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貴州行-天龍屯堡

作者: Bluze

導讀六百年前的老鄉後裔,越想越有趣,在驅車往天龍屯堡的路上,我一路胡思亂想。 前一天在七星橋,就遭遇了裝束奇特的一群婦女。她們一律戴著同樣的頭巾,穿著同樣款式的衣服,只是顏色分成淡青和粉紅的兩種而已。走近細看,她們腳上的繡花鞋非常精美,一望便知,定然出自靈巧的手工。顯然她們也是游客,領隊在對前揮舞著小旗,喇叭中是導游流利純熟的解說詞。其 ...

六百年前的老鄉後裔,越想越有趣,在驅車往天龍屯堡的路上,我一路胡思亂想。

前一天在七星橋,就遭遇了裝束奇特的一群婦女。她們一律戴著同樣的頭巾,穿著同樣款式的衣服,只是顏色分成淡青和粉紅的兩種而已。走近細看,她們腳上的繡花鞋非常精美,一望便知,定然出自靈巧的手工。顯然她們也是游客,領隊在對前揮舞著小旗,喇叭中是導游流利純熟的解說詞。其他的游客和我一樣好奇,一個“好事者”不禁直問:“你們是那個少數民族的?“她們回答到:“漢族。我們是屯堡人,六百年前從應天府遷來的。”一旁閑聽的我立刻興奮起來,強搶她們拍集體照時,也按下了快門。

六百年風雨滄桑,當年戍邊軍屯的年輕人,已經在歷史的流轉中湮沒了。大明“治隆唐宋”的背後,是多少人的青春血淚。記得2000年在大馬的馬六甲遠望墳頭林立的明代古墓山,我也曾有這樣的感慨。好在歲月如歌,經歷劫難的這個民族頑強地繁衍至今,無論是蒙古、滿清的鐵蹄,荷蘭、西班牙人的槍炮,還是日寇的刺刀,都成過眼煙雲。

車到天台山,上有伍龍寺,這是一座非常獨特的所在。整體建築依山而建,山勢雖不算險峻,但是古木參天,地勢陡峭加上石牆高聳,貓窗高開,完全是一座軍事堡壘。山門石刻著:仰宗禪林,並有一聯:“雲從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勝景台上觀”。山頂建築都是木質結構,雖然歷經風雨,但是從殘破斑駁之間依然可以相見當年的風采。據說伍龍寺建於明萬歷年間,吳三桂曾經在此拜謁過他的叔叔吳鳳並留了朝服、腰刀。只是現在樓閣上灰塵滿滿的物件,不知是否是贗品。下山時遇見一個守門的老者,他身著短衣老漢服,閑聊中發現他的口音依然帶著些“南京腔”,告訴他我來自南京時,他也很有興致地說自己曾經在多年前與族人回過一次南京,並請了掊家鄉的土帶回天台。

辭別老人,下山,步入古鎮。從鎮口的石碑上可知,當年入黔的漢軍,是由“張、陳、沈、鄭”四大姓統領的。石碑是新立不久的,上面的畫像也並不精致,但是這畢竟是六百年歷史滄桑的一個記錄。而這六百年間,由於屯堡人“重儒”,“崇佛”,“尚武”,經歷明、清、民國幾代興衰,可謂人才輩出。其中鄭家曾經一門出過幾個武舉,四根旗杆至今立在門口橋頭。我悄悄推開了一扇同姓家的木門,記得是抗日將軍“鄭培珍”的家,遠遠地望見他老母的像掛在門頭,心裡默默的祈福。

這是個保存相當完整的明代風格的小鎮,一條小溪穿鎮而過,建築大多用木石建成。門檐、窗花雕工精致,石制柱礎,古樸典雅。鑼鼓一響,人們都紛紛擁進了一個院落中,原來是儺戲。據說這種地戲,是明代軍戲的遺存,於是坐下一看。唱戲者都是青壯男子,身著戲裝,頭戴面具,手持兵刃,身形敏捷,進退倏忽。由於口中唱詞含混,鑼鼓之聲震天,演的是“三英戰呂布”,不期一開場就嚇壞了一個小觀眾,隨著哇哇啼哭的孩子,我們也就隨性告別這個曾經的“流行藝術”,走出庭院。院外是一樣的熱鬧,但是主角是孩子們。適逢酷暑,五、六歲大的孩子門一律赤身露體,一絲不掛,嬉戲在小溪邊,水上水下的跳躍,無拘無束。沿著小溪,慢慢踱到小鎮的中心,一座祠堂模樣的大庭院。院門石匾上刻著“敬業樂群”四個字,記得是民國時期學校的遺存。院中大樹參天,花滿枝頭,院內是木質樓閣三面圍合,老人們在院中樹下圍坐,持扇品茶,一派逍遙。

六百年,只是歷史的瞬間。命運的遇合際會,又豈是冥冥眾生可以道盡悟透的?



























精選遊記: 安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