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闖山西3:風雨五台山

作者: 呂自歌

導讀一、神往——五台山 初識五台山,是小時候看的評書、聽的戲曲。印像最深、最有名的要數《水滸傳》裡的花和尚魯智深,他在延安府做提轄時,仗義出頭,打死鎮關西,逃至五台山出家,後又大鬧五台山,不容於寺,只得被“發配”至東京的大相國寺落腳,在此遇見了林衝,開始了他不同的人生歷程。而評書《楊家將》裡,宋遼金沙灘一役,楊家遭到覆滅之災,楊五郎慌不 ...

一、神往——五台山

初識五台山,是小時候看的評書、聽的戲曲。印像最深、最有名的要數《水滸傳》裡的花和尚魯智深,他在延安府做提轄時,仗義出頭,打死鎮關西,逃至五台山出家,後又大鬧五台山,不容於寺,只得被“發配”至東京的大相國寺落腳,在此遇見了林衝,開始了他不同的人生歷程。而評書《楊家將》裡,宋遼金沙灘一役,楊家遭到覆滅之災,楊五郎慌不擇路,終於在五台山太平興國寺出家為僧,後來成為該寺第二任主持。另外,據野史記載,清朝順治皇帝也是在五台山出家的。

五台山,似乎總是與人們耳熟能詳的英雄豪傑、民間傳說緊密相連,使年少的我不勝神往。長大了,知道五台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也是藏傳佛教的勝地。

只是,我心目中的五台山並不是散落在各種資料裡的輝煌描述,它是英雄豪傑的五台山,是帝王將相的五台山,是風雲變幻的五台山,是滿腔苦楚的五台山。

你瞧,通往山上寺廟的小徑上,是誰晃動著胖大的身軀在蹣跚而行,啊,是你啊,你這屢教不改的魯智深,一定又偷偷下山醉酒去了,不怕長老的訓誡嗎?莫非酒海真的比成佛重要?難道醉鄉勝過一切修行?

深夜,又是誰在月下臨風灑淚?遠方的老母妻兒,倥傯的戎馬生涯,是不是在此時都覺得是一場幻夢?你可知,金沙灘一役,兄弟死了三個,被俘兩個,只剩了六弟七弟;而在雁門關,你兩棍驚退遼兵,解了大宋的燃眉之急,卻堅決不願再回家去,是真的參破世事,了無牽掛了嗎?為何還會長吁短嘆,還是心中有不平事啊。

現在,我與同伴長途而來,只為一見你——五台山的廬山真面,而歷盡風雨的你啊,有著滄桑面容的你啊,會帶著什麼樣的表情來迎接我呢?

二、靠近——黛螺頂

我卻沒有料到,靠近五台山充滿艱辛。經過堵車、倒車、車禍,我們終於在晚上8點到達了台懷鎮,卻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在接近11點才在一處農家小院歇息下來,印像中是滿天的星星。

第二天起來,感受著晉中大地的清冷的空氣,首先向黛螺頂進發了。黛螺頂原先叫大螺頂,因這座小山形似螺絲而名,後因山上的樹呈黛色,所以也叫黛螺頂。登黛螺頂的山路有兩條,一條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條沿南端的山脊而上,兩條山路從山腳下分開,到山頂寺前交彙,如括弧形。北端的山路略緩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

我們是從南端山路上黛螺頂,在山腳下先經過善財洞。善財洞分上下兩院。上院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岩洞內曾掘出文殊、彌勒、善財童子銅像三尊,系唐代遺物。寺因此得名。下院建於清嘉慶年間,前有上下各三間的樓閣式建築,中有前接抱廈的大殿,後有面闊五間的大殿。中軸線樓殿的兩側,配以廂房,布局顯得平整。上院地勢陡窄,岩壁上砌數丈高的院台基,上築紅圍牆,像是黛螺頂的一條裙帶。

五台山五座台頂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轉遍五座台頂,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薩,叫“大朝台”。傳說乾隆皇帝屢次來五台山想朝拜五台文殊,終因風大路險,沒能如願,後來在黛螺頂把五座台頂的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台頂,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台”。

要把五座台頂轉遍,沒有足夠的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而登上黛螺頂,來回有半天時間就夠了。同樣能了卻“朝台”的心願。所以人們常說:“不登黛螺頂,不算朝台人。”

黛螺頂有1080級台階,在整個登山的過程中不要回頭,即可實現一個願望。我想,這有什麼難度啊?誰登山不是朝前看呢?可是走了沒多久,便感覺了不便,繼續走,脖子開始僵硬。因為心中有個大願望,希望能夠實現,所以還是硬著脖子登上了黛螺頂。現在這個願望已經實現了,應該感謝當時的誠心,因為我是幸運的。當我登山時,不時看到有人一級級膝行著向山上行進,有的人膝蓋上的墊布磨破了,磨出了血漬,仍然虔誠地一步一磕地向菩薩祈求著。究竟是什麼樣的願望會令他們有這樣的勇氣?還是只是對佛祖的虔誠?

站在山頂,陽光穿過沒有污染的空氣照在身上,讓我想到“陽光照著好人,也照著壞人”的話,我俯視整座台懷鎮,正像一個孩子被五座台頂溫柔的環繞起來,“台懷鎮”這個名字真是生動形像。

三、了解——顯通寺

顯通寺是五台山歷史最悠久、占地最廣、最負盛名的寺院,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門處掛有一幅楹聯:

智鏡常圓,照一萬尊菩薩札駐清涼勝境德化普被,散三千顆金丹療治煩惱眾生

走進山門,兩邊懸掛著江澤民等名人來訪的照片,顯示出它的地位來。恰好來了一隊旅游團,便跟著蹭聽,小伙子不僅講解的極為詳盡,還常常提出問題讓游客回答,在問答之中了解了一些關於顯通寺的歷史及常識。

顯通寺全寺占地面積四萬三千七百平方米,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且各大殿保存完好。布列於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七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

觀音殿內供著觀音菩薩像,左右供著文殊和普賢菩薩像,所以又稱三大主殿。殿內兩側放滿了經架,架上置有各種經書,所以又稱藏經殿。過去的水陸道場也設在這裡,所以又叫水陸殿。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顯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無垢文殊,東台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內供著三世佛像,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東為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後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

另外,寺內還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比如,在掛著“大顯通寺”匾額的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寺廟中用龍虎把守大門,甚為奇特,而這兩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遺物,彌足珍貴。在大文殊殿前有兩座碑亭,亭內的石碑也比較特殊,一座是無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筆。藏經樓內有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有北宋的雷峰塔藏經,有明代人繪制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有楊五郎使用過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鐵棍……

而其中最令我驚嘆的還是千缽文殊銅像。千缽文殊銅像供奉在千缽文殊殿內,這尊銅像造型奇特,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六只手,其中的兩只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後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尊銅像又被叫做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雖然不允許進殿參觀,但是走到大殿門口便覺眼前金光耀目,隔著鐵柵欄仔細觀看千只金缽內的釋迦牟尼,除了驚嘆還是驚嘆。

銅殿和銅塔也是全國罕見的文物。銅殿是明朝萬歷年間用十萬斤銅鑄成的,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銅殿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如玉兔拜月、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非常精致。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現僅留下兩座。

可惜號稱“無梁殿”的無量殿正在維修,無法證實是否在它的走廊上任何角度都可眺望全殿面貌。

四、告別——五台山

菩薩頂刮過凜冽的風,塔院寺的長階是個眺望的好地方,巨大的白塔在陽光下耀人眼目,縈繞在身邊的裊裊香煙,大殿前擠滿虔誠的信徒,如織的游人隨波逐流,躺在藍天懷裡的絲絲白雲,偶爾傳來悠遠的鐘聲與鐵馬的叮鈴聲……

“五月行蹤入在乎,萬松如剪雪中鋪。尋真客到青蘿障,駐錫僧居白玉壺。幾代苔文留錦字,諸天鈞樂護靈府。爐煙經卷停雲閣,不信人間有畫圖。”該是告別的時候了,這一切,定格,存儲,和這首詩一起會讓我時時回想……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