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自助10日之1-昆明、石林、大疊水瀑布、大理

作者: gwtw-wt

導讀2008年春節,在鋪天蓋地的南方遭遇罕見雪災的新聞聲中,在各大旅行社紛紛取消了雲貴方向的旅行團時,在天天研究天氣預報並對老公進行了多日的說服教育並擺事實、講道理使他相信不會困在雲南不能返京後,我們帶著一顆有些忐忑的心飛往雲南,開始了滇西北一線的探索之旅。雖然最終因為大雪的阻隔沒能到達我向往的梅裡雪山,不過旅程充滿了陽光、美景和歡樂。回到� ...

2008年春節,在鋪天蓋地的南方遭遇罕見雪災的新聞聲中,在各大旅行社紛紛取消了雲貴方向的旅行團時,在天天研究天氣預報並對老公進行了多日的說服教育並擺事實、講道理使他相信不會困在雲南不能返京後,我們帶著一顆有些忐忑的心飛往雲南,開始了滇西北一線的探索之旅。雖然最終因為大雪的阻隔沒能到達我向往的梅裡雪山,不過旅程充滿了陽光、美景和歡樂。回到北京後,問老公覺得哪裡最美,他想了很久之後說旅途中我的笑臉最美,因為這句話,這次旅行堪稱完美 ^-^ 第一站:昆明到達昆明的這天是個陰天, 陽光只能從雲層的縫隙中透出,不過相比北京的寒冷,這裡還是很暖和的,氣溫在15度左右。因為久仰滇池的大名,放下行囊我們直奔西山。時值春節期間,西山上山的路上像北京廟會一樣熱鬧,各種當地的小吃雲集,我們一邊走一邊吃得不亦樂乎,除了各種涼粉要數土豆制品最多,還有各種各樣的泡菜,不過大多數小吃的味道都以辣為主,這讓我頗不滿意。從西山腳下乘纜車可直達山頂,纜車途中景色尚可(這是雲南之行中第一次乘坐纜車,之後的旅程中幾乎逢山就要乘纜車,而且纜車途中的景色一處比一處美,登頂後的景色也一處比一處卓絕),到達山頂後地勢高險、視野廣闊,八百裡滇池確實很壯觀,向最狹長的方向看,水天相接,渾然一色,只可惜滇池的水質遭到了嚴重污染,水色發黃且混濁,實在可惜。滇池對岸是昆明新城未來發展的地方,可以想見如果規劃不好對滇池的污染和景觀的破壞可能更大。之後的旅程中,當我無數次的看到和感受到東巴族和藏族等民族對自然的由衷崇拜和發自內心的保護自然的願望後,我才知道,那些地方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是被這些熱愛它的人民當作神供奉在心中,並用全部的力量保持它的美麗和原貌,並順從自然的意願改變它。相比之後的地方,昆明為自然做得太不夠了!從山頂向下,沿著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棧道一路下行,沿途欣賞了龍門精湛的石刻藝術。繼續一路向下,有包括靈官殿、老君殿等共九層十一座木結構建築盤旋在陡峭的山崖上。建築皆為道教風格,除了均為木結構外,其它也沒有什麼值得駐足的,下山的路走得很快,不久就出了山門。離開西山我們選擇前往大觀樓公園,大觀樓出名在於它的天下第一長聯(原文用繁體字書寫,無標點符號),這副長聯多至一百八十字,氣勢宏大。全聯如下: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芒芒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苯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除了看長聯之外,大觀樓之上是遠觀西山睡美人的好地點,運遠望去,西山還真像一仰臥的美女,比在近處看西山要好看得多。此時的昆明柳樹綠意已濃,給景色增加了幾分秀美。走出公園天氣突然轉晴,大片的雲彩漸漸散開,天空露出了原本的顏色,這才是我想像中的雲南的白雲藍天。氣溫也隨著太陽的照射迅速回升,果然是立體氣候,說變就變。

第二站:石林 今天一大早我們就出發前往石林,火車車程約3個小時,到達石林時已近中午。可能是夜裡下了雨,石林的路面濕漉漉的,草木的顏色都很清新。在石林大門口的介紹上,有下面這段話:“石林,在石林縣境,離昆明89公裡,分布面積為400平方公裡,平均海拔1750米,為世界上單體最高的喀斯特岩地質奇觀,是雲南獨具魅力的風景名勝區。據科學鑒定,這裡在二億七千萬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逐漸形成石灰岩沉積區。經過地殼的運動,海底上升形成大陸。後經大自然長期的雨蝕和風化,約在二百萬年前即形成這千百萬座拔地而起的石峰、石柱、石筍、石芽,遠望猶如一片莽莽森林,故得名“石林”。”石林分大石林和小石林,我們先進入大石林參觀。行不多遠就看到了在電影中出現過的石林標志性的建築之一,在“石林”兩個字的旁邊,有很多名人的題字,此處景致我覺得一點都不美,不過因為很著名,所以在這裡留下了很多照片。大石林的景致多以壯觀見長,其中“刀山、火海”二景我覺得確實名副其實,讓人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在峰回路轉的石縫中行走,一抬眼忽然發現了一只小像,給枯燥的行走平添了一份樂趣。在石林中,只有在“望峰亭”上我才切實感受到了石頭成林的奇觀,還是頗為壯觀的。相比於大石林爬上爬下的行走,小石林的路非常好走,而且小石林的景色以秀美見長,觀之讓人覺得賞心悅目。北京此時還是寒冬,這裡卻已綠草成茵。小石林中很美的一個湖,不是主要的旅游景點,所以游人很少,難得的寂靜清幽。著名的阿詩瑪石像,可惜位置最好的方向游人過多,我沒去湊熱鬧,所以這張照片看上去有些不像。參觀完小石林往外走的路上,忽然發現一棵仙人掌長在高20余米的石頭縫裡,不免感嘆植物生命力的頑強。

石林人口處的湖,如果沒有風的話倒影應該很美。

第三站:大疊水瀑布從石林出來感覺意猶未盡,一天的行程有些松散。於是決定去看看大疊水瀑布。“大疊水瀑布又名飛龍潭,位於石林縣城西南面,距石林28千米。大疊水瀑布的水源,系南盤江支流巴江與幾灣河彙流的下游。路南縣城南,有公路直達水斷層,江兩岸山勢狹窄險峻,嶙峋石峰,令人心悚。江北岸沿陡峭石壁盤旋而下,山路崎嶇,水花四濺,一步一驚。大疊水瀑布寬30余米,落差82米。旱季,飛瀑兩側如白練下垂,中間如薄紗遮蓋;雨季猶如一條咆哮巨龍。”車行約1個小時後抵達了目的地,剛開始連瀑布的影子也看不見,只見一條湍急的水流向前奔去。後來才知道這就是瀑布的源頭了。再前行,到一斷崖邊,有棧道迂回下行,也有纜車能直達谷底。我們選擇坐纜車向下,剛開始還是左右尋不見瀑布的影子,纜車轉過一座山後,一道白練忽然出現在眼前。剛開始只能看到瀑布的側面,纜車逐漸下行,漸漸能看到瀑布的全景,瀑布確實很壯觀,且有秀美之意。下了纜車,我們迫不及待的跑到瀑布正前方。這處瀑布處在山谷之中,本來就比較陰涼,離瀑布近了,不時有水絲被風吹過來,讓人感覺有點冷。本來在冬季的時候,水色清澈但水流不大,而夏季水流雖洶湧但水色發黃且混濁。而此時雖在冬季但前一兩天剛剛下過雨,形成了較大的水流,所以也頗為難得。在瀑布的各個角度盡情地欣賞過後,感覺一天的收獲頗豐,於是啟程返回昆明。回昆明的路上,天空中的雲越聚越多,在陽光和風的導演下,天空中似乎開始演出一幕變幻的畫展,讓我們目不暇接,感嘆不已。從這一刻起,我發現雲南的雲是組成美景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四站:大理在計劃此次出游之時,幾次想將大理放棄(因為據說它的景色不如麗江),但它的位置太合適,怎麼繞也沒繞過去,可見此處乃交通要塞。不過兩處都走過之後,我認為大理還是值得一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都很耐看。從昆明出來,到大理有4個小時的路程。一路之上,一座山連著另一座山,道路彎彎曲曲,不是在上坡就是在下坡,不是左轉就是右轉,幾乎沒有平路和直路。這段路讓我第一次體會出了雲南山路十八彎的特點。路邊的景色比較一般,間或有一些梯田,但都普普通通,沒什麼美感。路上有幾個具有少數民族風格的村寨較為引人注目,這些村寨的特點是房屋的外牆上大都繪有色彩鮮艷的牆畫,有的是一只大公雞,有的是一朵大花,還有的繪的是一些裝飾性的花紋。這些牆畫底色均為白色,襯的牆畫的色彩格外鮮艷,後來聽當地人說大理的雨水很少,我才明白他們的牆畫為何如此干淨、鮮艷。車行至3個多小時後,天邊忽然出現了一座雪山,頓時讓昏昏欲睡的我們清醒過來,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雪山,覺得雪山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聖潔。山路彎來彎去,我看著雪山在視野裡消失又出現,出現又消失,終於,整座雪山(蒼山)展現在了眼前,我們終於抵達了大理。一下車,大風就撲面而來,大理有“風花雪月”四景,我開始還為已經感受了一景高興,可是之後在大理游玩的兩天裡風仍然一直吹,讓我覺得“風”在這裡應歸為自然災害,怎麼能稱得上是一景呢?與大風同時歡迎我們的還有強烈的讓人睜不開眼的陽光,高原陽光之毒在這裡算是初步有所體會。 急急忙忙入住飯店後我們立刻開始參觀古城,古城南門上介紹說:“大理古城簡稱榆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理古城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大理城的規模壯闊,方圍12裡,原城牆高7.5米,厚6米,東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門,上有城樓。”出古城南門向西看去,蒼山點點白雪與白雲遙相呼應,襯得大理城樓頗為壯觀。城樓上碩大的“大理”二字,讓每位游客都在和它的合影中找到了到此一游的紀念憑證。古城內流淌著清澈的溪水,隨處可見古樸的白族民居,據說這裡居民不論貧富,都有在庭院內養花種草的習慣。所以大理古城也有“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之說。古城街市繁華,到處都是各種特色小店,不過現代感已經很強了,只有青石板路和路邊的水井還能找尋到幾分古樸之意。古城內幾乎每處地方都可以看到蒼山,而且蒼山是由北向南呈細長的形態分布,所以從不同的方向看過去感覺都有些不同。出了古城,我們前往崇聖寺。這也是大理最著名的地方,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權“南詔國”、“大理國”的皇家寺院。喜歡金庸小說的人都會對崇聖寺有很多想像,而且歷史上也確有九位皇帝禪位為僧,出家崇聖寺。去之前,我對這個舉世罕有的皇家國寺多少有些好奇。 崇聖寺選址極佳,背依蒼山,面臨洱海。崇聖寺大門在蒼山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莊嚴。“佛都”二字更是貼切的形容出了大理的佛教氣氛。因皇室的崇佛,南詔、大理國子民“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珠”。大理國曾經三百一十多年無戰亂紛爭,百業興盛。寺內建築皆依山勢而建,即使在北京見慣了皇家建築的大氣和莊嚴,我還是被這裡依山臨水、宏偉壯觀的殿堂群打動了,崇聖寺確實當得起“皇家國寺”四個字。 雖然大理城內到處都是茶花,不過在崇聖寺主殿後的一株茶樹我認為是最美的,就像北京的玉蘭花都說是中南海南牆外的一排最美,我想兩者都是因為有背後的紅牆和重檐作背景才顯得更美的吧。在每個大殿的外面,幾乎都有這種樹的存在,開始不知道是什麼樹,後來看到樹上標示是菩提樹,不由想起六祖惠能的那首詩“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當初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時,還以為沒有菩提這種樹,後來雖然知道誤解了詩的意思,但也沒有見過這種樹,如今閱歷漸增,站在這棵樹下竟想起了多句禪語。正是: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人無心則死,心無塵具生。生者塵心,心既是塵,生者無心,便也無塵。塵心兩忘,世我無存。因為崇聖寺依山勢而建,本身海波較高,所以從這裡觀蒼山比較近,蒼山點點雪的效果也較為明顯。在比較靠後的幾重大殿的檐下,有迎風舞動的金剛鈴,鈴音隨風而來,余音不絕,仿佛是大師在頌讀經文。聽著鈴音,看著蒼山,呼吸著干淨的空氣,感覺心已得到了淨化。沿台階一直向上,逐漸進入了崇聖寺較高處。展現在眼前的首先是山海大觀石牌坊,牌坊為白族特色,面山一面題寫著蒼勁有力的“山海大觀”四個大字。繼續向上,就到了寺內最高處:望海樓,樓為三重檐明清式樓閣。這裡是一處極佳的觀景點,四周松柏滴翠,樓立林中,登上樓頂可以眺望大理全景,蒼洱毓秀,盡收眼底。從望海樓俯瞰崇聖寺、洱海,崇聖寺像是居高臨下守護著大理城,而洱海則像一條藍色的玉帶,滋養著兩岸的農田。從望海樓下來,我們開始仔細的欣賞三塔。遠看崇聖寺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不愧是大理的標志和像征。走到塔基下,仰望三塔,倍感三塔的莊嚴、宏偉,自唐朝開始守望大理的三塔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沉澱。寺院中的大塔又名“干尋塔”,高 69.13米,共有13層,是座方形密檐式磚塔,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分立在大塔稍後的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塔都有些向主塔傾斜,但千百年來始終保持著現有的傾斜角度,可謂奇跡。主塔塔基前有“永鎮山川”四個大字,筆力雄渾蒼勁,氣勢磅礡,為明代沐世階所書。聚影池是特意為觀三塔倒影而建,我感覺多少有些造作。大理除了有三塔公園,還有個三塔倒影公園,兩者相隔有1公裡左右,我們步行前往,10分鐘左右就到了。一進公園,一株茶樹嬌艷的開在路旁。三塔倒影公園不大,但景色很美,當時風太大,沒能看到清晰的倒影,不過總的來說我對這處公園還是比較滿意的。從公園出來,天色漸晚,我們返回酒店休息。吹了一天的風,晚上臉紅的像喝多了酒,還有輕度曬傷跡像,我認真地進行了密集護理。第二天一早發現臉並沒有完全恢復,不過依然決定按計劃前往蒼山。從山腳下乘感通索道上山,翻過一座山後就到了半山中,看了幾處景點後就走上了玉帶雲游路,真是不走不知道,這條有個美麗名字的路長的讓我傻眼,它是在半山腰沿山的外側迂回前進的,如果從我們上山的地方走到下一個下山索道處,全速前進也得走6個小時左右,在前2個小時的旅途中,我能欣賞的只有一處雪山山峰和山對面的路,當然這兩種景致還是美的。3個小時後,就在我們走的無可奈何時,發現路邊一條下山的小路邊竟然有馬幫,欣喜若狂之下我們迅速騎上馬,不過下山騎馬真是對膽量的一種考驗,初次在山路上騎馬的我們幾乎驚呼不斷,而滇馬走慣了山路,下山的速度相當快,讓我們只能抓緊扶手,向後微躺,幾乎沒有能稍稍放松的時間。馬走到山下用了1個小時,我覺得如果自己走下來可能還沒這麼累。不過好歹算是從玉帶雲游路上解放出來了,回頭再看了蒼山幾眼我們直奔洱海。洱海的水質保護得很好,清澈透明,水色藍盈盈的。洱海是一個高原淡水湖泊,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形如一彎新月,南北長41.5公裡,東西寬3—9公裡,面積251平方公裡。洱海屬於瀾滄江水系,北有彌苴河和彌茨河注入,東南彙波羅江,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水源豐富,平均水深10.5米,最深處達20.5米。湖水從西洱河流出,與漾江彙合注入瀾滄江。坐船到達海中的小島時,已接近日落時分,站在島上最高處的樓閣上觀海。只見洱海海水的顏色逐漸變暗,蒼山的山峰將光線割出了一條條直線,甚為壯觀。最終,太陽完全隱到了蒼山之後,蒼山上的點點白雪重又清晰可見,我們坐船返航,結束了大理的旅程。欲看照片請登陸我的博客tt231.blog.***


精選遊記: 昆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