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懷舊記

作者: 碩碩的媽

導讀泉城懷舊記 李玉琳 記憶中的老經七路,走到趵突泉西、矸石橋附近就變成了窄窄的街道,青石板鋪路,自行車騎在上面還有些顛簸。夏天降雨量大,泉水便會從石板縫裡洇出來,路於是變得滑滑的。因為我沒有住過平房,所以對民居的印像十分淺淡,只記得街坊家的院子裡有一株丁香和一棵高大的梧桐,開出的花都是淡紫色的,而且香氣襲人。一個深秋晴朗的午後,帶著一� ...

泉城懷舊記

李玉琳

記憶中的老經七路,走到趵突泉西、矸石橋附近就變成了窄窄的街道,青石板鋪路,自行車騎在上面還有些顛簸。夏天降雨量大,泉水便會從石板縫裡洇出來,路於是變得滑滑的。因為我沒有住過平房,所以對民居的印像十分淺淡,只記得街坊家的院子裡有一株丁香和一棵高大的梧桐,開出的花都是淡紫色的,而且香氣襲人。一個深秋晴朗的午後,帶著一種懷舊的情節,我突然想去看看濟南老城的那些老房子。

信步來到大明湖畔的老圖書館,那座耀眼的杏黃色圖書樓依然佇立在那裡,訴說著上個世紀80年代關於建築風格的一段故事。隱藏在後面的藏書樓,則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披著破舊的紅色外衣,無聲地看著這個混沌而且變化萬千的世界。門口的一對石質華表,雖歷經風雨,卻依然堅韌挺拔,那種昂揚向上的姿態,似乎代表了百年以來中華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灰塵沒能覆蓋住門框上精美的琉璃花磚,白底、綠葉、紅花,顯示了這座老樓曾經華麗浪漫的往昔。藏書樓正在改造,內部被加固,又增加了吊頂和其它現代辦公建築應有的設備。外面還沒有正式動工,滿布的腳手架像是給久病的老人插滿了管子。據施工隊長講,外牆紅磚只進行清洗,不再另外裝飾;窗子上原有的鐵質窗欞,將被重新油漆成黑色;只是女兒牆外面要貼灰白色的大理石板,沒有保留原來紅磚到頂、水泥砂漿勾邊的做法。山東省圖書館能對藏書樓修舊如舊,令人十分欣慰。然而我對貼大理石仍感到惴惴:這樣做會不會比較生硬?會不會破壞原有的建築手法、風格和味道?

從藏書樓出來,一轉彎便來到了曲水亭街。街口是一片開闊的水域,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百花洲,洲裡滿是荷花,只是在深秋的季節裡只能夠“留得殘荷聽雨聲”了。百花洲的東、南岸邊垂柳依依,掩映著灰瓦白牆的民居和回廊,與馬路對過的大明湖遙相呼應。這一片老居民區正在粉刷,曲水亭街已經粉飾一新:灰色的瓦不會動,淺灰色的塗料遮住了牆裙毛石的肌理,雪白的牆在明媚的陽光下有些刺眼。由於曲水亭街是南北向的,所以有些房子面朝街道,有些仍是四合院式的院落。沿街房的窗和門上富有韻律的拱為單調的民居增添了活潑的氣氛。這條街道越走越寬闊,一百余米後便豁然開朗,路東多出一條泉水彙成的小河,河水流速頗急,婦女就在岸上洗衣服,岸邊一排垂柳在深秋依然婀娜。我想濟南的民居也許不如北京的建造得規矩、講究,但是它有泉水相依、環繞,卻是北京所比不了的,這裡是北方的“小橋、流水、人家”。

我從曲水亭街的湧泉胡同轉到了馬市街,與曲水亭街的優美寧靜不同,從這裡一直到芙蓉街,是一派熱鬧的景像。因為芙蓉街直通泉城路最繁華的地段,所以它一直是小吃、百貨商販雲集的地方。現在整條芙蓉街更是變成了集市,熙熙攘攘的人流在原本並不寬闊的街道中費力地穿梭。攤位也侵占了道路,最窄之處僅容兩輛自行車錯開。兩邊的民宅大多破舊不堪,又被亂搭亂建了許多簡陋的臨時用房,主人們都似乎忙於生意,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整理修葺。然而芙蓉街與泉城路連接的那一段卻是另一翻景像:高大的牌坊重新上了彩妝,即使在泉城路花花綠綠的店鋪中也格外顯眼,街口兩側的二層小樓整修一新,連一絲破敗的影子也沒有留下,被保留的一株柳樹扭了一下腰,為這組建築增加了些許動感。

從西更道再轉回去,我發現了濟南老城區最大的宅門,原來它隱藏在金菊巷。這裡有幾處完整的四合院院落,大門都建造精良,毛石牆裙,方磚牆體,清水瓦脊還帶有鏤空花紋。一處豪華的民宅座落在巷子中間,黑漆鐵皮大門緊閉,門楣、門框上精致的磚雕和石雕顯露出它曾經的奢華,我猜想門內也許是“庭院深深深幾許”。

雖仍意猶未盡,但太陽已經西落。我想這裡還有其它的寶藏,等我再來慢慢挖掘、品味。


精選遊記: 濟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