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古古大環線

作者: 簡古古

導讀 (行走是一個美好的過程,認識世界,認識他們,認識自己!) 嘿嘿,有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呢,還古古環線。 這幅圖是我根據自己的經過和體會得到的一個手繪,大體的方位就是這樣的。上面鍺紅的楚大高速(328km),是雲南第一條向世界銀行貸款修出的道路,有滇西動脈的美譽。 跟團旅游是比較休閑一些的,自己操心比較少。客人們就沿著鍺紅一路去到麗江,這條路� ...


(行走是一個美好的過程,認識世界,認識他們,認識自己!)

嘿嘿,有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呢,還古古環線。

這幅圖是我根據自己的經過和體會得到的一個手繪,大體的方位就是這樣的。上面鍺紅的楚大高速(328km),是雲南第一條向世界銀行貸款修出的道路,有滇西動脈的美譽。

跟團旅游是比較休閑一些的,自己操心比較少。客人們就沿著鍺紅一路去到麗江,這條路要經過鶴慶,是九六年以後才修出來的,也使得鶴慶從一個掩藏在山野的縣城得以從死角中逃離。鶴慶有個很特別的新華村,銀匠彙聚的村落,以後我再找時間漫漫給大家說。

滇西古古大環線是圖上黑線表示的那條線路,比較適合骨灰級或者木乃伊歸來那類型的人走走看。

在大理逛完了古城還有其他的地方,要是時間允許的話,還可以去巍山看看(50km),那裡是楊麗萍的故鄉,也是南詔國的國都,還是紅河源頭的所在,紅河從這裡出去,經建水、河內等地最後進入北部灣。巍山居住的大多數是回族,東西好吃,非常非常悠閑。

要是不去巍山,直接在大理坐去劍川(132km)的車,去往劍川阿鵬的故鄉。要經過蝴蝶泉和大理三月街還有大理三塔寺。一路沿著蒼山十二峰腳下去,全是一色的大理民居和街市,蒼山上下來的雪水在河溝裡流淌,田地裡四季長著很好的莊稼,白族人民聰明,勤勞,日子過得很好。要研究大理國文化的,還有個什麼南詔德化碑還是什麼的說是非常有價值,以前那些屬於唐的文物四處都散落,我還保留了一份手抄的德化碑碑文,後來文物都被請進廟堂裡供奉起來了,使得我們失去了看的興趣。

然後劍川,有名的就是石寶山,獅子山,獅子山我也沒去過,聽仕登街的同學說非常好,滿山都是刻的石獅子,劍川的雕刻、木匠在滇西很有名氣。還有世界文化遺產仕登街,說是茶馬古道的盡頭,當年唱戲的台子都還在著的。劍川人民,街市都在公路一路上,看他們在街市上是很有趣的事。

從劍川去往麗江,一路翻山越嶺的,路上要經過鄧川、麗江黑白水、萬畝雲豆基地。有一段路在萬山之上,傍晚的時候真有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感覺,非常壯觀。

然後再走,有條岔路是去長江第一彎石鼓“石人對石鼓,金銀萬萬五,哪個找得到,買個麗江府”。到了麗江界,漸漸的民居就變了模樣。和從石鼓鎮去往麗江的車彙合,快到麗江了。路上會經過在麗江比較有名的拉市壩,這裡有個叫指雲寺的大寺,很威武;還有片濕地叫拉市海,有好多NGO的人活動在那裡,那裡出產麗江最有名的蘋果,麗江人說普通話不好,蘋果聽起來就是“屁股”!

然後就到了麗江。

離開麗江要去瀘沽湖(176km),她的另一半在四川境內,記得他們說“上帝為什麼造就了四川”,比起四川,我們就不用說什麼了。只是後面從瀘沽湖折回去大理這條路,是很有意思的。

麗江東行,跨過金沙江到永勝,永勝靈源箐有吳道子的一幅畫,飄逸俊秀、出神入化!

永勝有個他留的墳林,估計是不容易到了。我在沉默的軍團裡提到過,還有一些圖片可以看看去。

程海就是麗江綠A呀滇程啊等等螺旋澡的原產地,是施普瑞的生產基地。在路途上可以俯瞰到她的,很漂亮的一片海子,我上初中的時候,和同學用了兩天時間全程徒步環繞完程海,也許從那時候開始,那尚在蒙昧狀態中的本色麗江,已一點一點孕育我那不安分的靈魂,事到如今,已經完全不可收拾了。

金沙江流到麗江,在永勝境內有215km,經過了8個鄉鎮,180個村莊。到了金江大橋地段,金沙的品質到了最好。於是每逢枯水季節,那裡的江邊出現了百舸爭流的景像,那裡又安靜,有沒有太多現代化的介入,十多年了似乎什麼都沒有改變,為什麼不去看看。

然後到了賓川(距雞足山30公裡)。雞足山也就不用說了,主要是賓川有個叫州城的古鎮,那裡有許多的橋,州城的橋有好多建於唐宋,樣子那麼優美雅致,使人對白族人民欽佩不已。還有廟,文廟武廟樣式樣行的都有。附近還有賓居華僑農場,元旦的時候,漫山遍野都是桔子紅,比電影《桔子紅了》還要壯觀。

然後走367km,回到大理。或者走大約三四十分鐘的路程直接上到祥雲。要是時間不允許,可以從永勝、麗江或者寧蒗隨時坐上去攀枝花的車,到金江火車站去往全國各地;或者坐臥鋪客車到昆明,然後飛離。

滇西沒有川西那麼出名,滇西有很多故事,要看一個完整的雲南,滇西是不可少的。旅途一般到了結束的時候,人都已經累了,耐受性要差許多,都希望早點回家,那些在路上發生過的事情和拍過的照片,只有等恢復好了,才又一點一點的翻找出來,從記憶的河流裡沉澱出來的那些,將被我們帶到很遠的地方去。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