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個我的婺源--跨越贛晥之吳楚分源

作者: maomaobobby

導讀今天的目標是理坑和吳楚分源。理坑婺源本地人稱大理坑,是為區別於李坑(本地人稱為小李坑)。理坑也稱之為進士村,從明朝開始村中趕考高中和當大官的人不斷。村裡隨處可見高大氣派的官宅,特別是府邸的後花園和精致的小姐繡樓,在別處還真沒見過。 說到吳楚分源,我腦袋裡根本沒什麼概念,純粹是跟著摩的司機小錢瞎闖而已。去吳楚分源的最大挑戰是那條必經的 ...

今天的目標是理坑和吳楚分源。理坑婺源本地人稱大理坑,是為區別於李坑(本地人稱為小李坑)。理坑也稱之為進士村,從明朝開始村中趕考高中和當大官的人不斷。村裡隨處可見高大氣派的官宅,特別是府邸的後花園和精致的小姐繡樓,在別處還真沒見過。

說到吳楚分源,我腦袋裡根本沒什麼概念,純粹是跟著摩的司機小錢瞎闖而已。去吳楚分源的最大挑戰是那條必經的“公路”。頭一天只告訴我路不太好,但比慶源的好一些。真到上路一體驗,媽呀,還趕不上去慶源的路呢。慶源的路是條山路,也就為走個農用車,等級原本不高。加之我們去慶源是坐汽車,再怎麼顛也還有個支撐。這條路可算條大公路,平道,可走大汽車,可我就是不好意思叫它“公路”。那滿地的大石頭,不誇張地說,好些石頭足有足球那麼大小,我們的摩托車得找縫才能鑽過去。想想坐在摩托車上從早上6點顛到晚上透黑,那滋味真是破了我的歷史記錄,一路上直擔心回去後會不會落下什麼殘疾。

可是這樣的死顛卻是非常值得!一路的風光加上野趣,絕對讓你慶幸自己的選擇。清晨,遠望是重重迭迭的群山,色澤由深漸淡,就像宣紙上的潑墨。村莊上浮著濃濃的炊煙,不化不散,大片的稻田閃著金色的光茫。路邊小河上一架長長的木制小橋,纖細秀氣,極具水鄉風韻。到橋上走一走,好像自己走入了畫境之中。回頭正迎著朝陽,忽見水田中尖尖的稻葉上露珠閃爍一片,晶瑩滴透,美麗極了。趕緊拿出相機忙活了一大陣,可惜未能如願收入這一美色,只有驚嘆大自然的神功,願這美景永存我的記憶之中。走不多遠,見到遠處一個小小的村莊。村頭大樹密集,樹下一座小巧精致的廊橋,優美得很。橋邊好像是一所小學校,隱隱約約能聽到孩子們的讀書聲。

道邊不時能看到一棵兩棵的板粟樹,已是果實累累快成熟了。小錢說,我們也來嘗嘗鮮吧,樹的主人不會在意的。一晃眼又見到一棵,立馬停車下來,小錢撿起撿起石頭一頓丟,總算弄下來幾顆。帶刺的外皮還是青綠色的,板粟肉外的皮也是黃色軟軟的。剝開殼,果仁成熟飽滿,極新鮮的嬾黃色,嚼在嘴裡噴香噴香。好久沒吃過這樣鮮美的板粟了,想想廣州街上賣的那些大而無味的東東,確實有天壤之別。一邊吃一邊掏出相機,沒忘了留下這香甜的瞬間.

帶著滿口余香,我們繼續向山中進發。一路上眼睛忙不過來。突然,路前方兩棵大樹映入眼簾。那是道路兩邊相對而立的兩棵大樟樹,樹干向路的中央微微彎腰,自然形成一個門洞。腦子裡頓時冒出“迎客樟”的字樣來。從迎客樟下穿過,恨不得要倒抽一口氣。用“別有洞天”來形容已經遠遠不夠了。如果說先前一路享受的是田原美色的話,那眼前進入視野的山谷野境就要叫古道幽情了。一條清泉在谷中流過,淺淺的水中到處是大大小小光滑晶亮的石頭。河邊野草繁茂,幾頭小水牛在小河灘上悠然地吃草。

此處美景的點睛之筆是前方不遠的一座古橋,歲月在瞬間倒轉。橋的一頭連著我們行進的石板路,另一頭石板路就延伸進山了。橋下半圓的橋洞帶著倒影,從橋洞看過去,潺潺的流水順著一大片平滑的岩石坡緩緩流下。再過去見到幾個村婦在河邊洗衣裳,身影融合在近水和遠山村莊中。我沿著古道走上了石橋,心中滿是感慨和驚嘆。要不是那兩旁的石刻橋欄,這裡已沒了橋的模樣。橋面幾乎被野草完全覆蓋,只剩下中間狹狹的一條石板通道。看得出,這古橋行走的人並不多。石頭橋欄早已失去了原石的色澤,歲月的風霜深印在上面。此刻站在橋上的我,已分不清今夕是何年。就是今日翻出這些照片,仍禁不住感嘆大自然的千萬年造化。

嶺腳到了,又要爬大山了。嶺腳,顧名思義,就是大山的腳下。慶幸的是,從這裡開始,路況大為改善,明顯看出上山之路是一條新修建的公路。剛才還在摩托車上顛得上串下跳,突然一下順溜了,無比舒服。隨著高度的增加,視野越來越開闊,居高臨下,很有氣呑山河的氣勢。山下是夾在兩座大山脈之間的一條又寬又長的大衝,看不到盡頭。沿著這條大衝及兩邊的山坡,是密密麻麻的稻田。衝內的田地塊大平坦,山上的田則都是條狀的。越徒的山坡梯田就越細,遠遠瞧去幾乎成了一道線。衝內由近至遠,點綴著數個村莊,白牆黑瓦,隱隱約約,很有點神話中的意境。這一路的爬山過程(包括後來下山的一路),我就是這麼一會兒上車,一會兒下車,一會兒自己走一小段。其實又何止這一段路程,在婺源的兩天摩托車之旅都是這麼過來的。路上的美景無處不在,時時在考驗你的審美力和反應力。有的景色是稍縱即逝,轉一個彎就不見了。有的一個角度一個景,換一個角度都會有全新的構圖。有的要近觀,有的要遠視。總之讓你忙個手腳全亂。好在是摩托車呀!想一想,有什麼交通工具能讓你把一路景色盡收眼底毫無遮擋,有什麼交通工具能讓你三步一上串,五步一下跳,如此的收放自如。我的攝影技術絕對業余,但為了拍得美一點也盡力爬坡下溝,四下亂鑽。總之不管效果如何,力是盡到了。最主要的是,陶醉呀!!享受呀!!真正的樂在其中!!那心態就像幾歲的小孩游玩時那麼自然、放松、盡情、無我。

摩托車越爬越高,小錢說,山頂快到了。我抬眼細看,山尖上隱隱約約有一所小房子。說話間,我們已到達了最高處,腳下的公路穿過山頭的一個凹口往山的另一面延伸過去。公路邊的高坡的就是那所小房子,黑瓦青磚十分古老破爛。小錢告訴我,這裡是古棧道的要道口,小房子就是那時過往行人歇腳用的,年代就沒有考證了。

公路在山頂正中出現了一條分界線。過了這分線翻嶺下山的那段公路明顯比我們剛爬上來的這條路等級高,是一條深色的非常漂亮平滑的柏油路。只是在這時我才從小錢嘴裡知道,原來這條線其實就是江西和安徽的分界呀。我一步跨上柏油路,立時站在了安徽的土地上。哈,這可是我沒有預料到的,這會兒“吳楚分源”的含意才漸漸明晰起來。原來這個地方就是戰國時期吳楚兩國的分界之地,據說還有一塊古代的界碑呢。放眼向安徽方向望去,全是重重巒巒的大山,山上植被茂密,青山一片。藍天上白雲朵朵,比江西這面的風景更加迷人。山頂公路邊立著一大塊石碑,我走過去細細讀起來。原來,我們剛才走過的這條從嶺腳通向安徽的新公路叫浙嶺公路,是由安徽籍的愛國港人夫婦捐款300萬為主修建的。這就怪不得安徽一段路的質量優於江西這邊的了。公路邊草叢中一條青石板小路向那所小房子伸過去,這小路一定是從那裡翻山而過了。要知道,這可就是古代江西通往安徽的主干道呀。可以想像,那個年月,江西的書生背著包,挑著行李,就是行走在這條小道上,翻越大山進京城趕考的。婺源人才倍出,大官,大學者,大商人,不知有多少曾經在這條道上留下他們的腳印呢。我很想再走一走這條路,親身體驗先人們孤身跋涉在大山中遠走他鄉的心境。可惜古棧道在新路修好後已無人行走,被高大的野草覆蓋著幾乎看不見了。我幾次試圖穿草而過,那長長的草葉邊像刀刃劇齒一樣鋒利,碰上就是一道血印,只好遺憾作罷。

我站在安徽的土地上遲遲不願離去。因著眼前的醉人美色,因著那公路延伸而下的未知美景,因著這大山頂上的壯麗風光,也因著我此生以來第一次用雙腳跨越了省界。



(古橋)



(吳楚分源之安徽一側)



(上山的公路)



(衝內的村莊)



(梯田)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