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記(12.1)—從2004到中世紀

作者: 卡夫奇妙醬

導讀從2004到中世紀 D12,2007-3-03,巴塞羅那Barcelona 自由行今天主要的目標是紅藍游覽線沒有含蓋的景點,剩下的時間就把“大眼睛”經過而沒時間去的地方揀自己感興趣的拾遺補缺。自助西式早餐已經吃得沒了胃口,勉強就著帶來的榨菜啃了兩片面包,心裡暗暗發誓,回國後至少半年再也不吃面包了!依然郊區火車在到加泰羅尼亞廣場換乘L1線地鐵再換乘有軌電車,路兩側的建築� ...

從2004到中世紀

D12,2007-3-03,巴塞羅那Barcelona 自由行今天主要的目標是紅藍游覽線沒有含蓋的景點,剩下的時間就把“大眼睛”經過而沒時間去的地方揀自己感興趣的拾遺補缺。自助西式早餐已經吃得沒了胃口,勉強就著帶來的榨菜啃了兩片面包,心裡暗暗發誓,回國後至少半年再也不吃面包了!依然郊區火車在到加泰羅尼亞廣場換乘L1線地鐵再換乘有軌電車,路兩側的建築已經變成了簡單方盒子形像,超過9層的樓也不少,還有施工塔吊轉動的工地,很顯然,這一片很像國內所謂的“開發區”,正是巴塞羅那城市更新計劃的實施地,在城市沿海東部的邊緣。2004年在巴塞羅那召開了“全球文化論壇”,圍繞著“可持續性發展”、“多元性的文化”、“尋求和平的條件”三個主題,在141天內舉辦了一系列大小會議、展覽、音樂會、慶祝活動等等,世界各地6萬人包含多位藝術家和各界知名人士參加了活動,這次論壇成為世界多種文化進行對話、交流、發表評論的平台。這樣一項超大規模的文化盛事,無疑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很多前衛的建築設計。論壇主會場,這個平面呈三角形的龐大無比而風格另類的建築,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標志性建築。 這座深藍色大三角給人的第一印像似乎是邊長得綿延望不到盡頭,設計師是來自瑞士的赫爾佐格和德穆隆,他們也正是北京2008奧運會主會場“鳥巢”的設計人。這個深藍色幾何實體似乎懸浮在空中,走近細瞧,一層是各種反射材料包裹的牆面與柱子,造成了底部虛幻通透的感覺,而上部的實體深遠地出挑在牆面外,呈漂浮狀,造就了一層巨大的半開敞空間。那個深藍的表面材料,是類似海面的一種軟材料,表面肌理成絮狀,伸展的牆面中間鑲嵌著很多被切開的凹槽和不規則的玻璃條形窗,從遠處看去,似乎是從屋面流下一道道瀑布,視覺效果十分突出。而這個大三角形內部,也穿插了很多形態不規則的采光天井,光線透過天井穿入建築內部,產生光與影的變化。天棚的底表面,也被如氣泡狀、浮雲般的金屬材料包裹,金屬板沒有一塊是相同的。再次印證了設計師對建築“表皮”擅於創造與利用的風格。沒有驚人的姿態,沒有生動的曲線,沒有體量的雕塑,建築只給人強調了一種真實表皮的效果,但覺得這種處理手法有點“過猶不及”。的確,他們在實現最初創意時運用手段的能力無人能級,但完成的東西,刨除它的復雜性與特殊性,真的具有美感嗎?真正的使用者認同麼?還是使用者們的意見被淹沒在具有話語權勢的設計師意識之下了?。。。主會場對面另一個主要建築是巴塞羅那本土設計師馬泰奧的國際會議中心(CCIB),包含一個三層的巨大會議空間和後方兩座分別為旅館、辦公樓的高樓。整組建築在水平與垂直方向形成對比,更呈現一種幾何的、均衡的構圖。建築與大三角相對的一面,是熱鬧的色彩、跳動的構架雨棚,以強調入口的醒目。而面對大海的一側,會議中心的表面是起伏的、連綿不斷的,似乎暗合著海浪的波動;前面的寬闊場地,樹立著抽像的現代裝置,場地是彩色瀝青鋪成巨大圖案,人工沙灘的創意很別致。 雖然論壇已經結束兩年多了,現在來到這裡,兩個主要的會場內部都空著,外部也相當蕭疏,幾乎沒有看到工作人員,眼前景像也難以讓人想像活動之後的場館使用、維護是如何進行的。並且,這裡的建設還遠沒有結束,這項龐大的城市更新計劃還包括主會場周邊一系列環境改造,包括散步大道、露天廣場、碼頭區、海水浴場及三個花園綠地的建設,還要新設東部大學、康復中心以及為這一系列相應建造的能源回收站,當局的計劃是通過這次國際事件為契機,把這一地區發展成奧林匹克港那樣欣欣繁榮。但就目前所看到的,離目標還差之遠矣,人們將對之拭目以待……。圖1、2004全球文化論壇主會場、國際會議中心(CCIB)


沿著海岸向西走,這片地區還有巴塞羅那市的第三大公園——達爾哥瑪公園(Park At Diagonal),又是巴塞羅那本土設計師恩裡克·米拉萊斯的作品,相比較我們前面參觀過的他的城市設計,這座公園最大的特征是空間十分開闊,水面占據了1/2以上,規模、氣勢與附近城市尺度相當。大片的水域、眾多的噴泉、跳躍的水花,跌落的水簾,彎曲的駁岸、小徑穿插游走公園內的,地方材料彩色陶瓷拼貼的花壇,被游動的鋼管纏繞,有的被吊在空中,有的直接觸地,十分醒目而具特色。這裡也是市民游樂、休憩的好地方,小艇、水上運動、兒童游戲設施、長椅、涼亭。。。。。與樹木花草相映成趣,一切都那麼清新氣爽,開懷舒暢。。。。。巴塞羅那城區內的房子,基本都是七、八層高,齊刷刷地一抹平。能夠打破平緩天際線、代表著當今技術、科技領先的摩天樓,包括高迪的聖家贖罪教堂、奧林匹克港的“巴塞羅那塔”等實在是鳳毛麟角,伸出一個巴掌都數得過來。而這有限的幾幢摩天樓中,艾格巴(Torre Agbar Tower)無疑是城市耀眼的明星! 這是一幢33層144米的辦公樓,橢圓的外型,簡潔圓潤。法國建築大師讓 • 努維爾(JeanNouvel)從巴塞羅那附近的蒙特塞拉特山自然風景獲得了靈感。其外表既展現了業主——巴塞羅那自來水公司(Aguas de Barcelona,簡稱 Agbar)的形像,同時也表達了努維爾對西班牙最著名的建築師高迪的敬意。大樓的外牆覆蓋著拋光的鋁板,並塗成 25 種不同的顏色,從底部的紅色漸變至頂部的藍色,在這層牆面之外,是由透明度各異的無數玻璃壁組成的,玻璃可以隨旁邊支撐調整角度,反射出彩色的光,而進到一層大堂內,可以看見窗戶布置不拘一格,光線的射入讓室內呈現一種光怪陸離的情趣……。可惜這裡也管理嚴格,我們無法上樓參觀,手頭的資料告知這幢高樓從設計到材料、設備、工藝,蘊涵了許多高科技元素,而我們,只有在遠處來領略它魅惑的幻彩。圖2、達爾哥瑪公園、艾格巴

走訪了幾幢巴塞羅那最先鋒的建築,下午的計劃是游覽老城區。巴塞老城區又稱哥德區,地鐵坐到L3的Drassanes站,出來又看見高高的哥倫布雕塑,這是著名的蘭布拉大街(La Rambla)沿海岸的起點,從這裡開始我們追溯歷史的徒步游。蘭布拉(rambla)原意是“衝溝,溪谷”。這麼著名的大街卻有一段並非浪漫的歷史。 事實上它在一系列水溝的基礎上改建的,是巴塞羅那市所建的第一條寬敞大街,現在這條路兩側是窄窄的機動車道,中間為寬暢的步行區,街邊林立著一排排遮蔭的懸鈴樹,露天咖啡座、出售各種紀念品的小攤、書報亭、鮮花店等等充斥這裡,露天獻藝者的表演常常引得路人全神觀看、拍手稱快,來往簇擁的觀光者,一同把這裡的氣氛營造到巴塞最熱鬧的境地。

在蘭布拉大街中部是利塞奧大劇院(Gran Teatre del Liceu),這座劇院建於1847 年,是歐洲僅次於法國巴黎歌劇院的第二大歌劇院。150 多年來,這裡已經成為了巴塞羅那市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門口徘徊游蕩了好一會,對著大大西文的演出廣告牌一陣辨認帶聯想,終於弄清內容,十分遺憾,雖然有不少歌劇演出,可都不在這兩天,只能眼巴巴地錯過了!

利塞奧大劇院隔蘭布拉大街相望的是皇家廣場(Plaça Reial),是一個周邊帶有拱廊建築的長方形廣場。建築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線條簡約,色彩淡雅。廣場上林立著高高的椰子樹,中間有高迪設計的古怪造型路燈,這是他當初走出校門的第一個作品。廣場中央有以嬉戲的希腊三女神像為主題的噴泉,相對蘭布拉大街的噪動、喧囂,這裡安靜、平和,有點“大隱隱於世”的味道,無疑是游人駐足休憩的好地方。 哥德區裡的小街縱橫交錯、曲折深邃,但並不陰暗。各色店鋪餐館酒吧,林林總總,沿街而立。 路邊食市、咖啡廳裡人頭攢動,像是一卷展開的電影膠片,不停地變換著精彩的場景。。。。。穿過那些又窄又小可又干干淨淨的巷子,來到聖加烏馬廣場(Plaça de Sant Jaume),這裡是古代羅馬人聚會的中心論壇,也是中世紀城市的行政中心。廣場北側立著自治區政府大樓,南面是市政廳。這兩幢建於14世紀的建築,歷經時光的消磨,依然呈現的是原汁原味的古典風格,隔廣場而相對,仿佛還在為巴塞羅那的城市發展商討著……。從古至今,聖加烏馬廣場都是巴塞羅那舉行各種政治及公共活動、民俗節慶及游行的地方。方正的廣場,彌漫著一份莊嚴而舒朗的氣息……。自治區政府大樓東側巷子裡,還有精美的哥特式廊橋。 圖3、皇家廣場、聖加烏馬廣場(Plaça de Sant Jaume)哥特式廊橋

整個老城區的中心地帶是國王廣場(Plaça del Rei),這裡是幾個世紀以來巴塞羅那的最高統治者上朝和舉行各種儀式活動的地方。這是一個四面被古建築靜靜包圍著的小廣場,雖然不大,廣場深處的一個角落是1/4圓弧形狀的台階非常有特色,這裡常常成為游客與孩子們休憩的場所,坐在上面,遐想聯翩,追憶似水流年,應該很有懷舊的味道吧?!廣場的四周圍繞著許多中世紀時期的宮廷建築,有的城垣是古羅馬時建造的,青灰的色彩,古樸的雕刻,時時提醒人們歷史的久遠與沉重……。哥德區裡的大教堂(Catedral de la Seu)也是巴塞羅那的標志性建築,不湊巧的是,它的正面在維修,被巨大的幕簾遮擋,雖然幕簾上描繪著建築原本的模樣,但還是大大影響了它的巍峨壯觀形態!只有那幾個哥特風格尖頂,跳躍舞動著直衝雲霄,似乎擺脫了教堂特有的嚴肅,為老城增添了戲劇化的夢幻效果。

大教堂的新廣場(Plaça Nova)更吸引人,這裡是各種表演、節慶活動、市場的聚集地,似乎這裡一整天都連續不斷有街頭演出,歌聲、舞蹈、樂隊的吹吹打打,鼓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藝術的熱情、歡樂的情緒在這裡蕩漾……。在廣場對面的建築師學會大樓(Col·legi delsArquitectes)的門楣上,看到了傳說中畢加索的抽像派牆畫作品……。 哥德區與Via Laietana街相隔的海岸區,這裡更有數不清的商店、藝廊、酒吧,深藏在曲徑通幽的條條小巷之中,兼具古樸、滄桑感的建築,與新潮、設計感的商品結合,步步有景,或精致散漫,或雄偉張揚,或幽靜含蓄,或熙攘熱鬧……,人猶如置身於藝術迷宮之中。 海岸區依然有著教堂廣場,船員和水手保護神的海之聖母瑪利亞教堂(Esglèsia de Santa Maria del Mar)修建於14世紀,教堂一側的毛萊拉斯廣場,是為紀念18世紀西班牙繼承戰爭的勝利而修建,暗紅色的地磚鋪砌在傾斜的表面,自然形成具歸屬感的空間,廣場中央是一彎衝天的紀念碑,為紀念被菲利浦五世屠殺的巴塞羅那人而立,頂端的火炬長明不熄。圖4、蘭不拉斯大街、國王廣場、大教堂、海之聖母瑪利亞教堂、毛萊拉斯廣場紀念碑

色情畢加索海岸區也是巴塞羅那眾多博物館的聚集地,我們的既定目標是大名鼎鼎的畢加索博物館。鑒於在瓦倫西亞不幸錯過陶器博物館的教訓,雖然明天就是周日,很多博物館免費,但自己寧可不省銀子也決不願萬一再錯過這個重要的地方。在狹窄小巷裡穿行,雖然按照地圖標明的正確方向前進,但還是問了兩次路,終於找到了目的地,這裡可是人頭洶湧,西方人的懷舊以及對天才的崇敬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博物館是一幢古香古色的老房子,沒有明顯的招牌,一點沒有大師的畫風那樣張揚,門口平凡得幾乎讓游人輕易錯過,入內是幽靜的庭院,抬頭可以看見華麗的哥特式紋飾窗欞和廊柱。1960年,畢加索的秘書兼密友薩巴提斯(Jaume Sabartes)將自己收藏的畢加索作品捐給了巴塞羅那市政府,政府遂將這棟14世紀建築物改建成畢加索博物館,1963年對公眾開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畢加索博物館。1970年,畢加索向博物館捐了一千七百多件作品,於是市政府又拿出其相鄰建築,來擴充博物館,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畢加索博物館。

這裡一層是游客服務中心、休息室、一間規模很大的有關畢加索紀念品銷售商店,還有間咖啡屋,可以坐在露天的庭院裡享受溫暖的陽光……。從院子裡的樓梯上到二層,才是畢加索作品的展廳,這裡嚴禁拍照,每個角落都是表情肅穆的工作人員,索性收起相機,專心賞畫。 展室一間連一間,一間套一間,比較樓下的古雅,二層內部布局就比較現代了。收藏非常豐富,從素描到油畫、雕塑到抽像裝置、水彩、版畫、陶藝品等等不一而足。出乎意料的是,這裡大部分作品,並不是常人所了解的畢加索揚名立萬的“立體主義”風格,多數都是純正的寫實派,無論風景、人物還是那些靜物寫生,嚴謹的構圖,老練的筆觸、精准的線條,調和的色彩……。基本功的確扎實而深厚、技巧純熟完滿!看不出與傳統的學院派有什麼明顯差異……

原來畢加索只在巴塞羅那居住了五年,後來成名於法國,最好、最成熟的作品多流散在國外,在他成名後西班牙才全力收集其少年時期的習作、畫作。這裡,更能了解到天才的早慧,16、17歲時的油畫,已經在西方經典道路上走到了幾乎顛峰……

特別是一些作品的草圖很有意思,能看出畫家創作的過程,天才也不是一撅而就的,也是在修修改改中尋覓到作品的最佳切入點與表現力。其中一副大型油畫《科學與仁慈》最能說明這點,從初期的幾張草圖到最後的完成稿,母親的病容、保姆的憐惜、醫生的沉重,被一步步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入細微……。由不得讓人感嘆,大師名氣得來真是有道理,一個抽像派頂尖人物是從最基本開始,要是連畫工水平都沒有達到,天馬行空的想像與創新肯定是沒根基、沒緣由的,何談推翻過去、顛覆傳統呢?!人們通常只看到大師的獨創,卻看不到獨創前的艱苦學習和大量模仿。有些人更將獨創與模仿對立起來,不知道模仿是獨創的前提、基礎。沒有模仿就沒有獨創,獨創是在模仿過程中因積累到足夠的量變,進而探索發生質變的。畢加索少年時代就已有過多種涉獵,並且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難怪要求變,否則死路一條、或者往下走……。博物館裡最有趣的作品是,馬德裡普拉多美術館的鎮館之寶委拉斯凱茲《宮女》,這副世界名畫在這裡被做成若干幻燈片,用畢加索的方法,斷列、扭曲、變形,面目全非之後又一步一步地疊加起來,成為一個循環放映的動態裝置,讓我等這些不懂立體主義畫的門外漢,知道這些是如何逐漸變幻的。立體主義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復雜,也沒有表面的那麼粗陋和簡單,成為天才的個人歷史,也是經過傳統的蛻變一步一步悄然發生的,一切的變化皆有因緣。

留給自己印像最深刻的是其中一間展廳,這個房間被套在另一個大展廳內,不太容易被人注意。展室並不大,作品大約也就20副左右,畫幅大小基本都是32-16開,暗黃的草圖紙,簡單的線條畫,幾乎談不上色彩,描繪的都是人類性活動的各種場面,從挑逗、擁抱、接吻、前戲、交媾、口交、暴露癖、甚至3P、拉便便、偷窺等等,內容顯然超過色情標准,幾乎達到X級別,即使在當今網絡傳媒迅速而透明、一切都可以拿來攤牌的時代,這種題材的畫登上如此大雅之堂,還是令人有些吃驚。

更驚訝的是畫風,雖然畫幅很小,草圖紙看起來相對簡陋,單一的黑色線條,勾勒出來的人體,決不抽像,更不超現實,而是孜孜矻矻,一絲不苟的完全寫實。柔韌的線條發揮了魅力,以精准、簡練的筆觸,把人物的姿勢、動作、包括處在當時情況下的神情,表現得活靈活現,自然逼真,既不忌諱也不存偏見,私處被點染了一點點鮮艷的紅色,讓人暗暗猜測畫家原本的用意……

轉念想來,畢加索其人少年時代就早熟,一生有過無數女人,常常前緣未了,又結新歡……,在生活中全身心地享受性的樂趣,表現在作品裡也就不足為怪了!這點也正好印證了評論家的建議——“一定要參觀巴塞羅那的畢加索博物館。在巴黎,你看見畢加索偉大的作品。在巴塞羅那,你看見畢加索的人生”。圖5、畢加索博物館大教堂廣場的畢加索手跡


精選遊記: 巴塞羅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