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尋夢

作者: 無維

導讀烏鎮尋夢11月10日 作者:憶梅轉自:http://www.zxsyd.com/?uid-7643-action-viewspace-itemid-21854多年以來,一直對江南水鄉有著一種解不開的情結。無數次想像著在煙柳畫橋裡,在輕舟綠波的蕩漾中,踏著悠遠的時光去追尋我的江南水鄉之夢。 這次朋友的公司組團去浙江烏鎮、杭州和千島湖三日游,我總算得以了卻這個心願。 攜一身風塵,懷一腔向往,我踩著匆匆的步子,走進了這個浸染 ...

烏鎮尋夢11月10日

作者:憶梅轉自:http://www.zxsyd.com/?uid-7643-action-viewspace-itemid-21854多年以來,一直對江南水鄉有著一種解不開的情結。無數次想像著在煙柳畫橋裡,在輕舟綠波的蕩漾中,踏著悠遠的時光去追尋我的江南水鄉之夢。 這次朋友的公司組團去浙江烏鎮、杭州和千島湖三日游,我總算得以了卻這個心願。 攜一身風塵,懷一腔向往,我踩著匆匆的步子,走進了這個浸染著歲月煙雲的古老水鄉——烏鎮。一走進這個水鄉小鎮,它那古舊清雅、安詳幽靜的格調,就平息了我從都市帶來的喧囂和浮躁。在濃郁的水鄉氣息裡,我的心便漸漸沉靜下來,不覺放慢了腳步,壓低了聲音,生怕驚擾了它懷抱裡裹藏的幽深舊夢。烏鎮雖歷經兩千多年滄桑,卻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小鎮以河成街,依河築屋,居民將木樁或石柱打入河床,上面架上橫梁,再鋪上木板,這些枕河人家,屋在水上漂,水從屋下流。目之所及,皆是小橋流水,粉牆黛瓦,長長的石板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烏篷船,遠遠望去,仿佛一幅流動的水墨畫,樹影、船影、橋影晃動在綠波裡……那淡淡氤氳的水氣濡濕了眼簾,我的目光仿佛也沾染了水的印跡,醉成了濕漉漉的水墨色。

河是烏鎮的血脈。南北東西縱橫交錯,具體有多少條,我也不知道,整體感覺就是烏鎮是浮在水面上的,是烏鎮的河養育了這個千年古鎮。如果缺了這些河,古鎮定然缺少了一種溫潤,那一條條窄窄的河鑄就了烏鎮的靈秀。沿河的街衢雖沒有都市的富麗堂皇,卻更富有獨特的風情神韻,處處顯露出一種古樸幽深的文化意蘊。

橋是烏鎮的一大景觀。如果說河是烏鎮的血脈,那麼橋就是烏鎮的筋骨。據說舊時的烏鎮有一百多座橋,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百步一橋了。如今保存下來的橋仍有三十多座,大的、小的、平的、拱的,水泥構建的,石頭壘砌的,木板鋪就的,造型各異,或如彩虹飛架,或如臥龍臨波。當你坐在租來的烏篷船上沿河游覽,正被兩岸的風景觸動著心弦的時候,偶爾一抬頭,橋便撞進了你的眼睛,小船過不完的是一個個或圓或方,或高或低的橋洞。 自古以來,橋就是一種文化的積蘊。古往今來的橋梁設計者們總要把審美理想在橋的造型上體現出來,或雕刻精美的石獅,或建造藝術感極強的游廊。烏鎮的橋還有一個特色,許多橋上刻有橋聯,像翠波橋上刻著:“碧水半灣流野渡,翠波一曲抱祠堂。”這些橋已經從實用渡人轉化為一種藝術和人文精神,成為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心靈溝通的一種橋梁了。烏鎮的橋裝滿了滄桑的歷史,閱盡了千年的繁華,傾聽過河中千年流水低吟,漿櫓欸乃,是它們寫就了烏鎮沉甸甸的輝煌歷史,它們終於老了。古老的東西最容易讓人發思古之幽情,立於橋頭,看每一道石槽裡都留下歷史光陰的鑿痕,每一株石縫裡的衰草,亦如人老時的黃發,在風中簌簌的搖響……

在這樣一個深秋的黃昏,沒有斜陽,天氣陰沉,我隨著長長的旅行團隊,走在烏鎮千年的石板路上,若不是身邊人群雜亂,我定會感覺自己走回了幾百年前的明清時代。兩側均是保存完好的木質房屋,一間緊挨著一間,精雕細刻的門樓,無論是格局還是式樣,甚至連那殘敗的色澤,都透出一種幽遠的古意,讓人不覺沉浸在歷史的幽谷之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悠遠的畫面。閉了眼,那身著藍印花布衣的古典江南女子便從碼頭上來,穿過曲水橋遠遠地走來,細雨迷蒙中,撐一把油紙傘,美麗的笑靨幻化成一抹桃花……沿街衢林立著一間間裝飾古樸的店鋪和展館,古香古色的招牌,有藍印花布藝坊、公生酒糟坊、裱畫坊、江南百床館、江南木雕館、余榴梁古錢幣館、立志書院等等,一路參觀下來,真令人目不暇接。

我懷著虔敬的心情走進“茅盾紀念館”,感覺到的是一種厚重的文化氣息。重新修繕後的茅盾故居,清淨幽雅,分前後兩個園子。陳列大廳,一尊茅盾青銅像立於正中,前屋有茅盾少年讀書的家塾,茅盾幼年曾與幾個堂兄在此接受祖父沈思培的教育。後園是茅盾當年起居生活的屋子,園內還有茅盾當年親手植下的棕櫚樹和一叢天竹。茅盾的許多文學作品,如《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以及長篇巨著《子夜》,都是取材於烏鎮和附近的農村生活。從茅盾故居出來,東面就是茅盾當年讀書的小學,現已改為“立志書院”,裡面陳列著一百多幅茅盾的照片和實物,以及當代名家的書畫作品。 參觀“恆源泰染坊”也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像,若大的庭院中,上百匹各種花色的藍印花布掛在高高的竹竿上,漫天飄舞,仿如深藍的海洋波浪起伏。穿游其中,拽著布匹裹在身上,仿佛自己就是當年那個一身靛藍的印染女子。 最後從“修真觀”出來,我們租了幾條烏篷船沿河道出小鎮景區。在櫓聲欸乃裡,回望烏鎮,我想到了烏鎮一座橋上刻的橋聯:“寒樹煙中,盡烏戍六朝舊地;夕陽帆外,見吳興幾點遠山。”在即將離開這個積蘊了千年古文化的水鄉小鎮,心中忽然對它產生了一種濃的化不開的感情,腦海裡忽地蹦出不知哪位詩人的一句詩:“游人只合江南老”,當然詩中的“游人並非我等出來旅游之人,古時指的是離開故裡,一生宦游在外之人。 不過,若能有幸在這樣的江南水鄉終老一生,真是人生的一大福分。當滿頭蒼蒼白發時,夕陽下坐在那高高低低的小橋台階上,看行雲,看流水,回首前塵往事,想必心境悠然。在水霧蒙蒙的清晨踱進有名的“訪盧館”茶樓,品一杯當地的“杭白菊”,看杯中菊瓣輕輕舒展,淺淺地啜飲一口,茶色宛若黃玉,菊香撲鼻。一邊輕啜,一邊欣賞著窗外河面上升起的裊裊霧氣。老來若能得此佳境,應是夢裡無求了。

不覺間,船已靠岸。我踏上碼頭的青石台階,將最後一縷依戀的目光投向烏鎮水上人家,暮色裡遠望去,樹的影,橋的影,舊宅的影,都隱沒在水裡,水波輕漾著……

我不禁在心中默念:烏鎮——我一定會舊地重游的。


精選遊記: 烏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