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國寶

作者: liuxiaoxia_06

導讀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賞中國國寶 但凡去英國的中國人,無論是旅游、探親,還是講學、求學,都把大英博物館當作一個必去之地。進入大英博物館,也無不是先去中國展廳,看一看自己國家的國寶文物,以滿足先睹為快眼福。 作為世界上最早對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綜合博物館,與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和法國的盧浮宮並稱世界三大頂級博物館� ...

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賞中國國寶

但凡去英國的中國人,無論是旅游、探親,還是講學、求學,都把大英博物館當作一個必去之地。進入大英博物館,也無不是先去中國展廳,看一看自己國家的國寶文物,以滿足先睹為快眼福。

作為世界上最早對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綜合博物館,與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和法國的盧浮宮並稱世界三大頂級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53年,漢斯·舒隆爵士是大英博物館的奠基人,這為醫生和植物學家出於“為人類福祉貢獻心力”的遠大理想,在世界各地收羅了大量的藝術品。1753年,英國政府根據他的遺囑,以市價四分之一的價格收購了他的所有藏品,並同時收購了羅伯特·科頓爵士和哈利爵士的收藏,正是成立了大英博物館。1759年,博物館在普斯特卡頓的蒙太奇古邸正式對外開放,免費供全民參觀。

隨著藏品數量的不斷增加,博物館的規模也在日益擴大。1823年,由建築師羅伯特·史莫克設計,在布魯斯貝利增建新館,其新古典主義的風格為以後擴建建築定下了基調。從1884年到1938年,大英博物館又先後增建了愛德華七世畫廊、收藏帕特農神殿雕像的西廊等建築,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大英博物館是我的第二個主要參觀景點,從中國城出來,穿過英國最有逛街誘惑力的牛津街,就到了大英博物館。在長達25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大英博物館逐漸構築起它龐大的收藏體系,其藏品已經突破六百萬件。這些藏品來自世界各地,包括版畫、素描、徽章、錢幣、手稿、浮雕、書籍、青銅器、石器、陶瓷等門類,涉及範圍極為廣泛。為了展出的方便,大英博物館設立了古代埃及部、古代西亞部、古代希腊羅馬部、東方部、版畫素描部、人種志部、貨幣與紀念章部、燈飾各部門,對這些數量驚人的藏品進行分門別類的儲藏、管理和研究。

大英博物館是一座很宏偉的建築,正門庭上方有精致的雕塑,廊下的那幾棵粗壯的石柱很壯觀,院子不大,有一塊綠地,綠地上有很多人或坐或躺地和圍繞在身邊的鴿子嬉戲。走進大廳,有一個小書攤,我看見了那裡有繁體中文的介紹大英博物館的畫冊,就花6.99磅賣了一本,穿過大廳,是一個很具藝術性的環形廊廳,我坐在供游客休息的椅子上,先把剛剛買到的書翻看一番,然後直奔二層的中國展廳。

中國展廳很大,裡面陳列著很多稀世珍寶,進到裡面,看著這些中國特色的文物國寶,感覺就像到了中國的故宮。來這裡參觀的大都是中國人,所以感覺跟回國一樣的親切,我在這裡結識了兩個留學生,他們是布裡斯托大學和利物浦大學的學生,有了他們的同行,心情放松了很多,我們一起參觀者、議論著,也感嘆著、嘆息著。

我慢慢地欣賞著每一件櫥窗裡的中國國寶,我看到了很多從書本上都沒有見過的東西,也學到了很多關於文物方面的知識,比如陶瓷的種類和形狀,並且第一次知道了陶瓷分類裡的“掐絲琺琅”、“畫琺琅”;等;陶瓷形狀裡的“梅瓶”、“春瓶”、“天球瓶”、“棒槌瓶”、“耳瓶”“蒜頭瓶”、“觚”等。在展廳的中間,並排擺放著一組規模龐大的唐三彩,據說目前我們國內還沒有這麼大型的組合呢,的確它們讓我打開了眼界,而且還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過去我總是分不清彩繪和唐三彩,而在大英博物館裡,我跟一位老先生學會了如何區分它們,老先生耐心地給我和在場的參觀者講解了彩繪和唐三彩的主要區別方法,原來彩繪色彩很均勻,而唐三彩最大的特點是有滴釉,從此我就學會了用這種最簡便的方式辨別彩繪和唐三彩了。

在展廳最裡面和門廳正對著牆壁前,是幾尊形態逼真、看上去栩栩如生的大型人物雕像,它們都是很著名的文物,那尊大肚彌陀佛笑得那麼自然可愛,

至於這些這原本屬於中國的珍貴文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是怎樣漂泊著遙遠的異國他鄉的成為異國“尤物”的,我想原因很簡單也很復雜,我相信每一位來這裡的中國同胞,內心感受一定都是頗為復雜的,看到那些被封存在異國櫥窗裡的中國國寶,誰能不為之汗顏?

在那些中國國寶面前,很多同胞很感慨,其中一位留學生調皮地舉起攥緊地拳頭對著玻璃櫥窗做了個砸玻璃的姿勢,然後悄聲說:“把它砸了,把咱們的國寶搶回去!”這一舉動,令在場的參觀者都笑了,其中一位老者說:“那可不能跟強盜學,這裡的國寶,並不都是英國人搶來的,當然也不排除有搶來的,有些是作為和平期間的禮物交換的,有些是英國人從咱們中國買來的,實事求是地說,有些東西如果在過去放在咱們中國,那些飢荒、戰亂不斷的年代,也說不定早就被毀壞了。”我聽著這話好像不太中聽,但是仔細想想還很有道理的,然後老者又笑著說:“年輕人,你急什麼?俗話說盛事收藏,如今咱們中國強大了,有些東西就會自然而然地物歸原主,比如你吧,將來有了這個能力,不是可以把這些文物買回去送給國家嗎?”我們看著年輕人點頭,剛才那位調皮的年輕人笑嘻嘻地說:“老先生,等我有這個能力了,我把大英博物館買下來,請你去咱們中國的地盤上參觀你看好不好啊?!。”大家都笑了,剛才心情有些郁悶的我,心情也好了起來。

漫步在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展廳,就像在穿越中國文明6000多年的時空隧道,從6000多年前的中國遠古時期的石器、陶器到中國近代的瓷器、工藝品等,中國各個朝代的文物可謂應有盡有,我們中國沒有的文物卻在這裡能看得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在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這些文物被收藏在世界上的47家博物館裡,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這裡收藏著來自中國的兩萬三千多件珍品,囊括了整個中國藝術門類,也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這些中國珍品包括了刻本、書畫、玉器、石器、青銅器、陶器、飾品等,有遠古時期的石器;六千多年前的半坡村紅陶碗和足尖罐;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六朝時期的金銅佛;隋朝白色大理石佛像;唐朝的唐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陶瓷和各種金玉制品,還有甲骨文、竹筒、刻本、古書、地圖、銅幣、絲綢、刺繡、琺琅制品、景泰藍、漆器、竹編等等,很多中國文物,都被收藏在特殊的地方,在中國展廳裡展出的文物僅有兩千多件。那些代表著中國各個時代登峰造極的國寶藝術珍品,在展廳裡是看不到的,更多的國寶是被保存在特殊地方的,只有特殊情況下的特殊人物才能得以見到。大英博物館約有十個儲藏室儲存中國藏品,在專門儲藏古畫的“斯坦因室”,面積約有二十多平方米,常見恆溫恆濕,存有數百件中國古畫,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就只有特殊的專家才有獲得一飽眼福的機會。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以向西方游客展示“中國概念”為設計理念,來這裡參觀的,大多數是中國人,西方游客並不太多。

那些中國國寶默默地被封存在異國的玻璃櫃子裡,華麗的陶瓷,精美絕倫的手工雕琢藝術,栩栩如生的造型,形態逼真的人物,這一件件驚世之作,都在用無言地沉默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華美與智慧精髓,也折射出中國那些曾經輝煌的歷史華章。

面對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國寶,也許很多中國人在參觀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感慨,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們祖先的精湛技藝和智慧驚嘆,為中國曾經擁有如此珍貴的文物而自豪,也為讓這些國寶流落異鄉的那段歷史感到恥辱。盡管這些文物珍品也是屬於全人類的珍寶,但是它們的故鄉在中國,我們真的希望他它們能早一天以合法、合情、合理的途徑返回故鄉。


(在遙遠的異國他鄉,他的笑,依然感染者所有前來看望他的中國人,也讓他故鄉的同胞感動。)



(這尊遼代羅漢塑像,形像逼真,面容安詳。)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唐三彩大型組合,其規模的龐大在國內都是很難見到的。)



(精美的中國漆器,向世界人民展示著中國人的精湛工藝。)


精選遊記: 倫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