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浮生--四面佛

作者: shelphen

導讀Angkor Thom ***建於12世紀晚期,1181-1220年間吳哥王朝Jayavarman VII統治時期Angkor Thom 吳哥城又稱大吳哥,意思是“大城”或“大都”。吳哥城不是一座孤城,城中有風格不一的建築體若干,即是著名的Big Circle“大圈”。圈中有聞名世界的“高棉的微笑”巴揚寺Bayon。通往Angkor Thom一般從正南的大門進入,即見一條寬闊的道路筆直伸向前方,而注視的焦點最終落在道路盡頭的一座四面� ...

Angkor Thom ***建於12世紀晚期,1181-1220年間吳哥王朝Jayavarman VII統治時期Angkor Thom 吳哥城又稱大吳哥,意思是“大城”或“大都”。吳哥城不是一座孤城,城中有風格不一的建築體若干,即是著名的Big Circle“大圈”。圈中有聞名世界的“高棉的微笑”巴揚寺Bayon。通往Angkor Thom一般從正南的大門進入,即見一條寬闊的道路筆直伸向前方,而注視的焦點最終落在道路盡頭的一座四面人像的城門上。道路兩旁間隔排列著“攪動乳海”的諸神和群魔,手握巨蛇於腰際,好些個神首已被生生砍去,換上的是後期的仿制品,顏色發白;那城門也是一概青灰大石砌就,高達20多米,中間開出一通道,人騎於像身也能通過而不必躬身;那石頭雕出的人面似笑非笑,臉孔敦實,看不出是睜眼還是閉眼。進城後往東略行幾步,巴揚寺到了。Bayon ***吳哥寺廟的信仰高度是在人們手腳並用的向上不斷攀爬中體現和體會的。巴揚寺最大的特點就是寺廟的石塔均做成神情安詳的四面人像面龐,而這些面龐均源自神化和美化了的Jayavarman七世的臉。在晚年為自己建造陵墓寺院的同時,他由印度教轉而信仰大乘佛教,於是佛教的安靜祥和的信念逐漸演化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張張靜穆沉穩的微笑。他在笑什麼?笑人們手腳攀爬向上的滑稽麼?笑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仍對佛祖篤信不疑麼?他在冥想什麼?想如何普渡眾生脫離苦海?想如何讓戰爭永遠停止戰火不再燃燒?他笑,我也笑。他能笑著看,為什麼我不能?往上攀爬,只是為了體驗一下極度危險嗎?在攀爬中,有沒有體會如何去笑看浮生?整個巴揚寺有總共49座高塔,而每座高塔都有兩張或者四張肅穆的巨大笑臉,超過100張;由外向內逐層升高,中心的塔身是第五層。這麼多笑臉林立,距離我咫尺,圍繞我四周,他們仿佛完全一樣,但是又有不太一樣的細節。角度不同,儼然另一番景像。遠觀,他們是嵌於巨石高塔之中的,蓮花寶座在塔頂綻開,達到生命終結意義的升華;近察,他們又像是浮於巨石之外,五官清晰可見,眉眼上挑,嘴角微揚,微醺,我不禁想起吳哥窟前滿池綻放的蓮花。微笑若有若無。時間在陽光下流淌。嘈雜的人聲突然消失了。微笑無處不在,高高在上。即使是少了一只耳朵,那微笑的力量仍舊永恆。那向上攀爬的行徑,正如神山路上藏民的磕長頭,尋求本心的領悟,佛祖的超度,歷經愛恨之後,超於生死之外,微笑……已經包容了一切。(巴揚寺停留時間過短,遺憾。建議2個小時或以上。)



(似笑非笑,滿眼皆是)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