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彼得堡訪末代沙皇墓

作者: 曉魚兒

導讀在涅瓦河最寬的河口三角洲地帶,有一個叫扎亞奇島(兔兒島)的小島。在這裡屹立著聖彼得堡的核心——彼得保羅要塞。高12米、厚2.4-4米、僅沿涅瓦河一面就長700米的圍牆將要塞與周圍環境完全隔離。當年彼得大帝為了防止瑞典再次反擊,為了守衛俄羅斯而建此要塞。 要塞中有一個著名的彼得保羅教堂,教堂上屹立著一座高大的尖頂鐘樓,是全城最高的建築物。不僅如此, ...

在涅瓦河最寬的河口三角洲地帶,有一個叫扎亞奇島(兔兒島)的小島。在這裡屹立著聖彼得堡的核心——彼得保羅要塞。高12米、厚2.4-4米、僅沿涅瓦河一面就長700米的圍牆將要塞與周圍環境完全隔離。當年彼得大帝為了防止瑞典再次反擊,為了守衛俄羅斯而建此要塞。 要塞中有一個著名的彼得保羅教堂,教堂上屹立著一座高大的尖頂鐘樓,是全城最高的建築物。不僅如此,這座由瑞士建築師多米尼克·特列濟尼設計的教堂埋葬著從彼得大帝到亞歷山大三世的歷代沙皇,全然是沙皇的教堂。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墳墓也重新安葬在這裡。


( 末代沙皇及家人在彼得保羅教堂內的墓)我上次到要塞是1998年6月下旬,正好看到俄羅斯人在要塞裡為重新安葬末代沙皇做著准備工作。當時蘇聯已解體幾年,將列寧墓從紅場遷出的說法甚囂塵上。雖然俄內部對重新安葬末代沙皇也頗有爭議,但1998年7月17日俄前總統葉利欽還是親自出席了安葬末代沙皇的儀式。


( 俄前總統葉利欽出席安葬末代沙皇儀式。轉貼自網絡)

末代沙皇及其全家的死亡曾是一個撲朔迷離的謎。 尼古拉二世曾承認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帝王,他執政時期的俄國充滿了騷動、衝突和飢餓,俄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軍隊連連失敗,引起國內經濟崩潰,社會矛盾激化。像往常一樣采取強硬手段的尼古拉二世此時卻已眾叛親離。內閣提出辭呈,杜馬也在軍隊支持下要求沙皇退位。1917年3月2日,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他本想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阿列克謝,但是醫生勸他不要這樣做,因為患有血友病的阿列克謝根本無法勝任沙皇的職位。十月革命勝利後,尼古拉二世全家———沙皇夫婦和五個兒女,還有一個醫生、一個廚子、一個男僕和一個女佣——被押往西伯利亞,輾轉到達烏拉爾山麓的葉卡捷琳堡,關押在被征用的伊帕季耶夫寓所。


( 末代沙皇全家像.轉貼自網絡)

1918年7月初,白軍漸漸對葉卡捷琳堡形成了包圍之勢,試圖營救沙皇,情況變得十分緊急,一旦葉卡捷琳堡失陷,沙皇被救走,新生的布爾什維克政權就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7月16日午夜時分,沙皇一家接到命令到地下室集合,隨後即被槍決及毀屍。4天以後,葉卡捷琳堡被白軍攻占,但他們沒有找到沙皇的遺骸。

80年後,末代沙皇及家人的遺骸被找到,經DNA等現代科技手段確認身份,被隆重地安葬在彼得保羅教堂。 盡管要塞是作為防御工事而建,但在幾代俄國人的意識中,它的名字首先使人想到的是陰森恐怖的監獄。事實上,要塞對抵御外敵並未發揮太大作用,它只在初建的頭幾年與欲卷土重來的瑞典人交過火。 離彼得保羅教堂不遠、與金碧輝煌的教堂形成鮮明對照的就是陰森、黑暗的國家監獄。起初只是利用要塞障壁裡的掩體作囚室,後來專門修建了監獄。這所監獄從關押宮廷政變的失敗者逐步演變為鎮壓俄國進步力量的“俄國巴士底獄”。在陰暗、潮濕的單人囚室裡,關押過俄國三代革命者:十二月黨人、平民知識分子和無產階級革命家。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都曾被囚禁於此。 98年我到監獄裡參觀,意外地看到了列寧哥哥亞歷山大·烏裡揚諾夫被囚禁的小屋。亞歷山大同一些正直的知識分子組織了一個“民意黨”,1887年准備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但因沙皇有防備行動失敗,在要塞中被囚禁並慘遭殺害,年僅21歲。 親愛的哥哥被沙皇絞死,激起列寧心中復仇的火焰,更堅定了他推翻沙皇統治的決心。末代沙皇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也與此相連。 不過俄羅斯的歷史有時真有點諷刺味道。蘇聯解體後,東正教在俄羅斯復興,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再是統治蘇聯陣營的意識形態。在要塞的博物館裡,我曾親見對十二月黨人的彰顯,但最讓我震驚的卻是看到像征革命的紅旗赫然與垃圾陳列在一起。 不知是不是意識到否定列寧與社會主義的做法同樣過激,今年我再到彼得保羅要塞時,博物館沒有開放,監獄沒有開放,要塞裡的鑄幣廠也未開放。當年鑄幣廠是要塞裡惟一的生產性建築和彼得堡最古老的工業企業(1724年彼得一世下令將造幣廠從莫斯科遷到彼得堡)。 8年後故地重游,我卻只能參觀教堂,其它一概不能進入,讓我頗是遺憾。


彼得保羅要塞大門



彼得保羅教堂外景

更多內容、照片可訪http://1969.blog.***/


精選遊記: 聖彼得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