖找尋兒時關於紹興、關於古越文化的支離片斷,讓塵封的記憶重新煥發光彩,那一刻的我,感覺渾身的每個細胞都興奮地躍動著,似乎在抖擻精神迎接著即將到來的精神饕餮。我曾經游覽過很多城市,其中不乏很多古跡名勝,但不知為何唯獨紹興這座城市讓人心緒馳騁,甚至帶有一絲忐忑不安的情愫來,也許是紹興歷來人才輩出給我的強大震撼與感召的緣由罷。兩小時一刻鐘過後剛下了車,便深深地呼吸了一口空氣,仿佛和二十年前的記憶打了個招呼,又若久別待逢的老友彼此的期盼,心裡不禁暗自欣喜。買了回程票後,叫了輛TAXI徑直奔向事先預定好的賓館。

紹興的天氣是比較江南的,濕氣較重,但沿途的街道很干淨,而且如“井”字般交錯有致,簡單規整。不一會,車停在類似護城河狀的拱橋邊上,這座拱橋非常有特色,它的特色在於將古代文明與現代文化有機的聯結與傳承下來,恰恰就因為這一點就愈發顯得有靈性。踏出車外,映入眼簾的是古代私家宅院改造後的飯店--紹興飯店,正中有一個拱形主門,兩邊各一個輔門,周圍高牆沿河而展,雖沒有其他豪華賓館的大氣,卻彰顯出這一江南庭院式賓館的內斂氣質與神秘,身邊陪伴著古橋、潺潺流水和秋風吹起的片片落葉,像是以特有的方式與往來的客人打著招呼,別有一番景致!

這更勾起了我對庭院內部的獵奇之心,迫不及待地走了進去。穿越迂回的庭廊,便看到了一汪碧波蕩漾的湖水,湖水在陽光的映射下閃閃發亮,像是少女羞澀的眼神忽閃忽閃的樣子,透出了脈脈深情;成群的紅鯉魚游戲其間,時而追逐嬉戲,時而憑空躍起,時而爭搶游人投飼的餌料,還有幾對似乎並不理睬周圍的景像,結對卿卿我我,互訴衷腸。漫步在九曲橋上,欣賞著湖光與遠處的山色,哦,那一定是當年越王臥薪嘗膽的臥龍山,橫亙在城市中央,護佑著這塊人傑地靈的地方,此刻的我完全忘卻了大城市的塵囂與繁華,仿若置身於世外桃源,淨化著每一顆漸若矯情的毛孔,並不時發出嘖嘖的慨嘆,真希望時間靜止啊。

忘我的沉浸讓人沒了目的,挪不動腳步。離開湖岸,在“凌霄閣”的對面竟還有一片四方土地,衝天的竹林透射出勃勃生機,鳥兒也唧唧喳喳的歡娛著,雖是深秋時節,竟也有成群的黃蜂忙碌著,不時在你身邊縈繞,不禁讓人加快了步伐,徑直朝飯店大廳走去。

來到前台登記好房間後,環顧起周圍的景觀來,王羲之、賀知章、魯迅和周恩來等文人政客的臨摹筆跡盡收眼底,對面與之呼應的是三幅飛鶴圖將紹興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底蘊描繪得淋漓盡致。游覽中不知不覺便來到了房間,小憩過後吃了第一頓正宗的紹興飯菜,品了壺紹興老酒,興致高漲時慨嘆起人生的美好來。席間定了游程,拜訪書畫名勝的開源地——蘭亭。

可能是因為自己愛好書法的緣故,就擅自做了主,但感覺家人並未如我一樣興奮。大概十五公裡的車程就到了蘭亭。初識蘭亭,還得從王羲之那篇著名的《蘭亭集序》說起,“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如此雲雲。此時,學生時代那些漸去的色彩似乎又恢復了生機,且不說蔥郁幽靜的疊疊遠山,也不說汩汩爭流的潺潺溪水,還不論雋永秀美的各色碑帖,單憑空氣中飄揚著的亙古久遠的墨香就足以令人陶醉的了,在這樣一個茂林修竹、處處流觴曲水的地方與友人吟詠怎能不愜意?除了感懷與艷羨古人的悠然我語塞了。不久,一陣嘈雜聲將我的思緒帶了回來,可能是嫌我飄的太遠了,抑或過分的投入容易讓人跌落得慘烈,——某劇組在此拍攝《越王勾踐》影視劇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壞了興致。演員的裝腔作勢更加讓人生疑——古人真的這樣擠眉弄眼嗎,不置可否!閃轉騰挪後來到了一個相對僻靜的小道,道路兩旁長滿了各種植物,有竹子,長勢旺盛,看起來精神飽滿,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草,獨自羞答答地開著,百無聊賴地看著路人經過時的樣子。漸漸地,竹林深處升騰起陣陣輕煙來,想來一定有諸如道觀之類的深藏其中,於是順徑觀之。

繞過竹林,四個大字——王右軍祠赫然醒目,讓我不由自主的放慢了腳步,駐足欣賞起來。題字人叫沙孟海,是否是原名文若的書法篆刻家不得而知,只見字體遒勁有力,“如霆如電”,不斷衝擊著前來駐足觀賞的游人的視覺,讓人從心底不斷升騰出一股莫名的力量來。早就聽說沙孟海先生書風雄渾郁博,氣勢奪人且不失飛揚的神采,令人震撼的筆鋒讓我斷定一定是文若先生。進入到內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沿著長廊牆壁掛著古代文人墨客臨摹的《蘭亭集序》的碑帖,字體一應俱全,有楷體、行書和隸書等。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一天傍晚伙伴們已相繼回家,剩下獨自一人實在無趣,便沿著學校窗下走著,見一樓的一個教室燈火通明,有一個耄耋老人拿著毛筆蘸著水在黑板前教寫字,現在想來便是楷體,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臨摹著。由於好奇,透著鐵絲網我目不轉睛地看著,不時還跟著有模有樣的比劃。後來回家軟磨硬泡的肯求父母給報名,父母心想學習書法有利於改掉頑劣的脾性,遂帶我前去報名跟著學起書法來。至今還清晰的記得啟蒙老師的名字叫張大敖,清瘦的臉龐,雙眼在凹陷的眼眶襯托下顯得更加有神。張老師是個比較講究學習方法和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老者。授課之余,每每見我們有厭煩情緒的時候,總會講一些即讓我們感興趣又跟書法淵源相關的故事,繪聲繪色之後,我們興趣盎然的重新拿起筆寫了起來,他的音容笑貌現在想來依稀仿若昨日。其中就有一個關於“書聖”王羲之的,故事的大致內容就是說王羲之筆法精湛就連另一書法大家庾翼都心悅誠服,當初庾氏子弟爭學羲之書法,氣得庾翼說:“兒輩厭家雞而愛野鶩!”,至今想來還不禁失笑。只可惜習了半學期就中斷了,今天已憶不起輟學的理由了,只記得事後曾經拜訪過老師幾次,據說幾年前病死了。

默默詠吟著這篇曠世佳作,心裡異常驚喜,剛剛的不悅之感漸漸煙消雲散,“沉浸就是一種升華”,自己不禁慨嘆道。

環顧碑帖林後,出了王右軍祠來到一片寬敞地,只是被顧自流淌的小溪隔開了,幾個游人也沿溪而坐,找著推盅問盞、流觴曲水的感覺,只是怎樣看都不是滋味,於是悻然地離開了。

出了蘭亭,總感覺有些許的遺憾。是沒有和古人觥籌同飲而遺憾嗎,當然不是,但還是不死心似的期盼那樣的場景出現,難道世人所說的“望月懷古”、觸景生情可是說像我這樣的?也許罷。總之是帶著“痛”離開的,只期盼與古人,與我最景仰的“書聖”有點點的相通就足夠了。

著實抑郁了好一陣子才緩過神來,那時已經到了魯迅故裡了。一下車,就圍上了一群頭戴氈帽的人,游說我們去老街游玩,而且是不厭其煩的,他越說我是越厭煩,與此同時,還得極力控制情緒怕敗了興致,真像一群黃蜂,好不容易才擺脫掉。想到馬上就要看到魯迅先生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曾經生活、玩耍和學習過的地方——那些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親眼看著雲雀滑過天空,就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忘卻了“黃蜂”的翁鳴。

剛一見到“魯迅故居”幾個字,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家人給照張像,這在二十年前是萬萬想像不到的一幕,而現在是真真切切的發生了。進入到大廳,給我的感覺和江南其他大戶人家的宅院別無二致,甚至略遜一籌,只因魯迅先生小時候曾經居住過才使得今日門庭若市,我想這一切還得歸功於魯迅先生的名氣和那篇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罷。小時候不知有多麼艷羨魯迅先生的童年,而今更羨慕魯迅先生的文采來了,同樣是翻轉頭、扒牆根的童年生活被描寫得如此生動,惟妙惟肖。

正門廳現在已經是陳列館了,牆上掛著一些畫像和周氏族譜,穿過庭廊便來到了百草園,果真有菜畦、石井欄、皂莢樹還有高大的圍牆,只是難覓叫天子的蹤影,桑椹也不再紫紅,蟬兒也躲到別處睡覺去了,偶爾有黃蜂飛過,圍著你嗡嗡叫,像是見證昔日的一切還是活生生的。幾個學生模樣的青年也翻著磚頭,像是找著蜈蚣和斑蝥之類的,童趣盎然,我是不太羨慕這一代人的童年生活,大都衣食無憂,家庭富裕的從小就打扮得花枝招展,玩著摩天輪、沒日夜的打著3D游戲,殊不知少了最寶貴的——純真與質樸,可惜啊。

小的時候,從課本裡學到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時的語文老師留的最多的作業就是背誦課文,次日課上總要花上十分到二十分鐘的時間檢查,沒有流利的背誦完的要罰站到下課,一字都背不下來的不消說要請家長當面羞愧的,臉上自然無光。大部分課文都是乏味的,早已經忘卻了,只是這篇文章還是能記住部分段落——於我,是因為裡面涉及到一些游戲的緣故,大都實習過。比如,在沒學這篇文章之前,每到冬天去鄉下探望姥姥的時候,見地上積滿了厚厚的白雪,也見飢餓的鳥兒唧唧喳喳的四處覓食,卻想不起來找些什麼工具去捕捉。之後,可就不一樣了。一到鄉下就盼著下雪,見天空飄起雪花時,屋內的我們都歡呼雀躍起來,弄得一旁的大人匪夷所思,直說我們瘋了,——他們哪曉得我們要耍出什麼花樣來。好不容易等到雪停了,我們興高采烈地穿好厚重的棉衣,戴好棉帽和棉手套一股腦地跑出了家門,女孩們則跟在後面,望著滿地晶瑩的白雪,看著四處忙碌的我們。男孩們進行了分工,有拿笤帚掃雪平地的,有四處找筐的,有找支棒的,女孩進屋不宜被大人發現則安排她們去找繩子的… …。一切准備就緒後,每個人的臉都被凍得像熟透了的紅蘋果似的。正准備開始,才發覺最關鍵的誘餌忘了安排,於是打發最小的妹妹進屋去偷,因為大家都知道一旦被大人當場擒獲,浪費糧食的罪名在當時可是“死罪”。妹妹還算機靈總算弄來了一把小米,我們沿著支起筐的口子向外撒下米粒,越往外撒的數量越少,是為了吸引鳥兒進筐。總算是“萬事俱備,只缺饞鳥”了,大家都躲在了房屋的拐角處,一手牽著繩子,每個人都屏住呼吸,生怕發出任何響聲驚飛了鳥兒。著實等著好一陣子才見得零星的鳥兒落下,還不時的四處張望輪流放哨,慢慢地移向筐口,正當我們要收網的時候,身邊的妹妹撒起嬌來,“哥,我站累了。”,並發出了咯吱咯吱的響聲,結果一拉繩空無一鳥,還蝕了把米,垂頭喪氣的我們也像鳥兒一樣四散了。

離開百草園順便游覽了風情園就直奔三味書屋了。“出門向東,不上半裡,走過一道石橋”,便是壽鏡吾先生的家了。進門右轉,也見一個清瘦梳著長辮子,戴著老式圓鏡,身著青布大褂的老人,想必是扮演壽鏡吾先生的罷。前去仔細打量每一個課桌,並未發現“早”字,問明緣由才知是表演的道具,便黯然的離開了。三味書屋呢,往縱深的方向走去才發現在院落的中央,只是被欄杆攔住不讓游人親近,所以並未如願看到魯迅先生親手書寫的“早”字,不免有些遺憾。

一直以來,對三味書屋的“三味”比較感興趣,為什麼主人起名為三味呢,聽帶團的導游講解後才幡然省悟。原來三味書屋先前名曰“三余書屋”——“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 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陰,勤奮讀書的意思。後來壽家祖宗受盡官府的盤剝而經商失敗,深諳官場腐敗,宦海險惡的壽家先人決心開辦私塾,一為生計,二使子孫不再行工經商。“三味”的原意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包含了祖上創辦私塾時的宗旨,雖是必須遵循的家規,卻因其反清意識濃而不可對外泄露的,可見壽家祖宗的良苦用心。不過峰嵐公授意兒子壽韻橋(即雲巢公),把原來購買房屋時所帶一塊“三余書屋”匾上的“余”字改為“味”字,即現在的“三味書屋”的由來,雲雲。

聽完導游的講解,在場的游人無不對壽家先人不攀附權貴的品格發出聲聲贊嘆,而我獨為壽家先人的教育意識所打動,也正是這三味書屋、壽老先生的言傳身教深深影響了童年魯迅的人生。不知為何,此時讓我想起已故的姥爺來。

姥爺是個慈祥,及其有毅力的人,一生喜歡讀書看報,對子孫的教育非常重視。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幾年級已記不清了,一次隨母親前去看望姥姥和姥爺,一時貪玩的我時走時歇,留戀於蜻蜓、蝴蝶群中不肯離開。身邊的母親又氣有急,而我就是顧自地追逐著漫天飛舞的蜻蜓,還脫下衣服不斷地抽打,早已把探親的事忘在了九霄雲外。母親也拿我沒了辦法,瞪了我一眼自己進屋去了。過了好長時間,直到蜻蜓都被我趕跑了,蝴蝶也回家吃飯去了,我才氣急敗壞地進了屋。碰巧老舅也急匆匆的趕來,見姥爺仍然聚精會神的看著報紙,戲謔道:“曼德拉(南非前總統)都獲釋了,您老爺子還在這囚禁呢?”。當時,我不解的歪脖問老舅:“曼德拉,是誰,拉林的嗎?”,引得眾人哈哈大笑。姥爺知道我也來了,遂放下報紙,樂呵呵的招我過去,摟著我的腰問道:“學好習了?”。“學完了”,我忙回答到。然後我就後悔起來,干嘛要說“學完了”呢,就所問所答不是更省事,肯定還得惹來一陣絮叨,果不其然遭到姥爺的一陣批評,“習只能是學得更好,可沒有完的時候,老師教的復習完了,就拿字典從頭背到尾!”。聽聽,從頭背到尾!直到今天,我也沒背完,辜負了姥爺的期望,但姥爺的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一直鞭策著我走好人生的每一個腳步。難怪在拉林鎮,老人們一提起老回家都知道子孫全都是大學生,天南海北都謀了個好差使。

一路的勞頓生出幾絲倦意來,於是草草的游玩了其他的景點便決定回賓館了。坐在車上,剛剛走過的景點就像放電影般的在我腦海中一一閃過,一邊回味著,一邊看著沿途的街景順便找一家像樣的飯店為晚飯做著准備,忽然發現一個名叫“紹興菜館”的,外觀裝修得還算有品味,於是就記下了大致的位置。

等到休息好後,全家集合打算去大吃一頓,犒勞幾近干癟的肚皮。最興奮的非我莫數,因為每到一個地方,總要品嘗當地的特色食品,飯館要上了檔次的,感覺會衛生些。上了車,便和司機聊了起來,司機是個女同志,倒也健談熱心,對我們提出的問題一一做答,從釀造的紹興老酒的水源是哪裡,當地人的收入如何、消費觀念又怎樣,除了老酒、茴香豆、霉干菜扣肉還有什麼特產等等,不知不覺的就到了“紹興菜館”,當然,女司機也是認可我們的選擇的。但隨後的境遇讓我們不悅。

一下車,就圍上了三、五個討錢的婦人,不給錢就鍥而不舍的跟在後面,那種執著的勁頭倒讓我的心裡產生了弧疑——就衝這股勁頭隨便找點事做都餓不死,何必撕下自尊低三下四的呢?後來周遭的朋友、親人無事閑聊的時候提到各色丐幫,才發現這裡面也竟藏著很多學問與玄機哩。呵,這世上看來只要肯動腦筋干什麼都可以發財啊。細細想想也真的如此,討錢也是一種職業,若運氣好還是高收入呢。就聽一個親戚說過,親眼看見一個職業乞丐,早上把自行車停在地鐵站附近,吃完早餐後脫下干淨的外套,換上破舊的(不,得說爛,干這行的衣服越爛才越值錢)職業裝,熟練地“裝扮”後就上崗了,為了博得更多地同情討要更多地錢物,還扮成殘疾人開始了一日緊張忙碌的表演了(臉部肌肉一天下來一定很酸疼罷,我想。),一日下了一場暴雨,躲避不急竟叫了輛出租車揚長而去。之後每遇到類似人等,感覺辨及真偽很勞神,就決定一棒子打死,見著就繞道躲開了。

一想到這,一點同情的心理都沒有了,不客氣的趕走了她們,不料卻遭到了白眼和辱罵,這世上有很多事情就是黑白顛倒的,不符合常人邏輯,比如欠債的比債主腰杆硬;討錢的比掏錢的仗義,打人的比被打的理直氣壯,冒進紅燈的汽車比正常過路的行人走得自然,如此等等,直叫人無奈。

到了門口,迎賓小姐微笑的告訴我們座位已滿,我們面面相覷,直贊嘆紹興人的消費水平高,當地人可能是抓住了名人經濟這條主線提前致富了罷。但是服務員真的很熱情,連續撥打了幾個預定座位的客人的電話,看看是否有什麼變故,試圖為我們這群飢腸轆轆的外地客騰出一個座位來,但無果而終。改變路線吧,連續找了幾個特色飯館都是爆滿,最終又返回了原地,大約等了二十分鐘以後,才輪上了我們,在這環境優雅的菜館吃了個飽。說其優雅和上海的大部分餐館一樣,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去過很多城市,其中有很多名勝古跡,但唯獨在離開紹興城的時候,仍久久凝望,雖已夜落。


精選遊記: 亳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