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之旅(三)

作者: 往往

導讀柬埔寨之旅(三)-------吳哥之謎很早就聽說柬埔寨的“吳哥”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吳哥窟是與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意大利比薩斜塔、希腊巴比倫神廟、印尼婆羅浮屠和印度泰姬陵一同並列為世界七大奇跡的。所以決定趁元旦有幾天假期,探訪一次這神秘的地方。 當你千裡迢迢來到暹粒,目睹了吳哥窟建築的奇跡的時候,卻對他的歷史背景、建築風格知之甚少,面對這幾� ...

柬埔寨之旅(三)-------吳哥之謎很早就聽說柬埔寨的“吳哥”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吳哥窟是與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意大利比薩斜塔、希腊巴比倫神廟、印尼婆羅浮屠和印度泰姬陵一同並列為世界七大奇跡的。所以決定趁元旦有幾天假期,探訪一次這神秘的地方。

當你千裡迢迢來到暹粒,目睹了吳哥窟建築的奇跡的時候,卻對他的歷史背景、建築風格知之甚少,面對這幾百座塔廟,只能嘖嘖驚嘆,卻無法領略其中的奧秘,實在是太可惜了。所以我們作了一些准備,看了許多有關的介紹。可當我們站在一座座神廟面前的時候,我們還是被它的神韻、被它的規模、被它的精美震懾了。雖然我們極力想看清它的真面目,但留給我們的除了巨大的精神享受以外,還有許多解不開的謎。

最早的對吳哥的描述是在元朝元成宗元貞元年六月(1295年),那時正值吳哥王朝鼎盛時期,溫州商人周達觀奉命隨使赴真腊國(現在的柬埔寨),寫下了它在柬埔寨的所見所聞《真腊風土記》,雖然只有八千來字,但中國文人的細膩筆觸使他將出發的線路以及在吳哥目睹的風土人情和親身經歷,寫得生動詳實,觀者如臨其境。它是周達觀一生留下的惟一一部著作。“隨著國王的隊伍前進,景色越來越壯觀,手持矛盾的武士過後,是由山羊和駿馬駕駛的車輛,它們都披掛著黃金。後面緊跟著乘坐大像的大臣和王子,像牙是用金子包裹起來的……”這是周達觀在他的《真腊風土記》一書中對吳哥奢華場景的生動描述。從某種意義上講,鄭和船隊也是這座繁華王朝的最後一批目擊者。據說這些來自大明帝國的使臣們見到真腊都城的那一霎間,竟震住了,不由大嘆:富貴,真腊也!他們帶著稱羨離開。因為那是別人的王國別人的生活。船隊駛離真腊不到30年,吳哥便神秘地人去城空,就此埋藏在熱帶雨林的包裹中,再也沒有了聲息。如此奢華而富有的城池,如此富足的人民,是如何消失的如此徹底呢?至今還是一個不解之謎。1860年,法國人享利·穆奧(Henri Mouhot)來到柬埔寨,他曾經讀過法文版的“真腊風土記”(19世紀初,法國的漢學家把這本書已成了法文),使他對這個廢棄的古城有著極大的興趣,他於是來到柬埔寨搜集蝴蝶標本。一天,亨利在向導的帶領下去看當地人說的一處古建築遺址。他在遮天蔽日的密林裡走了很久,一路上揮舞砍刀開路。向導幾次勸阻穆奧,因為這裡瘴氣和野獸都會要了人命,但探險的激情卻促使他不能駐足。突然在他面前出現了一道長長的石階,石階通向幾座尖頂高塔,這些破敗的塔身上雕刻著美麗的圖案。亨利被眼前的景像驚呆了。“在看到這些尖塔的一剎那,我感到心在顫栗,此時,你除了懷著敬慕的心情默默的凝視外,你沒有辦法再組合一個詞去贊美這建築史上奇妙的景物了-----。”這就是吳哥(Angkor),一個在熱帶叢林裡沉睡了四百年的城市。我想,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會和穆奧有同樣感受的。但是,發現這座古城池的為什麼不是柬埔寨自己,也不是它的近鄰---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卻是遠隔重洋的法國人,難道不也是一個讓人不解的謎嗎?穆奧記錄發現吳哥遺址的筆記“環球游記”(在書中他繪制了許多圖畫)在死後,才引起注意,全世界開始關注這個失落的古城。重新被發現的吳哥遺址逐漸經過清理修復,成為柬埔寨最大的驕傲。這個古城從密林深處走來,將人們帶回到數百年前高棉與泰國兵刃相加的慘烈年代。把一個民族的興亡展示在世人面前。

所謂吳哥古跡,其實是方圓230公裡50多座王宮寺廟的統稱。完成這個鴻篇巨制,其間歷經22位國王以及9至14世紀五六百年,建築鼎盛期工匠數萬人,拉石料的大像竟達4萬之眾!吳哥古窟的建築技術堪稱一絕,重達100公斤至1噸的石料,全是一塊塊擺上去,其間甚至嚴密得連一塊刀片也放不進去。這些巨大的石塊,是如何錯落有致的疊在一起達數十米,甚至上百米,中間並沒有水泥和粘土的粘合,卻上千年不倒,這難道不是更讓人難解的謎團嗎?吳哥在柬語中就是“都城”的意思。因為它是真腊國的國都。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大吳哥”。 大吳哥實際上就是當年高棉古國的“紫禁城”,城牆高過10米,牆外護城河寬達百米;國王貴族住在城內,平民住在城外。東西南北各有一個雕刻成四面佛的巨大城門,東邊除一個死者門外,還多開一個勝利門。城門的大道兩旁,各有石雕的54座神像和54個魔鬼守立,南門(平民門)外的雕像保存相當完好,這些神和魔鬼(面向城門,左邊為神,眼神平和,右邊是魔鬼,橫眉立目),他們各抱著靈蛇身體,共同攪動大海,讓大海變成奶水,這就是所謂“乳海翻騰”,這可能是神和惡魔的惟一一次合作吧。雖然如今有些雕像的頭部不見了,卻仍能感受到當年人們行至於此所感受到的威嚴與震撼。

王城是一個長寬各三公裡的正方形石城,在中軸交叉點上是神廟。我國元朝出使高棉王國大使周達觀,曾經如此記述過這座城池的盛況:“王城中央,聳立著一座金塔,四周分布著8尊金佛、20多座稍小的塔及幾百間石室。東面,一座金橋兩邊,各自蹲守著一頭金獅。金塔北邊,一座銅塔更為高大,令人驚嘆。北面國王的寢宮裡,亦有金塔挺立。如此富有與尊貴,海外人士無不贊譽。”一個新年之夜,皇宮前舉行的盛大慶典更讓這位周大使熱血沸騰——一個足以容納1000多人的台子上,滿布燈籠與鮮花。夜幕降臨,國王駕到,煙花爆竹一齊炸成驚雷,擁有百萬人口的京城顫抖起來,10多公裡之外也能看到焰火的光彩……。可惜所有的木制建築早已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是廢墟,向游人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位於城中的鬥像台,原是舉行盛典的地方,這是一片巨石排成的平台,有如長城一樣。中央是台階,左邊的台壁浮雕是大像,與真像一樣大小,右邊是人,與左邊的像一樣高大,舉起雙臂,好像武士在舞蹈。分別往兩邊看去,只能遠遠地感覺到平台遙遠的盡頭,卻無法看清,所以也無法數出有多少武士,多少大像。面對廣場,盡管只是一片荒煙蔓草。但可以想見,當初在這片廣場上,數以萬計的士兵披堅執銳,和數以千計的戰像,列隊而過,接受皇帝的檢閱,該是一種多麼恢宏的氣勢。這裡每年都要舉行鬥像比賽,勝出的大像才能成為國王的坐騎。遠處廣場對面,有12座石塔,稱為12生肖塔。八百多年了,它們有如一個個士兵,至今還在守衛著這個廣場。



(鬥像台的大像)



(鬥像台的巨人)



(大吳哥的南城門,平民門)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