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情結:一口井、一座城、一間厝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兒時,家中牆上的一幅古田會議會址油畫和許多革命體裁的電影,在我幼小的心靈播下了紅色的種子。這種紅色情結一直伴隨著我的革命舊址之旅。陽春三月,我來到了紅都和汀州,在這片曾經建立蘇維埃紅色政權的革命舊址中,我看到的一口井、一座城、一間厝,令我生出了幾分感慨。 一口井1931年的11月7日~20日,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在瑞金城外六公裡的葉坪村――中 ...

兒時,家中牆上的一幅古田會議會址油畫和許多革命體裁的電影,在我幼小的心靈播下了紅色的種子。這種紅色情結一直伴隨著我的革命舊址之旅。陽春三月,我來到了紅都和汀州,在這片曾經建立蘇維埃紅色政權的革命舊址中,我看到的一口井、一座城、一間厝,令我生出了幾分感慨。

一口井1931年的11月7日~20日,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在瑞金城外六公裡的葉坪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工農兵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舉行,大會通過了《憲法大綱》、《勞動法》、《土地法》等一系列決議,宣告中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成立,毛澤東任中央政府主席(毛主席稱呼從這裡開始)。1933年4月中央政府由葉坪遷往瑞金以西5公裡的沙洲壩,並在這裡的大禮堂(謝氏宗祠)舉辦了“二蘇大”。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了聞名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征。因此瑞金被稱作:“紅色首都”、“共和國搖籃”、“長征出發地”。

紅軍撤離瑞金後,革命遺址被破壞殆盡。只有沙洲壩的一口井完整保留了下來,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紅井。我記得小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講的就是紅井。當年毛澤東住的村子沒有井,吃水不方便,他就帶領紅軍戰士為村民挖了這口井,解決了大家吃水難的問題。七十多年過去了,當我來到紅井時,這口井水依然那麼清甜,依然在滋潤著這方土地的人們;井旁的石碑依然是那麼清晰: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是啊!當我雙手掬起的井水潤濕心田的時候,比起周圍新修復的舊址群,這口紅井更加親切了許多。

附:小學語文課本第32課《吃水不忘挖井人》瑞金城外有個小村子叫沙洲壩。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那住過,村子裡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後,鄉親們在井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一座城一第一次知道長汀,是因為一個人--瞿秋白(江蘇常州人),中共早期領導人。曾參加中共的三大-六大。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的危急關頭,主持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這就是後來舉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決議)。同時他還是一位文人,1931年在上海和魯訊一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著名的左翼作家之一,作品有《俄鄉紀程》、《赤都心史》等。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時,瞿秋白留下來堅持革命鬥爭後不幸被捕。《多余的話》是他在監獄裡坦誠率性的寫照,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長汀的羅漢嶺英勇就義,時年36歲。犧牲前在長汀中山公園涼亭的留影,神采奕奕、氣度非凡。刑前還賦詩一首:

1935年6月17日晚,夢行山徑中,夕陽明滅,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讀唐人詩,忽見“夕陽明滅亂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方欲提筆錄出,而畢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此非詞讞,乃獄中言志耳。秋白絕筆。革命先烈們留下的無數遺書,大多慷慨激昂、神聖莊嚴。只有瞿秋白留下了一篇《多余的話》成了多余的爭議,其實當你認真看過以後,才能明白:這是一位多麼有血有肉的真英雄啊!為此我來到了長汀,來到了羅漢嶺。在紀念碑前,我想到了《多余的話》: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何必說?話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說呢?已經是走到了生命的盡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來算,甚至不能按星期來算了。就是有話,也是可說可不說的了。。。。。。 雖然我現在很容易裝腔作勢慷慨激昂而死,可是我不敢這樣做。歷史是不能夠,也不應當欺騙的。我騙著我一個人的身後虛名不要緊,叫革命同志誤認叛徒為烈士卻是大大不應該的。所以雖反正是一死,同樣是結束我的生命,而我決不願意冒充烈士而死。。。。。。我留下這幾頁給你們——我最後的最坦白的老實話。永別了!判斷一切的,當然是你們,而不是我。我只要休息。。。。。。這就是可敬的文人,這就是理想型的文人政治家。

安息吧!老瞿。。。。。。

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來看你,為了《多余的話》。



再次聽說長汀,是因為新西蘭女作家路易。艾黎的那句話:湖南的鳳凰和福建的長汀是中國最美麗的兩個山城。

深藏在閩西崇山峻嶺中的長汀,知道的人很少。 長汀以前叫汀州府,“汀州八大干”(地方特產)就是出自這裡。“客家首府”指的也是長汀,這裡是福建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

長汀還是土地革命時期的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1929年秋,紅四軍從井岡山來到這裡,開辟和擴大閩西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朱德就是從這裡指揮攻打龍岩、漳州戰役,並留下了著名詩篇《清平樂-蔣桂戰爭》: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紅軍在長汀時期建立了第一個蘇維埃這(省級)地方政權-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所在舊址是唐朝時的汀州試院。院中的兩株唐代古柏仍然長青不衰,站在空曠的庭院裡,聽著穿越樹梢的風聲,耳邊回蕩著歷史的現實;坐在蘇維埃成立大會會場的板凳上,望著懸掛的馬克思和列寧畫像,眼前浮現著當年熱火朝天的場景。遙想此時的朱毛正在辛耕別墅思考著擴大蘇區的戰略問題。歷史因此記下了長汀這一座壯麗的山城、英雄的城市。

一間厝陽春三月的鄉村,滿山遍野的桃花。這是一個花的季度,來到宣成是為了蘭花。從長汀到宣成要坐兩小時左右的汽車。宣成是一個鄉,下轄寨背、畬心、中畬、下畬、長橋、蘭田等十幾個村莊。這一帶山高林密,正是蘭花的樂土。此所謂:空谷幽蘭也。寨背村的吳老師曾拜蘭花界泰鬥為師,此次我是和建陽國香蘭園的吳老來伯來拜訪他的,對蘭花的高雅精致、清香脫俗素有所聞。席間品著客家自釀的米酒,說著這片土地的風俗人情。無意中講到“畬”字,才知道離此五百米的下畬村,正是共和國將軍楊成武(1914年10月~2004年2月)的故裡,以前只知道楊成武是長汀人。

楊成武出生於1914年10月27日,1929年2月參加長汀的古城、四都農民暴動,同年6月參加閩西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紅軍長征中楊成武所在的紅四團成了開路先鋒:血戰湘江、突破烏江、搶占婁山關、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跨越大涼山、飛奪瀘定橋、開辟雪山草地通道、突破天險腊子口。為紅一方面軍勝利到達陝北,做出了突出貢獻。

抗日戰爭期間,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楊成武任團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等。其間在雁宿崖、黃土嶺戰鬥中殲滅日軍1500余人,擊斃日軍的“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受到毛澤東的通電稱贊。。。。。。

1955年楊成武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勛章。

第二早上,我冒著小雨來到下畬村,路上問了幾位宣成中學的學生才找到。沒有任何的標識,挺平常的一個村子,一位女學生告訴我:到村子叉口往裡走,看到一間白色的大厝就是了。另一位同學說,村口有一紅條幅:加快融入建設海峽西岸城市群。憑著這兩條特征和一位早起溪邊洗衣的村民指點,我來到了宣成下畬村老屋下1號的楊成武將軍故居。

這是一間普通的大厝,之所以說大是因為除了土壘的圍牆和大門外,院內新建了一幢白色的兩層樓。要不是門匾上的題字,與周圍民房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我沿著圍牆繞了一圈,因為門還是緊閉的。整個村子依然是沉靜的,除了田裡的幾聲蛙叫和細雨。

據說在將軍逝世的那天,中央、省、市來了很多人,熱鬧了幾天。這樓應該是為這而翻蓋的。村民講,將軍家裡現在除了門口的這塊匾,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全搬到長汀的紀念堂了,上面說是為了便於管理。

或許吧,從長汀到這裡的舟車勞頓確實是不大方便。不管怎麼說,將軍的故居是搬不走的。這個村莊永遠是將軍的根,這間大厝永遠是將軍的家,一位貧苦農民孩子的家。不論是簡陋還是豪華。


精選遊記: 龍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