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雲山記

作者: icmas

導讀浙西南的麗水,一個群山環繞的城市.坐火車初到此地時就為連綿不斷的山脈所折服.眾山之中海拔最高的莫過於位於城西南的白雲山.今昔國慶日,幾個玩伴從市內騎車,盤環而行.半個小時的路程即至山腳,買票而入.據地圖,眾人選擇了沒有登山台階的山道,徒步而上.仰望此山甚是陡峭,久住北方的我,沒有被山勢所威懾.初時,山道甚緩,跨過名為"雙喜橋"的兩座並立小橋.漸聞溪水聲,依聲� ...

浙西南的麗水,一個群山環繞的城市.坐火車初到此地時就為連綿不斷的山脈所折服.眾山之中海拔最高的莫過於位於城西南的白雲山.今昔國慶日,幾個玩伴從市內騎車,盤環而行.半個小時的路程即至山腳,買票而入.據地圖,眾人選擇了沒有登山台階的山道,徒步而上.仰望此山甚是陡峭,久住北方的我,沒有被山勢所威懾.初時,山道甚緩,跨過名為"雙喜橋"的兩座並立小橋.漸聞溪水聲,依聲尋去,五尺寬的澗水順谷而下,水清見底,卻未見水中有魚.思之亦不為奇,每天眾多游人來回,即便有魚也無魚亦.避開闊道覓狹徑,與山谷並行而上.走在這樣的狹徑往往引人思想,如今太多的名山奇景已因世俗的擁擠而漸減大自然的氣息,五岳的山道早已平潔光滑,喧鬧的人群同此起彼伏的叫買聲已被眾生所習慣,人文景觀已蕩然無存.沒有人文的景色還有什麼可觀?故另辟稀徑.不能稱之為道的徑愈漸陡峭.同伴中有叫累的,一愛開玩笑者,"累步累想想英雄董存瑞,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一陣哄笑,精神倍增.

不刻至山道接壤處,跨過山峰一側,澗水聲卻漸遠.前方三三兩兩年輕人正依山道而已上,遠處幾處空中竹屋悄然入目,看圖知"白雲茶坊"處.梯田式的茶地沿山而上,讓人不由的想起樓居竹屋的雲南少數民族.無心品茶,欲沿茶坊後山而上,好心的茶坊主人告之後山幾乎沒有山徑,人跡罕至.為尋奇景遠離世俗人群欣然而往,常以為正是我輩(70年代人)的性格特異之處.初見狹窄的小道,兩旁的草木已有覆蓋之勢,且地面潮濕,大概為山石中滲出的泉水.愈前行愈艱難,逐漸狹道也看不到了.同行者開始有人打退堂鼓,我只好前面開路,此刻草木齊胸而至,一些形似蘆葦的莖葉,不小心碰到手臂,就讓你掛彩(時至南方氣溫尚高,身著T恤適宜).又有蜘蛛網之物,搞得人才滿頭網狀.外物的阻礙算不得什麼,意志堅強最為重要.魯迅先生講過:"世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叫做了路",人生之道路何不是如此.住腳俯視,茶坊已化作灰影,對面半山腰的山道山不少游人在緩行.站的高了,視覺範圍就廣闊了.好似智者,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時眼光總比一般人長遠,因此考慮事情比較周全.荊棘中繼續前行,心地卻愈加坦然.人的一生中能有幾次真正意義的爬山,盡管每天都在"爬山".曲曲折折,蹣跚而行.遠處將至山頂,環過山的一側,一白屋躍入眼簾,門窗已不復存在,近管年代已久遠,磚石形質所屬現代.牆壁上一行字隱晰可見,"愚公移山,開山造田......",不難看出是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遺跡,再細想大概是當時知青上山下鄉勞動改造於此.這些人卻正是我們的父輩,當時的艱苦可想而知.時代造就不同時代人的不同經歷.不禁為父輩嘆息......

心頭沉重,身體疲憊,腹中飢餓,已無心至頂峰.打開手機,幸好還有信號.問訊公園管理處,告之山的另一側有道可依,遂尋之而下,途中又經過圖標所示的"竹林","快活林"別有一凡風景.

告別空寂的大自然,回到喧鬧無華的世俗人群,明日又將爭名奪利,碌碌過活.心靈的淨化只是遙遠的呼喚!寫下此文時,久久不能入眠.


精選遊記: 麗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