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和尚(全)

作者: lazyman

導讀五台山是我見過的最光禿禿的山,就像山裡眾多和尚的腦袋。山上之所以樹木稀少,都怪康熙老兒。傳聞說康熙有次登五台,恐路邊密林暗伏刺客,遂拉弓射箭,雲“一箭之內,草木盡伐”,於是五台山成了和尚頭。野史瘋傳康熙在五台出家,依我估計,皇帝下定決心的一剎必是彎弓瞬間。 五台山還有一首順口溜也與這皇帝和尚有關。“石頭壘牆牆不倒,和尚進院狗不咬,大 ...

五台山是我見過的最光禿禿的山,就像山裡眾多和尚的腦袋。山上之所以樹木稀少,都怪康熙老兒。傳聞說康熙有次登五台,恐路邊密林暗伏刺客,遂拉弓射箭,雲“一箭之內,草木盡伐”,於是五台山成了和尚頭。野史瘋傳康熙在五台出家,依我估計,皇帝下定決心的一剎必是彎弓瞬間。

五台山還有一首順口溜也與這皇帝和尚有關。“石頭壘牆牆不倒,和尚進院狗不咬,大姑娘生娃娘不惱。”因為康熙喜歡五台,所以招徠了天下各門各派的僧人,190多座寺廟、幾千個出家人,太多了,連看門狗都習慣了。康熙強調民族團結,因此五台上喇嘛的地位高於和尚,位高權重難免滋生腐敗,調戲民女了,老百姓也沒辦法。

除了皇帝和尚,五台山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和尚:楊五郎。一千年前的金沙灘,楊老令公悲壯殉國,楊五郎只身逃往五台,理佛訟經之余培訓出山中第一批武僧。五郎死後,當地人建寺供奉其肉身,誰料忠良總遇奸佞,文革中被林彪將整個寺廟炸毀,計劃另造別墅。現在楊五郎被供奉在集福寺,名雖寺,實為庵。傳說中五郎使過的一根大鐵棒終日陪伴著眾尼姑。

楊五郎有時和文殊菩薩一樣被人稱作“五爺”。五台山有個著名的“五爺廟”,官名萬佛閣,號稱有求必應,在老百姓中享有最高的威信。按規矩,願望實現的人要麼給五爺送塊銅匾,要麼請個戲班唱戲給五爺聽。我看到的五爺廟掛滿了匾,並且天天有戲班的演出,當地人說不管滬劇、越劇、京劇、晉劇……五爺都愛聽。台上一絲不苟地演出,台下卻沒有觀眾,只有泥塑的五爺,這個場面令我深深震驚。五爺是文殊菩薩還是楊五郎,沒人說得清,但人們對五郎和尚的尊崇由此可見。

五台山歷史上的和尚,百姓最熟這兩位。五台山今天的和尚,我只能寫自己看到的幾位。

一位叫智音,是顯通寺的住持。顯通寺是五台山最有名的一座寺廟,與洛陽的白馬寺同為我國創建最早的寺廟。智音和尚剛過30,戴著副眼鏡,瘦瘦小小,說話舒緩低沉。他是東北人,大學在北京學航空航天技術,一畢業就到了五台山出家。我問為什麼,他緩緩地說:“緣”。

我起先稱他為“方丈”,但他說只能叫他住持或當家的。因為“方丈”需要升座,升座得花錢,顯通寺出不起這錢,而整個五台山也只有幾位“方丈”。經他這麼一說,我才感覺到五台山的商業氣息確實不濃,像是一個更純粹的佛學研究場所,就舉一個例子吧,五台山所有的廟都免費供給游人香燭。

跟智音的交談讓我了解了佛學的一些基本常識: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可以叫“和尚”,“和尚”是一種尊稱;在和尚頭上燒9個痂已經禁止了;男人出家、還俗,可以反復七次,而女人作尼姑只有一次機會,還俗後再想當尼姑是不被允許的;和尚也可以請假……

我問他是怎麼管理一個廟的,他笑說“只能以德治國”。談起五台山有個亞洲最大的尼姑學院,智音說,中國佛學需要高學歷的僧人。

我遇見的第二個年輕和尚是家素齋館的“少東家”,至今我也不能肯定他是不是和尚。他穿著一身淡灰色的僧袍,我想,和尚的“制服”也許不是輕易弄到的吧。“少東家”非常和藹,他告訴我正在北京大學進修哲學研究生,放暑假了就回到五台山替母親打理店。

“少東家”的母親在跑到山上“閉關”修行去了,“少東家”在店裡琢磨素齋。我吃的這頓素齋,十幾道菜全用面筋做成,菜式之精美,菜肴之鮮美令人贊嘆不已,以至於最後上了道茄子,我還問“這也是面筋嗎?”聽說這些菜都是“少東家”創造出來的,我便極想見見。正這樣想呢,就見到一個胖胖的僧人走過來,濃眉大眼,天庭飽滿,臉上帶著真誠的微笑。

“少東家”說,他並不想只創造出幾個菜,更想營造一種素齋文化。他的店只有黃、白兩種色調,椅子、桌子、桌布、玻璃碗、牆都以蓮花為圖案,店內供著觀音,燃著熏香,清心素雅。菜單上寫著“免費給朝佛者提供三餐”。

“少東家”沒告訴我,他的理想是當住持還是開素齋連鎖店。我不知道兩者是否矛盾,只知道最後收了我1000多塊錢,我也不知道這價錢是否公道,我相信,和尚是不會斬客的。

我總是以為,真正的僧人懷著一種至誠的信仰,他們活得比很多人充實。在五台山,我見到很多這樣的出家人。

塔院寺的方丈今年93歲,每日早晚課必端坐眾人之前,與大家一起頌經。黛螺項有個西藏喇嘛,正午太陽下,他五體投地行拜禮連續2個多小時,累了就倚著門框喘兩口氣,臉上大顆的汗珠擦也不擦……

五台山真是座奇特的山,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存,黃教與青教共處。這裡有漢、滿、蒙、藏各民族的僧人,也有日本、馬亞西亞、新加坡各國的僧人。

佛門常會龍門客,禪林時集翰林人。從古至今,五台山誕生了一大批高僧。走在五台山間,我時常在猜想,沒准一個很普通掃地僧便是一代大師。

我其實並不信佛,也不了解佛,去五台山前甚至抱怨這山有什麼好玩的。從五台山回來後,我依然不信佛,但從心裡開始理解僧人,他們不是五台山風景的一部分,而是佛教名山的靈魂。

(本文如有用詞不當處,請諒解)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