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昌故城,重新發現玄奘大師

作者: 望鄉(dina)

導讀1798年,拿破侖統帥法國軍隊進入埃及,為了鼓舞士氣,拿破侖手指著吉薩金字塔說,“士兵們,4000年的歷史和古埃及的法老在注視著你們,前進吧,去征服他們!”2007年,假若拿破侖來到高昌故城,假若他親身走過新疆、甘肅的雪山戈壁、大漠絕域,他一定會情不自禁地高呼,“士兵們,2000年的歷史和盛唐的玄奘大師在注視著你們,前進吧,去了解他們!” 他是一位體制外 ...

1798年,拿破侖統帥法國軍隊進入埃及,為了鼓舞士氣,拿破侖手指著吉薩金字塔說,“士兵們,4000年的歷史和古埃及的法老在注視著你們,前進吧,去征服他們!”2007年,假若拿破侖來到高昌故城,假若他親身走過新疆、甘肅的雪山戈壁、大漠絕域,他一定會情不自禁地高呼,“士兵們,2000年的歷史和盛唐的玄奘大師在注視著你們,前進吧,去了解他們!” 他是一位體制外的無所畏懼的盜火者 沒有冊封御弟 、 賜缽賜馬、賜號賜酒的殊榮,也沒有鑼鼓喧天、彩旗飛揚的盛大歡送儀式,更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意豪情。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即漢武帝的軍隊築成高昌故城後700年,27歲的玄奘為了探求佛法求取真經,“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違反了朝廷當時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規定,混在一伙四出逃荒的飢民之中離開長安,踏上西天取經之路。這之前,在貞觀元年(627年),玄奘曾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朝廷批准。這就是說,後來名揚天下的大師,當時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偷渡犯。沒有帝國的通關文書、沒有寺院的證明文件、也沒有任何權貴階層的支持與舉薦。唐僧曾被涼州朝廷地方官員下令捉拿、曾被玉門關外五個烽火台的守邊兵士張弓放箭險些射傷,常常是晝伏夜出,惶惶終日。只是在高昌國,一個今天看起來不過是大唐的小小邊陲屬國,一位地方軍閥麹文泰給予他足夠的理解和支持,成為他一路西行的重要轉折點。 在始於漢代的向西開放中,中華民族還沒有任何一位歷史人物敢與這位年輕的僧侶比肩而立。一個文弱的讀書人,僅僅憑著對一種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沒有任何國家、族群的資源支持,就敢於挑戰高山大漠間的荒涼冷寂、挑戰漫長的異國他鄉旅途中的種種險惡風波、挑戰現行秩序對這種挑戰的禁錮和扼殺。僅憑這一點,就足以使天下學子暗淡無光。 他是一位橫貫亞洲次大陸的史詩般英雄 佛說,九九歸真,他的劫難也許比八十一難還要多。“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八百裡流沙,4天4夜滴水未沾,難以忍受的干渴;恆河邊,強盜把他綁上祭壇;戈壁灘,徒弟白刃相向,禍起蕭牆;天山絕頂,雪崩冰裂,險像環生,隨行人凍死了十分之三四; 國君的逢迎、豪族的贊譽、美人、財富、權力的多重誘惑;。。。。。。他把這一切視為修行的一部分,甚至不得不以絕食的方式掙脫盛情挽留繼續西行。他的毅力、忍耐、堅持,已達至“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境界,這就是任何人不敢藐視的信仰的力量。 彈著豎琴到處吟唱的古希腊盲詩人荷馬,曾根據希腊神話中的海上冒險故事,記敘了傑出的英雄俄底修斯歷經十年海上漂泊、返回故鄉伊塔卡的歷程,一部史詩《奧德賽》因此被萬人稱頌。但是,切不可忘記,俄底修斯經歷的許多艱難困苦,畢竟是史前遙遠的神話傳說而無法考證 。而玄奘徒步十多萬裡,歷時十七年,經138個大小郡國的顛簸流離過程已為《大唐西域記》及後來史家的浩瀚文字所證實。“乘危遠邁,杖策孤征”----他和俄底修斯的最大不同在於,後者是為了回家而戰勝種種艱難;他是為了離家而以身犯險。而他離家的唯一目的,是為尋找一種更美好的精神家園。 英國歷史學家史密斯說,“我們無論怎麼樣誇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中世紀亞洲次大陸的歷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另一位西方學者這樣評價玄奘:“他不單單是一個偉大的旅行家,像馬可.波羅;他也不單單是一個偉大的神學家,像十二門徒之一的聖托馬斯;他倒像是特洛伊戰爭的勇士,像中世紀傳說中的一往無前的國王,他是一位史詩般的英雄,勇往直前。” 他是一位審時度勢的人文科學大師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說,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現代人認為是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歷經17年的努力,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曾經的體制外的自費訪問學者,此時深知只有依靠帝國強大的壟斷資源才可能完成取經後同樣艱難的譯經、傳道的宏大事業,他和如日中天的唐太宗達成了微妙的同盟。又經過19年的辛勞,玄奘和他的弟子利用皇帝征召的大批人力物力,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正如葛劍雄教授指出的,一個“非法移民、非法出境的個人行為”,促成了世界上兩大古代文明的第一次交流和融合,這是何等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印度學者這樣評價玄奘:“在中國以外沒有這麼偉大的翻譯家,在全人類文化史中,只能說玄奘是第一個偉大的翻譯家。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17年的游學和19年的譯經,使他獨步佛壇,成為印度佛學發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一時俊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他還是唯識宗,又稱為法相宗的實際創始人,此宗所傳唯識因明之學對後來的哲學、宗教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玄奘大師所撰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玄奘西行取經的曲折經歷成為後世中國文學的重要話題,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游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一位偉大歷史人物被傳統文化扭曲改寫 “烈火烹油,鮮花著錦”,曹雪芹用這種同質的事物極力鋪寫賈府一時之盛。如果將烈火浸入冰水,將鮮花打入冷宮。這就是玄奘大師代表的精神追求在後世的尷尬境地。 大師西行後600年,大旅行家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口述了一部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其重點部分是關於中國的敘述。從此打開了歐洲人的地理和心靈視野,掀起了一股東方熱、中國流,激發了此後幾個世紀的東方情結。許多人開始湧向東方,學習東方,以致歐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許多偉大航海家,揚帆遠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馬可 波羅的鼓舞和啟發。事實上,美洲大陸的發現純屬意外,因為游記的忠實讀者哥倫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國。 比馬可波羅成書更早的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在中國激起了什麼像點樣的波瀾或者浪花呢?除去佛學在國人中的普及之外,可能它後來唯一值得一提的成果就是-----絕大多數的中國老百姓通過那部通俗小說《西游記》,第一次知道玄奘的名字。《西游記》裡的唐僧(玄奘)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像呢?迂腐軟弱、不識世務、書生氣十足、慢性子、窩囊廢、遇事不分青紅皂白、不辨是非、小白臉。。。。。。 傳統文化對一種異己的精神力量的瘋狂解構已經達到完全難以理喻的地步。 被史官文化浸染過的中國歷史,已經將一種守土重遷、畏懼風險、畏懼現行秩序和權力、安於穩定和諧道德的理想框架強加給每個歷史人物。經過千年流變,這種一次過濾後的扭曲鏡像,又被史官文化的姻親兄弟市井文化進行更加荒唐的二次過濾。二次過濾後的唐僧已經完全找不到那個生氣勃勃、藐視權威、勇於探索、敏於餞行、有個性、有理想、有追求、有操守的個體形像,而可悲地淪落為一個在科舉文化和專制體制的重壓下唯唯諾諾、規行矩步的落魄書生的群體代言人。 文學和文學中的人物形像,歸根結底是反映歷史、反映文化、反映人類精神追求的,同時又給予該種文化滋潤的人群以巨大的鼓舞激勵作用。俄底修斯的精神,曾激勵了從荷馬時代到新經濟時代的所有歐洲人。具有與俄底修斯同質精神結構、比馬可波羅更加堅韌不拔的玄奘大師,被他的母國以一種近似戲虐的方式演繹了近千年。 這是誰之罪? 新疆行隨感錄系列之五


精選遊記: 吐魯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