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記(三)——一言難盡話晉商

作者: $我就是我$

導讀(三)一言難盡話晉商 去山西旅游,一個重頭戲就是追尋晉商們的腳步,感受當年“山西土財主”們的那份叱吒風雲。在我看來,在國內旅游,在漢族聚居的地區,去山西之前要做的功課應該是最多的了。我這裡說的是旅游,而不是探險和徒步;是邊走邊看,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而不是在荒蕪人煙的地方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因此,這是所說的功課,主要是對旅游景點的了 ...

(三)一言難盡話晉商

去山西旅游,一個重頭戲就是追尋晉商們的腳步,感受當年“山西土財主”們的那份叱吒風雲。在我看來,在國內旅游,在漢族聚居的地區,去山西之前要做的功課應該是最多的了。我這裡說的是旅游,而不是探險和徒步;是邊走邊看,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而不是在荒蕪人煙的地方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因此,這是所說的功課,主要是對旅游景點的了解、旅游線路的安排和食宿的准備。

這次去山西,包括景點介紹和旅游功略在內,一共打印了46頁A4紙的內容(還都是小五號字,頁邊距已經到了極限的那種)。而後來碰到的一個旅伴,竟然打印了3本(每本都在50頁左右)的介紹,其中還包括完整的CCTV專題片《晉商》的解說詞和其它一些寫山西的文章。然而即便如此,在旅途中我們還是發現自己准備的東西太少了……沒辦法,山西有著太深厚的人文的底蘊,這真的是需要慢慢來品味的。

不了解晉商,就不算到山西。而晉商們的故事,就是一部山西興衰史的縮影。想了解山西,了解晉商,就是要知道山西的歷史,山西的過去。這一點,妄說才疏學淺的我等後生小輩,即使連余秋雨先生都一度對山西存有強烈的誤解,直到後來經過調查研究(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寫了《抱愧山西》,在自己認識真相的同時,也才算讓全國人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山西。從這一角度來說,山西人民是應當感謝余教授的。

所以去山西之前必須先讀書,讀與山西歷史有關的書。山西不像四川、內蒙、雲南、西藏、新疆這些地方,既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又有與漢文化不同的少數民族風情;山西也不像江浙、上海、安徽,充滿著雅致的文人氣息和精巧的布局,以及越劇、昆曲和黃梅戲這樣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傳承;山西還不像陝西、北京、山東、河南這些地方,其歷史都是皇家和聖人的歷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山西也不像東北和南方,沒有特殊的氣候制造旅游的亮點……山西就是山西,一個傳統的中原漢文化占主導地位,並夾雜著些許來自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結合體。山西的文化,更多的是來自民間,來自我前面所說的“草根”們。這也就是為什麼盡管山西有著豐厚的人文底蘊,但是能夠讀懂的人們卻不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在歷史的腳步中,山西多少是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如果把“七大古都”看做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全國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那麼這些中心中有5個是在北方的三個省份中:北京、陝西和河南。打開地圖,我們不難發現,陝西和河南與山西直接接壤,而北京雖不與山西相接,但在歷史上,河北所在直隸省,同樣是屬於中央管轄,而河北也是與山西接壤的。這就不得不讓人引發出一個很有趣的猜想:為什麼惟獨山西沒有出現過全國性的官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呢?看完《晉商》這部專題片,我隱約有了答案:山西土地貧瘠、同時還經常出現自然災害。此外從風水的角度來說,山西也很難找到一塊像關中平原或華北平原那樣坐山面水,具有帝王之氣的開闊地帶。在當代的中國版圖中,山西同樣有些尷尬,論目前(不是歷史上的)經濟實力,山西還比較落後,然而在中央的“西部大開發”決策中,一開始竟沒有山西的位置,原因就是山西在地理上並不屬於西部地區。

然而山西在軍事上還是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的。仔細觀察山西地圖,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像,山西與周圍四個省份的邊界,除了與河南省的邊界大多是人為所定外,山陝之間的邊界就是黃河,而山西和內蒙的邊界則是長城,與河北的邊界則是太行山脈,著名的娘子關就在山西和河北的邊界上。這或許在國內也是絕無僅有的。從這一點角度實際也說明了山西作為軍事要地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在山西周圍建都的王朝(特別是西安和北京),都是把山西當做一塊重要的緩衝地帶,同時借助山西三面的自然或人工屏障,抵擋外族的入侵。

山西就是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地位當中。也正由於這樣的原因,豐富的民間文化才倔強地在這裡生根發芽;晉商們才會從“走西口”開始層出不窮並引領了幾個朝代。也正因為是這樣的原因,山西人的心裡有一種相當的不平衡(與中央近在咫尺卻不被重視),因而歷代的山西富豪和山西統治者,都將自己的地盤很是當回事。所以才會出現上個世紀30年代閻錫山統治山西時竟然把鐵軌都弄窄了;才會出現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也才會出現被稱為“民間故宮”的靈石王家大院。

關於晉商的興衰,有學者有研究專著出版,我在此也就不再班門弄斧了。只說說在旅途過程中的感受吧。

喬家大院是我接觸晉商和與晉商有關事物的第一站。由於已經改造成了博物館,很多房間已經不是原來的陳設和作用了,這讓我有些失落。更讓我有些失落的是,凡是旅游團所在之處,聽到導游說的最多的話是:“這棟樓,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是XX住的地方”;或者是“看到那個陽台沒有,那就是電視劇《喬家大院》中XX吊嗓子的地方”;再不然就是“這個花床不是原物,是當年拍電影的時候用的,被我們留下來了。”不得不說,首先是老謀子,然後是那部同名電視劇給喬家大院帶來了如此高的名聲,以至於人們似乎根本不去關心喬家大院或與之有關的真正的東西了。當然,從旅游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是好事,而且是一個全球的定律。雲南之所以如此讓外國人民向往,詹姆斯·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功不可沒;鳳凰古城讓人神往,很大程度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那個“翠翠”(我也受到了其影響,在那裡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想到翠翠);而現在全球熱播的《達芬奇密碼》,讓巴黎一個原本沒什麼名氣的聖敘皮爾斯教堂也成了著名旅游景點,我在巴黎的同學告訴我,現在是人們排隊在那裡照相。

與後來所看的王家大院恢弘的氣勢不同,喬家大院頗有點“深藏閨中”的感覺。下得車來,穿過一堆小販,根據路標拐了幾個彎,才走到大院門前,頓時讓我有些沮喪:這個大門竟然是在一條如此狹窄的小巷當中,以至於根本無法拍攝大門的全景(或許是我的技術不到家)!倒還真是符合傳統中國人“縱有家財萬貫,亦不外露分毫”的習慣。走入門內才發現喬家大院建築的精致(不知道是不是被重新整修過)。大院並不大,所以整體的布局顯得非常的緊湊;而這種緊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壓抑。大院的整體建築風格,並不完全像北方的風格,與王家大院相比,喬家大院更給人一種建築想要往上伸展的感覺。狹窄的主道,四面被團團圍住的天井,僅容一人通過的樓梯……讓我很難想像在這裡生活,對於我這樣一個生性好動的人來說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幾千年來傳統中國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吧。

我有些漫不經心地在大院裡走著,除了電視劇中的東西和我讀到的一些關於喬家的歷史以及大院的建築特色,我還想從這座大院本身找出點什麼。首先讓我感興趣的是一座院落裡完整的陳設著基本的傳統農耕設備,旁邊的說明上寫著,即使喬家後來靠做生意發家致富,但還是不忘自己的“農民”出身。我自己沒有看到過相關資料,但是如果屬實,則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中國傳統重農思想的威力。這一現像後來在王家大院也看見了。看來雖然是富甲一方,卻依然不敢背棄傳統啊。接下來吸引我的是一口棺材。從形像上看,這口棺材像是一頂橫著放的轎子,很顯然,這是因為活人是坐在轎子裡,而死人是躺著的。此外,這口棺材外面披著是繡有龍的圖案的紅色綢緞。這不免讓我吃了一驚:第一,棺材用紅色蓋著;第二,竟然出現了龍的圖案!這時旁邊經過一個大院的景點導游,我拉著她提出了這個問題,她告訴我,這是慈禧太後御賜給喬家的一口棺材,由於人還沒死,所以用紅色綢緞。說得倒是活靈活現,不知道是真是假。不過慈禧老太太曾經在喬家住過倒是事實,並有御賜的吊燈為證。然而這種東西沒有能引起我的注意,我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另外一件具有強烈晉商特色的大院重點文物上了——一個球形水銀頂燈。剛好有解說員說到這個燈,我才知道這竟然是一件防盜設備。將這樣一個球燈掛在天花板上,隨時抬頭就可以監測到任何方向的來人,甚至連門外是否有人偷聽都能看得很清楚!

穿過喬家大院二院的旁門,我竟然置身於一個頗有現代氣息的花園當中,除了小橋流水,竟然還有靠背秋千,當然還有賣紀念品和冷飲的攤位。看罷介紹才知道,這確實是被後人開辟出來,供游人休憩用的。就在我再次感覺到失落的時候,我又有了新的發現,在花園的一面牆上(牆背面是另一個院落),出現了一條長長的裂痕……

回到狹窄的主道,往門口走去,一步三回頭的感受著這樣一座富人宅第,時不時的有游人穿梭其間,不由得想到四個字:“庭院深深”。

與喬家大院的精致不同,靈石的王家大院講究的是氣勢。這又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的建築方式,依山而建,鋪陳開來。據說總面積達到5萬平方米。當地人稱王家大院叫做王家堡,從這個“土”名字,便對王家大院的規模和建構特色有了遐想。走近王家大院,第一感覺是無愧於“民間故宮”的稱號。如果叫堡還有些人弄不清楚的話,我想干脆叫它寨子得了(山西不是還有一有名的大寨麼)。這其實就是一個獨立的寨子,四周有圍牆(這圍牆都有城牆的氣勢了,青磚砌成,有垛口,上面可並排行走三人);幾個小寨子之間建有橋梁連接,橋下原來還有潺潺流水,如今只剩干涸的河床了。現在開放的王家大院分為兩個院落,第一個部院落主要看的是“粗中有細”——精美的雕刻藝術;後一個則是看的恢弘氣勢和建築風格,此外還有王家的發家過程。王家大院比喬家大至少4倍以上。我和同伴幾乎走遍了每一個門洞,除了看見導游們所說的精美的雕刻,“王”字的布局之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能讓人的思緒飛揚的東西。在幾個還未完全修繕的大門上,我發現了一些門牌號碼:靜升村王家堡XX號。遇到導游問後,方知道這裡在解放後被政府分配給普通村民居住,1996年才收回開始修繕、保護和開發。同伴問王家後人今何在?我打趣道:“我不就是嘛”。導游告訴我們已經分散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了。我們問他是否也有後人曾經住在這裡,這位看起來比我們還年輕的導游搖頭不知了。我們無法想像,如果真有王家後人,住在已經不是自己家的“靜升村王家堡”,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也無法想像,當王家後人看到自己的祖居之所被政府回收分配,再收回進行保護,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在一處不太惹眼的地方,我們發現了經過重新修繕和安置的王家起家的兩門手藝:賣豆腐和制醋。其實王家主要是靠賣豆腐起家的,至於醋,前面已經說過,山西特產嘛。和喬家一樣,王家在致富也不忘本,除了農耕器具一應俱全之外,還保留著這門手藝的傳承。由於這裡也被開辟成了一個什麼民俗博物館,所以也會出現一些不太協調的場景。當我和同伴費力的爬上一棟閣樓之後,我們竟然吃驚地發現裡面放著一個乒乓球台!而在那些經過修繕的精美宅院的背後,是一些經歷了幾百年風雨,依然殘破的古舊摸樣的大院。透過鎖著的門和蒙著塑料布的窗戶,隱約可以看見其中的一些成了倉庫,而另外一些則已經是積滿了塵埃和蜘蛛網……試想一下,現在已經開發了百余座宅第,竟然還有這麼多沒有開發出來的,過去王家應當是多麼的興盛啊!閉上眼睛,你似乎能夠感受到當時的那種氛圍。

一整圈王家大院轉下來,花了差不多3個小時,是喬家的將近3倍。在往大門走的路上,突然發現一個當地的孩子(大院周圍依然還有住家),坐在地上,懷裡抱著一個長毛絨玩具,十分的開心。這樣的場景自然不會逃過我的鏡頭,只是不知道,他是不是王家的後人……

走出王家大院,回望這如城堡一般的家寨,我對同伴發出了一句感慨:“其實住在這裡也蠻累的,這麼大,還高低起伏,從下面往上面走累,從上面往下面走還得小心翼翼……”。同伴哭笑不得。或許這就是中國人的另一種特點吧:死要面子活受罪!於是在想,當個富人也不見得是件什麼好事情……

另外一個不得不說的晉商傳奇就是平遙古城裡被稱為現代銀行鄉下老祖宗的“日升昌”票號了。其業務鼎盛時期,業務範圍已經涉及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甚至美國西海岸地區。當從書中看到日升昌的故事時,就已經唏噓不已:為什麼這樣一家非常“先進”的企業,卻依然無法持續下去呢?個中原由,涉及到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因素,也就不多說了。不過就在動筆的前一天,在網上看見胡潤這廝又搞了個什麼世界最古老家族企業排行榜,中國企業無一入榜,而最古老企業之名號竟然被小日本的企業給奪去了!此時再寫日升昌,便更多生了一分感慨啊!

之所以說日升昌“先進”,最主要的還是其管理特色,已經相當具備現代股份制企業的管理制度了。簡單的說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因此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書和《晉商》專題片裡出現的錯誤,雷履泰,這位被稱為“中國第一個銀行家”的人,並非日升昌的真正創辦人,他是日升昌的第一任總經理,是票號成立之後才把他請來的。日升昌另外一個非常吸引參觀者的,也是能體現其先進之處的,就是其利用了漢語文字的博大精深所創造出來的防偽密碼。這一密碼由中文漢字組成,其密碼表甚至可以正大光明的掛在櫃台對面,這恐怕是讓摩爾斯甚至達芬奇等所汗顏的吧。至於其工作原理,舉個例子:“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這12個字掛在櫃台對面,看起來似乎是提醒櫃台人員防止假票,而其實這12個字每個字都代表了一個月份,謹是1月,防是2月,依此類推(中國農歷月份)。怎麼樣,想不到吧?然後還有一首五律詩:“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利,陰謀害他人。善惡總有報,到頭必分明。生客多查看,斟酌而後行”。看似是詩,實際上這首詩的前六行每個字代表的是每月的初一到三十。接下來兩句稍微分開一點,代表的是1-10的數字。最後還有“國寶流通”四個大字,代表的是萬、千、百、十四個單位。因此如果是正月初一出銀一萬兩,就是“謹堪生國”。不但起到了保密效果,還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就這一點,就不得不說漢字的深邃和中國人的智慧啊!

而日升昌由盛而衰進而消亡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中國社會動蕩和蛻變的過程。在《晉商》專題片中曾經提到,光緒年間,日升昌北京分號掌櫃了解到了國際金融業的發展方向和外資銀行的經營模式,因此也相山西總號提出改組為銀行,但遭到拒絕。該掌櫃於是呼吁總號的老板們走出平遙,到北京,到上海這些大城市去看看。而這種狀況,不恰恰就是那個時代整個中國的縮影麼?所以最可怕的不是刀槍棍棒,不是尖船利炮,而是人心……

晉商的時代過去了,留給我們的只有讓人遐想的大院和讓人佩服的票號……晉商可說的太多,後生不過蜻蜓點水而已,需要學習和了解的還很多,故雲“一言難盡”。



(很熟悉的場景——喬家大院)



(還是喬家)



(王家大院的大門)



(算是個全景了)



(院落內部)


精選遊記: 晉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