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山西好風光——山西行(2)

作者: 群星燦爛

導讀 (應縣木塔) (木塔二樓的佛像) 7月12日, 應縣木塔——大同雲崗石窟——大同九龍壁這天的行程可以說是整個旅程裡走的路途較遠的一天,因為太原在山西的中部,而大同則在山西的最北部。導游說有部分道路路況不是很好,加上沿途都有塞車的情況,所以讓大家要有心理准備。北方的夏天,天亮得較早,4點半左右,天已經蒙蒙亮了。因為在太原市內怕堵車,我們按照昨天 ...


(應縣木塔)



(木塔二樓的佛像)

7月12日,

應縣木塔——大同雲崗石窟——大同九龍壁這天的行程可以說是整個旅程裡走的路途較遠的一天,因為太原在山西的中部,而大同則在山西的最北部。導游說有部分道路路況不是很好,加上沿途都有塞車的情況,所以讓大家要有心理准備。北方的夏天,天亮得較早,4點半左右,天已經蒙蒙亮了。因為在太原市內怕堵車,我們按照昨天的安排,早7點就出發,但是,還是遭遇了小堵車。行程匆匆,對於太原市區的市容市貌就靠這些間隙粗略的了解一下:太原的街道和路邊的建築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在哪裡見過,但是一時間又想不起來。後來還是導游給了我們提示,原來,太原離北京不遠,在過去的年代,在城市建設中,一切以首都為藍本。所以我們看到的太原火車站,太原人民大會堂,廣場等過去的建築物的外型無一不是北京火車站、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等的縮影。另外,在城裡還看見一個比較特有的現像,就是,所有的銀行門口在沒有開門營業前就已經排滿了人。難道是太原人太有錢了?導游解釋到,不是說太原人收入太高,錢花不完,而是,因為太原普通工薪階層收入一般,近年由於物價上漲,大家為應對不時之需,都不敢胡亂花費,把錢都存進銀行。我們說一個家庭的財政開支也是一種經營,看來不論是經營什麼,晉商的經營理念滲透各個階層。在市內遭遇到小堵車,不過情況不是很糟。我們很快就出了城,前往今天的第一站應縣木塔。這裡要感謝攜程網對於它的介紹和推薦,贊譽它為中國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木結構塔,是世界古建築中的一件珍品。使大家對它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家一致要求在行程中增加這個景點。應縣木塔:我們往大同南行約70公裡就到達了應縣城內,應縣地形平坦,雖然只是一個縣城,但它的不比一個小城市差,街道寬敞,店鋪林立,大家正熱烈的討論著在我們視野中突兀出現一個高聳入雲的木塔,無需特別說明那一定就是聞名天下的“應縣木塔”。據資料介紹,應縣木塔即(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在山西應縣城佛宮寺內。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總高67.13米,底層直徑30米。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塔式建築。我們現在看到的佛宮寺是新修復的,原來的已經被毀,只有這座釋迦塔仍屹立不倒,俯視蒼穹向參觀者述說著它所走過的坎坷的風雨歷程。我們穿過仿古建築街市,走進寺內,只見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梁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尤其是它在建築上使用的鬥拱,交錯默契,數目為中國木建築之最,被稱為鬥拱之王。直到今天仍成為建築觀摩的範本。我們在參觀過程中見到不少建築系的學者在學習觀摩。塔內每層都有塑像,走進第一層,裡面供的是一尊釋迦佛坐像,端坐在蓮花寶座上,高達11米,端莊慈祥,體態豐腴,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但佛像身上那無法修復的的人為摧毀的痕跡,卻無言地向大家訴說著那個浩劫的年代留給他的痛苦。據說,文革期間,革命小將誓要將這尊佛像砸爛推倒,可是,用盡辦法也沒有將他推倒,只是把佛像的肚子砸開了2個窟窿,見裡面有不少經書文獻之類,革命小將就把這些“腐朽黑暗”的東西全部掏出來一把火燒毀了。也就是因為這樣,使後人沒有辦法知道這座木塔具體的建築年代,主持修建的人是誰?修建的目的及作用是什麼?只是推測:一說是當時大遼的蕭太後做了大遼的太後後,回鄉所建作為禮佛之用;一說是根據縣志推測:後晉之後,應縣作為長城要衝,成為宋遼兩軍經常兵戎相見之地,為更好的窺探軍情,同時在這個地區更好的宏揚佛法而修建……,不管怎樣,這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對大家的吸引力更強。塔內頭層內槽壁面還有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通過塔外偶爾透進來的自然光壁畫栩栩如生,仿佛要從畫中飛出,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通過狹窄陡峭的樓道,游人可以攀爬到塔的第二層,也許由於年代久遠,樓道的木版已經有些松動。第二層由於八面來光,可以看到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在這一層的外回廊可以俯瞰整個應縣的全貌,為了保護木塔,上面的塔樓已經不讓游人上去了,也許將來連塔也不讓人上了,這對保護木塔也是有必要的。據說近年來在整修樓上的塑像時,發現一批遼代寫經,刻經和木板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文物,在進一步研究遼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活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這裡我們還發現一個獨特的現像,那就是塔內居住有成千上百只燕子,它們在塔周圍飛舞盤旋,十分逍遙自在。這些燕子比我們以往看到的燕子個頭要大些,給人的感覺很健碩,當地人稱為胡燕。這些燕子不知道在這裡生活了多久,但它們已經與古塔已經融為一體,古塔是木建築,容易招惹蟻蟲侵害,而這些胡燕儼然成了古塔的保護者,古塔千年未受蟻蟲侵害胡燕功不可沒。而古塔也為胡燕遮風避雨,同時誘惑蟻蟲使其成為胡燕的食物。一切都是這麼順其自然,相輔相成。千百年來,只有這些胡燕對它不離不棄,也許也只有它們才知道它的故事。游覽完木塔,已經是中午,我們在旁邊的小飯店簡單用了午飯,也許是景區,菜的份量很小,味道我是說不上了,因為進口就是一個味道“鹹”,味蕾都麻木了。但是見它的涼皮和刀削面做的還是不錯的,我們提出加個青菜(有葉子的青菜),店家說出一大堆瓜類的品種來,我們說不是,店家說是,大家都不明白。後來,導游告訴我們,山西叫這些就是青菜,如果是我們說的那些青菜,他們叫葉菜。哦!用完午飯,還有些時間,我們還跑去看了應縣的古城牆。那裡離古塔不遠,古城牆已經不剩什麼了,就是一個黃土堆,孤零零的獨自在一片荒野中,但從遺跡來看不難看出當年它的輝煌,而今卻只剩下一片殘垣。


(應縣古城牆)

下午1點左右,我們就前往大同。 大同,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曾為北魏百年古都,遼金兩代陪都,明清兩朝重鎮。公元1227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大同並盛贊“大同是一座宏偉而美麗的城市”。但是,作為山西的一個重要產煤地,大同的經濟是上去了,但是代價卻很大,城市的污染也是可想而知的。城市空氣的粉塵度很高,對人的身體健康影響較大。

大同的雲崗石窟,地球人都知道,是到山西必要參觀的一個景點,它帶給我的震撼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在這裡我就不用太多的筆墨來向大家介紹它了。但它的遭遇還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那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啊!我們現在還能參觀的也就是到21窟,想當年,我第一次看到雲崗石窟的塑像是80年代發行的一套郵票,那時的畫面是何其壯觀。可是如今都逐漸湮沒了。因為歲月無情,大部分的石窟已經風化,昔日讓芸芸眾生膜拜的佛像如今已是斑斑皎皎,破損殘缺。連當時不可一世的拓拔圭帝王的全身站立塑像也不過剩半身供游人憑吊,還有那些敗家子勾結外人來偷盜後留下的殘缺,令人唏噓不已。


(雲崗石窟裡拓拔圭的塑像)

游覽完大同石窟,我們回到大同市區參觀“九龍壁”, 當然,它的規格和氣勢是無法和北京的九龍壁相比,畢竟北京的是帝王家的,但這座九龍壁,在我國現在最享盛名的三座九龍壁中,是建築年代最早、尺度最大、而又最富藝術魅力的一座。

1649年,大同總兵姜襄反清兵敗以後,在清軍瘋狂的“屠城”和“斬城”中,曾經顯赫一時、權傾雁同的代王府被付之一炬,化為一片礫之地,而王府彰的照壁——九龍壁卻免於劫難,有幸被保存下來,成為今天的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

這座九龍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的建築物,即代王府端禮門前的照壁。朱桂是朱元璋第十三子,生於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陰歷七月十八日(《大同縣志》)。代王妃為中山王徐達女,仁孝文皇後(朱棣後)之妹。雖然明王朝規定藩王不得干預地方政治,但由於上述特殊關系,同時又握有實力,所以實際上他是大同地區的小皇帝。大同九龍壁為坐南朝北的單面五彩琉璃照壁,長45.50米,高8米,厚2.09米。高出一般民房,顯得十分巍峨壯觀。較之北京北海九龍壁(長25.5米,高4.9米,厚1.42米)要高大將近三倍。此壁的建築結構,全部使用黃、綠、藍、紫、黑、白等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前建有一長34.9米,寬4.38米,深0.8米的倒影池,由石柱圍繞,中有一橋相貫,這在國內也不多見。據說,當年當陣陣微風吹過,滿池碧水蕩起層層漣漪,此時此刻,再看倒映於水中的九條巨龍,真像是翻騰於滄海碧空之間,更是氣勢磅礡,雄偉非凡。關於這個倒影池的修建,在大同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傳說:九龍壁建成後的一天,代王站在端禮門樓上,扶欄欣賞。忽然雷雨交加,有兩人霹靂飛向九龍壁,在龍壁前出現了一個大坑,在龍壁後不遠的金泊倉巷內霹出兩眼深泉。清冽的泉水中分別騰志一黃一黑兩條巨龍,昂首向龍壁前大坑中噴注清泉。遠看坑口,似有九龍飛舞嬉戲,妙不可言。代王遂令將水坑修成倒影池,將二泉修成二井,其水一甜一苦。從此倒影池便成為九龍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可惜,如今,我們見到的九龍壁由於城市建設,由原址整體搬移到這裡,倒影池雖然猶存,但池水枯竭,早已經沒有了當日的奇觀。

因為大同在中國古代曾是遼金的陪都,所以,在市內還能看到一些仿遼金的建築,九龍壁不遠處就是一條仿古一條街,我們在九龍壁不遠處還看到現存的鼓樓又叫更鼓樓。大同鼓樓為十字歇山頂三層樓閣建築,是大同市內現存唯一的一座古代高層樓閣其平面近似正方形。根據資料介紹:其面闊進深各三間,東西長 17.65 米,南北寬 14.55 米 , 高約 20 米 . 三層樓閣均為四面辟門 , 周置回廊 , 外設憑欄 . 底層的西北壁上建有僅能容一人上下的木制樓梯 , 二層西南角上建有通往三層的樓道。在三層樓上,原來置放著一面大鼓,現已不存。根據中國的傳統,朝陽初升,鐘聲飄蕩,夕照西下,鼓聲飛揚,這就是所謂“晨鐘暮鼓”,在古代常用它來作為報告時辰的工具。但在戰爭之中,它可作為軍情的報警信號。在我國封建帝王專制的時代,城市裡一般都設有鐘、鼓樓,而且多建置在城市的中心。這除了報時報警以外,還大有點綴市容的作用。 游覽完,我們在市內唐都大酒店住宿,酒店離大同鬧市區不遠,步行大概需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市區廣場,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大同的夜生活。我們的晚餐沒有用團餐,因為出來做了“功課”--對攜程網上介紹了大同幾家老字號飯店很感興趣,想嘗一下當地的口味。我們住的酒店離其中一家“老爺廟大飯店”較近,步行不過5分鐘。所以,大家決定就到那裡試試。飯店裝修古樸華麗潔淨,給大家的第一印像不錯。我們不知道飯店的菜的份量很大,我們一行13人按南方的份量點了13個菜。服務員很實在,誠懇的勸我們不要太多,說我們吃不完的。我們開始不相信,可是當一、兩個菜上來後,我們真的發現我們的肚量有限,連忙減菜。變成10個菜,但是,都最後還是吃不完。我們還嘗了蓨面、羊雜湯粉、烤姥姥等大同特色,感覺很有地方特色。價格才336元,沒有想到這麼便宜。


(古鼓樓)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