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蘇州

作者: 普蘭

導讀古巷,小橋,牌坊,老井,笑著的阿婆,結滿青苔的庭院,評彈、昆曲,聲聲入耳……蘇州去過無數回了。像這樣不緊不慢的游走在城坊間,好像已久違了。 寫在前面: 7/8晨,當我剛要步入火車站時,天空烏雲密布,一場大雨看似就要兜頭澆下。而昨晚,當我和常老師,興致衝衝的趕到濱江大道,剛准備拍點照片。他拿出相機,豆大的雨點就開始砸下來。這之後的時光就是 ...

古巷,小橋,牌坊,老井,笑著的阿婆,結滿青苔的庭院,評彈、昆曲,聲聲入耳……蘇州去過無數回了。像這樣不緊不慢的游走在城坊間,好像已久違了。



寫在前面:

7/8晨,當我剛要步入火車站時,天空烏雲密布,一場大雨看似就要兜頭澆下。而昨晚,當我和常老師,興致衝衝的趕到濱江大道,剛准備拍點照片。他拿出相機,豆大的雨點就開始砸下來。這之後的時光就是我倆狼狽的躲在碩大的遮雨傘下,可憐巴巴的望著不再停歇的大雨。 今天的預報也說蘇州是雷雨轉陣雨,被昨夜的雨嚇得差一點就不想帶相機了。江南的梅雨季節就是這樣的,老天啥時候下雨都不打個招呼。瞅著天色越來越暗,心裡也真是有點悶悶的。這時小飛發來消息說,蘇州已開始下雨了,媽的。這次的行走蘇州活動是由阿龍同志發起的。這位同志一向心細,照例設計了行走路線。小飛同志是我沒見過的,聽冬冬說過是個長相斯文,體力超強的男同志。而這兩位同志都是和冬冬徒過環西湖群山全程的大俠。巧的是,我們仨都去過怒江。冬總開玩笑說,你們都是怒江集團的。哈哈。真的感覺是怒江把我們聯系到了一起。像青山,像古古,……莫不都是如此的。出站後,比較順利的只用了十五分鐘就到了約定集合的地點。阿龍和小飛昨天中午就來這兒了,他倆住一晚。這次行走的地方是平江路周圍的老巷子和蘇州大學。而這個平江路,還頗有來頭。關於平江路,有這麼一段介紹摘錄在此:“蘇州,建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從北宋政和三年(1113)至元末(1367)的254年間,蘇州城一度稱為平江城。“在靠近干將路口有一張刻制於南宋(1229)年的《平江圖》,真實的反映了當時城市的格局和規模。而我們今天要走的平江歷史街區,位於蘇州古城東部。東起環城河,古城牆。西至臨頓路,北自白塔東路,南到干將路。如果將現在平江路的地圖與古時候的《平江圖》上相應的區域對照後,可以清楚的看到平江歷史街區內現有的街巷、河道、橋梁和《平江圖》上記載的地貌大體上是一致的。這裡是蘇州古城內至今保存得最為完整的一個歷史街區,近八百年來延續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我們將從蘇州博物館處的東北街開始,自北向南往平江路走。(一)、小巷從百家巷處轉進平江路,一條小河始終伴在我們身旁。這裡不再有車馬的喧嘩。只有三三兩兩的行人慢慢走過,偶爾背後響起一串串車鈴聲。腳下的路全是石板路,也已是久違了。老天終究沒有下雨,我到蘇州前,雨已停了。好像還小出了太陽。阿龍很聰明,早早就戴上了帽子,他也是個喜歡行行攝攝的人,一直在捕捉著自己喜歡的細節。小飛同志和我想像中很不一樣。上次聽冬冬介紹,我一直以為他是個高高瘦瘦的同志。其實他比較溫和,很好相處。經過傳芳巷,走過白塔東路,平江路變得緊湊起來。小橋連接著左右兩邊的巷子。而那其間深深的庭院總是吸引著我。牆是灰白的,青苔是綠的,信箱是藍色的,黃色的,跳躍著。有阿婆拎了馬桶去河邊。有阿婆倚在自家門口和善的看著我們。河對岸的舊房子連成一片,牆班駁著。

(二)、美人

我們仨胡亂走著。那一條條巷子的名稱都好玩得很。胡廂使巷,丁香巷,大柳枝巷,大新橋巷,混堂巷。河裡不時有船劃過,搖著擼的船家慢慢吞吞的。走得熱起來,不由得躲在枝葉寬大的樹下歇一會兒。有幾個人從身邊走過。眼前一亮。好像是拍婚紗的,女的穿著旗袍,男的穿著中山裝呢。這麼大熱天,真難為他們了。大樹下有幾個本地的孩子,好奇的看著那頭。拍照的人選了路邊一處老屋做著背景。那身穿旗袍的女子個頭很高,身材苗條,於是,我鼓動阿龍,小飛也去那裡瞧瞧熱鬧。那對男女被攝影師不斷要求著拗著造型。臉上稍有些不自然起來。但在那樣的環境裡,這對人兒是多麼的可愛啊。當我們退回到河邊時,忽然發現隔壁屋裡頭跑出了個邊扒拉著碗裡的飯,邊目不轉睛看著兩人拍照的鄰居。真是有趣。


(三)、小雅走進小雅,純屬偶然。當我們經過錄葭巷時,在大新橋巷口看到小雅青年旅社的牌子。我們都很好奇,坐落在這裡的青旅會是啥樣的呢,於是想去一看究竟。小雅所在的這條巷子也是頗有趣的。靠近耦園,附近有些名人故居。而小雅,本身就是有著三百年歷史的蘇州老宅改建而來的。結構非常園林,中庭有假山玲瓏,巧妙的利用了老宅的環境。我們進去的時候,有人正在回廊裡用青花瓷杯喝著茶,看著《陶淵明集》。真把我們羨慕得不行。在那裡轉來轉去的時候,一個清瘦的男子走過來給我們介紹。聽他的口音並不是本地的。原來這是小飛的老鄉呢,也是北京來的。據說都來兩年了,真是個有想法的人。雖瘦但精神很好,笑起來很有意思。也是在和他聊天時,得知了附近吃飯的好去處。他還告訴我們,我們想去的評彈博物館和昆曲博物館就在附近的中張家巷裡,下午還會有表演。我們四個站在小雅的木頭屏風後聊天,透過雕花,屋外正是晌午時分,路上少有人走過,一把藤椅靠在河邊,河水緩緩流過。(四)、生煎我們找到了臨頓路上的那家啞巴生煎,據說有六十年的歷史。小雅的老板告訴我們,它可比上海赫赫有名的小楊生煎還好吃。店不大,生意卻很好。阿龍和小飛胃口貌似不太大的樣子,我們一人要了四個嘗嘗,想留點胃口給下一站的綠楊餛飩。還各要了一碗綠豆粥,配著一小碟鹹菜毛豆。生煎是現做現賣的,一爐爐的出鍋,窗口前排起了長隊。坐在我們對面的是兩個蘇州的本地阿姨。她們倆要了三盤,每盤是八個,看看人家這胃口,吃嘛嘛香啊。而這生煎,還真是好吃。湯很多,餡很足。非常非常的燙。就著綠豆粥,我們吃得很開心。就是筷子功都不咋地,遠沒有對面兩個邊吃邊笑的阿姨熟練。她們也是有趣,吃一會兒看看阿龍,說“小心小心,要掉下來了……”。吃一會再看看我們,問:“你們是旅游來的啊……”,再吃一會說:“喏,這個鹹菜很好吃的呀……”當我滿足的抹著嘴出得門來,想招呼他倆吃餛飩去,但家伙們說都吃飽啦。怎麼男的胃口這麼小,那就留在晚上再吃吧。生活的快樂原來很簡單,吃飽喝足即可。(五)、西瓜他倆說是吃飽了,但心裡還惦記著個事兒。我在路上曾開玩笑說要買桃子吃,買西瓜吃。這會兒他們還真想吃了。剛才我們過來時,在巷子口看見好幾筐深綠色皮的西瓜堆在小雜貨店門口。我估摸著來的時候,這倆家伙早早的就瞄好啦。不過這會兒我也饞了。挑了個不太大的,讓店家切了,就拿了站在路邊啃起來,樣子很像八戒呢。但還真是爽啊。(六)、迷宮我們拐進了懸橋巷,我早已分不清東西了,反正跟著小飛走就是了。這個家伙好像滿認路的。巷子很深,拐來拐去的,不時出現些牌樓,老屋讓我們驚喜。有個屋子裡走出來個阿婆,很不解的看我們拍照說,這個破房子也要拍啊,這裡多得是哪……。一回頭,她家裡的院子,木頭的落地窗大都破損了,但有種說不出的滄桑感。但還是覺得好看。走過一間舊屋,瞥見門開著,有只小小的白兔蹲在地上啃著青石板間冒出的雜草,院子頗大,一把泛黃的藤椅靠在門邊,黃魚車上遮著鮮紅的蓬布。好安靜。小飛忽然不見了,我和阿龍喚著他,不知他又從哪裡冒了出來。他說那裡有條路好像能出去。那條小小的巷子長長的,看上去不太通的樣子,但走到頭忽然發現又有個拐彎,有些地方小得只能容一個人側身而過。不時還傳來評彈聲。就這樣拐啊拐的,我們發現轉過無數個彎後,眼前終於開朗,回到了大路上。在小巷裡鑽來鑽去的時候老是會想起童年,那些捉迷藏的日子。窄窄而看不到頭的小巷又如人生的許多起伏,堅持著總會有雲開日出的時候。(3)



(七)、中張家巷

我們在路上問了人,中張家巷就在前面不遠處。一走進那條巷子,不遠處停滿了車,來這裡聽評彈的人看來不少。時間已是不早了。下午一點半正好有評彈的演出。我們趕得很巧。阿龍很想去昆曲博物館,不過我倒很想坐下來聽聽,走熱了。況且還有茶喝。真是巴適得很呀。於是買票,四元一人。一杯茶。門口有搖著折扇的年輕男子,有坐在椅子上抽煙等著聽評彈的老人。悠然自得。評彈博物館本身就古色古香,一張描金彩色的屏風安靜的作著背景。我在拍照,裡面的阿姨招呼我進去坐,快開場了。場子裡人真多啊。大多是老年人。坐得挺滿了,我們在最後一排也就是門邊找了三個座,正對著舞台。我從沒有正兒八經的聽過一出評彈。像這樣悠閑的靠在椅子上,喝喝茶,東張西望,也是有趣。前幾排的老人們大都自帶杯子,泡了大大的一壺,有些還帶了瓜子等吃食,不疾不徐的搖著折扇打發著時光。主角來了,是長得頗精神的演員。那女子臉如滿月,著旗袍。五官端正。男子著長衫。他倆一開口就博得了不錯的反應,那個男的好像是個名家。場下的聽眾似乎也不是第一次聽了,會意的笑聲,鼓掌聲總是響起。蘇州話是很甜懦綿軟的,猶如咬一口粽子。可苦了我身邊的這二位爺,先是瞪大眼睛苦苦思索,阿龍說他聽出了一句:“十三點……”,而小飛,猶如聽鳥語。一點都不知在說啥。過了一會兒,琵琶聲響起,如珠落玉盤,我一轉頭,這二位居然睡著啦。我還是聽得懂些,大致知道了這個故事,被吸引了過去。中場休息的時候,二人醒來,都不約而同說,睡一會兒真舒服啊……。暈。不過,在這個古樸的場子裡,四角都吊著暗紅色的宮燈。窗格都是雕花的,看的時候就在想,如果外面下著雨,聽著評彈,喝著茶,不知時間為何物真是件快意的事啊。聽了半場評彈,人也沒那麼浮躁和熱了。阿龍和小飛都想再去前面的昆曲博物館看看。我雖想聽完,但還是跟著走了。昆曲博物館離得也不遠。我們在隔壁的那個古色古香的書店流連的時候,正好有阿姨說起現在有昆曲的表演。於是就跟著去看。已是第二場戲了,《長生殿》。一進昆曲博物館,又覺得安靜了幾分。這兒是個大園子,布局精巧。很有看頭,特別是演出的大殿對面就是個二層的古戲台。進得殿內,《長生殿》正在演。那飾演唐明皇的演員身著龍袍,在追光下那刺繡的衣服真是好看啊。這個場子和評彈的場子又有不同,不太大,兩邊是昆曲戲服的陳列窗。中間有個小舞台,觀眾都四散坐在下面,人不太多,但這裡的光線真好。伴奏的是昆曲傳習所的,尤其是司笛的,很有表現力。自從昆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它。在這裡,絕大多數都是年紀比較輕的。讓人欣慰。我也沒有聽過昆曲。但這裡有字幕的,還是很好理解。昆曲很講究表演。唱,念,身段,服飾都很華麗。是視覺的盛宴。第三場戲是《水滸》中的《借茶》一出。飾演閻惜嬌的那個年輕女演員眉眼秀氣,一顰一笑都很柔美。那種嬌嗔的眼神和表情很到位。扮相非常甜美。和她配戲的男演員也是演技不錯。昆曲的感覺有些一唱三嘆的。讓人不覺忘了時間。


(八)、積木

阿龍很喜歡大學。蘇大是他點名要來的。從中張家巷聽罷昆曲出來,我們走到干將東路,再走不遠就是蘇大充滿現代感的校區了。但阿龍說他想找的老校區還在裡面,那是有著“東吳大學”牌坊的地方。倘徉在菁菁校園,感覺很舒暢。夕陽時分。草地上染了一層暮色。有身著球服的學生在球場上踢足球,草地上四散著聊天發呆玩耍的人。當我們找到老校區時,還真的是有點吃驚。這裡的房子很歐式,無論是建築還是環境。那幢著名的房子多麼像小時候玩過的積木啊,蓋好之後上面加一個鐘樓。在一幢樓前停下了腳步,夕陽把磚紅色的廊柱塗得極為飽和。優雅的雕花此時充滿了安靜的力量。


尾聲:

踱出蘇大時,太陽落山了。我們依舊從一條小巷子穿出去,一抬頭,蘇州的街上車水馬龍,而對面的屋子,仍是烏黑的瓦,雕花的窗。這樣的景致,在蘇州的街上很容易看到,仿佛時間在這裡從來就沒有流轉過。浮生蘇州,偷一點閑。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