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游記

作者: cindy_b

導讀 江 城 游 記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站在長江大橋上左顧右盼,蛇山、龜山遙相呼應,漢陽的晴川、鸚鵡洲,武昌的黃鶴樓、白雲閣,江上浩渺煙波,未免淡淡感傷。晚間再次通過長江大橋,與白日裡又有另一番味道。雨水沙沙的打在 ...

 江 城 游 記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站在長江大橋上左顧右盼,蛇山、龜山遙相呼應,漢陽的晴川、鸚鵡洲,武昌的黃鶴樓、白雲閣,江上浩渺煙波,未免淡淡感傷。晚間再次通過長江大橋,與白日裡又有另一番味道。雨水沙沙的打在車窗上,江橋燈火通明,船只緩緩駛過,隱約中笛聲嗚咽。

“百尺茂林。千竿修竹,紅分日剎綠繞雲房”,蒙蒙細雨中尋訪歸元禪寺。寺內榆柳婆娑,桂柏蔥翠自不必說,真正內涵之美沿在殿堂之內。不必詳述藏經閣那浩如煙海的經典和那琳琅滿目的佛教文物;也不詳述大雄寶殿那眾多莊嚴法丁,單單涉獵和體會一下羅漢堂那“新廳怪匪思量”的五百羅漢吧。據說中國有五百羅漢的寺廟,著稱於世者僅剩四座,所謂上寶光(成都),下西園(蘇州),中歸元(武漢),北碧雲(北京)。據說從你進入羅漢堂看到的第一尊佛像數起,到本年的周歲,數到的佛像便是你的今世,前一尊是前生,後一尊為來世。不免細細賞玩每一尊雕塑品。這裡的每一座羅漢雕塑反映了千變萬化的生活場景,又各自喚起一種關於生活的形形色色聯想:或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或笑逐顏開,洋洋得意;或舉杯邀月,肆意顛狂;或抱膝苦吟,搜腸瀝血;或騰雲駕霧,飄然欲去;或降龍伏虎,抖數精神;或棋逢對手,難解難分;或評書品畫,妙語驚人,風檐讀書、琴簫合奏、老幼嬉戲......生活氣息濃厚,人情味道純樸,蘊含了強烈動人的生命本色。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東湖萬頃碧波,清澈見底。面積幾為西湖的六倍。湖岸曲折,東、西、南三面山陵起伏,層巒疊翠,湖山相映,綺麗多姿。煙波浩淼,碧水粼粼,水鳥翻飛,漁舟如織,港叉交錯,加以大湖之外連小湖,小湖左右又連湖,起伏隱現,真不知何處才是盡頭。先月亭吟詩,行吟閣作畫,身處長天樓與落霞水榭而流連忘返,即便是到東湖湖畔聽濤,曲堤靈波,涼風習習,醉人心脾。想來到了皓月當空,湖上冰清玉潔,銀光如瀉,閑庭信步賞月聽濤,是為一大樂事。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到了九省通衢的武漢,定然不要忘記一享武昌魚的美味。素來不喜吃魚的我,開始不過認為所到各處,必然要品嘗當地出名的美食,自己喜不喜歡還在其次,禮數是應盡的。誰想,這裡的魚沒有北方魚類的土腥味,香味撲鼻,細品則魚肉肥美細嫩、湯鮮汁濃。不禁天天擺起了魚宴,大塊朵頤。武漢人喜歡煨湯,他們很自負的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煨湯,比起粵廣一帶的煲湯自是不同。煨湯是一門烹調藝術,首先要選好煨湯的容器,銅、鐵、鋁鍋都不好,較好的是一種特制的U形砂吊子或陶制小瓦罐。這兩種容器煨出來的湯,湯汁純正,味道鮮美,尤其是瓦罐小火煨湯,噴香撲鼻,誘人食欲。用料也很考究,大多是排骨、雞鴨、牛肉等作主料,輔料則有藕、蘿蔔、粉條、海帶、冬瓜。有些為了增加湯的鮮味,先將主料放入油鍋中煎炒一下,然後再下吊子;有的在湯裡放入一點紅棗、蝦米,喝起來別有風味。

“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伯牙子期的故事成為千古絕唱。原本以為江南的人們,總是細膩溫和的。不過,也許武漢人更接近北方人吧,說話很有底氣的樣子,有別於吳儂軟語,帶著些粗獷和堅定,倒是更像我想像中的四川人了。相傳秭歸是楚人的發源地,火神祝融為楚人先祖,他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觀像授時,指導人們生產、收獲。楚人有尚東、尚赤、尚左、崇火、拜日、崇鳳的習俗。楚先民以鳳為圖騰,鳳是楚人的吉祥物,將鷹、雕、雉、鶴、燕、孔雀等許多凡鳥的美好特征組合成的理想中神鳥。雖然沒有京都龍圖的張揚大氣,卻也是太陽的精華變成的火鳥,向往光明和幸福。

後記

江城歸來很久,忙於日常的工作,遲遲沒有整理凌亂的思路。極巧的,那天在央視的《旅行家》中看到了介紹武漢的節目,隨著鏡頭的不斷切換閃動,不禁想起短短幾天的武漢之行的愉悅。倘若有機會再訪江城,定會細細品味,不過,也許因為有了遺憾和悵惘,才會留下美好的記憶吧。

感謝羅老師作為我此次出行的極好的導游,以及對我的幫助。

林子

2001.6.2


精選遊記: 武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