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有條長長的牆

作者: 色老大

導讀俺家有條長長的牆呂厚龍 俺家有條長長的牆,它叫長城。英語語系自以為了不起,以為有了物質文明就擁有了一切,可惜文化這東西,充不得假。英文單詞裡怎麼也找不到可以對應長城的詞,只好譯成“長長的牆”,連中國的老鼠聽了都歪著嘴樂。沒辦法,聽文盲讀詩,還急不得。 俺家有條長長的牆,它叫長城。長城是俺家裡人的一個情結,長城長,情結也長。走秦漢,過� ...

俺家有條長長的牆呂厚龍

俺家有條長長的牆,它叫長城。英語語系自以為了不起,以為有了物質文明就擁有了一切,可惜文化這東西,充不得假。英文單詞裡怎麼也找不到可以對應長城的詞,只好譯成“長長的牆”,連中國的老鼠聽了都歪著嘴樂。沒辦法,聽文盲讀詩,還急不得。

俺家有條長長的牆,它叫長城。長城是俺家裡人的一個情結,長城長,情結也長。走秦漢,過隋唐,越宋元,翻明清,長城在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婚禮上作伴娘,長城在中國人祈禱四平八穩過日子的香火間如咒語被念念不忘。長城到底有多長?沒法說得清楚。

一代又一代,修長城,愛長城,怕長城,恨長城。修長城御敵,愛長城可以擋一陣子彪悍的馬背大軍,怕長城失守引發又一輪改朝換代,恨長城總是不能放下便總不得平安。

榆林長城,全長700多裡,工程浩大,一直修了20多年,既沒有出現孟姜女哭長城的悲劇,也沒有出現因修長城而暴亂或致百姓貧窮怨聲載道的後遺症。為什麼?主持修築榆林長城的副都御史余子俊同志於明憲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受命巡撫延綏,為阻止蒙古輕騎入侵騷擾,成化九年,他將延綏鎮的鎮治從綏德遷到榆林,並開始征調民眾修築長城,長城成,邊境定,軍民相安,人民和睦,蒙漢貿易往來頻繁,長城的功能由戰爭轉移到和平安寧。

榆林長城,有個鎮北台,被譽為“長城第一台”。鎮北台原為保護蒙漢互時而設,不同於長城上大量的用於軍事對峙的軍事堡壘,所以很受老百姓喜歡。民間流傳的“東有山海關,西有嘉峪關,中有鎮北台”俗語,就知道在百姓心目中裡榆林長城的位置有多重要。辦一件事,說一句話,蓋一間房子,修一段路,是為了證券,還是為了國家,是為了官僚私利,還是為了萬眾百姓,老百姓都心明眼明,不說,不等於不知道;不反抗,不等於認同。明萬歷年間的延綏鎮巡撫塗宗浚,為了保護交易方便的紅山市,修了個鎮北台,,歷史和老百姓就記住了他。

公元1518年,風流郎君老朱同志在寒冬裡來到榆林,他就是那個慣會游龍戲鳳游戲的風流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老朱在榆林,說是視察邊防,事實上匆匆看看長城而已,主要還是做游戲。在綏德納總兵戴欽之女,榆林又賜皇恩納總兵馬昂之妹,這才心滿意足地回京城。他沒記住長城,長城也沒記住他。

長城說,我從戰國時期生於山東淄博,就是為了戰爭、為了防御而存在,不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紀念。在我身邊犧牲的壯士可以為保衛國家保衛人民而壯烈,但我不為皇帝活著。

戰爭,防御。防御是為了阻止戰爭。長城不是進攻型的武器,它是中華民族渴望和平的心態表露。

長城終於做了擺設,終於做了廢墟,終於完成了它近兩千年擔負的防守重任,做了老百姓豬圈裡的一塊殘磚。

長城做了游樂之地,狼煙不再,血腥不再,長城像個被戰爭折磨得疲憊不堪的老人,安然在微笑中睡去,只留下身上的幾顆珍寶,供後人欣賞贊嘆,如八達嶺,如玉門關。

有人說長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一個偉大奇跡,這話聽起來怎麼也感覺有些嘲弄的味道,有些苦澀澀的酸楚。有人提出要重修長城,說要這份文化財富永遠地千秋萬代地保留下去。要真是能立個重修長城的國家大項目,倒也不錯,起碼可以讓幾百萬農民朋友有活干,拉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可是……長城,到底是干嘛用的?它的真實價值何在?如何才能使它保值增值乃至超值?

我也想樂,像一只無知的老鼠一樣歪起嘴。

長城不是玩具,也不是什麼勤勞智慧創造的奇跡,它僅僅是一道試圖阻止戰爭的防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發揮了極大作用。從今以後,長城只是個記憶的符號,不會再有使用功能。

十幾年前,站在長城廢墟前,我是一個激看情彭湃的長城保衛者、歌頌者、崇拜者。今天,小雨,我一個人站在寂無一人的長城廢墟上,靜靜地看腳下的青煙裊裊升騰,聽一只烏鴉從我頭頂滑過時的風聲,輕輕翻讀被風化後仍然堅硬的泥土訴說願望,一個聲音說,和平,無數個聲音說,和平。

人類需要和平,不需要戰爭。長城以它的壯烈犧牲做了最珍貴的祭祀禮品,告訴我們必須珍重生命,珍惜和平。

俺家有條長長的牆,那是一首長長的和平歌。如果我們心裡都有一道防護私欲這個魔鬼侵擾的長城,這個世界就會得到安寧。



(榆林長城)


精選遊記: 榆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