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會金字塔-情牽埃及之開羅

作者: allen119

導讀金字塔-古埃及法老的夢想,當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不禁會問為什麼要建造這麼雄偉的建築?如何建造?這是千古之迷,你能解開嗎?來到埃及,你最能看到的是無法解釋的古老文明。 6月10日 去埃及博物館看寶藏 早上8點多醒來,拉開窗簾,灼熱的陽光立刻湧入房間。外面溫度應該在30度以上,洗漱完畢,就急急出發了。今天的目標是埃及博物館和老開羅城。酒店的TAXI要35埃 ...

金字塔-古埃及法老的夢想,當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不禁會問為什麼要建造這麼雄偉的建築?如何建造?這是千古之迷,你能解開嗎?來到埃及,你最能看到的是無法解釋的古老文明。

6月10日 去埃及博物館看寶藏

早上8點多醒來,拉開窗簾,灼熱的陽光立刻湧入房間。外面溫度應該在30度以上,洗漱完畢,就急急出發了。今天的目標是埃及博物館和老開羅城。酒店的TAXI要35埃磅去市中心,跑到馬路對面跟出租車砍價,20磅成交。開羅的出租車都是很破很舊的車,大多數沒有空調,坐在裡面熱浪撲面而來。雖然很熱,心情卻很好,睜大了眼睛看啊看啊,高樓大廈不多,清真寺卻有好幾座,數不勝數。忘了,開羅的別名是千塔之都。約半個小時,車停在埃及博物館門口。

門口有很多持槍的警衛,參觀的人也很多。門票20磅,學生減半,照相機帶入需另購票。(埃及很多景點都是這樣)經過警衛搜身及翻看包後,我抽的三五煙被警衛拿走一支。(以後誰去埃及,記得多帶些小東西,如圓珠筆等,十分有用。)

隨著很多游客進門後,一下子被埃及的古文明所震驚。入口處是第19王朝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

的雕像,公元前3千年的歷史瞬間展現在你的眼前。整個2層樓的博物館堆滿了無數的埃及各朝

代古文物,突然間面對著這麼多價值連城的寶物,有點不知所措。團隊游客有導游介紹,還聽

到有講中文的導游。還是打開旅游手冊吧,按照介紹首先選擇其中最著名的是圖坦卡門的黃金

面罩,展示的房間一直人滿滿的。其次就是位於2樓轉彎角上的木乃伊陳列室,要另買門票的,

不過既然來了,還是值得一看。特別是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他是古埃及第19王朝的法老,

在位B.C.1304-1237,是埃及歷史上著名的偉人。他統治了67年,有4位妻子、200多妃子及

200多王子公主。很利害吧!同時他也是摩西出埃及時代的國王。但眼前的木乃伊根本無法與

這樣的偉人相聯系。參觀了此處後,就可以按照古埃及的歷史年代順序,逐步參觀各個展廳,

每個房間都有標號,每件物品也標上了序號,按照旅游手冊可以慢慢瀏覽。圖坦卡門王的黃金

面罩和棺木雖然陳列於此,但他的木乃伊至今仍然長眠於盧克索的圖坦卡門王墓裡。在這裡仔

細看的話需幾天時間,一般有半天時間也夠了,畢竟大多數人不是考古學者或歷史學家。

出了博物館,長長的喘了一口氣,終於回到了現代社會中。天氣很炎熱,買了瓶礦泉水很貴5磅,

挨斬了!不過酷熱難當,想想也值得。我的同事更因天熱被斬,買了頂太陽帽要25磅。

出門往右,穿過Hilton酒店大堂,歇息吧。然後就可以走到尼羅河邊,她是埃及的母親河,孕育

了埃及5千年的燦爛文明。差不多是午後1時,烈日當空,寬闊的河流上船來船往,兩邊現代化的

酒店林立。可以看到開羅塔和幾座跨河大橋,拍照留念後,繼續出發。下午的目的地是老開羅城。

老開羅城是開羅之母。古埃及修建Giza金字塔的時代,首都是孟菲斯,位於現在開羅南部30公裡

的尼羅河西岸。但於末期王朝時代修建了巴比倫城,位於現在老開羅的位置。阿姆魯將軍於641年

率領阿拉伯軍隊攻占了巴比倫城,並在其據點修建了阿姆魯清真寺。成為開羅的標志性清真寺。

公元969年法特梅王朝的埃及遠征軍格哈魯將軍將城市命名為“卡赫拉”(勝利之意)用意大利語

讀的話就是開羅。

延Hilton酒店的尼羅河邊走到解放大街,往西就到解放廣場了。已近下午2點了,肚子有點餓。解

放廣場四周有很多吃的地方,最後為了身體安全還是選擇了肯德基。畢竟下午和晚上還需要體力。

埃及人很少看到東方人的緣故吧, 在肯德基餐廳裡我們就是老外了,很多人都盯著咱,榮幸吧。

男生感覺特別好,埃及大眼睛的美女都圍繞著你,被她們快看得不好意思了。總算體會到一回老外

的感覺。後悔沒有學會阿拉伯語,不然……。解放廣場有些埃及男子很熱情,但可能居心不良,最

好不要理他們。找最近的地鐵入口,就能進入找到前往赫勒萬方向的售票處,說吉勒吉斯站,票價

70pt很便宜的。警察很友好的告訴我們站台位置,埃及到處都是警察,而且都佩槍的。地鐵前3節車

廂是為婦女坐的,所以我們和眾多的埃及男人進入了後面的車廂。地鐵破破的比北京的還差,很多

人的目光盯著我們,不時還有人跟你say hello, where you from. 出於禮貌總是回答,但當一天內

被問好到一百遍以上時,你的耐心估計就不會怎樣好了。大約過了4~5站,有人友好的提醒我們吉勒

吉斯站到了。它是在地面上的,有點像上海地鐵一號線到梅隴站的情況。但車站很小很舊而且老開羅

城這裡不是很干淨,可以看到很多土牆。原來這些都是古羅馬時代的城牆和塔。我們最想參觀的科普

特博物館很不巧,正在重修,不對外開放。它是了解初期基督教知識的濃縮。天啊!不過在城牆邊

看到幾十個黑衣黑巾包裹的婦女,估計是科普特教徒。不一會兒,她們都進入了公元10世紀重建的

聖喬治教堂。據《新約》上說,耶酥一家為避難來到埃及就在此處。隨著教徒一起進入教堂,參觀

了原始基督教的科普特教,公元42年基督教開始傳入埃及,歷代大主教對基督教義的解釋都是提倡

單性論,即人性和神性中,神性優先的學說。在公元451年被宣告為異端。從此他們艱難的生活著,

但依然信仰基督教並講科普特語至今。目前人數約3~4百萬。看完教徒做禮拜後,在教堂花園旁休息

一下。旁邊坐著一家科普特教人,我嘗試用剛學的阿拉伯語問好,很難溝通。他們在吃自制的馕,穿

著很差,一看就知道很貧窮。由於語言不通,只能比劃著,我拿出三五煙給一個男的,約20歲。不料

老祖母也想要。然後他們很開心的大笑著,我又那出相機給他們派了幾張。2個婦女卻想過來kiss,

我怕怕,最後還是被男人制止作罷。不過大家還是不明不白地大笑起來。出了教堂,隔壁有條地道,

一過地道就是石鋪的小路,兩邊古老的城牆讓人不由的想起中世紀的歐洲。一路走去,有幾個公元4

世紀的教堂或修道院,不需門票。有時會有長者在門口問你是否信教,信何種教,才允許你進入。這

裡旅游者相對較少,偶爾有些歐洲游客。參觀完這些教堂後,原路返回,出地道沿吉勒吉斯街往前走。

一路上有不少工藝品小店,但價格很離譜,最好不要在此購物。一路上有很多荷槍的警察,無聊地坐

著乘涼,自從前幾年在埃及盧克索旅游區發生襲擊游客事件後,埃及政府非常重視游客的安全問題。

所以在各旅游景點,都是荷槍的警察,而且非常友好,偶爾回索要小費。大約一站路的距離,就到了

埃及最古老的伊斯蘭寺院-阿姆魯清真寺。公元641年,征服埃及的阿拉伯遠征軍司令阿姆魯在此建造

了寺院。進門後,擇地而坐,看著長長的回廊,思緒很快回到歷史的長河中。耳邊不時傳來伊斯蘭音樂

和誦讀古蘭經的聲音,還有很多人在跪拜。略坐片刻後帶著濃濃的清真味離去。出門別忘給寄放鞋子的

小費。稍往回走,在清真寺後就是古都-富斯塔特,現在已經是滿目荒涼的廢墟。1167年耶路撒冷的阿

爾馬那科國王開始進攻埃及,當時馬姆魯克王朝害怕富斯塔特被敵人占領成為要塞,於是自己放火燒城,

此後這裡一直是廢墟。從這裡出土的文物中有中國的瓷器。回到地鐵車站,走過天橋,穿過很髒很破的

小街可以到勞代島。有幾個景點值得一看,如Monasterli橋,尼羅河潮位標尺,勞代島等。看完這些景

點,已經是快下午5點了,坐地鐵原路回到解放廣場。地鐵上又一次受到老外的待遇,不斷有人跟你搭

訕,問一些奇怪的問題,例如你對美國支持以色列有何看法,你是否喜歡美國?等等。在解放廣場旁的

果汁店歇息片刻後,感覺體力還可以,就繼續出發。晚上的目標:探索開羅的伊斯蘭地區。

為了節約時間,我們決定打的前往,只要5磅就行了。首選開羅最大的特色禮品中心-漢恩.哈力力

據說早在14世紀末,這裡就已經是商品市場了,我們到的時候已是天色微晚,在市場入口處就看到無數

的小商品店,很多人極其熱情地向你介紹。小路縱橫交錯,就像鑽進了百寶箱,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商

品大多數以埃及的手工藝品為主,還有香水、金屬制品、水煙、石頭雕刻等。逛了不多久,就轉到了最

著名的朝聖地-候賽因清真寺。這裡人來人往,熱鬧極了。夜排檔擺了到處都是,肚子已經很餓了,吃吧。

選了一個街邊風景很好的座位,點一份烤羊肉套餐,大嚼起來。右手邊是伊斯蘭世界中最高的學府-愛資

哈爾清真寺,於公元970年建造,有5座高塔,對推廣伊斯蘭教中什葉派的主張起到重要作用。晚上燈光的

照射下,清真寺顯得更加學識高深。左邊很近的地方是候賽因清真寺,十分熱鬧。由於伊斯蘭教禁酒,吃

了一肚子羊肉感到很難受。走走吧,走進了候賽因清真寺。很多人在朝拜,這裡的祭祀是埃及最高規格的

典禮。因為這裡安放著候賽因的頭骨,他是阿裡與法特梅的次子(第3代阿訇),法特梅是先知穆罕默德

的第4個女兒的名字,阿裡被認為什葉派的真正領袖。候賽因在680年與伍麥葉王朝的戰爭中,戰死在

伊拉克,頭蓋骨在1153年被運回,建此清真寺安放。坐在清真寺裡,感受著伊斯蘭世界。很多教徒在一遍

遍的朝拜,對他們而言朝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為了能去麥加朝聖,可以花完所有的積蓄甚至舉債。

走出清真寺已經快晚上9點了,還是很多人。感受了一天的埃及文化,心力也有些疲憊,回酒店吧。

終於在酒店喝了點啤酒,肚子裡羊肉可以消化了。睡覺吧,明天公司還有重要會議呢。

下期將介紹最著名的金字塔。請稍息一下。


精選遊記: 開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