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雲海人家——甲寅梯田行

作者: 若青琴

導讀隨著元陽梯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逐漸成為雲南旅游的另一大亮點。元陽梯田連綿成片,知名度逐漸攀升,成為哈尼人的一大驕傲。然而,在不少驢友中,卻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元陽梯田甲天下,甲寅梯田甲元陽。在距離甲寅鄉車行10分鐘的他撒村,有著遠近聞名的他撒十二龍泉。清醇的山泉從十二個石雕龍頭裡汩汩流出,終年不斷。龍泉是他撒村民生活的中心, ...

隨著元陽梯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逐漸成為雲南旅游的另一大亮點。元陽梯田連綿成片,知名度逐漸攀升,成為哈尼人的一大驕傲。然而,在不少驢友中,卻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元陽梯田甲天下,甲寅梯田甲元陽。在距離甲寅鄉車行10分鐘的他撒村,有著遠近聞名的他撒十二龍泉。清醇的山泉從十二個石雕龍頭裡汩汩流出,終年不斷。龍泉是他撒村民生活的中心,每天他們都要在這裡洗菜、洗衣,喝的也是龍泉的水。在龍泉的兩旁,還分別豎有兩座石柱,柱頂分別為一公一母的兩只懷抱桃子的猴子,因為據說以前泉水的甘甜常吸引山猴來此嬉戲。從十二龍泉那望下去,便是連綿一片的他撒梯田。所有的梯田都挖墾在山坡上,由上而下,形成個環繞的U形梯田山谷。每到春來,哈尼人便在梯田裡插秧,將一彎彎溝渠都鋪上希望的綠色。這時他們舉行“六月年”,預祝豐收。秋收時綠色變成了沉甸甸的金色,打秧結束後,便迎來慶祝豐收的“十月年”,擺起長長的“長龍宴”,美酒佳肴,歌舞狂歡。冬天時,谷子都被收起,梯田注了水,如各式各狀,曲線完美的容器,承載著映射著藍天白雲,夕陽金輝的在水一方。這時,是梯田最受攝影家們青睞的時候。一望無垠的梯田就如個純淨的夢境,一層一層的溝渠鋪墊而下,如一潑清水在這大山上盡情揮灑,淌下一灣灣的銀溝。大至數畝,小至岩間縫隙間的方寸之地,梯田盡其所有地占據著峻偉的大山,成為天地間最偉大的人類與自然結合的,至今乃至將來都充滿無限生命力的奇景。也正因為如此,梯田被成為“雕刻大地的藝術品”,而哈尼人民則被稱為“雕刻大地的民族”。哈尼梯田承載著豐厚的農耕文化。它體現著完美的良性循環生態系統。每一個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著繁茂的森林,被稱為“棕櫚之鄉”的甲寅棕櫚密布,提供著水、用材、薪碳之源;中間是由蘑菇房群組成的村寨,掩映在樹林之下;底層則是鋪染開來的層層梯田。這一結構被生態學家盛贊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哈尼人就是在這樣有著高度科學性的山鄉中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哈尼人民信仰自然,感激自然、順應自然、善待自然。他們花了數十代人的心力,在大山上挖築了成百上千條溝渠,條條溝渠隨山勢蜿蜒,如神奇的生命線,圍繞著大山,就像是哈尼族人的掌紋,形成了“山間溝渠如玉帶,層層梯田似天梯”的景觀。

而高原的氣候,使這裡的天特別藍,雲變化多端。最奇妙的是,不用像在黃山、廬山苦苦等候,這裡一年四季,時常有壯觀雲海的渲染天空。雲海圍繞在梯田的身邊,平鋪如毯,噴薄如海,經夕陽的映照,如夢似幻,令人幾疑仙境。雲海中,由哈尼人特有的蘑菇房組成的小山寨若隱若現,被雲層包圍,猶如天空之城。如不是望見那梯田就在腳下,真會以為身不在人間,心游蕩九霄雲外。詩雲“白雲深處有人家”,那深山空靈,小家碧玉的幽美,何比這大氣磅礡又如詩如畫的壯美。背景鏈接:甲寅鄉位於雲南紅河州西南部,紅河縣境中東部,距縣城37公裡,距個舊185公裡,距省會昆明362公裡。鄉政府駐地甲寅村海拔1850米,氣候冬暖夏涼,平均海拔1500米,居住著哈尼、彝、瑤、漢四個民族,5337戶,23845人,其中哈尼族占85%,是世界上最大的哈尼寨子。2002年第四屆國際哈尼阿卡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雲甲寅鄉舉行,同時擺下的“長龍宴”達600桌,創下當時的世界記錄。交通:昆明長途車站每天有車至紅河縣城,末班車為中午1:10分,車程5個半小時,票價62元。於縣城車站坐班車至甲寅,車程一個半小時,票價10元。末班車為下午4:30分。也可由個舊、建水、元陽、蒙自等地轉車。住宿:在縣城內可住在跑馬街上的紅稅酒店,70元/夜的標房,新裝修,設施齊全。另也有在縣委旁的星級賓館迤薩賓館可住。還有各等級的招待所,如燈光球場旁的電信招待所,50元/夜雙標也可推薦。在甲寅村鄉政府附近也有三、四家住宿樓,但條件較為簡陋。飲食與特產:以大米為主食,口味重辣;每餐必備以生姜、蔥、蒜、辣椒、豆豉制作的佐料,稱為“蘸水”;吃飯喜喝白酒。特產有哈尼豆豉、悶鍋香酒、煙絲等。節慶:“十月年”長街宴是甲寅每天最隆重最著名的節日。相當於哈尼族的新年。在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起,至屬猴日止歷時六天。每家沒戶延街設宴,可長達五、六百桌,賓客隨意暢飲,歌舞狂歡。其他景點:

他撒十二龍泉:位於甲寅鄉他撒村村口的十二龍泉,是他撒人民的水源,生活的中心。泉水取自深山天然山泉,自龍口噴薄而出,常年不斷。他撒人民就圍繞在龍泉邊洗衣、淘米,辛勤勞作。

瓦渣土司衙門:哈尼族與彝族、拉古族同屬於古氐羌族群,因戰亂南遷至今昆明、建水一帶。由於山高路遠,政府管理鞭長莫及,便采取“土人自治”政策,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開始實施世襲土司制度。清沿襲明制。民國起“改土歸流”、“土流兼治”,改每個土司地為一個鄉。但實際上,地方政權仍掌握在土司手裡。直至1950年紅河解放後,才徹底結束了長達500年的土司統治制度。

甲寅村瓦渣土司,為江外八大土司之首。民國22年(1933年),雲南省將瓦渣並入石屏縣第六區,錢禎祥為區長,但被石屏縣長撤職。民國30年(1941年),錢禎祥復職,瓦渣司屬的14區統一由其管理。1956年解放後,錢禎祥攜眷外逃出國。原瓦渣土司衙門座東朝西,土木結構,飛角歇山頂,占地面積6667平米。在民國22年及民國26年,鄉民兩次攻打土司衙門,後一次錢禎祥失利,出逃避難,憤怒的鄉民將衙門搗毀。現遺留一座四合院,為衙門內的審判之地,還有一塊錢禎祥為其小妾居所書刻的石碑“耦香居”。土司衙門遺址位於甲寅鄉政府旁。

文星閣:始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坐北朝南,為重檐攢尖頂閣樓式磚木結構,高12米,建築面積124.06平米,造型美觀,雕刻精細,由雲南著名書法家陳榮昌書寫匾額;瓦渣土司代辦錢奇光書寫對聯“以鬥量才問何人能當一石;如金惜墨看此日橫掃千軍”一副。1981年雷電受損,1992年重建,為州級保護文物,現位於甲寅小學內。


精選遊記: 紅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