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散記

作者: 首席攝影師檸檬@C~U~HK

導讀晉祠的槐樹、柏樹極多極老,動輒千年,陪著宋元明歷代建築風雨至今。平心而論,晉祠三寶——獻殿、聖母殿和魚沼飛梁,今天看來都殊為黯淡,可正是這千年風雨變滄桑為輝煌。其實晉祠始建於北魏,主要建築聖母殿更建於北宋仁宗天聖年間,一千多年的歷史不足以睥睨神州大地,然晉祠供奉著西周武王之妻、姜尚養女邑姜,和武王三子叔虞,一個是輔佐武王的賢德國母,� ...

晉祠的槐樹、柏樹極多極老,動輒千年,陪著宋元明歷代建築風雨至今。平心而論,晉祠三寶——獻殿、聖母殿和魚沼飛梁,今天看來都殊為黯淡,可正是這千年風雨變滄桑為輝煌。其實晉祠始建於北魏,主要建築聖母殿更建於北宋仁宗天聖年間,一千多年的歷史不足以睥睨神州大地,然晉祠供奉著西周武王之妻、姜尚養女邑姜,和武王三子叔虞,一個是輔佐武王的賢德國母,一個是桐葉封出的開晉國君,一對母子從遙遠的商周年代凝重走來,便是大宋皇帝也仰視無語,況乎我們一眾凡夫俗子呢。獻殿之奇在於未用一根鉚釘,聖母殿則全為木制建築,雕梁畫棟,樸質莊嚴,魚沼飛梁年代可能更為久遠,十字型橋梁古書偶見,神州大地卻僅存此一處,無怪梁思成也要詳加觀摩,深為贊嘆。我是古建築外行,沒有導游介紹斷看不懂凡此種種,但獻殿和魚沼飛梁之間四座鑄鐵武士像卻讓我親身領教今不如昔四字——其中一座鐵像是民國時代重鑄,筆法笨拙,線條生硬,關節褶皺處粗陋不堪,與另外三座千年前精雕細刻工藝卓絕的鐵像不可同日而語,我向感名勝古跡解說詞往往誇大成就,是古非今,未免矯揉造作,但今天如此直白的對比終是說服我,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是現代工藝手段不可替代的。

晉祠有三寶三絕,我私心以為三絕地位該在三寶之上。宋代侍女像、難老泉和周柏,每一個都積澱無數傳奇。前些年聖母殿尚可進入,我們去時只能在殿門口憑欄探望內中塑像,著名的宋代侍女像不得就近觀瞻,十分遺憾,但只是遠觀已能看出美人果然各個不同,雖則衣妝早已黯淡,肌膚開始斑駁,眉眼唇角卻仍然或欣或愁,風情萬種,就這麼栩栩如生了一千年宛如隨時要從底座上款款而出。我遙想當年塑像初成溢彩流光的勝景,身姿太裊娜,神情太柔媚,宋帝檢視是否也會怦然心動,追尋真人原型而去呢?

難老泉有一個令人感傷的傳說——飲馬抽鞭,柳氏坐甕。柳姑娘初嫁守寡,為婆婆惡,日日挑水,一日行善得仙人神鞭,在水缸中抽之即出水。婆婆不聽勸告將鞭取出,泉水漫溢奔流不止,眼見水漫全村,柳姑娘情急中坐到缸上,水止住了,化作汩汩清泉細流,逶迤而出,自此造福一方百姓,柳姑娘也不再下來,化身護水娘娘受人供奉。她的塑像端坐在一個窯洞正中,洞壁九龍穿雲,張牙舞爪,和柳姑娘的溫柔笑意交相輝映,據傳這是明代所建,龍紋頗有些模糊了,難老泉卻細水常流,福祉綿延。

三七分水又是另一個多少有些慘烈的故事。兩岸百姓為了爭奪寶貴泉水火拼得不可開交,直到官府宣告十顆油鍋銅錢,哪邊拿出幾顆就分幾分,於是北岸一位名叫張郎的青年從沸騰的油鍋中撈出7顆,為父老鄉親爭得了七分難老泉水,自己卻傷重而死。其實難老泉並不清澈,水草叢生,順著流勢不斷搖曳,因終年水溫保持在十八度左右,即使是十一月中的寒冷季節亦然,溫暖的水滋養了水草,也滋養了一方百姓,泉水有情又無情,哪知道喝水人你死我活的爭鬥。千百年過去,兩岸一家不再搶水,可十個石孔依然睜著眼睛與我們對視,我心中感慨,看那水面薄霧裊裊,竟無端覺得泉水滾燙,會灼傷人,燒痛心。

說老,晉祠最老的是柏樹,聖母殿旁有兩株,一株臥龍,一株撐天,不過據傳只有臥龍是真正西周年間生長至今,樹干上有個瘡疤,被視為龍眼,曰摸摸龍眼會有福氣。人人都不能抗拒福氣的魅力,於是那龍眼光滑異常,和周圍樹皮干枯蒼老形成最鮮明的對比。看那位置像是臥龍柏的側肋,大家都去摸摸,臥龍柏會癢的吧?癢了就會笑,我想一定是那聽不見的笑聲把福氣帶給了虔誠而頑皮的人們。我也去摸了摸,雖光滑,觸手卻不冰涼,它不是簡單的樹木,它有體溫。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