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歷史在這裡凝固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山海關:歷史在這裡凝固多次進京,多次去南方,多次經過人造的咽喉——山海關,就多次產生不同的感想。於是,就有東西如梗在喉地想要吐出來。一次帶車進京辦事,歸來時決定在山海關住上一夜玩上一天,為的是好好看一看它,把自己要說的東西整理一下寫出來。古城下是一座不大的小城,狹窄的小街,老舊的房子,雖不是原汁原味的古建築,但卻帶著些許塞上蒼涼。� ...

山海關:歷史在這裡凝固多次進京,多次去南方,多次經過人造的咽喉——山海關,就多次產生不同的感想。於是,就有東西如梗在喉地想要吐出來。一次帶車進京辦事,歸來時決定在山海關住上一夜玩上一天,為的是好好看一看它,把自己要說的東西整理一下寫出來。古城下是一座不大的小城,狹窄的小街,老舊的房子,雖不是原汁原味的古建築,但卻帶著些許塞上蒼涼。當夜幕降臨,那頻繁響起的火車鳴笛聲撕破繁星點點的夜空,知道金戈鐵馬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在一處擁擠的市場上,買了一大兜活蹦亂跳的螃蟹,花上幾元錢在一個飯店裡煮熟,就著幾樣小菜喝上一壺酒,渾身就熱了起來,跟著大腦也開始發熱。隨著酒勁的散發,一股不可名狀的懷古幽情便湧上心頭。走出飯店,一陣秋風吹來,望著北面那黑黝黝的群山,便想起古代那些守邊的將士們,如果他們的靈魂尚在,定會感嘆世事的變遷,也一定會驚訝,傳承兩千多年的堅固城牆,怎麼就一下子就失去了防衛功能,成了中國的一張精神名片了呢?第二天早早起來,吃了一口簡單的早飯,便與同伴來到天下第一關下。“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是明代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書,筆力猷勁,與關城相得益彰。可是,它卻讓我想起了,就在這匾額掛上一百多年後,皇太極的鐵蹄到底還是踏破了長城,自此後,長城就失去了可以固守的屏障地位。到了清朝皇帝穩坐紫禁城時,就不再把長城做為堅固的防線來防守了。這原因一個是當時的帝國邊境遠在大漠以北,另一個就是火炮的大規模應用,炸藥的威力遠比磚石厲害得多。再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清朝前期的強大,已經沒有了邊疆不斷的烽火——由此看來,國家的強盛遠比長城本身堅固得多。順著樓梯登上城樓,手摸堞口的青磚,知道這是今天的人們新修上去的。向北望去,寬敞的城道蜿蜒伸向遠方的高山,恍然間眼前似乎出現了古代守城將士們在敵軍兵臨城下時忙碌奔跑的身影。向東面的關外望去,不遠處是一處高地,古稱“歡喜嶺”。據說,這是明朝駐守遼東的士兵所命名的。那時,不少來自中國南方的將士們被派到關外抗擊清軍,九死一生後返鄉,望到山海關時歡樂得淚水長流,因此,在歡喜嶺下又有一條“流淚溝”。歡喜嶺上還有一處古城遺址,那就是拱衛關城的威遠城。回首望向第一關那高大的城樓,它本名叫鎮遠樓。於是讓我想起,從古至今,有多少邊關城堡被命名為定邊、靖邊、清遠、寧遠、寧安、鎮遠、綏遠、威遠……恐怕一時難以數清。一國之君盼望著邊疆永遠安寧這無可厚非,但是,所有的好名字都不一定遂人所願,在國家落後、統治集團腐敗、君主昏庸的時期,憑借吉利名字只能起到心理上的安慰,想得到天佑的想法注定都是幼稚可笑的。據史書記載,山海關遠比長城西邊盡頭的嘉峪關年輕得多,它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概是冥冥之中,朱元璋早就預料到將來他的王朝要葬送在關外的女真人手裡,所以,當他在南京建國不久,就命大將軍徐達在這山海關隘處把山海衛與長城相連,並一直修到海裡,增建了高大厚實的城牆城門。後來又經成化、嘉靖、萬歷、天啟、崇禎五朝修築,耗用了大量的資金,調動了數以萬計的軍民,前後用了263年的時間,幾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全部過程,才建成了占地約230萬公頃,具有七城連環、萬裡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體系。不過,山海關的存在因為時間久遠,早已成為中國人心目中地分南北的重要關隘。每次在炎夏季節從南方歸來出關,我就有一種氣候突然變涼的感覺,而且幾乎所有的旅客都有這種感覺,這難道是心理的作用嗎?曾經讀過幾本清初因文字獄被流放到東北的文人們寫的詩文集,他們的感受更加強烈,過了山海關簡直就是絕域了。也曾記得清初滿族入關,東北大片土地閑置起來,長白山區封禁,造成千裡無人區的局面。到了近代,關內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於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就成了闖關東人的樂園。2000萬浩浩蕩蕩的闖關東人,大部分都是通過天下第一關湧入東北的。可以想見的是,當時扶老攜幼的人流或沿路乞討、或懷揣干糧,一路風餐露宿,千裡不絕的壯觀場面。這是人生的本能,再雄偉的關城也擋不住人們求生的腳步。我慢慢地向南走到靖邊樓上,也慢慢地仔細看那城牆上下內外。據史料記載,在明代,緊挨山海關的前後左右共建有四座城,叫做東羅城、南羅城、西羅城、北羅城。這些城互相依存,形成拱衛第一關的堅固堡壘,可謂是固若金湯……於是我想,如果把中國的古代城牆作為一種學問研究的話,中國的城牆文化完全可以寫成一部規模不小的書。說到中國的城牆文化,恐怕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與之相比。其歷史之悠久(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出現雛形)可謂首屈一指,其規模和成就(萬裡長城)更是登峰造極。但是稍做研究可知,城牆的產生和發展應該與人類的自我保護意識有關。最初,人類是為了防止野獸的傷害,把聚居地圍起來。後來,為了爭奪財富,人類開始互相殘殺,城牆的主要作用就是防人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是中國城牆文化發展的最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期間出現在中國大地上的城牆之多沒有人能數得清楚。經現代人發掘,僅開封—處,就建有上、中、下三層不同時期的古城遺址,真讓人嘆為觀止!封建社會的皇帝和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僚們,為了保護他們的生命和搜刮來的民脂民膏,拼命地修築大大小小的城牆。都城、府城、州城、縣城、關城不計其數,為此不知用去了多少人力物力。護城河、吊橋、城門、城樓、馬面、甕城、馬道、角樓、箭樓、女兒牆、藏兵洞……因城出現的專有名詞舉不勝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占領南京時,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口號,他把“高築牆”放在首位,是充分知道城牆對於一個王朝的重要性的。於是,在有明一代,把包括長城在內的城牆修得空前絕後,一點也不比秦始皇遜色。有的文人還用“固若金湯”、“金城湯池”來形容它們。不過細心研究這些城池的形狀,大體跟烏龜和寄居蟹倒是有些相似,沒有—個是“固若金湯”的,呈現的都是一種等著挨打的樣子,並且都被一一地攻破過。現今在中國大地上,除了萬裡長城和幾個被保護起來的古城外,其他清以前留下來的各府州縣的古城全都沒了蹤影。如今,殘存在世上的古老城牆再也起不到“金城湯池”的作用了。可遺憾的是,幾千年的城牆文化卻在中國人頭腦中生根。其外在的表現形式就是政府衙門、機關單位高牆深院、戒備森嚴。中央各機關自不必說了,就是地方上省、市各級衙門,那大樓一個比一個修得雄偉,那院落一個比一個深幽,那門衛和保安更是睜大了眼睛像看賊一樣盯著出入大門的人,對外來人員查得細得不能再細,好像有人要投放炸彈似的。與中國的情況不同的是,有位中國學者去法國某市,看到那裡的市政府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四層小樓,如果沒有歐盟旗幟和法國國旗,簡直就和居民樓毫無二致。更奇的是樓前既沒有任何圍牆,更沒有警衛和保安,老百姓可以隨便出入。如果你不是當地居民,恰好內急,你可以從容進去方便方便,絕對不會有任何人攔你問你。至於門衛呀登記呀,在那裡是不可想像的事情;相反,如果有人問你的話,頂多是“請問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其實真的有壞人的話,豈是圍牆和大樓、門衛、保安能擋得住的?君不見,美國航空安檢是相當嚴格的,可恐怖分子仍能劫持飛機撞向經濟中心雙子樓和軍事中心五角大樓。記得康熙皇帝在山海關有詩雲:“萬裡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他雖然是在嘲笑明朝失國,但也說出了一個極其發人深省的道理,那就是:一個王朝的政權,不是靠堅固的城牆就能保得住的!下了第一關又開車到了老龍頭景區,這是萬裡長城最東端了。如果把長城比做一條長龍的話,那麼伸進海裡的這部分就是龍頭了,所以,人們稱它為“老龍頭”。站在老龍頭上向西面的海灘望去,有一座半建在海面半建在海灘上的廟宇非常顯眼,那就是海神廟了。此廟是明初所建,供奉的是海神和天後娘娘。配供的還有巡海夜叉、千裡眼、順風耳、雷公電母等諸路神仙。據說這些神靈可以保佑出海人平安歸來,更能保佑山海關的一方平安。可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海神廟也在劫難逃,幾乎全被焚毀。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1988年重建的了。如此看來,人修的城牆無法保住一個將死的政權,虛幻的神仙如何能敵過船堅炮利的侵略者。轉過身來向東南方向的海裡看去,有一處黑色礁石聳立在海中,人們說那就是孟姜女墳。孟姜女,一個古老而悲愴的名字,據說是她哭倒了八百裡長城,我想,那淚水一定很多,一定彙入了咆哮的大海,否則的話,大海為什麼會時時掀起波瀾。回到現實中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幾乎每個王朝都修補過長城,那麼獨守家中的妻子何止千萬?死在長城腳下的青壯男子不計其數,那麼產生的孟姜女又何止千萬?那冰冷的城牆上的石頭和青磚,它灑滿了多少範喜良的血汗和多少孟姜女的淚水!驅車來到關外十多裡遠的姜女廟,小小的廟門面向大海,廟門左右楹聯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可以看得出在文人們的文字游戲裡,也帶有幾許悲涼和無奈。進入廟門是一個不大的神位,供奉的是孟姜女泥像。兩側對聯是:“秦皇安在哉,萬裡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語雖直白,但話裡話外讓人覺出統治者與老百姓之間總有一道永遠抹不掉的怨痕。廟後有一塊巨石,上面寫著“望夫石”三個大字,石下還有幾個小坑,傳說這是孟姜女在這裡久久站立望夫而留下的足跡。旁邊的一塊石頭上還有清乾隆寫的一首七言律詩,前四句是:“凄風枯樹吼斜陽,尚作悲聲吊乃郎。千古無心誇節義,一身有死為綱常。”看來封建統治者到底還是封建統治者,面對如此凄慘的女性,他竟然還有心思在這裡宣揚“忠孝節義”的倫禮綱常來為他的統治服務。於是,它讓我想到了整個萬裡長城,完全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的凝固史。如果把長城作為無形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傳統思想體系的話,那麼,歷代統治者都想方設法在維護它,對它修修補補,讓它更臻完善,更適用於它所處的時代。基於是這種認識,後來我在游八達嶺時,寫下了《八達嶺上詠長城》這首七言律詩:城連巨堡鎖群山,橫貫中華似鐵盤。秦漢烽煙唐宋月,將軍鐵馬帝王鞭。閨中慘淡孤衾冷,塞上蒼涼野骨寒。代代頻修垂遠古,今人誰辨舊時磚?(注:這裡的“磚”諧音為“專”,是封專治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殘余的“專”。這裡是問,歷史傳到今天,在我們的社會制度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中,還有哪些封建殘余存在呢?)(站在山海關下我思緒萬千)



(站在山海關下我思緒萬千)



(老龍頭景區天開海岳碑和澄海樓)



(伸入海中的老龍頭)



(孟姜女廟中的孟姜女像)



(孟姜女廟後的望夫石)


精選遊記: 秦皇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