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樓閣記:“胡服騎射”的叢台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亭台樓閣記:“胡服騎射”的叢台〔前言〕美人舞兮臨叢台,拓疆域兮展雄才。戰驥嘶兮飛鳴鏑,壯士安國兮旌旗開。——趙武靈王 (邯鄲叢台) 邯鄲,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上至戰國時期的趙國都城,下到國內戰爭的晉察冀邊區首府,這座幾千年的古城,一次次地活躍在中國的歷史舞台。從我們耳熟能詳的《將相和》的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到仙氣盎然的《枕中記》� ...

亭台樓閣記:“胡服騎射”的叢台〔前言〕美人舞兮臨叢台,拓疆域兮展雄才。戰驥嘶兮飛鳴鏑,壯士安國兮旌旗開。——趙武靈王



(邯鄲叢台)

邯鄲,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上至戰國時期的趙國都城,下到國內戰爭的晉察冀邊區首府,這座幾千年的古城,一次次地活躍在中國的歷史舞台。從我們耳熟能詳的《將相和》的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到仙氣盎然的《枕中記》的一枕黃粱、南柯一夢,乃至倒背如流的邯鄲學步、紙上談兵、圍魏救趙、毛遂自薦、脫穎而出、一言九鼎、刎頸之交、怒發衝冠、三寸不爛之舌,一個個鮮活的成語故事,都發生在邯鄲古城,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由此,邯鄲被譽為成語典故之鄉。

來到邯鄲是十幾年前的事啦,那年的原料藥年會上,我單槍匹馬地拿下兩張大訂單後,才慕名到邯鄲城外的呂仙祠去“雲夢”,夢中的我身穿盔甲,騎著高頭大馬,正在打拼著自己的“江山”,可是當我凱旋歸來,被美女們包圍著的“關鍵”時刻,卻讓身邊的人給喊醒了,原來我那手舞足蹈的得意的笑聲,吵醒了別人。一枕黃粱美夢,曾經讓盧生勘破紅塵,隨著呂翁得道成仙。我卻惦記著滾滾塵世中的紅顏,繼續邁向自己的人生夢想。而那由小變大、從弱變強,開創出一世霸事的趙武靈王,自然是我的崇拜偶像,他的“胡服騎射”遺跡,是一定要去看看的,盡管事過境遷、草木皆非啦。〔一〕叢台,又稱武靈台,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為檢閱軍事操練和觀看歌舞表演而建的。據《漢書》記載,當時台上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的許多亭台閣院羅列壘接——“連接非一,故名叢台。”後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來描繪叢台的壯觀;還用“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揚鞭耀武士”的詩句來贊頌武靈王的“文功武略”; 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登台揮毫抒懷,留下了不少的詩篇。戰國時期的趙國,本是一介小國,國勢衰弱,經常受到秦國和齊國的威脅,以及匈奴、林胡等外族的侵擾。武靈王即位後,決心使國家強盛起來。他在一次率兵抗敵中,發現北方的“胡人”,他們身著窄衣短袖,騎馬射箭十分便捷,且能征善戰。而趙國軍隊則是寬袖長袍和笨重的戰車,行動遲緩。於是武靈王自已率先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並下令趙國上下“革新”——改穿胡服,勤練騎射(曾引起一些貴族的反對),史稱“胡服騎射”。趙國在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革新下,軍隊強大了起來,又屢戰屢勝,也整和了國人的共識,終於成就了一番霸業,位列“戰國七雄”之一。 〔二〕現在的叢台,是按清代同治年間的格局重修的,為一座方圓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層青磚高台。由叢台入口進,沿著用磚石和條石鋪成的徑道緩緩而上,在第一層的南北各有一門,南門高階上一塊石碑刻著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在1961年游叢台時所寫的七律——“邯鄲市內趙叢台,秋日登臨曙色開,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太行陣地漳河外,烈士陵園滏水隈。現代經營基礎厚,武安鐵礦峰峰煤。”。甬道右側的台牆上還嵌刻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的古體大字;北門高階上的大石碑題刻著的,是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路經邯鄲登叢台時親筆書寫的詩碑——“傳聞好事說叢台,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寫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第二層台面距地面7米,東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長4O米,寬10米,為明代城牆殘段。台北有五間院落,坐北朝南的東屋是為紀念武靈王的“武靈館”。西屋是“如意軒”,中間的小亭為“回瀾亭”。周圍的台牆上鑲嵌著許多歷代的碑碣。其中尤取值得一提的是清末進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和舉人李世昌的蘭花石碣。叢台的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台”四個大字,頂台呈圓型,直徑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稱“武靈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於台上,取名“據勝亭”。據勝亭的圓拱門門楣上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個朱紅大字,原來這是流傳至今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發生地。相傳,公元八世紀末葉(唐德宗年間),忠臣梅伯高被奸相盧杞誣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脫後,被陳東初招為家僮。陳東初與梅伯高結交甚厚,梅伯高遇害,陳東初四處打探梅良玉下落。後來,在梅花二度開放的時候,陳東初得知家僮即是梅良玉,便將愛女杏元許配給他。盧杞得知後,又欲加害於陳家,便奏明皇帝將杏元封為御妹嫁至外邦和親,並將陳東初夫婦下牢。和親路上,梅良玉前來相送,和陳杏元一路上的肝腸寸斷,一程程的血淚地走到邯鄲城,攜手登上武靈台,由此哭別。為這座叢台平添了一段凄涼的愛情故事。登上叢台極目遠眺,西邊是巍巍的太行山脈,層巒疊障、蜿蜒起伏。西南是曾經輝煌的趙王城遺址,恢宏的城牆依稀可見。西北便是過往雲煙的“胡服騎射”時鑄箭爐、插箭嶺和梳妝樓的遺跡。俯視台下,台西的一汪碧綠的湖水,蕩漾著夕陽下瀲灩的清波,湖中垂柳倒影下的六角亭,就是著名的“望諸榭”啦。相傳很早以前,湖中有個小土丘,丘上有個廟,廟裡供奉的是赫赫有名的樂毅。現在的“望諸榭”是近代重建的。樂毅是燕國“黃金台招賢”的大將,在燕、趙、韓、魏、楚五國伐齊時,擔任統帥,一氣攻下齊國七十余座城池,把齊國逼到了滅亡的境地,後來燕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昭王死後,燕惠王聽信齊國田單的反間計,欲召樂毅回燕都,陰謀殺害。樂毅識破燕惠王的圖謀,逃回趙國,被趙王封他為“望諸君”。“望諸榭”就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功績而修建的。據《邯鄲方志》記載,現在邯鄲市東南30裡的樂家堡,就是當年樂毅的故居。叢台的北側還有座七賢祠,是為紀念趙國的程嬰、公孫杵臼、韓厥、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而建立的。這“七君子”的動人事跡,在《史記》等史書裡均有記載。《東周列國志》在“圍下宮程嬰匿孤”等章節裡,就記述了“三忠”——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為救趙世孤兒舍身忘命的動人故事;而《將相和》的 藺相如、廉頗的故事,則是家喻戶曉;這李牧和趙奢的故事,則沒有那麼地婦孺皆知啦。〔後記〕從邯鄲回來,我帶了個在呂仙祠買的葫蘆,正面刻著“八仙過海”的故事,陰面刻著幾行大字,當年沒啥注意,最近拿出來一琢磨,還是挺有趣味的:想想天天想想天天通不過難通 過猛一看,讀起來並不通順,豎著從右往左念就有意思啦:天天難過,天天過。想想不通,想想通。據說還有另外的多種讀法,有興趣的也有試試看。在本文的結尾,我按照填詞的套路,取自友人的《廬山煙雨浙江潮》詩,胡謅了一下,作為邯鄲之行的感悟和紀念:

邯鄲煙雨黃粱夢,未得千般誓不休。及至夢醒無一物,黃粱煙雨邯鄲秋。2007年7月15日整理《旅行大事記》成文






(會場) (呂仙祠) (叢台)


精選遊記: 邯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