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自助攻略之最值得一看的寺

作者: 談談笑

導讀Angkor,其實是一大片的叢林和一大堆的石頭建築。這裡見證了幾代王朝的興衰。吳哥的每個寺廟都各有特色。建築本身再加上近千年的時間在這些地方留下的印記,一起打造了現在為世人所贊美的瑰寶。 Pre Rup(比粒寺)10世紀建,號稱是吳哥文明表達的簡潔版,奠定了當時的建築思路和傾向。它就是典型的印度教建築。正東西南北的方形,平台是一層比一層高,每個階梯的水 ...

Angkor,其實是一大片的叢林和一大堆的石頭建築。這裡見證了幾代王朝的興衰。吳哥的每個寺廟都各有特色。建築本身再加上近千年的時間在這些地方留下的印記,一起打造了現在為世人所贊美的瑰寶。

Pre Rup(比粒寺)10世紀建,號稱是吳哥文明表達的簡潔版,奠定了當時的建築思路和傾向。它就是典型的印度教建築。正東西南北的方形,平台是一層比一層高,每個階梯的水平高度差都有近50cm,最上面的平台上有五座塔,中心一座最高。在Sras Sran西面的平台上,看向左前方,是可以看見Pre Rup的主塔突出在叢林之上的。

Angkor Wat(吳哥寺)是保存最好、面積最大、耗時37年建造出來的。12世紀時為供奉印度教而建,卻在13世紀時又變為佛教寺廟,讓人感嘆印度教的式微。它四面環有寬廣的護城河,西門修葺得最好,也是出現在柬埔寨國旗上的整個吳哥建築的代表,它由中間的大門和兩邊的小門組成。大小門間以回廊和門牆相連,石回廊和門牆上處處都是精美的石雕。這是我們最先及最近距離的看到這些石雕,因此看得特別仔細,後來才發現這些只是這個地方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忽略不記。西門前有寬廣的石橋,以前應該是有巨蛇神在石橋的兩邊的。除西門外,另三面是假門,佛法認為人死後登西方極樂,因此敞開西門讓靈魂得以升天。進了西大門是冗長的西參道,兩邊對稱各有一石建築,平地而起高一層,不知道如何稱呼,落日時許多人坐在這兩建築上感受那氛圍,而夕陽西下時分,整個主殿的五座塔就像被鍍了一層金。參道的東盡頭平地而起,兩邊有像獅頭的石刻。然後看到的應該就是三重回廊及以主殿中央尖塔為中心的五座尖塔。由東南西北四廊石壁上都是講述故事的石雕,有戰爭、有生活;有各類人物、有各色動物和植物。回廊一層高過一層,就算不往上而是走同一水平面的回廊,也是一到門便要上上下下的,整個兒像爬山。沿著回廊層層向上,就到了五座尖塔的下面。看著那70度斜角的樓梯,邊上不容錯辨的牌子寫著“climb at your rish”(很多寺廟需爬的地方都立著牌子這樣寫)。每層階梯大概半米高,,卻只有10釐米左右的寬度。我是手腳並用如同攀岩,且在最後關頭被人拉一把才爬上吳哥窟的主殿中央西南角的塔底的,我終於知道自己是恐高的。從塔底進去,才發現不枉爬上來,因為這裡別有洞天,還有兩重回廊,面積不小。五座尖塔下都供有佛像。在外圍看吳哥窟,覺得它不高,可是爬上這主殿,再往下看,覺得人真正渺小。與五座尖塔親密接觸,這裡的石刻也是保存得非常好的。

Phnom Bakeng(巴肯寺/山):其實是我們到的第二座廟。據說是高棉王朝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寺廟,被稱為“第一次吳哥”,也是著名的看日落的地方。因為吳哥基本是平原,所以離吳哥窟不遠的這座100米高的小山丘就成了唯一的制高點。5-6點鐘,眾多保安警察就已經守著上山的捷徑,不讓人攀登,大概擔心太多人而發生踐踏事故吧,因為都是人踏出來的黃土階梯(白天我們再經過,就沒有看見人守了)。只有走旁邊一條黃土平道,繞著山要走幾乎20分鐘,才到巴肯寺前。路上,太陽還沒下山,可是已有大批人從山上下來,都是跟著旅行團沒啥自由的人。巴肯廟雖已破敗,但讓我第一次感受了當時的建築特色。它是典型的半米高階梯+10釐米寬度的,爬上去也費了我不少功夫。或許因為是先爬了這裡,第二天才爬的吳哥窟,所以在這裡還很新鮮,勇氣還十足,所以爬得算快。在廟頂,可以看到西邊是開闊的西湖(West Baray)和東南方叢林中挺立的吳哥窟。

在South Gate of Angkor Thom(吳哥城南門),我第一次見識了吳哥的微笑,那是一種靜謐的力量,在城門之上。事實上,城門的微笑也是四面佛似的。護城河上架有石橋,橋的兩側欄杆上各有一排54個石雕的半身像,一邊代表神靈,另一邊代表惡魔,他們手上拉著眼鏡蛇化身的巨蛇王。這裡的這些半身像有的也沒有了腦袋,但已經是保存的最好的了。後來看到的北門、東門,還有Preah Khan(聖劍寺)的護城河上,都應該有相同的石雕,但都破敗不已,基本都只剩下難以搬運的石身了。據說寬約百米的護城河,在古時養有很多鱷魚,是用來抵御敵人進攻的。

Bayon(巴戎寺)是吳哥城最中心的寺廟,也是王城東南西北四門在城中的交界點。建於十二世紀後期,以佛面塔、回廊壁畫而聞名,但已甚為破敗,正在被修繕中。據說該寺是采用佛教教義的須彌山(世界的中心)為概念而起造。環繞中央尖塔的是49座四面都雕有巨大佛臉的佛面塔,這些謎樣的佛臉微笑,表情各異,安詳中帶有幾分神秘。四面佛的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於色。不知道“吳哥的微笑”是否由此而來。回廊壁畫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為後代提供可貴的歷史線索,充滿了民間藝術和叢林文化的特點。

Ta Prohm(塔布蘢寺)也稱母廟,由吳哥王朝銀發皇帝Jayavarman Ⅶ修造,用來祭祀其母。給了我們最大的震撼,因為這裡那一棵棵的參天大樹。據說,這裡現在非常有名,是因為《古墓麗影》在此拍攝取景的關系,但我認為不然,Ta Prohm完全有理由征服參觀者的心,只要你來。Ta Prohm應該是平面結構而不是吳哥窟和巴肯那種典型的層層高的神山式的結構,或許因此就讓這裡成了熱帶雨林的天下。無論是粗大還是細小的樹根,皆如蟒蛇纏繞著Ta Prohm的裡裡外外,深入建築中。而寺內倒塌了的石塔和圍牆這一堆那一堆,挺身而立的大樹東一棵西一棵,使原來規矩的寺院成了迷宮。記得在網上看到一個形容的最形像的描寫:樹與塔是摔跤賽中的兩名石化了的選手,兩者互相抓握對方,只是這場比賽不是用分鐘而是以世紀來計時。在這裡,你不得不感嘆生物界的偉大。一粒種子,或許被風、或許被鳥兒帶到了巨大的石塊上石縫中,它是生命,沒有被環境打倒,而是繼續分化自己,生長細胞不斷的伸展,慢慢的滲入堅固的石塊中,最後占領了整個石塊的地盤。生命的偉大就在於對環境的無窮適應性。

Preah Khan(聖劍寺)和Ta Prohm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它裡面的樹石之爭沒有Ta Prohm那麼聞名,但它整座南城門都被一棵目前高約50米的大樹的樹根所包圍,這是Ta Prohm中沒看見的。在這裡,你會懷疑到底樹根是保衛了城門不被整樹的重量所壓垮的功臣、還是樹根是使城門面臨目前境地的元凶?或許兩者本就相輔相成。這是Jayavarman Ⅶ修造用來祭祀父親的“父廟”,與Ta Prohm建築格調有非常大不同,它有如同王城一樣的城門和護城河,面積較大。寺內各類佛像雕得深刻且眾多。在石柱上,還有雕滿天女(Apsara)的壁畫。主甬道邊還有各類大的石建築,其中有一座約2層樓高,都是大的圓石柱,有圓明園的感覺。

Banteay Srei(女王宮),離吳哥較遠,二、三十多公裡,搭tutu用了1個多小時,大部分都是柏油路,小部分正在完善修建。兩車道,凡有大卡車開過,就揚起一陣黃土,所以用水布包頭是必要的。Banteay Srei規模很小,也是平面結構,站在外面的小土包上看,在那些參天的古樹襯映下,只有一個感覺:精致小巧。最外圍的圍牆內也有護城河,因為是旱季,所以水不多,一邊養著紫色的睡蓮,另一邊靠Banteay Srei的岸邊有一棵樹,樹下及水池中漂著紅色的花瓣,甚有特色,那一瞬間讓我想起黛玉葬花。Banteay Srei是印度教廟宇,以浮雕精美而著稱,是柬普寨三大聖廟之一,被譽為“吳哥古建築的明珠”。走近Banteay Srei,細觀那些深刻的石雕,優雅的天女(Apsara)、栩栩如生的動植物、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獸頭人身跪像、門楣門底的花紋,全都精美得令人嘆為觀止。而且,時間的流逝,給石刻塗上了各樣的色彩,有紅有綠,在陽光的照射下,只覺得這裡是美艷不可方物。雖然Banteay Srei占地面積不大,但在這裡細看也可以看足3小時呢。

Beng Mealea(崩密列)是去得最遠的建築了。40美元包小轎車一上午。轎車以70-80公裡的時速,也開了1小時15分鐘才到。後來看到也有不少人搭tutu去,便宜些,但要用2個半小時。現在從暹粒去的路都修得很好了,都是柏油路,遠比從網絡上看的攻略介紹的那些黃土路好得多,或許因為去的旅客多了,基礎建設也進行得快吧。我看到的Beng Mealea幾乎倒塌了80%。它有很寬的護城河,因此從外圍走到廟門大概是那麼多寺廟中最遠的了。門早已倒塌,大家都從圍牆上進去。整個Beng Mealea都是倒塌的。我們並沒有沿著修葺的木梯子往裡走,也沒有按當地人的指示爬裡面那些倒塌的石頭,而是自己隨便在那些倒塌的大石上前行。據說,自己亂走容易迷路,可是這樣的事情沒發生在我們身上。實在是因為這裡的這些寺的建築結構都是正東南西北層層遞進的,方向太好辨認。不知道為什麼前人說會迷失方向。從那些坍塌的大石上看得出,我們踏腳的地方都是以前的屋頂、回廊的橫梁大石,感覺就像把整個Beng Mealea踏在腳下。雖然石頭是東倒西歪一堆堆的,但是稍凝目一看,每塊石頭上都有精美的雕工。偶爾見到保存算完好的側門。Beng Mealea也是被植物占據的一個地方。雜草、大樹、樹根與石頭千年相伴。據說,Beng Mealea建於12世紀的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man Ⅱ)朝代,是一座印度廟宇,用來供奉濕婆神。這是吳哥建築群第一座完全用沙石建築的廟,建築規模與吳哥寺不相上下。護城河長1.2公裡,寬0.9公裡,當年曾經是通衢要道,通往越南、吳哥、北柬的幾條主要公路都路經此地。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