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東非大裂谷目睹非洲獅噬食野牛--肯尼亞行所見所聞

作者: 呂旅

導讀穿越東非大裂谷 目睹非洲獅噬食野牛——肯尼亞行所見所聞走進非洲不少人都知道有一部電影叫《走出非洲》,是80年代根據丹麥女作家凱倫·布麗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曾獲第58屆多項奧斯卡獎。電影中非洲草原的原始景像畫面美得讓人心動,而非洲雄獅噬食野牛的場面更是讓人心驚。這些年,去東非高原親臨這些場景,一直是我們一個未了的心願。2005年那年開通了廣州到內 ...

穿越東非大裂谷 目睹非洲獅噬食野牛——肯尼亞行所見所聞走進非洲不少人都知道有一部電影叫《走出非洲》,是80年代根據丹麥女作家凱倫·布麗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曾獲第58屆多項奧斯卡獎。電影中非洲草原的原始景像畫面美得讓人心動,而非洲雄獅噬食野牛的場面更是讓人心驚。這些年,去東非高原親臨這些場景,一直是我們一個未了的心願。2005年那年開通了廣州到內羅畢的航線,今年我們終於實現了“走進非洲”。一說起非洲,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一望無際的沙漠,炎熱干旱的氣候,牙齒和眼白特白的黑人和令人恐懼的愛艾滋病。其實,非洲有沙漠也有綠洲,有驕陽也有清涼,身材有型、線條突顯的漂亮黑姑娘隨處可見,種類豐富、不計其數的野生動物群,更是非洲的特有。我們乘坐的肯尼亞航班從廣州起飛,途中在迪拜停留兩小時,16個小時後抵達內羅畢。肯尼亞地處海拔1000多米的東非高原之上。東臨印度洋,地跨赤道,雖陽光直射而下,曬到身上都燙人,可是在樹陰下、房間裡並不覺得很熱,經常有陣陣涼風拂面而過,是典型的高原氣候。我們在肯尼亞住的幾個賓館都沒有安裝空調,清早起來還要穿件外衣。現在是旱季,雨季更涼快,據說有點像我國的昆明,四季如春,氣溫在十多度到二十八度之間。安波塞利國家公園到肯尼亞旅遊,主要是為了看野生動物和非洲荒野的自然景觀。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動物世界》就是在肯尼亞拍攝的,這次我們也要身臨其境,親身感受一下。我們去的第一個景點是安波塞利國家公園,從內羅畢向東南驅車約七個小時才能到。肯尼亞有大大小小近五十個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全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區最多,對野生動物保護得最好的國家。肯尼亞有好幾個面積達上千平方公裡的保護區。導遊安排我們六個團友乘一輛頂棚可掀起來的游覽車。車在原野的土路上顛簸,穿行於動物群中,欣賞著歡快奔跑的羚羊、身材矯健的斑馬、體型壯碩的野牛、邁著四方步的大像……。我們只許呆在汽在裡看,感覺就像被關在籠子裡,在供野生動物們欣賞。據說,以前曾發生有一個英國遊客下車“方便”時,被藏在草叢裡的獅子當獵物咬死吃掉了。我們的車子剛進入保護區範圍時,看到遠遠的一兩只斑馬、羚羊,團友們就興奮不已,趕緊拍照。走著走著,動物越來越多,成群的大像、野牛、角馬就在眼前不慌不忙地吃草、漫步,想起起初的興奮都自覺可笑。不知是誰開始清點野生動物的種類,誰一發現一個新品種就會大聲驚呼。斑馬、長頸鹿、大像、羚羊、犀牛、野牛、鹿、野驢、角馬、四不像、鷹、狒狒、獅子、河馬、駝鳥、野豬……,不斷有新發現。當很難再發現新品種時,有人提議,誰先發現新品種就給他獎勵。其實最難發現的目標,都是我們的肯尼亞司機奧鳥尼先生那雙銳利的眼睛找到的。在安波塞利,雖然也看到了一群獅子,但它們都懶洋洋地趴在灌木叢前的草地上,一點都沒有非洲獅王的威風。而在寬廣的原野上,成群的大像、野牛、斑馬、羚羊等,在安詳地覓食、嬉戲,沒有人打擾它們,就好像生活在一個和睦的大家庭裡,一副太平盛世的景像,真讓人羨慕。在保護區範圍裡還生活著一些土著部落,他們的生活方式仍極原始。我們特意參觀了一個馬塞人的小部落,他們住的是又矮又小、用樹枝糊上牛糞當牆的小屋,沒有窗戶,裡面又黑又窄小,進門要弓著腰側著身。男男女女都是用一塊顏色鮮艷的大花布圍在身上當衣服穿。大人、孩子多是瘦骨嶙峋,尤其是一大群小黑孩,個個又瘦小、又髒、臉上叮滿蒼蠅。他們喂養的牛、羊也都很瘦。他們雖然落後、原始、貧窮,但他們絕不獵殺野生動物。肯尼亞政府非常重視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原貌。保護區範圍內不准修建瀝青路,只有土路,車子一過塵土飛揚。我們這一趟下來,灰塵可是沒少吃,好在保護區沒被工業污染,吃點塵土也無大礙。安波塞利國家公園雖然是一片荒野,但安波塞利賓舘卻很漂亮。汽車順著土路轉過一片小樹林,一條漂亮的林蔭道突現眼前,兩邊全是鮮花,一直通到賓舘大堂。這裡所有的建築物都是按肯尼亞的民族風格建造的,客房是一座座蘑菇形的小屋,外形就像馬塞人的草屋。房間裡面很寬敞,兩張大床和所有家具、飾品等都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就像是就地取材,用木頭、樹杈做的,但洗手間的設備卻非常現代,床上用品也非常干淨、舒適。真想不到在這麼偏僻的荒野還有這麼高級的賓舘。安波塞利的南邊是位於坦桑尼亞境內的非洲第一高山——乞力馬扎羅山。山頂終年積雪,恰好從賓舘可看到其全貌。在赤道陽光直射下,山頂白色的雪冠銀光逼人,再現海明威筆下《乞力馬扎羅的雪》中的壯麗,不得不讓人感嘆造物主之神奇。馬塞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離開安波塞裡來到馬塞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在這裡,我們親眼目睹了電影《走出非洲》中獅子吃野牛的一幕。我們的汽車正在荒野裡尋找野生動物,司機的對講機裡突然傳出急促的通話聲,只見奧鳥尼立即加速向遠處的一個小樹林奔去,在一棵樹下,只見一只母獅正在撕咬一頭野牛背上的肉。這頭有小像那麼大的野牛,肚子以下整個屁股已經被吃光了,內髒也已被掏空。我們好幾輛車在傍圍觀,母獅也毫不在乎,一只小獅子也像我們一樣在旁邊看母獅子吃,它也不怕我們,可能早已看慣我們這些遊客了。據黑人司機說這麼大的野牛,一定是一大群獅子圍獵才咬死它的,這樣的場景一般人是無緣目睹的。馬塞馬拉國家公園最有名的景像就是動物大遷陡。上百萬動物大轉移,場面必定壯觀無比。可能是時機不對,可惜我們沒有看到大遷陡,倒是遭遇了一場大暴雨,這在旱季的草原上也是難得一遇的。在納庫魯湖鳥類保護區,我們看到了不計其數的火烈鳥,遠遠望去一片粉紅色。火烈鳥又名紅鸛,外形像鵝,體羽粉紅色,全保護區有二百多萬只,約占世界火烈鳥總數的三分之一。納庫魯湖水的鹼性成份養育了豐富的海藻和矽藻,為火烈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提供了其生存、繁衍的自然條件。湖邊茂密的金合歡樹林裡也有許多野生動物。我們在司機的指點下非常艱難地發現了一只趴在樹杈上睡覺的獵豹,其皮毛色與樹干的顏色非常接近,沒有經驗的人根本發現不了,獵豹一般白天睡覺晚上捕食。東非大裂谷肯尼亞除了動物,還有一個必看之處,就是東非大裂谷。一說到谷,就會想到峽谷,就是站在峽谷邊上可以看到對面,但看不到谷底。可是我們到了東非大裂谷邊上,才知道其實根本不定我們想像的裂谷,看上去倒像一個大盆地。東非大裂谷寬幾十公裡到一百多公裡,深幾百到上千米,長五千多公裡,谷底有許多湖泊和死火山。大裂谷形成於3000萬年前,現在仍在以每年2—4釐米的速度向兩翼擴張,也許終有一日非洲會被分成兩塊大陸。東非大裂谷是從太空上看地球才發現的,這到真應了我國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離開了地球才看得到地球臉上的這條長疤痕。我們在肯尼亞六天,幾乎每天都要在汽車上巔簸六、七個小時。肯尼亞沒有全封閉的高速公路,路中間有隔離帶的就算高速公路了。一般的公路都是雙向兩條車道。一靠近內羅畢,塞車就非常嚴重。這裡的卡車特別多,而且多是大噸位的,十六輪或二十輪以上的,大卡車車箱都是又高又大的貨櫃,基本上看不到廣州常見的六輪或十輪卡車。肯尼亞沒有收費站,不用交路橋費,但是它的汽油要一美元一升,據說汽油費裡已包含了養路費。以後如果中國實行了費改稅,油價肯定也不會低。肯尼亞原是英屬殖民地,1963年獨立,現任總統基巴基是獨立後的第三任總統。肯尼亞的文化受英國影響很深,我們在賓舘吃的都是西歺,廣州團友們都受不了,還好在內羅畢能吃上中歺。在一間由佛山來的夫妻開的中歺舘裡,我們吃到了地道的粵菜。遠在非洲遇上老廣,還能吃上粵菜,團友們好開心啊!以中國人現在的旅遊熱情和非洲誘人的異國風情,相信不用多久,在肯尼亞的旅遊景點碰到最多的將不再是歐美人,而是我們中國人了。



(一眼望不到邊的草原,數不清的非洲像,野牛和角馬)

(高雅漂亮的長頸鹿)



(悠閑自得)



(殘忍)



(愛)



(非洲孩子)


精選遊記: 馬賽馬拉國家公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