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探秘

作者: sitalo

導讀汽車出北京沿京珠高速南下大約100公裡,從高碑店出口上112國道,經過淶水、易縣看到高山如龍盤虎踞,山腳下就是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了。山前面是古老的易水,當年燕國義士荊軻刺秦臨行前,和高漸離擊築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場面就發生在這裡。再往西走,就是太行著名關口紫金關了,從紫金關到易縣縣城西都屬於清西陵的範圍,算是風水寶� ...

汽車出北京沿京珠高速南下大約100公裡,從高碑店出口上112國道,經過淶水、易縣看到高山如龍盤虎踞,山腳下就是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了。山前面是古老的易水,當年燕國義士荊軻刺秦臨行前,和高漸離擊築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場面就發生在這裡。再往西走,就是太行著名關口紫金關了,從紫金關到易縣縣城西都屬於清西陵的範圍,算是風水寶地氣勢恢弘了。

清朝皇帝陵寢一分為三:未入關前的皇帝皇太極葬於沈陽北陵;入關後清朝歷10帝,以順治帝陵為核心的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裡處的馬蘭峪,陵園大小建築580座,葬有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和同治五個清朝皇帝,再加上孝莊、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園。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裡的永寧山下,東起梁各莊、西到紫荊關,南抵大雁橋,北接奇峰嶺,占地約一百平方公裡,內有帝陵四座—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緒的崇陵,後陵三座,以及妃嬪、公主、親王的園寢七座,而以泰寧山主峰下的泰陵為中心,其他陵園則分布東、西兩側。共有陵寢十四座,還配屬建築行宮、永福寺等建築。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博儀曾在清西陵選址建陵,但由於清王朝的滅亡而中止。自己連皇位也沒坐穩,就做了日本人的傀儡和蘇聯紅軍的階下囚,最後被人民政府改造為普通公民,還好在1995年博儀的骨灰移到崇陵北面的皇家華龍陵園內安葬,也算在九泉之下見到了祖宗。

關於清朝帝陵分東西陵也很值得玩味。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因狩獵游玩到遵化縣境內看上了這裡的風景,遂指為自己的建陵地址,是稱孝陵。此後其子康熙皇帝在孝陵東南建立了自己的陵墓景陵,這就是清朝“子隨父葬”的陵寢制度。但到了康熙的四子雍正皇帝卻改了,自己把陵寢選在北京西南一百多公裡的易縣,開始了清西陵的第一個陵墓建設。之後雍正的兒子乾隆卻在東陵選擇自己的陵地,建成了裕陵,開始了父子分葬的“兆葬制度”,但之後的皇帝卻也沒有嚴格遵守這個制度:嘉慶之子道光應葬在東陵卻跟隨父親葬在了西陵;鹹豐之子同治應葬在西陵卻跟隨父親一起葬在了東陵。

首先改變“子隨父葬”的陵寢制度的是雍正皇帝,其陵寢泰陵就是清西陵的第一個陵墓,其規模也最大,建築最宏偉,地理位置也最好。說到雍正皇帝,古往今來的學者、民間藝人、小說家都議論紛紛說法不一。學者們普遍認為雍正皇帝統治期間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歷史過渡時期,而民間傳說則認為他是一個荒淫無道殺父篡位的暴虐之君,當代作家二月河則把雍正皇帝描述成為一個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力挽狂瀾的好皇帝。貶雍正皇帝的說法的最大證據就是其更改了“子隨父葬”的陵寢制度不葬東陵而自開西陵,以及血滴子呂四娘等民間傳說。而褒雍正皇帝的說法的最大根據是說沒有他大開殺戒整肅康熙年間過於寬松的吏治,就沒有乾隆60余年的康乾盛世延續。這一點我很贊同,歷史上的宮廷政治鬥爭無論使用什麼方法都不算稀奇,皓首窮經的考證雍正皇帝究竟是不是篡位沒有太大實際意義。但一朝緊一朝松的政治風格的更迭卻是事實,也符合客觀規律。比如乾隆的兒子嘉慶在其父在世時候就大開殺戒整肅朝綱,而到了道光年間則鴉片盛行世風日下,雖有林則徐等愛國志士也於事無補無法改變清王朝的衰敗命運。再看美國的總統和執政黨也基本是民主共和來回更替,老布仕不善經濟卻是打仗和花錢高手搞的美國政府赤字居高不下,之後換了善於理財的克林頓在位8年,大量削減開支使得美國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國庫首度實現贏余,但國民對其鴿派外交不滿意,於是換上了比老子更會花錢的小布什,大開強勢外交大搞霸權主義,花巨資部署完導彈防御系統還不過癮,打完阿富汗又打伊拉克,還指使以色列打擊巴勒斯坦。於是深限伊拉克戰爭泥淖,不得不換掉了鷹派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可以預見,美國下一任肯定不是小布什連任,而且是一位溫和的民主黨總統。什麼樣的政治領袖都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客觀規律的必然選擇。從這個意義上看,康熙皇帝選擇雍正做接班人是符合國家的利益的,也符合邏輯,畢竟康熙皇帝是在位61年的蓋世明君,不會不這麼大的基業交給一個庸才或者不適應潮流需要的阿哥。

雍正皇帝的泰陵內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後、敦肅皇貴妃。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裡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依次排列著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大碑樓、七孔橋、望柱、石像生、龍風門、三路三孔橋、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

泰陵西側2公裡為昌陵,系嘉慶皇帝和孝淑皇後的合葬陵,其隆恩殿以花斑石鋪地,為帝陵中所罕見。由昌陵再往西3公裡為慕陵,是道光皇帝和孝穆、孝全兩位皇後的陵墓。該陵不置方城明樓,規模較小,但其隆恩殿以香氣清遠的楠 木構築,且只施雕鏤而不著彩繪,在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的建築群中顯得樸實典雅。殿內藻井刻滿許多騰雲駕霧的飛龍,其用意在藉引龍上天,吞雲吐霧而不噴水,以保持陵墓內部乾燥。崇陵位於泰陵東側、是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後的陵墓,始建於宣統元年(1909年),至民國4年(1915年 )竣工,是中國最後一座帝陵。崇陵的地上建築尚保存良好,色彩仍鮮麗;崇陵地宮也是西陵唯一對外開放的地下建築,祟陵地宮如同其他帝陵地宮一樣,為拱券式石結構建築,整個地宮有隧道1條,石門4道,券9道(隧道券、閃當券、罩門券、明堂券、穿堂券、金券各l座,門洞券3座),金井l眼,龍須溝2條,漏眼14個,墓道全長63.19米,面積349.95平方米,空間2170.61立方米。地宮內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個,是地宮的主體建築,高大寬敞,券頂四周、海墁全部是青白石結構。地宮內有寶床,皇帝、皇後的棺停放在寶床之上。四道石門是地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八扇石門上浮雕著菩薩立像。祟陵地宮於1938年被盜,1980年發掘清理並對外開放。夏季進入祟陵地宮,依然可以感覺陰森森的涼氣襲來,還好歷史上的光緒皇帝形像沒有那麼可怕,但其悲劇的一生讓人平添一分感嘆。站到祟陵的寶頂,沿護陵的圍牆則可以看到曲線自然光滑的排水設施,這樣的工藝水平現在的工匠但靠手工是肯定無法達到的,一個小小的建築局部,足以顯示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現代化技術的突飛猛進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設施,但就人類本身的生存需要而言,技術的進步到底意味著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呢?

離開西陵的時候已經是夕陽西下,汽車路過一個滿族建陵役工和守陵人後代聚居的小鎮,鎮上還有一個滿族中學,也基本是滿族守陵人的子弟。昔日祖先們用智慧和汗水造就這麼一處人類藝術瑰寶,其價值本身顯然已經超出帝王陵墓本身的價值,也不僅僅屬於中國和滿族人民,業已是世界文化遺產。曾經因為守護祖宗陵墓而為他們帶來衣食保證的西陵,如今作為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能給這些孩子們帶來什麼呢?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也許是我多想,對於守陵村的人們來說,今天的雖然已經是夕陽西下,明天的太陽依然會升起,歷史的時空鬥轉星移,但平凡的生活依然會繼續!


精選遊記: 保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