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旅—大同游記

作者: 泥糖人

導讀金秋十月,在北國大地上駕車馳騁,從北京出發經河北、山西,取道110國道、京張高速、宣大高速行程350公裡,歷時近4小時,到達山西大同。一路之上,華北大地秋日景色熱烈奔放、流光溢彩,雖左顧右盼,應接不暇;更有諸多名勝古跡、歷史遺存,次第展現,激發想像,動人情懷。目的地大同號稱三代京華、兩朝重鎮,市內有唐及遼金時期的廟宇善化寺、華嚴寺等古跡;西� ...

金秋十月,在北國大地上駕車馳騁,從北京出發經河北、山西,取道110國道、京張高速、宣大高速行程350公裡,歷時近4小時,到達山西大同。一路之上,華北大地秋日景色熱烈奔放、流光溢彩,雖左顧右盼,應接不暇;更有諸多名勝古跡、歷史遺存,次第展現,激發想像,動人情懷。目的地大同號稱三代京華、兩朝重鎮,市內有唐及遼金時期的廟宇善化寺、華嚴寺等古跡;西郊的雲岡石窟又稱靈嚴寺,始鑿於公元460年,歷時約64年,以後歷代亦有小規模雕鑿和翻新修整。雲岡石窟現存洞窟45個、造像5萬1千尊,是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見證了佛教傳人中原的歷史進程,是歷史學家、建築學家、佛學家、藝術家們研究的絕佳範例,也是吾等神游家們的上好去處。燕 山 與 長 城

從北京城北的昌平區上八達嶺高速公路,即踏上此行的起點。路在山脈的腰際纏繞,車在山谷和隧道之間穿梭,與城裡的筆直道路和開闊視野全然不同。但這北方的山地卻展現了不為南方人所熟知的一番景像。深秋的燕山山脈上,落葉灌木將積蓄了一年的力量在這一季裡迸發,於青山間奏響屬於秋天的亮麗音符,這裡的山似乎不夠高、也不夠大,卻連綿起伏、層巒疊障,一味地拱衛著南面的繁華京畿;這裡的樹也稀少,漫山遍野的灌木只為山巒披上綠裝,卻決不遮天蔽日,掩蓋山的鋒芒。如果極目遠望,會不經意間發現山巔的垛口,連接著順山梁上下、依山勢蜿蜒的城牆,即使不懂軍事,也不難猜出這是一個易守難攻的所在。恍惚間,那些山城上已是旌旗招展,箭孔後有一雙雙警惕的眼睛,垛口上狼煙滾滾、鼓聲陣陣,各山之間遙相呼應,長城上下幻影游動;而俯瞰關外一片低矮灌木,無處藏身的敵人竟顯得如此渺小,不堪一擊。難怪長城會被迷信的祭上如此崇高的地位,以至在上下二千年裡幾起幾落、屢毀屢建,今日雖空余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仍足以震撼觀者的心靈。

繼續北上,一路行經水關、居庸關和八達嶺。居庸關扼北京的咽喉,雄關險距,是京城以北最後一道屏障,“居庸疊翠”更是燕京八景之一。此關一開,就如水銀瀉地、黃河決堤,一切都無可收拾了。所以長城也就千百年來承受其不能承受之重,令後來的閑人雅士扼腕嘆息、虛耗筆墨。如今長城內外早已物是人非,燕山上的一草一木依然枯榮有序。落葉灌木在群山中處處綻放最明艷的色彩,路旁的攀援植物,驚人的湧動著血一樣的紅色,自山壁向下流淌,不知是孟姜女的淚、築城工匠的汗、還是戍邊將士的血。

深 秋 的 北 國 大 地

八達嶺高速終於延慶,此後即是110國道。在北京地界內國道還算平坦,道旁正確排列著高大的楊樹和濃密的柳樹,陽光下樹影班駁,風吹過時,落葉紛飛,閃閃發亮,作秋日最後的舞蹈。

進入河北境內,國道上運煤的大貨車明顯多了起來,本就不寬的道路被一隊隊龐然大物占據,愈顯狹窄。終於在土木上到京張高速,車行頓時輕快起來。河北境內多為黃土地,植被甚少,且平原上常有巨大的凹陷,蔚為壯觀,可能是長年雨水衝刷所致,讓人以為置身黃土高原。沿途經過雞鳴驛、涿鹿、宣化。雞鳴驛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驛站;涿鹿因著三國時期一次偉大的戰役而名垂青史;宣化是明朝九邊重鎮,至今存留高大堅固的城牆和宏偉壯觀的鐘鼓樓。前面提到的土木,曾是明英宗被敵人生擒活捉的古戰場;而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大同,更作為北魏建國之都傲立華北,與南朝成鼎立之勢。我們在華北大地上的旅行,似乎更像是與歷史的一次約會。

而在這歷史的重重包圍之下,華北大地仍將她亙古不變的自然美景呈現在我們眼前。深秋的廣袤平原是一望無際的收獲的喜悅色調,土地是深沉的黃褐色,溫暖而安詳;間或有一畦枯黃的秸杆,在陽光下閃耀著金子般的光澤;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是一群群落葉樹,燃燒著滿枝頭鵝黃、菊黃、金黃、橘紅、火紅、血紅、以及各種叫不出名字的顏色,灼人的眼睛;在地之盡頭,黃褐色加深、拔高,著幾分青黛,那是峻峭挺拔餓遠山,簡單有力如炭棒素描。如果說南方的風景宜用水粉淡彩勾勒,那這北地的秋色,則只能以油畫濃墨渲染。而我以為,再高明的畫師也難以再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最豐富的想像力也無法制造這裡所有神奇妙曼的光與影。因為只有兩樣東西才能變化合成出這洋溢著生命、激情和感動的宏偉的秋之樂章,那就是華北的黃土和她頭頂的金烏。

雲岡石窟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大同,漢代為平城,公元399年,北方游牧民族拓跋氏在此稱帝,始為北魏,隨之而來的則是佛教的傳人和大量寺廟的修建、石窟的開鑿。近百年後,歷史上有名的傾力漢化的北魏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並因此成就了另一項偉大工程:龍門石窟。以後,大同作為歷朝歷代邊防重鎮,一直站立在中原政權與北方游牧民族你爭我奪的風口浪尖。近代,大同曾因地下埋藏的烏金聲名鵲起;而現在由於煤炭業的不景氣,大同也漸漸沉寂,從路旁那些規模巨大、樓宇林立卻又空空蕩蕩的煤礦可見一斑。只有西郊武周山南麓的雲岡石窟,在經歷一千五百年的刀光戰火後,仍然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歷久彌堅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像我這樣的人們前去朝聖。

遠望之下,不高的武周山上大大小小的洞窟並不能讓人產生多少美感,難以想像這一壁光禿禿的石牆中藏著什麼絕世瑰寶。但當我一步步踏上石階,也就一步步遠離俗世塵囂、走近佛國天堂。在人工開鑿的巨大石窟裡,有17米高的座佛,威嚴高聳,雖仰望難見其全貌;也有不到1釐米的佛像,壁上肅立,肉眼難以分辨。環繞石窟意義展開的浮雕,敘述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歷程;窟頂飛天凌空起舞、衣袂飄渺,播散四瑞花雨。彩繪色彩古樸艷麗,極力鋪陳富麗堂皇的天國景色;石刻佛像細膩柔美,浸淫著藝術家和僧侶的感悟和想像。最早開鑿的“曇曜五窟”,每窟均有一尊高10米以上的主佛,每尊都獨具一格,面目、服飾各不相同,據說是根據北魏建國以來的五位皇帝雕刻而成的。其中的一尊面部略長,高鼻深目,含笑而坐,竟是那麼的英俊動人。石窟中不時可見釋迦和多寶二佛對坐講經的場面,像征著當時皇帝拓跋宏和其祖母馮太後共同執掌朝政的局面。凡此種種,無一不體現著北魏自文成帝開始弘揚佛法,力圖政教和一,以宗教協助統治的顯示情況。雲岡石窟中各個時期的造像風格復雜多變,博采中外藝術之長,真實再現了佛教自西域傳人中國後,與漢文化交流融合、傳承演進的歷史進程。

參觀雲岡石窟時天公不作美,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讓人想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詩句。在千年的風雨中,多少佛像經一雙雙虔誠而靈巧的手而現身凡塵,又被風刀霜劍一筆筆無情的抹去;多少色彩曾絢爛綻放,又為沙塵掩埋吞噬。只有石窟深處端坐的大佛,一如既往的背倚沉靜深邃的歷史、面帶洞明世事的微笑,向著遙遠的未來眺望。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