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游-蘇州

作者: paulachen

導讀2006-06-15 早上6:50就爬起來,因為朋友要8點上班,所以我們7:20就出門了.我一個人走到附近的公交站前准備坐車去火車站.早晨7點多鐘,車站台前有不少上班族在等車,一些單位的車陸續停靠過來,又匆匆而去,相比之下公交車的數量倒顯得非常少.路上有不少騎自行車上班的.往火車站的車來了,上去後,有一位中年婦女坐中後門賣票.發現車上絕大部分是一些中老年人,而廣州的擠� ...

2006-06-15 早上6:50就爬起來,因為朋友要8點上班,所以我們7:20就出門了.我一個人走到附近的公交站前准備坐車去火車站.早晨7點多鐘,車站台前有不少上班族在等車,一些單位的車陸續停靠過來,又匆匆而去,相比之下公交車的數量倒顯得非常少.路上有不少騎自行車上班的.往火車站的車來了,上去後,有一位中年婦女坐中後門賣票.發現車上絕大部分是一些中老年人,而廣州的擠車族大部分為年青人.因為剛好是上班時間,一路上經歷了無數個紅綠燈.到達火車站時,已經8點多了.走進無錫火車站,看到排隊買票的長龍,連忙退出來.決定了選擇坐汽車去.買了張9:10到蘇州南站的車票(22.5)被強制買了1.5塊錢的保單,心理很不滿意.不經同意就強制收費買保險是一種強盜的行為. 汽車准時開出,我在車上花5元錢買了張蘇州地圖,翻了一下,心中還是沒明確的路線.由是,決定還是到當地再找人問問,再做選擇.無錫到蘇州很方便,全程高速,路上的景觀與其它南方城市沒什麼兩樣.看到有不少高架在施工,心中希望,路上沒有看到我夢想中的水鄉風情,心理有點失望. 走出了南站,就有一個公交車站.旁邊摩托車司機,看到我們就像狼看到獵物,緊緊地盯著,圍著我們轉.這個站只有810的車到拙政園,可是等了20分鐘都沒來.不打算把時間學浪費這裡,由於我問旁邊一位女士要怎麼去拙政園,她告訴我55路到,到拙政園的大方向是左邊,我必須要走到對面車站坐車.我問她如果我游玩完拙政園,虎丘,下午能否能有充足的時間去周莊?她告訴我時間太緊,今天最好是安排在市區,明天再去,還告訴我拙政園各獅子林不錯,值得去.聽了她的話,我決定了我今天的行程第一站為拙政園.我喜歡在旅途中與當地人聊天,不但可以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還可以根據他們提供的信息調整自己的行程. 走到對站台,等了30分,810路公車終於出現了,票價2元.路上看到蘇州獨特的公交站台-車站是一個古香古色的亭子,站台采用復古設計風格的,頂部是灰色琉璃瓦,7-8組褐紅的柱子支撐住亭子的灰白琉璃瓦頂部.木制飛檐下掛一塊木制站牌,兩頭各擺有一水泥長凳,水泥凳設計有與柱子同色系的木制扶手,非常具體藝術性.看多的了華麗的廣告站台,當到這種古香古色的站台時,不禁深深喜歡上它,喜歡上它的展現出來的中國古典建築風格.在現在的今天,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大城市總喜歡去COPY西方建築的風格,學藝不精的同時,也丟了自己老祖宗的東西;小城市喜歡COPY大城市的風格,華麗高大建築,高架橋從這個城市搬到另一個城市,慢慢地,城市與城市之的間越來越類同,而城市自己的特色也慢慢丟掉,甚至消失.如今,當我們要去看中國古典園林建築時,我們必須要付高價錢才能看到這些國寶(因為物以稀為貴),這算不算不是悲哀呢?是祖宗留給我們太少還是我們沒有那種智慧去承接呢?還是我們現有的智慧只能學點不精的西方幾何體設計呢? 前往拙政園的交通批示牌做得非常清楚,幾乎可以在每個交通路口都能看到,上面還具體地標明距離拙政園的公理數,由此可能蘇州在旅游方面規劃得非常好,路上看到觀前街,很熱鬧,看到不少小橋流水,心理很高興. 到站下車抬頭就能看到拙政園的指示牌,已經10點多啦,於是,決定先吃東西再進去.在附近轉了一下,沒看到有比較具有地當風味的小吃店,於是轉到另一條次街道走進一家沙縣小吃,叫了一碗面.順便向老板娘打探下拙政園跟獅子林是否值得去,寒山寺,虎丘...老板娘告訴我拙政園和獅子林很值得去,但如果我要去虎丘的話,只能在拙政園跟獅子林中選一個,兩個園林大致上一樣,選拙政園比較好,那比較大.我再次確定今天的行程為拙政園跟虎丘. 吃完,直奔拙政園,路上看到一家很大的府正在裝修,一看是太平天國的忠王府,估計以後會是另一個收費景點.於是在趁機在門外拍了兩張照片,我比較喜歡拍原汁原味的東西,太新沒了歷史的痕跡,雖然我也知道那個門口已不是太平天國時期的裝修,但至少比它開張收費後更具有點痕跡的味道在那. 拍完後繼續往前走,看到一條大約2-3米的小河,河中有兩艘小木船,幾個老外准備登船.我在想這麼小的河能,船到哪裡去. 到了拙政園,一看收費要70元,心裡直罵,這是個光明正大的搶劫.中國幾乎所有景點收費都極期偏高,少到超50多到上200塊.富了某一部份人,但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對於後代一點好處也沒有.文化在大眾化才能更多地被後代接受傳承,現在我們很多在做與之相反的事情來. 就算知道被搶劫,作為弱勢郡體的我,還是買了票,總不能調頭就走吧,只能是一次看個夠.拙政園的門口很小,圓形門,從設計與裝修,離大氣,華麗有一定的距離,從外表看與一明清時代的一般人家是一樣.後來我在火車的遇到兩個蘇州本地人,他們告訴我,這與蘇州當地的文化背景傳統有關,當時些人比較喜歡”大隱於世”後感覺,在門口外面看,與其它一般人家門口沒什麼差別,(這樣小偷也不會光顧他們),實際,當一進門才知道,這家的財力是何等的雄厚,或許也是主人外在低調的處理風格,有一種天人和一的感覺. 走進拙政園,首先看到是一林立在樹叢中的黃色介紹牌.牌子很古樸自然,主要紹拙政園的布局,分東,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部分已建成蘇州博物館,東部為平崗,草坪,遠山為主;中部為精華,池廣樹茂,池水面積占1/3,臨水建築高低不同亭台樓閣;西部以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為主,回廊起伏,曲折,移部換景.看完介紹,向前走,看到假山,荷塘,亭子.一池歪歪扭扭的荷葉,現在非荷花季節,不能目睹朵朵荷花飄浮於水面上的美景也不能聞到股股荷清香,荷塘兩種滿了各種高大的樹木,其它中有不少柳樹,池邊有一個軒亭,登上車軒亭,觀看荷塘,享受一陣陣從荷塘水面上吹來的涼風,驅走不少旅途中的趕路的倦意,心靈得到平靜. 走下亭子,往前,看到圍起來的大草地大花圃,還有兩個大的花架,右邊的花架高達3米以上,黑色的木頭架,架子構架估計是采用明清風格,架子頂部為半圓開,與整個大環境風格相適,架上掛滿了一盆盆粉紫分的花,在陽光下顯得十分漂亮.另一個花架設計也極為精巧.它正好架構在通住中部的鵝卵石路上,這個花架采用竹子作為枝柱,架頂上爬滿手掌大般大的綠葉,不太濃密,可以讓點點陽光直射下來,.花架竹檐下同樣掛著一盆盆粉紫色的花朵,花朵緣花盆往外吊在風中飄搖.走在花架下,走過花朵蔟擁的花道,感覺這片綠地,在向自己招手,難怪人常說花草可以怡情,原本不浪漫的我,在走過這花架時,都感到自己的步伐變得歡快,心情變得愉悅.花架左邊是空曠的草坪,右邊是矮矮的嫩黃色的花草,2米遠的地方是一條水渠,水到渠成一個3-4寬的小石池,水很淺.池邊擺放著稻草棚,有點農田的味道,再遠處是盆景與高大樹木.這一塊園林的設計主要還是平,空曠為主. 走過花架,看到一座小拱橋,小橋不到1米寬,小橋的兩端各是假山路,底下溪流隱約見底,有些清苔飄浮在水面上-這就是人們說的小橋流水人家吧,小橋邊就閣樓.忘了問什麼名,這間閣樓為明清建築風格,不過裡面卻擺有現代化的東西,有點時間錯亂的感覺. 走出閣樓,看到曲折的回廊,回廊有1多寬,上面蓋有瓦,兩旁有黑色木柱支撐,走在回廊上,涼風吹過,非常舒服.穿過回廊,看到不少荷塘與軒亭,樓閣,小橋,很遺憾,走著走著,我只顧客看風景,忘記記下每個軒亭與樓閣的名字.但這塊的園林設計總體布局是荷塘邊上總是伴有軒亭或樓閣,荷塘邊上栽種有柳樹,柳條往池塘裡長,非常好看.曲曲折折的小大理石路連接著不同亭台樓閣.走累了,坐下來在軒亭裡享受習習涼風,一飽荷塘,小橋與其它軒閣風景. 這時候,我不禁羨慕起古人來,鉛華洗盡,心放下,回歸自然,享受自然風景,也許才是對自己生命的善待.太多軒亭我記不住,太多樓閣我叫不出名,但我想,我能記住它的風格,一種回歸自然的,天人和一的風格,一種借物寓志的風格,一種古典的中國園林建築風格,一種也許我們只能花錢在小小空間裡回味,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在可以免費在整個中國可以看到的建築風格,相比古人,我們究竟是得到了外來的還是丟棄了古老的東西呢?我不是建築師,所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們稱之為豪的古典園林風格走到今天是怎麼了,我只知道不喜歡太多太多的鋼筋水泥高樓大廈,我不喜歡一到夏天熱得難以呼吸不得不躲在空調房裡的高樓,我只知道在這裡沒有空調,同時炎炎夏日,涼風卻能為我驅走暑氣.當然,在現在寸土是金的大城市,人們是很難建這種規模的私家園林的,也許我們只能在夢中奢想. 我不反對,西方建築風格,我反對的是只學到條條框框,卻學不到人家建築意識,卻把它大量反復用於COPY不同城市同樣東西的建築的風格. 在觀賞中,看到很多老外,其它中有一個估計可能是搞與藝術或建築有關的老外,拿起相機拍攝下了幾乎所有拙政園的每一個角落,從他孜孜不倦,爬高走低地去取景的忙碌樣,我知道,他至少對這園林是欣賞的,我不知道他是從哪個角度去思考這個風格風格,但我認為,作為中國人,我們自己應該重新去看一下去思考一下我們的國寶,也許這樣我們才能擁有點自己的東西,或在世界上建築上有自己的地位. 看過中部,來到西部,看到擺放大量樹木盆景的一角.我對於盆景的了解不多,只知道無論是哪種類型流流派的盆景都追求意識,通對盆景的藝術加工,使之升華高於自然,到更高更美的境界,通過盆景達到寓意言志,達到自然與精神的和諧結合.中國盆景流派主要有八大派,包括揚州派,蘇派,川派,嶺南派,海派,湖北,福建,浙江...具體盆景制作需要要一定的藝術修養,思考,與能力,技巧,感悟力,我在這方面到目前為至還沒有發現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所以縱使我深入盆景區,也只能是拍兩張照片,不能讓腦袋激蕩一番.有時發現中國人的好的東西都講究個意境,能理解,想通了那就是享受,也是突破,精神上又上了一層;可是,沒那天賦,沒那意識,是不是混濁地過日了?在盆景區,又碰到那個孜孜不倦拍照的老外,看到他對著那有2-3高的花瓶拍照,讓我覺得慚愧,因我在那來回轉了幾次,也看了幾眼,可為什麼我之前沒有發現這個花瓶的獨特處呢?於是我把那花瓶拍下來,並跟在那個老外後看他拍什麼東西.跟著老外走了個向景點,越肯定他是搞建築或藝術的,因為他竟然對矮牆瓦在拍(矮牆周圍是綠葉漫爬),還對一兩棵色一綠一紅的樹拍,.當時我把這兩棵對拍下來,因為我覺當時的拙政園綠色太單調,綠色植物的顏色從整體上來說太過單一,全部都是綠的,拍出後一看,發現紅綠樹搭配後面的樓閣構造出一副很漂亮的畫面,我不得不佩服那個老外. 觀看西部後,開始往回走,途中聽到一對情侶叫”這裡連廁所都這麼藝術化”我抬眼往左邊看,果然,綠葉草藤由地上漫爬在整片牆上頂上,剛好WC門口就開中這牆中,開口為長方八角開,廁所門口兩旁前種有翠綠的竹子,而外牆外的高大樹林剛好襯托茂綠的枝葉,從門口外還可以看一要粗壯樹根,WC裡面還種有些竹子,整個看起來非常的古樸自然,不會認人產生對WC聯想到惡心感覺.這會不會是經過特別設計過的呢? 要想了解拙政園的文化與建築含義,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坐到亭軒那細細體會,品味,不是3個小時就到捕捉得到的,我只能通過我匆匆的行走得到一絲絲的朦朧的意識,著實不能太過自己以為是也大談一番,因為我甚至於叫不出那些亭台樓閣的名字.如果下次有機會,我會花兩天的時間躺在亭子那去細細品味,但我仍抗議收費太貴. 走出拙政園,走到大道去做游2到虎丘.蘇州的旅游交通規劃得很好,景點與景點間的公車設計得很清楚.更讓我高興地的是上車只花1塊,對於能省小錢,我總會有一總莫名的欣喜若狂,在情感上,這讓我更喜歡蘇州.從公車上看到蘇州市街道上兩旁高大茂密的梧桐樹,梧桐樹蔭阻擋了炎炎夏日的光線,送來陣陣涼風,輕於易舉地把坐在公車上的我一下一下地催眠啦.(近日看世界杯,睡眠不足)我只能隱約從模糊的意識觀看這個城市,然後,我看到更多是新的高樓,還有幾條河,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於是我對自己說,必須要找點江南水鄉的痕跡出來,要找點江南文化的氣息出來.於是我朦朧中掙扎著去看那古亭公交車站與那高大的梧桐樹,還有那可愛的垃圾筒,那是我當時只能看到,感受到的東西. 到了虎丘了,走過了一座小橋,終於看到了小橋流水人家,小河邊的房子多為兩層,外表粉刷得很新,但是仍能讓我歡喜,不管它是為了景點需要新構建,還是原來就有人家有住的,從小橋放眼望過來,看到每隔一斷就有一座平行的小橋,小橋流水再配上河邊的建築人家,還是一顯江南水鄉的味道. 虎丘的收費為60元,沒得選擇只能交了錢.讓我佩服的是,虎丘的售票亭竟然建得像明清時代的當鋪(或店面)門面,它獨特的古樸設計讓人交錢,都交得心甘情願,不會產生太多怨言.這點不能不佩服設計者的用心. 之前我對虎丘的歷史認識為0,請原諒我的那薄弱的歷史知識.以前學歷史只是應付式地為了考試,可以稱之為不學無術.隨著行走不同的地方,慢慢地喜歡與當時交談,開始有意識地去接接觸當地的歷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人個性總是受到當地的文化傳統影響的.當然,學點歷史也能讓自己空蕩的腦袋填點真實的重量,或是說得偉大點,當工作中面對老外時,我們對說出點自己自豪的成本.一個民族如果沒了自豪感,就抬不起頭來,可悲的是,現在我們卻放棄了很多傳統中值得我們學習自豪的東西,去盲目模仿西方的東西. 虎丘,得名於吳王夫差葬父於此,三日後有白虎據其上,故取之為名.高30米,面積300多畝,有2500年歷史.入山門,過海湧橋,拾道而上,是斷梁殿.斷梁殿的中間頂梁是由兩邊不連接的梁接成,不帶一根一絲金屬.據旁邊導游,此殿由來是當年某個皇帝為了考驗當時工匠的技術水平而故意出的難題:特意讓人據去中間頂梁,看當地工匠是不能能力保持此殿不倒.後來有工匠在兩旁建了兩根柱子使重力往兩邊移. 走出斷梁殿,往山上走,來到千人石.腳踏巨石,縱觀看四周,氣勢非凡.這是虎丘的中心,可是這卻有一段令人倀然淚下的悲壯歷史.據旁邊一當地小伙子介紹,當年吳王,非常喜歡劍,生平大量收集各種名劍,而他希望死後,把他生平收藏各種名劍帶入他的墓中,以供他在陰間繼續稱王,為了防止別人在他死後盜墓,找了成千上萬名工匠修精設墓機關,並找了1000多名精工修了最為精巧機關部分.事後,為了讓他的墓能夠永遠成為秘密,把這成千名工匠以領賞為名,集中在這塊大石統一滅殺.成千名的工匠的鮮血染紅了這塊大石頭,每當下雨時,石頭流出來的淡淡的血水,據說晚上山腳下還能聽伴隨著風聲的鬼哭冤叫聲.這個是一個真實的歷史,聽了讓人心理沉重的歷史. 千人石旁有二仙亭,白連池,還不劍池.劍池是虎丘最其神秘色彩的地方,劍池崖左壁有篆文“劍池”兩字,相傳為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右壁有北宋米芾所書“風壑雲泉”四字,池水為地下不干泉.吳王墓就在該泉底下,據傳從秦,漢...以來,有不少人打過吳王墓的主意,可惜都沒能找到,解放後,相傳,有兩位工作人員在清理池水淤泥時發現有墓的痕跡,於是上報,經考查研究,發現如果挖墓,會導致上面的雲岩寺塔倒塌,於是國家決定要等到塔自然倒塌才動工考察.因為中國考古工作一向是基於一種發現才維護的原則進行的.聽了劍池的神秘故事讓我有點久久不能回神.關於劍池的故事,我是聽到旁邊當地小伙子的解說而來.這個時候我覺他是幸福的,能夠接受歷史的文化傳承的人是幸福的. 一路跟這個導游(實際上,他只是三個人的導游,但我覺得他比其它導游有內涵,解說地更令人信服)上到雲岩寺,更他的說明才知道這是中國第一斜塔,該塔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八面七層,塔高47.7米,塔身最大傾角為3度59分.在分析塔為什麼斜時,他說他曾聽有一名導游說是風吹斜的,實際是因為當初修建吳王墓時挖出很多泥土堆積於一處經久日曬雨淋,風干,成這些土成為平地,而塔的地基一邊剛好就修在這塊蘇松的的泥土塊上,另一邊在岩石上,年月一久,地基不平衡,就形成了斜塔.有幸,當天斜塔開放,我進去看了下,看到塔門兩邊確實一高一低.塔的外面磚頭經日曬雨淋,就像一位風中殘燭的老人已顯得傷痕累累,飽經滄桑.我不禁要問這座見蘇州歷史,甚至中國歷史的古塔還能再經風霜呢? 走出斜塔,我走下下山的路,卻不時往回看這座塔,因為年月久覺得它寶貴,因為它所載承的風雨歷史,覺得它滄桑. 坐949(不太記得了)公車到終點站到好又多下車,再走一站到南站,很可惜,5:20分沒車回無錫了,只好坐上無比擁擠的公車,經歷無數個紅綠燈(下班高鋒期)到火車站.看長長的購票長龍,心理除了無奈別無它法.買了9:10分的車票,到附近吃晚餐.後回到車站內開始寫游記.朋友讓我幫他看蘇州美女,我據實反映,一整天我都沒看到,事實上我也很喜歡看美女,美的東西總是能讓人賞心悅目.上了火車後我才知道有城際快車,這趟車就是城際快車,車上的軟座,十分干淨,每個座位後都一個托台,中間走道上放上與軟座同系色的地毯.車廂的中間位置分隔,兩邊對坐.很喜歡這趟列車,給了我一個全新的感受.25分後到無錫,比早上的汽車快了一半以上的時間. 明天走太湖.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