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喀納斯、伊犁、喀什25天自由行游記+攻略

作者: 滄之封印

導讀一路西行(序)經歷了兩天兩夜的火車,我從烏魯木齊回來了。25天我走了敦煌、北疆的喀納斯、伊犁河谷、南疆的喀什,有些佩服自己的勇氣,更多的則是體味這一路上的艱辛。美景總是隱於深閨之中,如果是那麼容易的得到,美景自然貶值了、媚俗了。 先從這一路的湖說起,時間順序這樣排序月牙泉-喀納斯-賽裡木湖-白沙湖-卡拉庫裡湖,美麗程度排序正好顛了個個兒,不 ...

一路西行(序)經歷了兩天兩夜的火車,我從烏魯木齊回來了。25天我走了敦煌、北疆的喀納斯、伊犁河谷、南疆的喀什,有些佩服自己的勇氣,更多的則是體味這一路上的艱辛。美景總是隱於深閨之中,如果是那麼容易的得到,美景自然貶值了、媚俗了。

先從這一路的湖說起,時間順序這樣排序月牙泉-喀納斯-賽裡木湖-白沙湖-卡拉庫裡湖,美麗程度排序正好顛了個個兒,不是我見異思遷,見一個愛一個,也不是我記性不好,先前的記憶被覆蓋了,實際情況就是這樣。

其次是讓我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驢友,按照時間順序:有騎自行車從蘭州到烏魯木齊,再從哈巴河-白哈巴-喀納斯-布爾津的鎮江人,跟著也驕傲一把。在布爾津車站遇到的來自馬來西亞的背包女俠,前一個後一個都比我們的包大一倍,手上還拿著本英文版的“China”,很巧的是我們在塔什庫爾干尋人拼車去紅旗拉甫時又遇上她,不過她要去巴基斯坦了。在從伊寧到那拉提的班車初遇來自廣州的丹丹和他的的媽媽,他倆就這樣自己走了很多地方。他們倆與我們同路的時間最長,從巴音布魯克到和靜的班車上,我們再次相遇,並且一路結伴度過了那個難忘的218國道上的那一段,眾人推車、眾人揀石頭填泥坑,一起趕上最破的西行火車。在塔什庫爾干又一次相遇在冰山賓館,結伴去紅旗拉甫,最後在色滿分別。在塔縣,我們遇到登慕士塔格的南京人,他與丹丹他們同乘一趟班車,他的兩個大包,我拎起其中一個已經邁不開腿了,他帶給我們海拔5000米上的冰川融水,確實是個老驢。在塔縣拼車還遇到了來自香港的John,一見面他就說他普通話不好,語言嘛對方能聽懂就好了,他的英文不錯的,回到喀什它直接去了和田。

最後就是一路陪伴我們的“Rain”,別以為是鄭智薰,是“雨”。新疆今年的天氣不正常,雨水多。從烏魯木齊到哈巴河縣的路上就一直在下雨,第二天從哈巴河打算坐班車去白哈巴的,因為下了3天雨,路上多處塌方班車取消了,我們只得包車上白哈巴。在白哈巴上午天晴下午太陽雨,讓我們看到了彩虹,雙層的彩虹,這是北疆的雨。到伊犁河谷的賽裡木湖邊,我們遇上了大雨雷電還有冰雹,哈薩克牧民的氈包漏雨,冰雹在氈包裡亂蹦,那麼大的包包裡找不出幾塊干的地方,鍋和盆是用來接漏下來雨水的。巴音布魯克草原海拔高,也很美,因為下雨我們在火爐邊上等班車,因為下雨去和靜的218國道泥濘的可以陷車輪,翻貨車。南疆長年雨水稀少,在喀什我們也遇上了飄雨。最後從喀什坐飛機回烏魯木齊是個幸運又明智的決定,因為南疆鐵路在吐魯番被大水衝斷了,全線封閉了,夜雨讓烏魯木齊一雨變成秋,好冷啊,我們還穿著短袖。

寫到這裡,看看時間已經過了北京時間的零點,我還沒有適應時差,因為在北疆10點天黑,到了喀什則是11點。感覺我又要倒時差了,雖然只有3個小時。(1116字)

一路西行(一)——膜拜莫高

2007年7月24日19:38分踏上k594,列車正點從南京發車,第一站便是敦煌。2007年7月26日8點未到,列車提前到達了柳園車站,一下車便先去售票處買去烏魯木齊的車票,一問得知現在列車均不能正點,所以一律不售票。拋開對前途的不確定,我們找了車趕往距柳園100多公裡的敦煌。車出柳園鎮路上著實荒涼,全都是戈壁灘,圓圓的看那些土堆被黑黑的東西蓋了個頭蒙了一層,原來這些沙石中含鐵,長期氧化以後成了現在的模樣,這些砂石中還含有銅等金屬成分,所以沿途還有一些礦場。含鐵戈壁之後的一段盡是戈壁真的什麼都沒有,途中一輛出租車和大貨車相撞了,出租車更慘一些,誰讓你沒人家塊頭大呢。純戈壁之後便是一段鹽堿地,白白的一片一片的,司機說鹽堿灘只要有水就可以種上棉花,而且這裡棉花產量還不低呢。一路上看到一些新栽的電線杆兒,電線還沒接上,司機說這裡的土地是留給“環境移民”的,這些移民的老家基本要被沙化了,所以政府把這裡的鹽堿灘給他們開荒,蓋好房子做好基礎設施讓他們再移民過來。司機說前兩天蘭新線上出了事故,就在甘肅境內的武威張掖段,一輛油罐車停在鐵軌上由於制動裝置出了問題,經過岔道滑到了另一條正常行駛列車的鐵軌上,一列正常行駛的客車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與油罐車發生了碰撞,客車司機被甩出死亡。出了事故柳園車站派車去救援,派去的吊車居然沒起作用,又從武威調車去救。這些天6國軍演又要運送軍用物資出阿拉山口去演習駐地,所以我們早晨到達的這趟車是唯一比較正點的車次。

漸漸地看到了楊樹,看到村莊,快進城了。敦煌市區很小,莫高窟和鳴沙山、月牙泉都在離城很近的地方,跟司機說好今天包他的車,晚上把我們送回柳園車站一起400塊。穿過市區直接到了莫高窟,莫高窟是在背後的三危山的崖壁上歷時1000年陸續開鑿的,有的是獨資有的是合資,這裡彙集了眾多善男信女們世代的積蓄,也彙集了1000年中國最先進的石刻、繪畫藝術。買了門票160塊/人,雖然有些心疼,但是想著這是為促進中國敦煌學的研究,保護華夏文化遺產,多少還是能夠理解的,因為老外比我們多20塊的門票,後來聽火車站的售票員說80年代的時候,一張票可以看遍所有500多個洞窟。現在跟著一個講解員從頭至尾也就只能看到8個洞窟了。從一些攻略上了解到,可以多跟幾個講解員就可以多看些洞窟了,於是輾轉幾個團隊先後看了29、323、331、16-17、328、61-62、63、96、130、148、172-173、237、428、427、332、334,我們一共看了16個洞。

一部分是必看的經典洞窟96號大佛建於初唐,是中國第三大坐佛;第130窟 開鑿於唐開元、天寶年間。窟內塑莫高窟第二大佛,因位於96窟之南,也稱南大佛。佛高26米,為石胎泥塑彌勒倚坐像。洞窟窟形為上小下大的方錐形覆鬥頂窟。甬道南北壁上部各開一龕,下部分別繪有供養人像;主室南北壁各繪高約15米的巨型菩薩坐像一身,上部為宋代所繪飛天,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飛天圖像。窟前保存有西夏殿堂遺址。大佛僅頭部就有7米,雖然不符合人體比例,但卻巧妙地解決了自下而上仰望佛時的視覺差,從而使觀佛者能清晰地看到既莊嚴又慈祥的彌勒佛的表情,更增加了對佛的敬畏感,僅鑿挖洞窟就用了4年,而繪制壁畫則花了30年。

第98窟開鑿於五代,這是當時統治敦煌的曹氏家庭的家窟,其窟形又有了新的變化,這就是在窟的四個頂角多開了四個小佛龕,裡面有四尊四大天王的塑像,窟門後的過道兩壁塑有供養人的畫像,北壁是張議潮及其家人,南壁是曹議金及其家人,本窟有著莫高窟中最高的供養人畫像,那就是在東壁南面的於闐國李聖天供養像,高2.94米,上書“大朝大寶於闐國大聖大明天子即是窟主”,其右就是曹議金的女兒、於闐國王後。

第148號涅磐佛,據前室《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記載,此窟是李大賓於盛唐大歷十一年(776年)開鑿。 主室佛壇上,塑涅磐像,長15米。涅磐是指釋迦牟尼八十歲時達到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最高境界。涅磐像後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國王子、佛姨母、菩薩等舉哀像七十二身(經西夏重修)。西壁繪有莫高窟規模最大的《涅磐經變》。現存清代塑造的過去佛和未來佛。窟頂為盛唐時所繪千佛,雖經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鮮艷。 另外一個涅磐窟158號,沒機會進去參觀。

在參觀中發現現在供游人參觀的很多洞窟中的塑像是在清代重修過的,可能因為清代重修了以後就沒了研究價值,所以專供游人參觀。而一些保存著初唐、甚至是北魏的一些洞窟則專門留給研究人員進入了,一個講解員最後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洞窟,全是後代沒有重修過的,上面的飛天很經典顏色仍然很鮮艷。

因為在沒有游客進來了,講解員業一一下班,自己也餓得不行,下午2點多離開了莫高窟,進城覓食。攻略上都推薦這裡驢肉黃面,司機說現在達記得驢肉黃面,因為出了名,現在已經大不如前了,他們都去順張家吃。他把我們放在路口指好了路,我們自己找了進去。驢肉26元/斤,黃面3.5元/小碗,我們要了一斤驢肉最後沒吃完打包了,黃面本打算叫上兩小份,老板上來了4份,撐得我們不行。鳴沙山大中午去肯定會曬化掉,於是午飯之後就在敦煌城裡閑逛,嘗到了杏皮茶,比如西安的酸梅湯好喝,嘗到了這裡的李子也挺甜的。最後坐在了銀行的顧客休息區裡盼著太陽快落山,初來乍到,對時差認識不足,沒熬到6點就出發去了鳴沙山。6:30太陽厲害得很,買好了票也不敢進去,只能坐在側門口的台階上發呆、等著太陽偏西。沒想到這側門的名堂真是多呢,一會兒一輛政府車、關系車,下來個人拿著電話呱呱了一陣,經過電話指點去正門口找人,不一會兒,正門口來人雙方握了個手,於是側門打開,暢通無阻了。閑來無事,拍照全都拍下來,一張門票120元(淡季20元,門票上還印著80元剛剛漲的價)什麼服務也沒有全部要另外掏錢,這些人不掏錢也可以進去,門票再往上漲也得不到應有的經濟效益,反而與漲價的目的相背離。如果門票不高,自己掏錢也承受得起,何必欠你一個人情呢,現在人情債的價錢更高。對某些人來說,他把持的差事從原來的閑差變成了現在的肥差,想漲價就漲價他說了算,還有好多人來找他,清水衙門頓時成了車水馬龍的地方,這個價是漲定了。誰讓人家有尚方寶劍——我漲價我保護。以下是霸王車的牌照甘M00557、甘F25365、甘M22919、甘N17219、甘M03299、甘N08945、甘F15808、甘F00083,看看這些吉祥數字就曉得是些什麼樣的車主了。

在門口等待的不愉快,讓我們對鳴沙山和月牙泉好感全無,進了門更是窩火,觀光車10元/人只去月牙泉,上鳴沙山、月牙泉騎駱駝往返60元/人,自願租個防沙鞋套10元/人。沒有什麼選擇的只能乘駱駝,剛上山就開始起風沙,劈頭蓋臉有些小疼,墨鏡成了防風鏡、眼鏡布成了口罩,頭發和耳蝸就不能幸免了,上到山頂想去劃沙要再掏15元/人,連沒興致滑沙的我們想從滑沙出口處爬上去眺望一下也被驅逐了。坐上駱駝下山去月牙泉,就是在泉邊停留了一會兒,風沙大的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旁邊的水庫給它供水,她就被掩蓋與黃沙之下了。對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的印像差到極點,那120元的門票算什麼?跟車匪路霸有什麼區別啊?還是人家日本游客精明,在側門口拉拉鏡頭拍了幾張,就足夠了,進去的景色也是如此而已,那個月牙泉就是我們家門口的小池塘罷了,天天看免費,在裡面釣魚還不會被罰款,也不要忍受觀景時劈頭蓋臉的風沙呢!!建議後來者鳴沙山和月牙泉景區以後到門口拍幾張就可以走了,也別跟人家門票的事情慪氣了,你漲去吧!

出門已經8點多了,本沒打算在這裡住,我們徑直趕往了柳園車站。12點到售票處一問,更是傻眼了到烏魯木齊的車不是取消就是晚點時間未定,最早T54的也要等到早晨6點,前提是它不再晚點。從出口處的信息看到有蘭州開烏魯木齊的車是3點半道,打算買了站台票上去補票,可買不了站台票,只能先買了T54。先是在候車室坐等,然後流竄到三樓的軟席候車室,有很多大大長長的沙發,在這裡睡一覺也能行了。不到3點半來工作人員查看了我們的車票,因為是無座車票不給使用軟席候車室,我們被驅逐了。將就在2樓客房門外的茶幾那兒抱著自己的大背包打盹兒,只到早晨5點鐘,客房裡那些滯留的團隊旅客的上了火車,我們被發現是非團隊旅客,又被從二樓趕下了一樓候車室。好在大多數晚點的持票旅客已經走了,我們才能夠找到一排座椅。盼星星盼月亮的我們又被告知T54晚點一個多小時,就這樣在無奈的等待中我們在柳園車站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等車之夜。(3375字)

一路西行(二)——輕吻烏魯木齊

2007年7月27日7時許,從上海開來的T54在晚點1個多小時之後,到達了柳園車站,我們也告別了難忘的柳園之夜。作別柳園讓我們滿心希望,上了車更是傻眼了,因為我們是無座車票只能上硬座車廂,車裡擠滿了人,大多是高眉深目的少數民族,心裡有些莫名的害怕,眼見無立錐之地,還有餐車可以去吃早飯順便坐一坐,熬到9點多就被趕了出來。只好又一次回到車廂,找些漢族人蹭點位置坐一會兒,然後4個人輪流坐一會兒。此時附近的6人座的維族小團隊給我們讓了一個座位,此舉讓我們對民族人的恐懼消除了很多。10點多車開到了哈密,終於入疆了,車上也有好多人下車。我們也陸續坐了下來,那6人座維族的團隊裡陸續從車座下冒出了好幾個人,聽同車的漢族人說,他們從和田來的,和田的少數民族都是很善良很老實的,這次深有體會了。2點多車開到了吐魯番,下去的多上來的也多,車上顯示車外氣溫41度,很多人趁停車都下去體驗一下。海拔處於海平面以下的吐魯番,氣溫高自是當然了,不過這裡太陽落山之後要比38度的鎮江涼快的多。聽吐魯番上來的人說,因為6國軍演運送物資,整個吐魯番的街道都戒嚴了,3個吐魯番的“廣播員”坐在附近,怎麼也睡不好了,鄰座的和田的“葫蘆娃”也從椅背後面探出腦袋聽廣播。在晚點1小時以後,下午4點鐘終於到了烏魯木齊。出站就遇上了纏人的維族小P孩兒,追著我們要車票,居然還敢圍搶,越是搶越是不給,不給你們這些人制作假車票害人。

根據計劃,買好了明天去哈巴河縣的車票,上午11點發車142元/人,地點碾子溝車站。算來我們在烏魯木齊停留不足24小時,在碾子溝附近長江路上的棉麻賓館住了下來,不算貴100元一個標間。五一星光夜市也就在附近,走路就到,收拾了一會兒出門逛逛這鼎鼎大名的“烏市標志”。這一路自然以“吃”為主,阿布拉德的馕、昌吉的二六工丸子湯、椒麻雞、油塔子,都交口稱贊。不過,沒嘗到卡瓦斯和酸奶,不過機會還會有的。

2007年7月28日上午11點,我們的班車開往了哈巴河縣。(819字)

一路西行(三)——走在畫中

從烏魯木齊出來,小雨就一直伴隨著我們,司機打開了收音機,裡面一直在播放著關於旅游與天氣的咨詢。北疆在下雨,對前途有了一絲的擔憂。上車的時候就發現有個和我們差不多的“游客”模樣的人,在路上停車休息時閑聊,原來是個鎮江人,他從蘭州一路騎自行車到了烏魯木齊,再從烏魯木齊到喀納斯騎行北疆,其中北疆的路線跟我們差不多,一起先到哈巴河縣。

攻略上的到達時間是晚上11點,我們的車7:30到了布爾津,8:30到了哈巴河。可能現在路修得特別好,自然行車時間大大縮短了。尋找住處花了些力氣,可能客運站附近不是旅館聚集的地段,這個縣城此時路上也只看到10來個人。再三的比較和考量住到了“交通賓館”,放下行李出門覓食。在一個小小的城市廣場上打聽吃飯的地方,原來這裡分漢餐、清真餐。先是點了些烤肉味道還不錯,價格也不貴,最後找了一家館子吃了“黑蘑菇燉土雞”,吃完已經凌晨1點鐘了。

交通賓館在客運站旁邊,打聽班車也方便。據說去白哈巴的班車一天兩班,上午10點和下午4點,因為全程全部是沙土路,路況不好要視天氣情況而定,均不提前售票。

2007年7月29日

我們擔心的雨已經下了半夜,早晨也不見小。去買票時說10點的車沒有票,下午4點的車也很能發不了。因為下雨冷得很,外套和長褲都必須穿上。吃了早飯,再打聽包車的事情,根據天氣和路況只有吉普車可以上去,包車的司機喊價500塊,而班車只有21.4元/人。與其在此停留加上吃住的花費,還不如包車上去,而且這裡的雨已經下了三天也快要停了,思來想去決定上白哈巴,談好價錢400塊一輛吉普車。

這一路真是魔難多多,開了不久司機就說可能發動機進了水,油供不上老是熄火,停停開開開開停停,一路上都有人幫我們的車找毛病,幫著出主意。終於到了鐵列克提,邊防站檢查了我們的邊防證,喀納斯管委會的收取60元/人的白哈巴門票。司機說,村裡人對他們在這收門票很有意見,既然有門票收入,那就應該先把村裡通哈巴河縣的路給修好,現在路這麼爛又收門票擔心游客會越來越少的。從鐵列克到白哈的路上,就已經可以看到界河對面的哈薩克斯坦了,司機指點我們看到了對面山頭上的哨卡。下雨就顯得格外的冷,一條長褲一件外套根本頂不住,幸虧坐在車裡,不然真的會凍死在外面。又冷又顛在到達之前,忍不住把早飯已經全部吐光了。

司機帶著我們住到了一戶圖瓦人家,進門先穿上厚外套,又套了一條褲子,難受得厲害。坐在灶台邊上烤火略微有些暖意,為了保險起見,晚飯只能吃一碗粥,山裡一下雨,一切都會變得很糟糕。

2007年7月30日

天晴了,早晨的陽光驅散了昨天的痛苦記憶,新的一天,讓我們對下面的行程充滿期待。沐浴在陽光下的白哈巴真是美,一排排圖瓦人的尖頂木屋,小山、藍天、白雲。吃過早飯,一天的閑逛和發呆開始,村裡來回穿梭的都是騎著馬拿著長長鐮刀的男子,白樺樹蔭下的馬路上處處是泥濘,還夾雜著各種糞便的味道,小心翼翼的找路,一定要盯著腳下隨時出現的大小地雷。順著路走上小山,村裡的木屋一覽無余,找塊石頭坐著發呆,不需要任何的導游自己的眼睛知道這裡就是一幅美麗的田園畫,白哈巴就像個美麗的姑娘,不需要任何的粉飾,她的自然就是她的美,從身體裡散發出來會感染你的美,只需靜靜地坐在她的面前,靜靜地看著她都是一種享受,看著她讓我有明眼、淨耳、靜心的體驗。山上還住著一些牧民,小孩子也著實可愛,“紅紗裙”、“白紗裙”還有在糞土路上的“四小金剛”,面對我們的鏡頭他們也很友好,這叫做純樸。

一個上午都在靜靜的發呆遐想,午飯前趁太陽好,我們抱著一大堆的衣服,在村裡的小河邊洗衣服。河水是山上冰雪的融水,雖然現在大中午的還是有些刺骨。中午坐在主人家的涼棚裡享受午飯,遠遠的就看見一個橙色的包包以自行車的速度進了村,於是我們同吃同住。下午相去村子的另一個方向轉悠,沒走出多遠,就開始下雨了。山上的氣候就是這樣的不可預見,於是我們看到了“彩虹”,七色的彩虹,還是雙層的,隨著烏雲的逼近,漸漸的成了斷橋,雖然是短暫的美麗,也著實讓我們覺得來這裡吃的那些苦也是值得的了。

晚飯時間,村子裡來個武警來檢查,現在因為是旅游旺季,村子裡游客多,要求游客晚上鎖門睡覺,明天可以包上一輛當地人的車子去一趟界碑。晚上快10點天黑了,從哈巴河縣開來的班車才到村裡,司機的修車零件也到了,圖瓦族的索倫格熱爾老人也回來了。老人的家住在我們對面,他的孫子喚作“桑德”,一個很可愛的3歲男生,索倫格熱爾老人在白哈巴的圖瓦人中很是有名,他保存了不少圖瓦人的民族音樂。

2007年7月31日

早晨明媚的陽光下,索倫格熱爾老人已經坐在自家屋前拉起了手風琴,他打開了屋前的蒙古包,裡面盡是蒙古的陳設格局,還供奉著成吉思汗的畫像。

車子9點載著我們去界碑,經過崗樓和幾個上下坡,界碑就到了。隔著界河,視野之內盡是哈薩克斯坦的土地,藍色的界河水不停地流淌,對面立有哈薩克斯坦的界碑,還有一個戍邊將軍的墓碑。一直在邊境上的旅途中,不變的話題就是“誰會偷越邊境?”在中國哈薩克斯坦的大學學歷是得不到承認的,因為中國初中水平就可以在那邊上到大學。北疆地區的人一般會在哈薩克斯坦上了大學,然後在那邊工作。

中午司機找來了4匹馬和向導,馱著我們的裝備前往喀納斯景區。價錢是4匹馬+向導的費用一共是700塊,可以省掉喀納斯的大門票180和景區環保車費80,雖然只是便宜了一點,不算逃掉了所有的260,不過這一段路程確實是整個旅程中,最讓我們記憶深刻的,用走在畫中來形容一點也不過份。

第一次騎馬還是去年在亞丁村,隔了一年先要適應一會兒。自己拉了韁繩上路了,馬的身上總是有很蒼蠅,真是煩人,馬尾巴不停的掃來掃去,馬很饞不停地低頭啃青草。所以必須拉緊韁繩,它才夠不著地面上的草,它才會老實的走路,可我哪有那麼大的臂力呢,一路上人馬大戰開始了。

先是一大段山路,兩腳踩穩馬鐙,用腳跟敲敲馬肚子,它就知道前進,用韁繩控制好方向就完全可以了。上山要當心路邊的樹枝,幾次被馬兒搞得抱頭躲枝,馬身上出汗了就需要停下來休息,我們發現了傳說中的野草莓和野蘑菇,這裡看到這些一點都不稀奇,真的是隨處可見,對我們來說如同發現了千年靈芝一般的興奮。山後是一片開闊的草原,馬見到草原就有一種興奮和衝動,腳步也異常的歡快。它的興奮意味著我的危險,如果坐在馬鞍上會被顛得腰疼,我只能站在馬蹬上,一手拉韁繩一手扶住我的馬鞍,以保全已經被顛得有點疼的屁股。中午走在沒有樹蔭的草原上,熱得厲害,四匹馬都不停地點頭,草長得及膝高,有些蟲子會叮上馬退吸血,一路上也不多停留,其實那一段是最美的景色。遠遠的看到了雪山,那是喀納斯湖的水源,意味著我們已經繞過了售票處。這是空中出現了一群飛機,估計是為了6國軍演集結的。

4個半小時的顛簸,讓我們終於下地了,不過這時走路有些困難。在牧民打草的房子裡休息了一會兒,喀納斯這邊的人來接我們了,計劃是坐從觀魚亭到總庫的區間車下去直接到村子裡。我們一行人剛接近路口就遇上了個穿西裝制服的,估計是個什麼級別的小領導,計劃落空了。經過協商,我們把明天上觀魚亭的計劃提前到今天下午,接我們的人把行李先帶下去。

觀魚亭在喀納斯湖的山上,到了下午5點多服眾早就唱起了空城計,可那觀魚亭還在1400多級台階之上,不算輕松不算容易的到了山頂。風景是用相機永遠記錄不了的,站在觀魚亭上耳邊不停地重復著一句話“照完了咱們就下去吧!”

從白哈巴到喀納斯,已經讓我們有個很多得不習慣,總覺得人太多了,景色變味了,整個喀納斯就像城市中的某個公園,路是平整的,有盡可能多的各種安全措施,觀景的路線是固定了,上山和下山的道路是分離的。除了那平靜的湖水,沒有任何讓我們覺得有留戀的地方了。也許是我們對她的美期望過高了,所以對她的失望也越大。

回到總庫的圖瓦人家,這家的大女兒真是活潑開朗,主動跟你說話,她叫“娜娜”蒙古族,開學就該上小學了。到布爾津縣上讀漢族小學,她主動邀約我們明天和她一起去山上摘野草莓。這裡隨處可以看到5、6歲的孩子騎馬,男孩子在馬上更是神氣十足。從攻略上摳出的信息說,從賈登嶼出門可能會被查票,於是從進了景區開始,就在捉摸如何出“賈登嶼”,一看時間,已經過了零點,已經是建軍80周年的紀念日了,於是發個消息給自行車驢友祝他“節日快樂”,因為他持有軍人證。

2007年8月1日

為了避開人流,早晨8點就起床了,因為8點景區裡就會有第一班車。對喀納斯的第一印像不好,自然游行不是很濃,坐上區間車更是感覺像是在九寨溝,也許是領導們去了九寨溝取經,全班照抄了九寨溝的旅游管理模式,連游客服務區的自助午餐、湖邊的棧道也學得一模一樣,可惜喀納斯沒有一路跳躍著的湖水。

今天的運氣還真是不錯,區間車剛轉過一個彎就看見前面晨霧繚繞,這裡是神仙灣因為晨霧繚繞又如仙境,取名神仙灣。時間是北京時間上午9:15左右,欣賞了一會兒也就散開了,沿途有停靠了月亮灣和臥龍灣。逛完三灣,總想去湖邊走一走,上行至湖邊。這裡被游船碼頭和漂流點占據,哪裡會有逛逛湖邊的興致呢?此時收到自行車驢的短信,他順著白哈巴到喀納斯的油路騎到了景區,於是我們邀請他一起吃午飯(干糧),回去閑聊。

昨晚想出的N多種逃避查票的方法都被一一的否決了,索性膽大一把就這麼出去,有哪個正規的景區出門還要出示門票的呢?就是被問及准備好了說辭,不管怎樣最多再買門票罷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放心大膽的坐上了下行賈登峪的區間車,徑直走出了大門口。出了大門,感覺就像是中了彩票大獎一般得開心!

4人正好一輛出租車一路下坡的奔向布爾津。來喀納斯的游客多,可以從布爾津住宿的緊張程度上得到反映,最後又住進了交通賓館,4天沒有洗澡了,我們自己也無法忍受了。 (3874字)

路西行(四)——日夜兼程(上)

2007年8月2日

早晨先買好了晚上8點從布爾津開往奎屯的臥鋪大巴,這時已經只剩下了下鋪97元/人。經知情人介紹晚飯去了當地的“美食一條街”,吃了多天的清真味讓我們特別的想念有葉子的蔬菜,坐定之後先問有哪些蔬菜。從攻略上獲得的信息,這裡也是上的烤狗魚很有名,一打聽夜市上烤狗魚都很小,於是點了一個紅燒狗魚68元。狗魚是一種冷水魚,食肉的牙齒很鋒利,川菜師傅做得也不錯,所有的菜一掃而空。

在布爾津車站等從哈巴河縣開來的班車,過了8點它還沒有來。在候車廳遇見了“背包女俠”,膚色被曬得黑黑的,前後兩個背包都比我們的背包大上一倍,一眼便能看出是個獨行的“驢”,何況手裡還拿著一本英文版的“China”。相逢何必曾相識,閑聊了幾句,她今天從賈登峪下來想直接去奎屯,可是這時候票已經賣完了,她只能在布爾津休整一天,於是我們先走一步了。

第一回坐上臥鋪大巴,上車居然是先脫鞋,頗有些新鮮,過道全部鋪上了地毯,車子很新也挺干淨的。

2007年8月3日

早晨4點半車到了奎屯,我們的習慣感覺這個時間離天亮已經很快了。可是這裡是新疆,四周除了拉客的出租車,根本看不到人,鐘點房也難尋只能去亮著燈的餐館邊吃邊等。7點終於天亮了,買上8點首班開往伊寧的班車85.5元/人。

車出奎屯,路是沿著天山修的,道路很平整,因為連夜趕路這一夜睡得不踏實,在車上我們都睡得香得很,等感覺車開始搖擺的時候我們已經到達了賽裡木湖邊,司機在我們的車票上簽上了“自願下車”之後,才把我們在湖邊放下,下車就有拉客的為了我們一圈。“去看看我家的包15元一個人”、“騎不騎馬啊?”七嘴八舌的,這時候對面來了個騎摩托車的像我們喊“去我家的包吧?20、20一個人”,不要我們理會,這群人已經衝他打趣道“你回家宰羊去吧!”最後我們住進了一個回族小伙子的包包。這裡住在牧民家很便宜,這是攻略中提及的,4個人50塊租下了整個包。包裡的陳設就夠我們欣賞很久的,木頭支起骨架,外面蒙上毛氈,下面一個大大的圓形的木板,在上面鋪上地毯就可以了。這個包裡四周是主人的獎品,都是騎馬比賽獲得的掛毯,這些毯子畢竟只能屬於這裡,到了南方潮濕的空氣會把它變得千瘡百孔,淪為蛀蟲的腹中餐。

今天的天氣時陰時晴,這也擋不住她的美,比喀納斯湖要美得多,大得多;你可以在湖邊很安靜的走走,湖水清澈水中的石子上的花紋清晰可見;湖面很大,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海邊的水天相接,你可以把向岸邊湧來湖水的當成海邊的浪花。只要是四周沒有喧鬧的人流,這裡是個好地方,美麗的地方,雖然今天的天氣不好,沒有看到她最美的樣子,但是這與我們眼中充斥的那些俗物相比,她已經讓我們明白“寧靜之美”,和白哈巴一樣這裡也是值得停留的地方,於是有了多住一日的想法。

回到住處,開門就與湖面相對也是很愜意的事情。山裡的天氣很多變,只要早晨陰著當天多半會下雨,雨真的就來了,帶著雷電兄弟倆,還帶著另一個表兄——冰雹,我們這一夜的抗洪搶險來開了序幕。雨點和冰雹從氈包頂上蹦了進來,因為頂上的那塊“天窗”遮不嚴實。於是4個人只能蜷縮在包裡難得的還干的地方,下了雨冷得厲害。雨和雷電兄弟沒有走的意思,漸漸的雨水順著木梁開始流了進來,為數不多的幾塊干的地方也失去了。天黑了,包裡生了火取暖,在干的地方鋪好被子睡覺,剛開始入夢就被滴在臉上的雨水打醒,此時已經被子濕了一大塊,只能重新調整。盆和鍋都用來接雨水,主人更是沒地方睡了,只能去鄰居家借宿,這場真是這裡的特大暴雨了,這裡是新疆。

這一夜的折騰,讓我們的游興驟減,只想快點離開這個地方,伊寧便成為我們向往的天堂。

2007年8月4日

2夜都沒睡好覺,讓我們疲憊得厲害,在湖邊找了車子趕往伊寧。這裡正在修建賽裡木湖至果子溝的高速公路,架橋鑽洞的工地處處開花,因為昨天的冰雹這裡出現了塌方封路。一路上就感覺這個司機不太老實,油得很。到了清水河他不走了,他說因為他的駕駛證被交警隊扣了,他不敢去伊寧,想讓我們坐清水河—伊寧的班車(依維柯)走。4個人包車的價錢和班車的價錢當然不能相同,於是我們拒絕下車,何況來客的司機已經圍住了車子,據說這裡是清水河的客運站,可是混亂得很。看我們不肯下車,一個身穿警服的人鑽進了車裡,口口聲聲說“司機沒有駕照要扣車,乘客下車這與你們無關”,於是我們要求這個穿警服的人出示一下證件,他就找理由說沒帶。被我們的一番追問之下警察下了車,我們於是要求司機把車開到交警隊,我們願意在那裡下車,這時候穿警服的人對司機說“他們到那裡會說你詐騙!”。好容易勸說司機駛離那個人多嘴雜的地方,多付了10塊錢給司機他聯絡了一輛本田雅閣,此地不宜久留拍下了那個無良司機的車號直奔伊寧。

清水河是個“丁字路口”,向西28公裡到312國道的終點霍爾果斯,那裡是與哈薩克斯坦的邊境口岸;向南60公裡就是去伊寧。這一切的不順利讓我們只想著去伊寧休整。

直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客運站對面的“寶地賓館”,為了休息直接去超市買了些東西當晚餐,我們需要好好的睡覺。

2007年8月5日

伊寧在我們的計劃就是休整的地方,下午在樓下發現了一家昌吉丸子湯店,點了牛骨頭、拌牛舌、丸子湯,當然還有免費的油塔子,4個人才吃了36元真是便宜又好吃。打車去伊犁河大橋,司機是個漢族人他說伊寧的路邊到處都是果樹,現在蘋果和酸梅果都已經掛果了,可以隨便摘著吃。這讓我們這些文明游客吃驚不已,他停車到路邊幫我們摘到了幾個蘋果。攻略上說,這裡每天傍晚都有維族人到這裡來結婚,剛下車我們就遇上了一對。新郎新娘已經穿上了西式的襯衫和婚紗,伴娘也是禮服,不過新郎頭上的維族帽子還是具有民族特征的,還有就是維族音樂的陪伴,在伊犁河邊手風琴自拉自唱著實別具一格。在親友的簇擁下,在路人的眼神祝福中,一堆堆的新人會到伊犁河邊,趁著夕陽照像。就這樣一對接著一對,維族人結婚不會特意挑日子,只要雙方都有空就可以了,當天傍晚一定會來伊犁河大橋這裡。這裡是伊寧最值得來的地方,在這裡看日落更是美得不行。羊群、馬車、婚車混雜在一起通過大橋,就是有一點擁擠,不過還是井然有序的。

伊寧是薰衣草基地,在車站附近處處可以看到賣薰衣草制品的專賣店,伊帕爾汗的廣告招牌最多。打聽了一下薰衣草和單方精油的價錢,因為在客運站附近貴了一點,可是去生產基地又太麻煩。當地人也不用這些東西,只有游客和生意人才會買,很後悔沒去霍爾果斯,更恨那個司機,車號新F26015藍色面包車。

已經休整了2天,已經買好去那拉提的班車,繼續前行……

一路西行(五)——日夜兼程(下)

2007年8月6日

上午10點,去那拉提的依維柯開出了伊寧,一車基本都是自由行的游客,在車上我們第一次遇到了丹丹和他的媽媽。下午2點多,到了那拉提鎮,先找了地方住下來“雪域賓館”50元住一個三人間,把三張床拼起來就行了,因為他家標間的馬桶不太能讓我們接受。

一路上都聽說那拉提的草原是最美的草原,花兒開得最漂亮,所有來伊犁旅游的都必去那拉提,可景區的門票現在120元/人,也聽說當地人帶你去另外一個差不多的草原,只要一半的價錢。因為有了鳴沙山門票的陰影,對這裡的向往立刻減少了許多。

這裡可能團隊游客居多,被旅游開發得太厲害了,包車帶路的都很難找到。在別處我們這樣4個人出門肯定會被拉客的圍住的,而在那拉提我們被冷落了,對那拉提的興趣基本沒有了。

到了那拉提下一站就是巴音布魯克,然後從巴音布魯克去庫車,再從庫車坐火車去喀什,開始南疆的旅程。而這一段是我們最沒有把握的地方,於是在那拉提鎮打聽怎麼實現這條路線。很多信息是從巴音布魯克到庫車的路很不好,全是山路而且包車價錢很高,只有越野車才能跑這一段,有人建議我們直接去和靜縣,在和靜也可以坐上去喀什的火車,天黑之前聯絡了去和靜的包車,就等明天出發了。

2007年8月7日

早晨8點,准是從那拉提出發,越野車四人寬坐,又有一路美景陪伴,這才是旅行的樂趣。我們到了巴音布魯克草原,這是屬於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語言、文字、報紙都是蒙古文。巴音布魯克草原是繼白哈巴到喀納斯山路上的那段草原之後,又一個美麗的地方。這裡是個夏季牧場,牛羊都放到山上去吃草,因為這裡海拔高,夏季氣溫也不高很涼爽。之前查過些信息就知道當烏魯木齊喀什都是30多度的時候,巴音布魯克只有8度,所以是有心理准備的。10點半到了巴音布魯克鎮,這裡開始下雨了,雨下得還不小,在新疆下雨人們都不習慣於打傘的。因為下雨,和靜那邊的車開不過來,司機帶我們買了從巴音布魯克開往和靜的班車,坐在客運站的值班室烤火和等待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12點半,我們終於坐上了班車,丹丹和他的媽媽和我們在這趟車上又一次相遇。班車一路帶人,司機說這裡人多車少,超載也是無奈。沿著218國道我們奔向和靜,地圖上有明確的標注。不知到了哪一段開始修路,所有的車只能從新修的路旁的便道上走,便道很泥濘而新路已經鋪上了瀝青。司機說現在還沒有開通,開上去被抓到要被罰款的,於是安全起見全車的乘客下車走油路,司機開車走泥濘的便道,這樣一番折騰也能忍受,可這還不是可怕的地方。這樣泥濘的路讓三輛班車彙合到了一起,其中一輛是早晨8點半從巴音發出的,這三輛車在我們的司機的帶領下,開始通過那可怕的路段。這是山路,泥濘的很,對面開來的卡車已經陷在了裡面,幸好有大型的鏟車才把他推了出來。好多對面開來的車都調轉車頭回去了,只有修路運送物資的車子還在嘗試著開過來,泥濘和顛簸讓一輛運煤的卡車在我們視線範圍內側翻了,而我們這三輛車也是輪流陷輪,三車的男乘客都互相幫著推車,有時候推車還不行,只能全車人撿石子填泥坑。又冷又餓,我們已經一天沒吃過一頓飯了,只靠著從伊寧帶來的干糧。這段路只能互相幫助,黑夜的山路靜的怕人,沒有手機信號連打110都是不可能的。當我們這開出最後一段泥濘之後,司機也開始開啟了音樂,我們終於可以直奔和靜了。

凌晨2點,我們終於到了和靜縣,直奔火車站,2點多有一班去喀什的火車,直接奔進站台。在站台上就趕快脫了厚的抓絨外套,和靜比路上熱得多,火車來了……

2007年8月8日

凌晨2點10分,火車駛離了和靜車站,補票到喀什58元/人,無座。壞運氣總算到頭了,我們趕上了火車,不然只有到晚上21點的車。這是一輛綠皮車,上了車更是震撼,比上次上T54還要吃驚。硬座車廂的座位下面已經睡滿了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是毛毯子鋪在座位下面,他們睡得好香呀!補了票,連走了好幾個車廂都找不到可以坐下來的地方,幸好還有一節預留給庫爾勒的車廂可以坐一坐。車過庫爾勒就把那一節車廂塞得滿滿的,我們也被擠到了車廂的接口處,四個人在地上鋪了隨身帶著的一次性台布蜷縮在地上,困得厲害就是在這樣的地方我們也抵擋不住睡意。已經一天一夜沒吃沒睡了,又餓又渴。看到有推車賣水賣盒飯的,我們如同看到救星。今天是距明年奧運會開幕整整一周年的日子,今天我們確有一番不同尋常的經歷,讓人回味。

這趟車是有站必停,車慢人多,上上下下的還是滿滿的車廂。座位是不要想了,還是窩在車廂接口的地方比較穩妥。每次到站,睡在我們對面門口的兩個維族人都會迅速的讓開給列車員開門,因為我們打聽好了,到庫車之前都是開他們那邊的門。到了庫車,我們也不得不時常起來讓路,睡不好了,蜷縮在那裡也難受,於是只能睜著眼睛發呆。整個車廂基本都是維族人,所以我們這樣的漢族面孔一眼就能被認出來。坐在我們附近的16、17歲的維族巴朗子逗我們說話,和他的朋友商量半天結結巴巴得擠出幾句漢語,跟他說話就跟老外說話一樣,對他們來說漢族人就是“外國人”,語言和生活習慣完全不同。行駛在南疆戈壁上的列車被炙熱的太陽烤得像個烤箱,這個車子還沒有空調,我們被悶得受不了。只能去車廂開窗的地方站著,中午去餐車要從我們所在17號走到4號,真是長途跋涉因為每節車廂都是滿滿的,還有去接熱水的方便面大軍,遇上他們只能在人堆裡擠出去。這一頓是我們公認的最好吃的一頓,番茄炒蛋雞蛋好多啊,酸辣土豆絲真是入味,車子雖然破了點,不過車上的廚師手藝不錯的。在餐車我們碰到了丹丹,他和媽媽在庫車不到了臥鋪,這趟車唯一一節臥鋪車。於是我們從餐車到了臥鋪車廂,和丹丹母子閑聊開來,他們從廣州來,媽媽帶著兒子走了很多地方,去過川西、甘南、青海和西藏都是自由行。

在整整的17個小時之後,我們終於到達了喀什。離出口處還有一大段的路要走,站台上好多人是來接親友的,我們也是頭一回看到站台上親人相見之後眼淚汪汪、抱頭哭泣的景像。感嘆維族出去一趟不容易,坐這個車子去烏魯木齊要30個小時,然後烏魯木齊去內地,更是遠得不得了,幸虧現在火車已經6次提速了。這麼遠的路,從烏魯木齊到喀什就只有2趟車,這麼多人要做,為什麼不多開幾趟,至少可以把條件改善一下吧!有了這樣痛苦的經歷,我們再也不想坐火車回烏魯木齊了,於是打定主意買回烏魯木齊的飛機票。

喀什的城市規劃把火車站和飛機場都放在了城外,為了以後的城市擴大。打車進城還真得挺遠的,進城直奔定好的賓館——地委旁邊的金穗源。

從伊寧到喀什,我們汽車加火車足足兩天一夜。(5127字)

一路西行(六)——奔向紅旗拉甫

到了南疆感覺這裡常常看到的是荒涼,感受到的是炎熱。坐在去賓館的出租車上經過老城,感覺它就是些土堆,也許是我對她的了解不夠,不知其魅力所在。到了喀什,是為了上紅旗拉甫,雖然辛苦了一點。

2007年8月9日

早晨顧不得日夜兼程的疲憊,決定今天上塔什庫爾干(海拔3100米)去。從攻略上獲得信息是有班車,於是我們到了塔什庫爾干駐喀什的辦事處,班車會在這裡停靠,可惜來得晚了些,一趟班車已經開走了,只能和另一父子拼車上山去80元/人。上塔縣的路今年剛剛修完,還沒有正式竣工,不過已經很平整了,路程也由原來的8個小時減少到現在4個半小時。車到蓋孜邊防站,所有的非塔縣居民都要出示邊防證,邊防檢查也就是讓武警看一下身份證和邊防證,感覺也不是很仔細。估計看看我們的性別和民族就很放心得讓我們過去了,因為我們不會有偷越邊境的嫌疑,我們也不是什麼東突份子。今天的天氣有些陰沉,讓我們不禁擔憂山上會不會下雨,因為我們已經被下雨折磨過多次了。司機說山下陰沉,塔縣肯定是晴天,一路上因為多雲雪山總是被蓋了頭,轉過一個彎兒便是白沙湖,湖對岸是幾座連續的沙山,不是鳴沙山的那種黃色,是白色的很干淨的。繼續上路就可以遠遠的看見帕米爾高原上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海拔7595米),也看到公格爾峰(海拔7719米)、公格爾九別峰(海拔7595米)公格爾雪山。他們把卡拉庫裡湖(海拔3600米)環抱了180度。卡拉庫裡湖,意為“黑海”,湖深30米,總面積10余萬平方公裡,是一座高山冰蝕冰磧湖。應該是這趟旅程中最美的一個高山湖泊。慕峰終年積雪,山頂雪層厚度甚至超過200米,冰雪將慕峰遮蓋得嚴嚴實實。十余條冰川自頂峰沿著陡峭的峽谷如奔騰的河流般傾瀉而下,在山腳因坡度變緩,形成一處處瑰麗的冰塔林奇觀。這裡的冰川面積達到275平方公裡,總蓄水量230億立方米,正如一個巨大的天然水庫。事實上,慕峰也是南疆最重要的水源地。在世界上海拔超過7000米的雪山中,慕峰是最容易攀登的,而且是最安全的。

經過最後的一個達岅,我們到了塔縣。從喀什到塔縣中間要經過克孜勒蘇克爾克孜自治州境內,這裡克爾克孜人聚居的地方,我們還能看到男人們頭上民族的帽子。

塔縣是塔吉克人聚居的地方,這裡很多牧民的親戚就在塔吉克斯坦那邊,他們走親訪友來中國都要捎帶上很多的面粉,據司機說這些東西在中國便宜得很面粉60元/袋50斤,而在塔吉克斯坦卻要相當於人民幣260元/袋,沒想到差價會有這麼大。這裡的牧民基本都是流動的哨兵,牧民在山裡放牧遇到陌生人會跟你說話,感覺不對勁的都會去報告,然後就會得到獎勵的面粉,一般每戶牧民都是民兵。這一帶海拔高水土流失的厲害,很多地方是不適宜放牧的,政府給這些牧民在山下蓋好了房子讓他們到山下放牧,可是住不上半個月他們又上山來了。前幾年喀什附近的珈師發生過地震,所以政府出錢讓牧民修建抗震房,每戶5000元,一路上都可以看到蓋好的抗震房。中國政府修好了從喀什通紅旗拉甫的314國道,也免費給巴基斯坦那邊修了路。中國跟這些鄰國做生意賺來的錢,也都基本上花在給他們身上了,確實如果沒有邊境的貿易帶動,這一帶就和阿富汗的情況差不了多少,也多了一個不穩定的地方。老百姓能吃飽穿暖,誰會跟你造反鬧事呢!穩定是一切的經濟活動前提,在這體現得很徹底。

放下行李,就打聽去紅旗拉甫的事情,一要辦觀光證,二要找人拼車,三要找車。邊防站辦理觀光證的地方在中巴友誼路上,不巧的是走到門口卻被告知領導們在開會今天辦不了,而且觀光證上還要寫上車號等信息,所以必須先找好車找好人才行。閑逛了一圈縣城回到住所,向老板娘打聽有沒有適合拼車的住客,聽說有一個媽媽帶著兒子的也住在這裡,於是我們敲開了房門,正是丹丹,這是我們的第三次相遇。他告訴我們他媽媽和路上遇見的一個叔叔也去辦邊防證了,真是太巧了,於是我們給他留下了聯絡號碼。出門找車,路上司機就說現在無論是什麼車來回紅旗拉甫300元/車,自然拼的人多每個人的花費就少了,最合算的就是面包車6個人。在縣城“購物中心”的十字路口我們遇上了丹丹的媽媽和他路上認識的人,本來想打電話給送我們上塔縣的司機師傅,可是他已經回喀什去了,只能再找人拼車。路上游客和當地人很容易被區分開,於是我們見到對面游客模樣的一男一女,主動上去詢問。在交談中發現其中一個正是在布爾津車站遇到的那個“背包女俠”,她是馬來西亞人,准備從那紅旗拉甫去巴基斯坦,她喊來了路上遇到的朋友——John,從香港來要去紅旗拉甫。我們湊足了5個大人一個孩子,也聯系好了一輛面包車。

於是我們一起晚飯,邊吃邊聊。和丹丹媽媽認識的人,讓我們稱他“老蔡”,他是去爬慕士塔格峰的。因為山上天氣不好又出現了雪崩,他才被迫撤了下來,在路邊上了到塔縣的班車。

這裡到了11點也不見天黑,所以石頭城我們也進不去了,因為管理員12點才下班。

回到賓館,老蔡送給我們一杯5000米上的冰雪融水,他用保溫杯帶下來的,還很冰。很甜,很回味。

2007年8月10日

為了趕在大批游客之前,我們8點半就到邊防站辦觀光證,一路暢通無阻。路修得很好,來回只需要4個小時,這裡因為是邊境地區人少得很,所以這裡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好多野生的旱獺肥肥的肉孜孜的,真是可愛。一旦停下車來,它們又一溜煙的跑開了,警覺地看著我們,旱獺多了他們打的地洞就會破化草原。老蔡說他們在山上扎營的時候,晚上會聽到帳篷邊上唏唏嗉嗉的聲音,那是旱獺在他們丟棄的干糧垃圾裡面找食物的碎屑吃;在山上上廁所也都要找旱獺的地洞,原因我也沒問。

到了哨所,一個士兵和我們一車到了界碑,他的職責就是維持秩序,雙方的游客不能靠得太近。因為巴基斯坦這邊是克什米爾地區的巴控區,靠近阿富汗而現在塔利班政權大量種植罌粟,也是毒品的產區。攻略上說如果界碑游客過多,停留的時間就會縮短,今天我們是上來的第二輛車,所以停留了將近40多分鐘。4500米老蔡的手表顯示了紅旗拉甫的海拔,我擔心自己的高原反應基本沒有,可能去年有過了,今年就不會了。不過冷是一樣的,兩件外套必不可少,其中一件還是抓絨的。不過沒戴手套,讓手有點受凍,不過在忍受範圍之內。

下午2點回到了塔縣,我們也恰巧趕上了回喀什的班車51元/人。在色滿賓館對面的一家維族館子,我們一起吃了分手飯,丹丹和我們依依不舍,他們要坐11號的火車回烏魯木齊,而我們則是13號凌晨的飛機。

2007年8月11日

今天先去英吉沙,想去那裡買幾把手工的小刀。雖然喀什和烏魯木齊的巴扎都有得賣,不過去一趟也很方便,到客運站發現這裡是火車票的售票點,已經排了長長的隊伍。於是我們把多買的火車票拿出來賣,第一回賣火車票也新鮮,也第一回見識到了黃牛。不一會兒賣出去了兩張下鋪,打算從英吉沙回來再賣。

英吉沙離喀什只有1個多小時的車程8元的車費,一路上司機不停的用維語喊著英吉沙,這也是我們唯一學會了的一個詞。

晚上我們到了喀什的巴扎,這裡是很多新疆干果的產地,比如巴旦木還有無花果,所以這裡要比烏魯木齊還便宜。在市場裡基本都是維族人的攤位,比烏魯木齊要民族味更濃一些,在巴扎外面我們看到了賣新鮮無花果的,也就入鄉隨俗的蹲在地上,用葉子包著無花果吃,我本來就愛吃無花果,何況這裡的無花果甜得更厲害,手上粘糊糊的,1塊錢可以吃4個。

2007年8月12日

昨天買的小刀不可以帶上飛機和火車,郵寄是最保險的。退房之後准備去逛一逛老城和清真寺,可計劃就被一塊毛巾給耽誤了。原因就是我們房間的毛巾沾上了西瓜汁,退房的時候說洗不掉,要讓我們賠償。結果最後我們跟經理交涉,不僅沒有賠償還願意補償我們的時間損失。不過這個事情讓我們再不想在喀什呆了,最後直奔機場。

2007年8月13日

凌晨2點多,我們經歷了一個多小時的飛行在烏魯木齊落地了,此時烏魯木齊正在下雨,我們穿著短袖。來接我的舅舅說,今天幸虧你們坐飛機來,不然就會被堵在火車上。吐魯番下大雨,洪水把南疆鐵路衝斷了,這時候我們自然的想到丹丹和他的媽媽,但願他們一路平安!

2007年8月14日

休整一天

2007年8月15日

中午11:51,我們的火車駛離了烏魯木齊,回家還有50個小時了 。

2007年8月17日

中午13:20,正點到達南京,我們回來了。25天旅程是我們有一個珍藏的回憶!(3011字)


精選遊記: 禾木-喀納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