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訪那羅延窟

作者: 高氣壓

導讀經常到嶗山王哥莊,一般都是匆匆來去,把沿途的青山秀水全然當作路上的參照物,並未與之親密接觸。一次午餐後,下午閑暇。同行的朋友提出去爬山,看著滿山的蒼郁,聽著陣陣的松濤,平時不好登山的我也欣然同往了。 在仰口收費站的一點小事讓偶感覺到了嶗山話的巨大魅力和作用。臨行前受高版主指點,經過收費站時一定要講嶗山話,而且要求講得盡量標准,否則要 ...

經常到嶗山王哥莊,一般都是匆匆來去,把沿途的青山秀水全然當作路上的參照物,並未與之親密接觸。一次午餐後,下午閑暇。同行的朋友提出去爬山,看著滿山的蒼郁,聽著陣陣的松濤,平時不好登山的我也欣然同往了。

在仰口收費站的一點小事讓偶感覺到了嶗山話的巨大魅力和作用。臨行前受高版主指點,經過收費站時一定要講嶗山話,而且要求講得盡量標准,否則要收取進山費的。偶謹記在心,在收費站與收費站管理人員用嶗山話親切交談了幾句,過站時收費站小哥面帶笑容與我們道別,省卻了昂貴的進山費。偶苦練的嶗山話四級也應該考慮晉級了。

沿萊青路走過雕龍嘴,車行至華延寺。朋友介紹那羅延窟不錯,偶也久聞其名,於是決定去探訪這一傳說中的“神窟仙宅”。

步入山路,那歲月斑駁的石階爬滿滄桑,頓感古人詩句“苔痕上階綠”之意境。沿石階上行,一路盡是掩映在翠屏墨帳中的奇峰兀石,身心仿佛置於另一番天地,心境不由暢然起來。

行到半路,見一巨石浮於半空。巨石猶如一道屏障,按體積推算,足有三萬多噸重;有限的幾個支點使得巨石看上去飄搖眩目。朋友介紹說,這便是“魚鼓石”了。巨石上有一孔洞,以掌輕叩,果真發出魚鼓的聲音,看來不是徒得虛名。根據石刻記載,清代平度人王松翰游至嶗山,聞魚鼓石妙音如仙樂一般,因此將此石易名為“雲穴”。



走過魚鼓石,那羅延窟便在視野中了。青峰挺拔,如山生利刃,雲霧俱散。朋友介紹說,那羅延窟是佛界達摩修煉處所,達摩修得正果後,巨大的力量將山洞擊穿,青天白日映入洞中。聽得如此美妙的傳說,行動步履也變得輕盈了許多,或許真的步入仙所,有神庇佑吧。

經過幾段石階,那羅延窟便兀現眼前了。石窟高高在上,洞口開闊,一副高不可攀的肅然感覺。在和朋友的相互幫助下,我們沿陡峭的石壁進入了窟內。窟內清涼怡人,洞外燥熱之感全無。窟內高大森嚴,窟頂碩大的缺口,天日可見。窟內一僧人潛心攻研,偶等不速之客怕驚擾了神駕,小心翼翼不敢出半點聲響。等到近前,僧人仍目不轉睛研讀佛經,不曾正視外來擾動。僧人的旁邊放有花生、水果等人間煙火之物,偶等心神稍安,原來是求仙之人而非仙聖……



《華嚴經》裡這樣描繪那羅延窟:“東海有處,名那羅延窟,是菩薩聚居處。”窟內一峭立的薄石酷似一尊佛像,窟頂華光普照,窟內神異非常。那羅延,梵語為金銅堅牢之意。從地質學的觀點來看,那羅延洞是由第四紀時期古冰川拖動作用形成的。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嶗山奇峰異石,中華民族的聰穎智慧,積澱了嶗山洞天福地。華延寺景區,蓮花處處可見。放生池中的白蓮,石階上蓮花。蓮,出淤泥而不染。或許佛教也正是因為這點而選擇了蓮的吧,也正是因為這樣,蓮花才顯得高貴、吉祥的吧……


(嶗山華延寺景區)



(嶗山華延寺景區)


精選遊記: 青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