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湖的回億——秋瑾墓

作者: huankeyi2001

導讀關於西湖的回憶——秋瑾墓風景秀麗的西泠橋邊,矗立著巾幗英雄秋瑾漢白玉的雕像。那颯爽的英姿,凜然的浩氣,讓人難以忘懷。 站在秋瑾墓前,人們會想起一個世紀來我們國家的風雨與災難,我國人民的自強與奮鬥;想起1907年7月15日凌晨,那“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日子,紹興軒亭口悲壯的一幕;想起魯迅先生的小說《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位� ...

關於西湖的回憶——秋瑾墓風景秀麗的西泠橋邊,矗立著巾幗英雄秋瑾漢白玉的雕像。那颯爽的英姿,凜然的浩氣,讓人難以忘懷。

站在秋瑾墓前,人們會想起一個世紀來我們國家的風雨與災難,我國人民的自強與奮鬥;想起1907年7月15日凌晨,那“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日子,紹興軒亭口悲壯的一幕;想起魯迅先生的小說《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位為民族解放英勇奮鬥的女英雄,犧牲時,年僅三十。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是岳飛墓前的一幅對聯。

1907年3月17日,秋瑾和摯友徐自華來杭州,她們瞻仰了民族英雄岳飛的墓。在西泠橋畔,她對徐自華無限感慨地說:“如果我死後真能埋骨於此,那可是福份太大了。”秋瑾英勇就義後,1908年,徐自華等人根據秋瑾生前的願望,將秋瑾的遺骨移葬在西子湖畔的西泠橋西側。1913年孫中山先生到杭州時,曾親自蒞臨祭奠,並題贈“巾幗英雄”匾額。

我最初看到秋瑾的照片,是在1953年。那一年我讀初一,夏天,我們班級的少先隊在蘇堤邊搞夏令營活動,就住在跨虹橋東北面的西湖中心小學的教室裡。一天,我閑著無事,悠悠地蕩到小學的禮堂,猛抬頭,看見梁上掛著一張很大很大的照片,足有兩米高。一位年輕女子,穿著和服,手握匕首,兩眼炯炯有神,正朝我看呢。這是誰?為什麼照片掛在這裡?好容易,用我剛剛有點近視的眼睛,在相片邊上,找到“鑒湖女俠秋瑾”六個大字。可是,照片為什麼掛在那裡?卻搞不清楚。

一直到去年,看到一本小冊子,才搞懂了這個問題。原來這裡是紀念秋瑾的“鑒湖女俠祠”,辛亥革命後建立。抗日戰爭勝利後,“鑒湖女俠祠”移作小學校舍。所以,到50年代,還有這樣的照片保留著。

那時,秋瑾的墓在西湖中心小學的東邊,西泠橋的西側,即現在香格裡拉飯店南面的草坪處。記得墓有六角形的平台,上面有尖頂,有點像塔。墓的西南三四十米的湖邊,還有一座紀念亭,取“秋風秋雨愁煞人”之意,叫“風雨亭”。

祠堂﹑墓﹑紀念亭構成一個整體,營造了紀念秋瑾的濃郁氛圍。現在,西湖中心小學的房子已拆除,秋瑾的墓也遷到西泠橋南邊,只剩下“風雨亭”還孤獨地站在那裡。

“青山有幸埋忠骨”,可是,有時“忠骨”卻無緣長埋青山,最近,在孤山一個展覽館看到一個資料,感觸很深。現摘錄如下,可供我們反思。

秋墓十遷年時﹑地點一攬

始葬: 1907年7月15日,紹興府城臥龍山西北麓。

首遷: 1907年10月,遷往紹興常禧門外嚴家潭。

二遷: 1908年2月遷葬於杭州西泠橋西側。

三遷: 1908年12月1日,因御史常徵“告發”,被迫遷葬回紹興城外嚴家潭。

四遷: 1909年秋,遠遷湖南湘潭昭山,與王子芳(秋瑾丈夫)合葬。

五遷: 1912年夏,遷葬湖南長沙岳麓山。

六遷: 1913年秋,還葬杭州西湖西泠橋西側原葬處。

七遷: 1964年,遷葬杭州西湖雞籠山。

八遷: 1965年初,由杭州雞籠山遷回西泠橋原葬處,改為圓丘墓,墓表石刻馮玉祥題

聯:“丹心已結平權果;碧血常開革命花”。

九遷: 1966年文革動亂發生,墓被拆除,遺骸再葬於杭州雞籠山。

十遷: 1981年10月,還葬於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橋南堍。墓頂設漢白玉雕像。(即

今墓)

我沒有調查過,不知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遭遇秋瑾這樣的“待遇”,不過“入土為安”,“亡靈安息”,我想應該是全人類的共識。這是對故人起碼的尊重,更何況是名人。

滿清官員憎恨秋瑾,這還能理解。可到了1964年,一些“革命者”對秋瑾的墓那麼厭惡,實在令人費解。我想,現在的年輕人一定更難理解。記得,那一年,有些人提出:“不能再讓死人占據美麗的西湖。”於是就對這些“死人”采取了“革命行動”,把他們的墓遷到西湖的“邊陲”,冷清的,沒人知道的地方去了。連辛亥革命的功臣﹑革命烈士秋瑾﹑徐錫麟都難逃此劫。秋瑾的遺骨被“發配”到雞籠山。雞籠山在哪裡?杭州地圖上找不到,杭州本地人也不知道。不過,秋瑾還是有福分的,1981年10月,她終於回到了西泠橋邊。在這裡,我們祈禱,希望歷史不要重演。

徐錫麟是秋瑾的親密戰友,1907年安慶起義時壯烈犧牲,他的墓原來在孤山東南面,後來遷到龍井附近的南天竺,那裡有一座辛亥革命烈士陵園,由於比較偏僻,參觀的人不多。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