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兔走西北(九)5月1日晴青海塔爾寺

作者: 辣兔子

導讀早上舒舒服服睡到自然醒,慢悠悠起床洗漱。出門在樓下的粥店吃了早飯,到對面的長途汽車站買明天去夏河的車票。汽車站附近超級混亂,給人感覺很不安全,我們四人如臨大敵地緊緊捂著腰包,就怕遇上雞鳴狗盜之輩。車站的售票大廳的一側竟然就是警署,看來這裡的治安真不怎麼樣。好不容易排到了隊,去夏河的車票賣完了,只能買到合作的票,完尕灘下車,再轉車去� ...

早上舒舒服服睡到自然醒,慢悠悠起床洗漱。出門在樓下的粥店吃了早飯,到對面的長途汽車站買明天去夏河的車票。汽車站附近超級混亂,給人感覺很不安全,我們四人如臨大敵地緊緊捂著腰包,就怕遇上雞鳴狗盜之輩。車站的售票大廳的一側竟然就是警署,看來這裡的治安真不怎麼樣。好不容易排到了隊,去夏河的車票賣完了,只能買到合作的票,完尕灘下車,再轉車去夏河。買好車票,出來打車去塔爾寺。因為過節的緣故,車很難打,等了好久群群才從馬路對面打了車轉過來。司機告訴我們可以乘班車上去8元/人。打車直接上去就是50元,平時要不了這個價錢,但是今天過節生意好,出租車都不願意跑長途。為了省心,我們決定打車上塔爾寺。西寧的出租車起步價6元/3KM,1.3元/KM,打表到塔爾寺是33.80元。下了出租車,還沒等我們反應過來,就被一大群導游包圍了。每個人都舉著導游證,大聲得叫著:“請我吧”“請我吧”,並且像群蒼蠅一樣緊跟在身後,揮之不去。天哪!這陣勢真讓人有些吃不消。好不容易殺出重圍,去售票處買票。票價已經漲到80元了,售票的窗口有種10元的小冊子賣,我翻了下竟然就是導游的解說詞,於是買了本。塔爾寺簡介塔爾寺藏語稱“袞本賢巴林”, 意為十萬佛像彌勒洲。它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據省會西寧市26公裡,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也是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塔爾寺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600余畝,寺院建築分布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築,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僧舍等建築形成了錯落有致,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於一體的宏偉建築群。殿內佛像造型生動優美,超然神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寺前沒有那種嚴格意義上的大門,因此進去不用檢票,只不過幾個主要的佛殿門口都有喇嘛把守,要依次剪下副券上的一個個小格子。如來八塔—法相莊嚴廣場上有八幢整齊羅列的佛塔,叫做如來八塔。咋一看都是白色的沒什麼區別,仔細瞧瞧就看出名堂來了,底座和塔身上的畫都不一樣。八座塔整齊排成一線,贊頌釋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建於1776年(清乾隆41年)。這八個塔從東到西是:蓮聚塔(紀念釋迦牟尼降生時行走七步,步步開一朵蓮花);菩提塔(紀念釋迦牟尼修行成正覺);四諦塔(紀念釋迦牟尼初轉四諦法輪);神變塔(紀念釋迦牟尼降伏外道時的種種奇跡);降凡塔(紀念釋迦牟尼從天堂返回人間);息諍塔(紀念釋迦牟尼勸息諸比丘的爭端);勝利塔(紀念釋迦牟尼戰勝一切魔鬼);涅磐塔(紀念釋迦牟尼入涅磐,不生不滅)。如來八塔每個塔底周長九點四米,底座面積五點七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裡面藏有梵文。祈壽殿—木雕精美今天是過節再加上某個活佛的覲見日,每個人可以求見活佛並且祈福。信徒和游人如織,按照牆上箭頭指示的方向往上走。先轉到祈壽殿(即花寺),位於小金瓦殿之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李家紅塔喇嘛為祝願七世達賴噶桑嘉措健康長壽而建,亦名長壽殿。是一個獨立的小院,大殿面闊3間,進深3間,為漢式硬山頂式建築。殿內供奉著塑造了釋迦牟尼金身,兩邊阿難、迦葉佛,再兩邊文殊、普賢菩薩以及四大天王和十六羅漢一應俱全,個個栩栩如生,殿裡的木雕精致華麗,彩繪細膩優美,畫梁雕棟間透出佛法的莊嚴。院內有數株根連在一起的菩提樹(檀香樹),每當夏季,枝葉茂密,郁郁蔥蔥、濃蔭遮日,開花時,芳香四溢,加之綠色琉璃磚砌外圍花牆,故又俗稱花寺。樹下有塊黧青色磐石,據說宗喀巴之母,當年從清泉背水回來總要倚此少憩,故名“憩石”,後被稱為“護法磐石”。人們在上面貼上錢幣,以求平安。據說心誠者方能貼上,出於好奇我也貼了一枚,這才看到原來上面塗了厚厚的酥油,難怪能將硬幣貼在上面了。花寺內還有一小佛堂,俗稱劉琪山神堂,裡面供著一位據說救過七世班禪的當地山神。山神頭頂烏紗,身著黃袍,胸前長髯飄動,伊然是仙人模樣。這位山神名叫劉琪,是個進士。相傳鹹豐年間(1851-1861年),七世班禪進京謁見皇帝,在河州突遇山洪,眼看即將淹沒時,一老者救出班禪等人,問其姓名,回答說姓劉名琪。後來班禪返回塔爾寺,進花寺拜佛,發現劉琪在門後,班禪連忙問他為何在此,劉琪說:“我隨大師而來,不料這裡競沒有我立足之地。”班禪便在山上建了一座山神堂,供奉劉琪,作為報答。後來在花寺建了這個小佛堂,讓劉琪也享受信徒們的祈拜。過去塔爾寺周圍的藏族還十分崇拜這位漢族山神。

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小金瓦殿是全寺的一座大護法神殿,初建於明朝崇禎四年(即公元1631年)。一進兩院,主殿為三層重檐銅瓦鎦金建築,殿頂中間有法輪,兩邊為祥麟的裝飾物,金光閃閃,很是氣派。院內回廊的牆壁上的壁畫絢麗多彩,多是護法神像和佛教故事。二層回廊回廊陳設野牛、羊、熊、猴等標,有的都有上百年了。據說,這些走獸標本像征一切惡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邊有一匹白馬標本,相傳是三世達賴喇嘛從西藏拉薩到青海塔爾寺騎的。三世達賴喇嘛朝拜塔爾寺之後,要去蒙古傳經說道,這匹白馬怎麼也不肯走,於是便留下來,不久,馬不食而死。後人把它當神馬,和家神陳列供奉。 時輪塔就矗立在小金瓦殿前。塔高13米,是1942年為紀念九世班禪為塔爾寺眾僧講授時輪大灌頂法而建造的。三層塔座支撐塔身,基座四周有4個塌龕,供有四大天王,第四層塔龕內還有金剛力士護法神像等。此塔造型別致,古雅秀麗。私闖內院—壁畫精美沿路走到一座院落,門上的牌子是塔爾寺印經院,對著門的牆上寫著“此系私宅,謝絕參觀”的字樣,小豬和牛牛賊兮兮地溜了進去,拍到了幾幅精美的壁畫。繼而又轉進另外一個小院,大門內兩邊的牆上是兩幅有些年頭的壁畫,人物的相貌特征跟胡人相似,都是金發碧眼。一邊是貴族打扮的人懷抱玉如意站在頭麒麟身邊,身邊還有幾個手捧珠寶小嘍羅模樣的人圍著;另外邊是一文一武兩個官員模樣的人騎在大像上,互相展示手中的珍寶,下面是兩個奴僕一個捧著像牙一個背著碧玉的花瓶。具體的意思不是很明白,但不像是佛經上的內容。倒有點像是以前的天朝進貢圖或者 貿易通商圖的樣子,從這兩幅畫中也可以看出古代的文化交流的景像。對著門有堵照壁似的牆,用來擋住過路人的視線,牆的背面是幅氣勢逼人的龍紋壁畫,紅色的背景色上襯得用來表示天空大海的蘭色花紋鮮明出挑,黃色的蛟龍盤踞其間更現威武,畫法有點像清朝官員朝服上補子。院內住著位年邁的喇嘛,我們想進他住的屋子裡瞧瞧,他很和善的答應了我們的要求。老人家80多歲了,除了有些耳背,看上去身體還不錯,生活全部自理,無人照料。房子的采光很不好,大白天的乍一進去,有些不能適應屋內昏暗的光線。外間堆些雜物,裡間是臥室,陳設很簡單。靠窗的一面是炕,炕頭有個燒水取暖的爐子。另外一邊的牆角放著幾個箱子,對著門的牆上貼了幅唐僧取經圖,旁邊是一個佛龕。這座院落裡有幢兩層的小樓,牆角木牌上的字表明這裡應該是個文物陳列室。但是除了底樓大廳內停放著一乘班禪大師的坐輿,靠牆的玻璃櫃內全部空空如也。二樓供著宗喀巴和幾位班禪大師的聖像,昏暗的屋內,縈繞著神秘莫測的氣氛,讓人頓時肅然起敬。大經堂—千佛之殿 大經堂(顯宗經院)藏語俗稱“從靈多活”,位於大金瓦殿正前方,是本寺僧侶禮佛,頌經的集合場所。始建於1612年(明萬歷四十二年)。原為三十根柱子的小經堂,後改建為八十根柱子的中型經堂,最後在1776年擴建成一百六十八根柱子(其中六十根在四壁牆內)的兩層平頂藏式建築。1912年(民國元年)突然失火焚毀,在塞多·次稱嘉措活佛的資助下,用兩年半時間,依原樣重建。建築面積為2750平方米,周長為210米。經堂內矗立的108根柱子上部雕有優美圖案,柱上圍裹龍鳳彩雲的藏毯。地設長條禪座,上鋪五彩條毯,可供千余喇嘛集體打座誦經。內部陳設非常考究,懸掛著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帷幔、傘蓋,刺繡和堆繡等,更有各式天花藻井,滿堂林立彩繪棟梁,鬥拱,藻井和佛教故事壁畫。堂內四壁神龕中供有宗喀巴的千尊銅制鎦金佛像,兩側經架上存放有樹以百計的經卷。正面設有達賴,班禪和法台的弘法寶座。屋頂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藝術、裝有銅制鎦金的金鹿法輪、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鐘等,把一個單調的草泥平頂打扮得絢麗多彩。遠眺平頂,金碧輝煌,光彩奪目,給人以威嚴之感。大經堂也是塔爾寺的顯宗經院,藏語稱“參尼札倉”,是研究顯宗教義的學經部門。主要修習五明義理,分析,辯論法相的論點。設有多仁巴(顯教博士)學位,授予修習教義有深厚造詣的僧人。 沒有導游,只能跟在別人後面蹭聽,參觀到一半被帶著對夫妻的女孩吸引住了。跟著聽了會兒覺得還不錯,談定40元,我們跟著他們繼續參觀下去。經堂的左側樹立著幾面大鼓,輕叩之咚咚作響,導游說那是由高僧圓寂後的人皮所制,真假無從考證。大金瓦殿—金碧輝煌大金瓦殿,雄踞於大經堂、彌勒殿、依怙金剛殿、釋迦佛殿等的中心,位於全寺正中。藏語稱為“賽爾頓慶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築面積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於公元1560年,後於公元1711年,用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檐歇山式金頂,後來又在檐口上下裝飾了鍍金雲頭、滴水蓮瓣。飛脊裝有寶塔及一對“火焰掌”。四角設有金剛 套獸和銅鈴。底層為硫璃磚牆壁,二層是邊麻牆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寶鏡,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內還懸掛著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匾額題字為"梵教法幢"。進入大金瓦殿內,迎面矗立著12.5米高的大銀塔,名為“銀殼神變大靈塔”。藏歷六饒回火雞年(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格魯派(俗稱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在而今塔爾寺的大金瓦殿處墜地而生,後來成為雪域高原的一代宗師。相傳,宗喀巴在誕生時剪臍帶處滴血而生出一棵菩提樹,樹上的十萬片葉子中每片上都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宗喀巴16歲徒步去西藏求學,六年後他母親很想念他,捎信叫回家看望,可宗喀巴因學業未成而未回來,則用鼻血繪一幅自己的畫像和一幅獅子吼佛像寄給他的母親和姐姐,並在信中說:“倘若在我的出生地方建立一佛塔,就如同親晤一樣。”1379年藏歷土羊年(明洪武十二年),宗師的母親香薩阿切在信徒們的資助下,以樹為核心建成蓮聚塔。塔以純銀作底座,鍍以黃金,並鑲嵌瑪瑙、翡翠、像牙等各種珍寶。,裹以數十層白色“哈達”,以示高貴。塔上有一龕,內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陳放有各式酥油燈盞並各種佛像、佛塔、佛經多得數不清,成為藝術珍品薈萃的地方。許多高僧的靈骨塔和舍利塔都是用優質木材,或純銀以至合金作材料建造的,還陳設著康熙、乾隆皇帝御賜的金銀燈和各種法器和用朱砂、金銀、瑪瑙等各種珠寶延成的色汁書寫的大藏經101函,和100多種藏文經典。乾隆親提的“梵教法幢”的匾額高懸於大銀塔前的橫枋上。梁枋上布滿了帷、幡、繡佛、圍帳及布陳天花藻井,層層哈達,琳琅滿目。整個建築莊嚴大方,雄偉壯觀,陽光之下,金光燦爛,光彩奪目。金猴年(1560年)高僧仁青宗哲堅贊在蓮聚塔左側建成彌勒佛殿,先有塔,後成寺,始稱“塔爾寺”。1986年,對大銀塔又作了維修,共耗白銀1萬8千余兩,黃金22.6兩。可見它的規模之大了。殿前有很多信徒在叩等身長頭,這些藏族同胞到塔爾寺來,完完全全是靠自己的雙腳,自帶干糧,並且一路磕長頭過來。所謂磕長頭,又叫等身長頭,磕的時候,全身伏地,再起來。就這樣,一直磕到塔爾寺,一般為來還願。即使他們已經到了塔爾寺,但是,還會在殿門外繼續磕長頭,直到磕滿十萬個為止,用佛珠計數,一點都不能錯,其虔誠的程度可見一斑。至於為什麼要磕十萬個長頭,是因為塔爾寺的菩提樹有十萬片葉子,每片葉子上都有佛像,那麼,磕十萬個才長頭,才相當於是給菩提樹磕了一個頭。殿外兩側厚厚的木地板光亮如鏡,那是藏民們磕長頭時一下一下用雙手擦亮的,據說,原有的木地板早已被磨壞,這是新換的。只有當十萬個長頭磕完後,他們才會進殿朝拜,獻上哈達,給酥油燈添上自己帶的一點酥油,並捐獻自己的一點心意。 轉過大殿,是塊空曠的廣場。站在廣場裡就能看到大金瓦殿閃閃發光的金頂。廣場的左側有200來個喇嘛坐在屋檐下頌經。一個胖胖的看上去很威嚴的大喇嘛手裡提根竹片在一旁監督。有個小喇嘛剛一走神,就被抽了一下,胳膊登時就起了條紅印子,看來當喇嘛也得用功才行。塔爾寺很多地方都不准照相的,只有這個廣場內可以任意拍照。彌勒殿—佛法無邊大金瓦殿右邊是彌勒佛殿,這是塔爾寺最早的一個佛殿。彌勒殿,藏名“賢康”。始建於火牛年(明萬歷五年1577)。由大禪師仁欽宗哲主持修建,為塔爾寺最早的正式佛殿,該殿是座兩層歇山頂漢宮殿式建築,高13米左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5間,進深5間,面積為196平方米。15根藏式八欏柱承飛檐,起鬥拱,精雕細刻,著彩飾花,粉金繡文,形成回廊殿,間豎嘛呢經輪8對,隨信徒轉動,吱吱作響。大殿門楣上原掛有“佛日重旭”匾額,殿內正中為彌勒佛12歲身量的坐像,內裝有如來舍利子、宗喀巴大師的頭發等。彌勒佛像泥塑鍍金,高近5米,雙手雙叉,有長生持久之意,具濃厚的犍陀羅藝術遺風。彌勒佛盤膝而坐,體態莊重自然,表情慈祥而莊重,充滿神韻。背光光圈宏大,鍍金箔,光焰遠射,表現了佛法宏揚,並寓意五谷豐登、夜不閉戶、道不拾遺以及光明燦爛的太平盛景。佛像左首為塔爾寺創建者仁欽宗哲的靈骨塔,右側為塔爾寺第一任法台根本上師沃賽嘉措的靈骨塔。右側柱上端掛有三世達賴贈給塔爾寺的文殊菩薩像、胄等物;柱下供有一尊雙手合十、食指微翹的金剛佛像,手背上鑄有“明嘉靖二十三年吉月”字樣,據說是得於建殿之初整地基時的文物。殿門兩側的兩塊藏文石碑清晰地記載了九世班禪在1935-1936年駐錫塔爾寺的活動及清宣統元年班禪大師、章嘉國師、巴周活佛捐銀修葺佛堂之史事等內容,為研究近代塔爾寺的重要資料。關於殿中的彌勒佛像還有一個小故事:相傳當年塑造佛像的時候,請來了尼泊爾的工匠師徒二人,上半身分給徒弟塑下半身分給師傅塑。那師傅覺得上半身比較重要卻分給徒弟去塑,於是心存不滿,故意放小了尺寸,以邊在合攏時刁難徒弟。但沒料到,在佛像建成開光時,上下身竟然自然合為一體。師徒二人深感佛力無邊,於是虔心膜拜,後世代居住於此。釋迦佛殿—重檐回廊位於大金瓦殿右側,與彌勒殿相對稱,因該殿主供釋迦牟尼而得名,系塔爾寺早期建築之一。藏歷木龍年(明萬歷二卅1604年),由根本大師沃賽嘉措初建。平面呈矩形,殿堂面闊5間、進深5間,為二層重檐歇山頂漢宮殿式建築,高13米,面積150平方米。青磚藍瓦,重檐回廊與彌勒殿有同工異曲之美。殿內正中供奉著高4米的釋迦牟尼佛祖的泥塑鍍金坐像,佛冠上鑲有珠寶。旁供泥塑鍍金的彌勒佛7歲等身像,與上“賢康”彌勒殿相對,有下“賢康”之稱。並供有宗喀巴成佛前講經像,帶尖頂僧帽。文殊院—光明聖地文殊院與彌勒殿一牆之闊,又稱三世佛殿,大殿面闊九間,故俗稱九間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修建。漢式硬山頂式建築,高台基。殿內供奉文殊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宗喀巴等塑像。殿前為一廣闊的院落,左(南)設有達賴三世靈骨塔亭和轉經輪亭。右(北)為廊房式指揮廊。這裡即是日常全寺講經場所,也是節日跳神(藏語跳欠)之地。文殊殿,明萬歷二十年(1592),塔爾寺的五族昂貨及農牧民群眾為施主,在今九間殿的基礎上,建成一座三世佛殿即過去佛(迦葉佛)、現在佛(釋迦佛)、未來佛(彌勒佛)。明天啟六年(1626)又擴建一次。清雍正十二年(1734),第二十四任法台參卓根頓敦珠遵七世達賴之命,維修了以前的三世佛殿,並改為現在的文殊殿(九間殿)。面積595平方米,殿脊置有大小三個鎦金寶瓶,是一座漢藏藝術合壁的宮殿式建置,坐落在講經院(也稱跳欠院)的北面。分上下兩層,藏語稱“尖驕公叟”。

九間殿上層,由北向南分為三部分。

北三間,左邊中央供獅子吼佛像,其周圍是金剛尊勝母、白傘蓋佛母。其他塑像有財源仙女,面容和靄,雙目有神,是塔爾寺內著名彩塑之一;妙音仙女,手抱瑟琶,體態自然,婀娜剛健,也是寺內著名彩塑之一。還有擴法仙女等彩塑。

當中三間,正中蓮台上是著名的塑匠卻西·洛桑喜寧塑造的文殊菩薩像、金鋼手菩薩等三尊“丈六金身”的大佛像。這三尊菩薩稱作“密宗事部三怙主”,標志著智、仁、勇三德,藏語稱為“柔松貢保”。這三尊佛像,是塔爾寺塑像中的珍品。還有密宗的金剛力士等塑像。

殿內陳列著一塊巨石,高約三市尺的圓柱狀大石,上面滿塗酥油。上有一個腳印深窩,據說是宗喀巴的老師端珠仁欽大師當年背水時所留腳跡和手掌印。又傳是宗喀巴小時候留的腳印和手指印。雖是荒誕無稽之談,但蒙藏人民崇敬宗喀巴,卻視為聖物。殿中懸有雍正九年(1731)的“雨花金界"匾。

南三間右殿,正中為宗喀巴塑像,其周圍是二聖(古印度的兩大戒律師)、六莊嚴(龍樹、無著、聖天、世親、陳那、法稱等古印度六大佛學家)和宗喀巴的兩大弟子嘉曹傑、克珠傑,以及一世班禪、四世達賴塑像等,兩側塑護法神曲佳、公保像,還有一組是宗喀巴為代表的格魯派(黃教)與寧瑪派(紅教)辨經會場的情景圖。殿內上懸有明天啟六年(1626)的“普濟群生”匾額。現大殿外門上懸有清宣統元年(1909)馬福祥所題“慈雲遠被”和民國三十年(1941)於右仁所題“光明聖地”匾。酥油花館—人間仙境酥油花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朵絢麗多彩的藝術奇葩。它是在各種雕塑藝術中獨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藝術,就是以酥油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藝術品。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類食物。它是用牛奶經過反復攪拌(俗稱打酥油)後提出黃白色的油脂。這種油脂呈凝固狀,柔軟細膩,色澤純潔,清香撲鼻,可塑性極強。其油脂所塑造的工藝藝術品,具有形像逼真,色彩絢麗,精巧玲瓏等特點。後來,佛教將它視為禮佛珍品,作為正月祈願大法會的重要內容和寺院宗教藝術。隨著佛教的發展,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種、內容、工藝技巧都有了大的改進和發展。其表現的藝術形式、題材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屬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傳記、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佛像和人物形像等。

酥油花最初只是用以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貼花,發展到大型故事人物立體群像的塑造及其搬上藝術舞台供人們觀賞的禮俗,是從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時開始的。關於酥油花,有很多傳說,一說宗喀巴曾做了一個夢,夢見芳草野花都變成了一盞盞的酥油燈,在無邊的燈光中幻化出了仙樓玉閣,周圍祥雲繚繞,珍禽異獸和樂起舞。為了再現夢境,宗喀巴組織僧人,用酥油塑成花卉樹木和各種野獸,供奉在佛前;一說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的等身佛像,供奉在新修的大昭寺裡,當時已是天寒地冷,沒有鮮花,人們就用酥油塑成了一束花供奉佛前,從此相沿成俗,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藝術門類。此後一直延續了下來,並傳於民間,形成藏傳佛教及藏族民間節目,名稱為“覺阿卻巴(意即“正月十五供奉”)”,俗稱燈節。

油塑藝術和十五花燈節傳到塔爾寺已有幾百年歷史。起初,酥油花的內容單調。後來,相繼建立了兩個專門制作酥油花的機構,一個叫“傑宗曾扎”一個叫“貢茫曾扎”,俗稱上、下酥油花院,專門培養油塑藝僧。兩個花院相互競爭,每年夏歷十月十五開始籌劃,翌年正月十五之前才告竣。此間,藝僧們遵守規矩,既不偷,也不泄密,直到展出時才得見“廬山真面目”。

酥油花的塑造工藝極為復雜而獨特。多在冬季三個月間制造。為了使酥油更加光滑細膩,取掉其中雜質,塑造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先將酥油浸泡於冰涼的水中長時間揉搓成膏狀備用。在塑造之前,油塑藝僧先要沐浴,進行宗教儀式。儀式畢,掌尺(帶班高級藝僧)和其他藝僧一起選議酥油花的題材,然後設計腹稿,精心構思、策劃、布局之後,便分配給擅長人物、動物、花卉、建築的師傅帶領各自的徒弟,在氣溫零度以下的陰涼房間開始分頭工作。

酥油花的制作分為四道工序。首先是“扎骨架”根據所表現的內容,用加工的柔軟草束、麻繩、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來的陳舊酥油花摻和上草木灰反復捶打,制成韌性好彈性強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後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確的一個個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再次是“敷塑”。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狀的乳白色酥油中揉進各色礦物質顏料,調和成五顏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細的塗塑在做好的形體上,有的還要用金、銀粉勾勒,完成各色形像的塑造。要是用塑造紅花綠葉,或是玲瓏剔透的玉石寶玩,則直接用彩色油料一次塑成。為了防止塑制中因手溫而使酥油胚料融化變形,藝僧們在室溫控制在零度的作坊裡,每人身邊還放置一個盛有冰塊的水盆。不時浸浸冰水,抓抓冰塊,從而用幾乎凍的麻木的手去塑制。所以據說大多數的藝僧都會患上風濕性的關節炎。最後一道工序是“裝盤”。將塑好的酥油花按設計的總圖要求,用鐵絲一一安裝到位,固定在幾塊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內,高高低低,件件懸空,使觀賞者處於一個最佳的仰視角度,布局成單一的花卉圖案或整幅的故事畫面,俗稱“酥油花架”。這樣,一件藝術品就創作完成了。

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幾十個、甚至一二百個人物組成的故事畫面,大至一兩米的菩薩金剛,小至三五釐米的花鳥蟲魚,無不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塔爾寺專門建有酥油花館,供游人觀賞。青藏高原上,五月的天氣雖然還不是很熱,但是早已超過能讓酥油花融化的六度。所以我們看到的酥油花是陳列在玻璃櫃中的,兩邊開著空調不停地吹著。正中間正反各陳列著一幅大型的作品,分別是去年的亞軍和今年的冠軍作品。

大拉讓宮(看塔爾寺全景)清順治七年(1650),由額魯特蒙古族頭人才旺丹增作施主,為達賴、班禪兩大法王,以及為歷任塔爾寺總法台,建造了“吉祥行宮”(即法台府邸),俗稱大拉浪,藏語叫“拉讓欽莫扎喜康賽”,意為“大拉讓吉祥新宮”。建築在塔爾寺西山半腰高處。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羅桑嘉措首次來塔爾寺,即駐錫於此。康熙二十六年(1687),按照第十六任法台阿嘉·喜饒桑布的規劃,將此寢宮改建成一所四柱三進院落的藏式精美建築。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皇帝派員為此宮修建了宮牆、華門、牌坊等,並賜名“永慧宮”。嘉慶十四年(1809),大拉浪失火被毀。至嘉慶十八年(1813),由香薩·格桑達結嘉措負責重建,內塑十六羅漢等二十三尊佛像及吉祥護法神和其他許多佛像。建造山門、牌坊、經堂、公署等建築。自此,成為塔爾寺行政事務負責人總法台的居住處,上書蒙藏文“吉祥行宮”門額。嗣後,又成為西藏歷世達賴、班禪去京朝覲清帝,途經塔爾寺時的臨時行宮。如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達賴喇嘛,六世、九世、十世班禪大師,來塔爾寺期間,均駐錫於“吉祥行宮”。

對拉讓吉祥行宮,歷代不斷擴建、維修。1992年至1996年由國家撥大量巨款,維修塔爾寺各殿堂的同時.又對拉讓吉祥行宮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始成今日之規模。

今天游人在吉祥行宮前遠眺,俯瞻塔爾寺全景,盡收眼底。可以看到,圍繞著寺廟四周的是喇嘛們平日居住的地方。喇嘛的家—蹭飯吃一個圓圓臉的小喇嘛提著水從下面走上來,因為見他長得可愛,我們就圍上去問長問短。小家伙很靦腆,低著頭、紅著臉回答我們的問題。看他好說話,於是我們開始得寸進尺,要求去他住的地方看看。並且不管他的婉言謝絕,還是厚著臉皮跟在他身後。空著兩手的我們跟在提著水的他後面走都感到有些跟不上。眼看他轉進一座院落,我們趕緊跟了進去,卻已不見人影。裡面出來個便裝的男子,很嚴肅地問我們是來做什麼的。我們告訴他是跟著那位小師傅來的。他說:“你們找他干嗎?他是我們家的。”我們感到很驚訝,這院子看上去的確像是住家的樣子。小豬於是傻呵呵地問了句:“你是他爸爸嗎?”把他逗笑了。於是就耐心地向我們解釋,這個院子是他們師傅帶著師兄弟九人一起住的,他也是喇嘛,只不過今天沒有穿僧袍。牛牛又問了句很經典的話:“你為什麼不穿衣服呢?”(其實她是想問為什麼不穿僧袍)弄明白後,我們要求進去看看,他很爽快地答應了。進了屋坐下聊,才知道先前的那位小師傅叫巴德瑪拉,今年才18歲。他叫洛桑才讓,是他的師兄。坐了會小家伙陸續端上幾盤菜來,蒜苗抄肉片、拌黃瓜和蒸雞蛋,雖然簡單,倒也香氣撲鼻。看樣子他們是要開飯了,我們正准備告辭,洛桑連說沒關系,讓我們再坐會兒。又進來一個皮膚特別白淨的小家伙,這是另外一個師弟叫桑傑,真不像是給青藏高原的烈日給曬過的樣子。這院子的主人是扎西活佛,塔爾寺的藏醫院院長。洛桑是活佛的第二個弟子,因為大弟子求學在外,這個家裡他儼然是個長兄的樣子。在我們再次告辭的時候,他邀請我們一起吃飯,這下可把大家樂壞了,嘴裡直說不好意思,可看誰也沒有真想走的意思。盛上飯,邊吃邊聊,這菜做得不錯,牛牛吃完一碗後,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飯鍋說:“我還能再要一碗嗎?”惹得一屋子人哄堂大笑,我更是把嘴裡的飯噴了一地。吃完飯,跟著洛桑和巴德瑪拉去轉山,轉一圈五公裡。反正剛吃了飯,正好當消食了。一路上看見很多喇嘛和信徒都在轉山。很多是看上去只有6、7歲的小孩子。走到一半的時候,小家伙神秘兮兮地告訴我們前面那個磕長頭的男孩,是位小活佛。我問可不可以給他拍個照片,巴德瑪拉幫我問了下,說活佛不願意,只好作罷。看著兩個小家伙打打鬧鬧,小活佛也是一派天真樣,嚴肅的外表下還藏著顆無邪的童心。洛桑在邊上訓斥了巴德幾句,看樣子是說他和活佛打鬧沒規矩,小家伙就老實了很多。山上還有座天葬台,只不過,現在因為沒有禿鷲來了,也就棄之不用了。轉山回來,到他家喝些茶。牛牛纏著桑傑和巴德給我們找幾串佛珠,正說話呢,洛桑說他有事出去一下,巴德也跟了出去。過會兒小家伙賊兮兮地叫我出來一下,剛跨過院門,洛桑大喊一聲從門背後竄了出來,著實嚇了我一大跳。看到我受驚的樣子,洛桑開心地大笑,穩重的男人,樂得跟個孩子似的。坐在門口的石階上,大家嘻嘻哈哈聊天,不知不覺就快八點了。看著漸漸暗下來的天色,想到已經叨擾了他們大半天了,真有些過意不去,便想約他們一起下山吃飯。開始執意不肯,後來桑傑說今天是他生日,要請我們大家吃飯。到山下的飯店裡,找了個包房,坐定下來,點了一大桌子菜。快吃完的時候,我出去買單,帳台的小姑娘說桑傑已經結過了。又幫我們找到了車,揮手告別,但願後會有期。



(如來八塔)



(老喇嘛的居處)



(龍紋壁畫)



(巴德的乖巧的辛巴)



(合影)


精選遊記: 西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