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高僧與浙西天池(三)

作者: bugis

導讀性空崇惠禪師(具胝禪師) 《昌化縣志》(民國13年版):“千頃山,唐具胝禪師嘗於絕頂 ,結茅以居 。嗣是希運 、楚南 、文喜諸祖 , 俱住持此山……。 《龍塘山志》:“龍興寺在普濟寺東千頃山上 ,唐具胝禪師習靜(修養寧靜之性)於此……”。 《高僧傳》:“釋(和尚)崇惠……初於昌化千頃最峰頂結茅為廟 ,專著《佛頂咒》(佛書名)數稔(年)……” 。 [說 ...

性空崇惠禪師(具胝禪師)

《昌化縣志》(民國13年版):“千頃山,唐具胝禪師嘗於絕頂 ,結茅以居 。嗣是希運 、楚南 、文喜諸祖 , 俱住持此山……。

《龍塘山志》:“龍興寺在普濟寺東千頃山上 ,唐具胝禪師習靜(修養寧靜之性)於此……”。

《高僧傳》:“釋(和尚)崇惠……初於昌化千頃最峰頂結茅為廟 ,專著《佛頂咒》(佛書名)數稔(年)……” 。

[說明]

佛教自東漢起 ,從印度通過絲綢之路開始傳入我國。魏晉間開始傳播各地,到南北朝時已有了很大的發展,而隋唐則是它的鼎盛時期。集中表現在唐朝所出現的三次崇佛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武則天在位時期(690—705年)。她將當時禪宗的北派首領神秀請進國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奉為國師。武則天親自向他行跪拜禮。致使當時的佛教勢力盛極一時。第二個崇佛高潮是唐肅宗、唐代宗相繼在位時期(756—779年)。肅宗夢想菩薩為朝廷平息安史之亂,就請僧人不空帶領百余和尚住進宮中,日夜念經為朝廷祈福,當時郭子儀等經過力戰,收復長安的戰功,肅宗卻歸功於不空等這些和尚 。代宗同樣寵信不空 ,凡戰事取勝,認為統統都是僧人誦經之功。這時不空乘機恃勢在各地掠奪錢財。他在五台山造的金閣寺,鑄銅為瓦,瓦上塗金,還被封為公爵,食邑三千戶,死後追為司空。第三次崇佛高潮是唐懿宗在位時期(860—874年) ,他主要大搞迎佛骨活動(佛骨:相傳是釋迦牟尼的一塊手指骨),他興師動眾,要把存放於300裡外法門寺的佛骨迎進都城長安。

與此同時,道教勢力亦盛,原因有三:一是一批道教信徒在唐高祖、唐太宗平定天下過程中給予過支持 ,從而博得了開國皇帝的好感,皇帝又反過來支持道教的發展 。二是道教宣揚的“清淨無為” 、“與世無爭”之說與佛教的“因果報應”,儒學的忠孝是融合的。而且道教宣揚通過修煉,今世就可“羽化成仙” ,比佛教宣揚的通過修行來世可以進入“極樂世界”要現實些 ,便於皇上的接受。而且道教搞“煉丹” 、“長生術”,這非常迎合統治者追求長命富貴的欲望。第三 ,道教信徒有意把春秋末期的李耳追奉為“太上老君” ,把他推上道教教主的高位。於是,道教教主李耳就名正言順地成了“李家王朝”的老祖宗了 。從此,道教仗皇族之勢而發展 , 皇族以扶道教發展為已任 。唐太宗曾宣稱:“李耳是我的祖宗,太上老君的名位應在釋迦牟尼之上, 男女道士的地位應在僧尼之上”。唐睿宗將兩個女兒西寧公主、 昌隆公主出家入道 ,並耗巨資建成兩幢華麗的道觀(道觀:道教的廟)讓女兒居住。唐玄宗則追封李耳為“玄元皇帝”等 。於是,道教名聲鵲起 ,勢力大盛。上層道士發展成一支腐朽的統治勢力。道士張果謊稱自己已活了幾千歲做過唐堯的大官 。唐睿宗信以為真,竟用轎子抬其入宮 ,厚加封賞,還把自己的年輕公主嫁給這個老年道士。

佛、道兩教在唐朝總的政策是並行不悖 ,共同發展。然而也有一些皇帝或崇佛抑道,或崇道抑佛。隨著這種政策上的變化而導致兩方勢力出現強弱的變化 。而變化的結果始終是相互排擠,磨擦不止,甚至企圖通過鬥佛力、道法的勝負來壓倒對方。

在千頃山巔“結茅為廟”的具胝禪師上長安以佛力挫敗道法的故事就發生在唐代宗崇佛抑道的時期內。

[傳略]

崇惠禪師(具胝禪師) ,昌化龍塘山麓沙干村章氏子 ,孩童時即開始學佛。起初 ,去千頃山頂“結茅為廟”在此修養寧靜之性,研讀《佛頂咒》 ,又去海寧硤石東山結草房誦經坐禪年余。再去於潛廣覺寺拜師。最後去杭州徑山寺(在余杭長樂鎮與臨安接壤處 )拜昆山名僧法欽禪師為師 ,在這裡潛心學經,苦練佛法,對《佛頂》、《具胝》 、《觀音》等佛書的研讀根底頗深。於是,法欽禪師為之落法,授衣,並示法名“崇惠”。

唐代宗大歷3年(768年),國都長安太清宮的道教名士史華極力向皇帝奏本獲准 ,誓與釋宗(佛教)當代名流爭鬥佛力與道法之勝負 。 於東明觀(道教廟宇)壇前架刀成梯 ,史華放輕兩足,躡登而上,如走坦途,是時 ,在場眾多觀看的佛門弟子或相互顧視 ,或示意推諉 ,少數甚至偷偷溜走 ,無人敢前去與之相比。消息傳至杭州,法欽禪師深感不安 ,要崇惠前往長安鬥敗道教,為佛界挽回聲譽。崇惠應允並與法欽一同前往 。先拜見代宗的宦官魚朝思,請他奏請朝廷與道徒角鬥。第二天獲准就在章敬寺庭前樹起高梯比史華之刀梯還高百尺,橫架利刀,閃閃發光 ,如冰似雪。這時,朝廷公貴,城市居民比肩擦足而視 。只見崇惠光足赤手,直登絕頂,又順梯而下 ,如猴耍樹。隨後,崇惠又腳蹈烈火,手探油湯 ,曾無難色 ,餐鐵片如吞米湯 ,嚼鐵絲猶咬糖塊 。這時,在場的史華與道眾見此情景,既慚愧又懼怕。只得掩袂而逃,這時 ,觀眾對道徒的嘲笑與責罵之聲轟然若雷,崇惠獲勝,代宗欣喜不已 ,遂令朝官鞏庭玉對崇惠鼓勵再三,又為崇惠具戒,賜紫袈裟,並詔令暫住皇家寺院安國寺 。賜號“性空大禪師”,又號“護國三藏”。

何謂“藏” ?佛教界稱佛教經典為藏 。何謂“三藏” ?佛教經書稱為“經藏”,佛教戒律稱為“律藏” ,專門討論佛教教義的著稱叫做“論藏”。“經藏”、“律藏” 、“論藏”三者合在一起就稱為“ 三藏 ” 。通曉“三藏 ”的和尚稱為 “三藏法

師”。而夠“三藏法師”資格是很少的 ,只有去西天取經的玄奘因通曉“三藏” ,而被人們尊稱為“唐三藏”。唐代宗賜崇惠禪師以“護國三藏”之號,把他同唐玄奘列於同等地位,這是賜給崇惠禪師的最高榮譽,當然,這給崇惠禪師當年曾“結茅為廟”的千頃山也帶來了一份榮譽。

唐代宗聽說崇惠禪師是杭州徑山寺法欽禪師的高足,倍加鄭重 ,立即親自接見法欽 ,賜號“國一”。並詔令杭州府在徑山敕建大禪院,賜名“徑山禪院”。徑山由此開始大興。

又年余,崇惠師徒南歸,帝命崇惠在故居(龍塘山麓沙干村)興建梵剎,親書“唐山禪寺”匾額 ,直至南宋才改名為鷲峰寺。

[傳聞]

崇惠禪師自幼刻苦鑽研佛經,又勤練武術氣功。唐代宗永泰年間,一日,忽於沙干村前溪旁的土墩上乘雲騰空而去 ,憩居於於潛廣覺寺 ,後又移居他寺。成名後,後人就稱騰雲而起的土墩為“起雲墩”,將他落腳的“廣覺寺”改名為“落雲寺”。

崇惠禪師稟告師傅決意要去長安與道教比法時 ,法欽問 :“你有多大法力敢與力士比試?” 崇惠說 :“ 我誦《佛頂》、《具胝》、《觀音》咒 ,法力無比” 。師傅指寺後一方屏列懸崖,命崇惠現試,崇惠當即運動幾下手腳,擺出一副使勁推搡的架勢,然後屏聲息氣,怒目圓睜,又轟雷般地大哼一聲,雙手猛力往前一推,呼呼生風,只見眼前的懸崖應聲塌下一半,塵煙四起。博得在場僧眾的一致喝彩,從此,法欽才知崇惠確有一手絕技,崇惠鬥法獲勝南歸時,代宗下詔:凡沿途各大小官府必須厚禮招待,大小官員一律迎送,並不得隨意進見,以免勞累師徒。

[試說]

崇惠在皈依佛門之初 ,曾在千頃山“結茅為廟”,作為學習佛經,坐禪修行之處,這是繼寶掌禪師之後進入千頃山的第二位高僧。他猶如和煦春風吹醒了寶掌禪師當年埋於千頃山泥土中的佛教種子。開始萌芽、出土。雖然崇惠禪師當年的“茅廟”既陋且小,然而這“茅廟”卻是千頃山的一株才破土露面的佛教“幼苗”。

崇惠禪師在長安比法獲勝。從此 ,他與法欽禪師一同譽滿神州 。“徑山禪寺”和“唐山禪寺”由此大盛 。徑山寺到了南宋更是盛況空前 。寺中殿宇樓閣的楹聯有三千副 ,寺僧達三千余

人,有“天下第一釋寺”之譽。蘇東坡曾三上徑山拜佛,與寺僧交往甚密,曾在詩中描繪徑山寺說:“飛樓湧殿壓山破,晨鐘暮鼓驚龍眠”。(那麼多大大小小的寺廟殿宇簡直把山要壓破了,整天的鐘鼓之聲把睡熟的龍都驚醒了) 。 當年徑山寺建築之宏偉,香火之興盛,由此可略見一斑。

隨著崇惠禪師與日俱增的聲譽,作為他早期“結茅為廟”的千頃山,其名聲必然隨之外傳。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