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線十日記之二成都――新都橋

作者: nj老菜

導讀川藏線十日記之二成都――新都橋夏季出行,自然是滿眼皆綠,四川也不似南京的酷暑,驕陽雖掛,但也不難耐。成都到雅安已經全程高速,車子無需開空調,窗外拂進的涼風極是爽身,而起伏的小小丘陵,零落的片片田地,由翠生生的綠將它們全染,十分養眼。盤曲的田壟圍成了田塊,若干田塊又圍起了一小叢綠蔭,那叢綠蔭是竹林,竹叢中露出房舍的黒瓦,是一戶農舍,� ...

川藏線十日記之二成都――新都橋夏季出行,自然是滿眼皆綠,四川也不似南京的酷暑,驕陽雖掛,但也不難耐。成都到雅安已經全程高速,車子無需開空調,窗外拂進的涼風極是爽身,而起伏的小小丘陵,零落的片片田地,由翠生生的綠將它們全染,十分養眼。盤曲的田壟圍成了田塊,若干田塊又圍起了一小叢綠蔭,那叢綠蔭是竹林,竹叢中露出房舍的黒瓦,是一戶農舍,門前一塊小小的土場,或者還立著幾株喬木似傘般撐開。以前就注意到,天府之國的農村,不像其它的地區,總是由許多人家聚在一起,構成了村莊。而這裡的農舍卻是零零落落,只是一二人家一處,似星星般的散布在大地,也有了一份悠久的田園農耕氣息。正好與謝老同車,可以向治史已久的他討教一番,為何蜀地的鄉居有此別一番風景。他娓娓道來,原來那時正當明末,戰亂塗炭,屠掠焚毀皆成白地。待到清初年間,移得湖廣人氏來填補這豐饒人稀之地。那些遠道而來的百姓,人地生疏,舉目無親,遂逐一劃分地畝,各自居地過活。由此而來,天長地久,便成了當下這般散居的景致。謝老很是贊賞這種分散式的農家田園居住方式,特別綠色環保,最具自然生活。而當下為了建設新農村,正在規劃集中建設,將這些小農的分散統一到很能顯示新時代的地點去。說到這裡,謝老不禁嘆息。桃源雖好,總在詩人筆下,學者們的異議,只能如清風般飄去。也許,再過幾百年,另一個謝老又會如同今天的謝老一樣,來介紹這蜀地鄉居新的興衰變遷。車到雅安,這裡號稱有著“雅雨、雅魚、雅女”。所謂“雅雨”,是每年的降水量和降水天數大且多;所謂的“雅魚”,是指產自青衣江裡的一種魚,味鮮美,且頭部有一小骨呈劍狀;雨水多潤面,魚鮮美養顏,自然此地的女子出落得別一番風情,成就了“雅女”之譽。不過,由於這些年來氣候反常,降雨量大大地小了,“雅雨”移去他處(重慶暴雨成災);而味的鮮美,人的貪欲,導致了“雅魚”的幾乎滅頂;而“雅女”的風韻,由於我們繞城而過,只能花容憑空想,月貌遙望處。高速路結束了,公路開始收窄,通向不遠處的群山,那裡將是由山系、峽谷、激流、高原構成的地貌,以及持續漫長的各種路面組成的公路。一組雕塑立在路旁,是馱著貨架的馬匹,背著貨物的背夫。

這是一組茶馬古道的寫真,他們曾用雙腳跋涉在來往川藏的崎嶇山道上,我們將沿著他們曾經開辟的路線,只是用四輪取代了雙腳。

天全附近吃午飯,在店堂後面的小院裡,一棵遮蔽著陽光的樹蔭下,菜蔬、魚、西瓜,使我們大快朵頤。四川餐飲的價廉物美,在這裡得到了最後的體驗,往後,由於運輸的緣故,怕是要多費銀兩了罷。路,沿著青衣江曲繞,半是陡壁半是江,水極清澈,嘩嘩地激流,一路用白浪拍打著河裡大大小小的亂石,將它們摩得光滑,雕得怪異。河灘稍有寬闊處,便見農田、房舍,再有索橋將兩岸相連。陡立的山可是濃綠重蔭,遮得陽光也不輕易射入,不時可見懸瀑,從半山腰噴出一匹白練掛下。路,離開了水,向上盤去,開始翻越二郎山,當年這可是進藏路上的第一個下馬威,令人心怯。現在,位於2200米的1999年修通的4176米長的隧道通貫而過,只是在隧道入口外留下了一塊石碑,鐫刻著記錄了當年修築“高呀麼高萬丈”翻山公路的歌曲。

一出隧道口,另一番風光撲面而來。依舊是大山連綿,所不同的是山形舒緩了,氣勢也大了,不過樹卻少得多,山坡上只是披了薄薄的塊塊草皮,淡淡的綠,不似隧洞的東面那般濃綠。

大渡河在山谷間彎曲出一條黃色,也沒有了青衣江的碧澄。

一山之隔,反差極大,是何緣由。又是謝老解說,原來是氣流跨越山脊時形成高低壓差,導致一面雨水量大,出現雅安的“雅雨”現像;而另一面卻少水干熱,形成“干熱河谷”。如此景像,將在我們的進藏途中時常可見。車停在瀘定橋的口上,大家操起家伙下車,直撲各自的取景點。有的全身披掛,五花大綁,長槍短炮;有的武器精良,一機一鏡足矣。取全景的,駐足河邊欄杆,一覽鐵索無遺;拍特色的,鑽爬並用,立足方寸,波濤翻滾於下,鐵索高懸於上。只有小周去走索橋,用攝像機記錄過橋的腳步。

這裡有漂流,幾只橡皮舟連在一排,載著身穿橘黃救生衣的游客,在洶湧的大渡河水裡起伏著衝向下游。

十三根鐵鏈泛著寒光,在行人的走動中微微晃動,俯視著被跨越的河水,俯視著漂流中興奮的游客。當年的槍聲與火光已經遙遠,為博出生路而經過的故事使得這裡吸引了我們,除了記錄下鐵索橋的光與影,瀘定只是匆匆的路過。

車子繼續開往康定,康定以前又稱打箭爐,那是傳統的藏漢交界處。謝老又對我們講起了一段傳說,那是關於諸葛亮用射箭劃分地盤的故事,據說這一箭就將康定成為了藏漢的交通、互市、商貿集散之處,而今的甘孜州首府。這首府位於峽谷間,並無多少平地,一條河水被城市束成窄窄的一線,憤怒地在落差很大的石砌河床裡洶湧。樓房高高的擁擠在山腳下,不多的老木房萎縮在樓腳下。藏民是這裡的主體,游客們的裝束自然地劃分出了差異。

六年前來過,爬上了“跑馬溜溜的山”,當時驚異那不大的山頂如何能將馬跑得溜溜,又在山頂那刻著歌詞的石碑前,與幾個德國人唱了一通關於張家大姐和王家大哥的韻事,最後遙望了一氣折多山,便掉頭往東去了海螺溝。今天在康定,也是路過,大家在停車的附近走走,拍了幾張後,車子隨即開始翻越折多山。隨著海拔的升高,景色開始蕭瑟起來,從喬木、灌木直到草甸,青灰色取代了綠色,不遠處的還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峰也第一次出現在我們的眼中。當然氣溫也降了下來,一身短打的我趕快套上了長衣長褲。到了折多山口,一下車立刻瑟瑟然,單薄的衣褲擋不住高海拔的寒氣,這裡是4298米。路邊有白塔、經幡,一塊大石上刻著“康巴第一關”。地上的一小片黃色吸引了我,走去一看,那裡開著片小小的黃花,細細的莖干,單薄的幾片花瓣,在山口的寒風中搖曳,可是依然用明亮的色彩改變了地貌。



(茶馬古道雕塑)



(遙望大渡河)



(大渡橋上鐵索寒)



(康定河水洶湧)



(康巴第一山口)


精選遊記: 康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