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像溫州

作者: 雅婷公主

導讀最初知道溫州是源於一個傳說:公元323年,著名學者郭璞選址始建溫州城。相傳建城時,有一只白鹿銜花跨城而過,所到之處一片鳥語花香、祥雲騰飛,故溫州又得名“鹿城”。 去年的十一,隨著一場台風登陸浙江,一行的幾個朋友也安全地著陸溫州機場,大家自稱是一群風公雨婆前來給台風助陣。 剛抵溫州市,一條彎曲的大河穿城而過,這就是溫州的母親河——甌江。江� ...

最初知道溫州是源於一個傳說:公元323年,著名學者郭璞選址始建溫州城。相傳建城時,有一只白鹿銜花跨城而過,所到之處一片鳥語花香、祥雲騰飛,故溫州又得名“鹿城”。

去年的十一,隨著一場台風登陸浙江,一行的幾個朋友也安全地著陸溫州機場,大家自稱是一群風公雨婆前來給台風助陣。

剛抵溫州市,一條彎曲的大河穿城而過,這就是溫州的母親河——甌江。江邊成片聳立的高檔住宅區,密集度可與香港一拼,房價已達每平米萬元之多。甌江中有一條形島嶼,在夜色中閃著迷人的燈火,它有一充滿詩意的名字——江心嶼。伴著夜色上島,發現它其實挺大。島上植被茂密,東西各有一古塔,兩塔之間有一江心寺。整個島就像是一盆造型精巧的盆景,之中點綴著廟宇、園林、古塔、屋舍,遠近高低之處景色各不相同。據同行的溫州朋友介紹,江心嶼歷史悠久,古有“江心十景”之說,分別是:春城煙雨、海澱朝霞、甌江月色、羅浮雪影、孟樓潮韻、翠微殘照、遠浦歸帆、沙汀漁火、塔院筠風、海眼泉香。可能是我們沒有細細品味亦或是古人過於矯情,“江心十景”之美無法在現實中一一尋覓。倒是離江心寺不遠的兩棵古樹給我們留下深刻印像:一顆種子發芽後獨自在此度過了八百年,某天,一只小鳥不經意間將銜在嘴裡的一顆種子遺落在它的身邊,於是,它有了一個長相依偎的伴侶,它們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五百年,一直沒有分開過……回望溫州城,高樓參差,燈紅酒綠,在靜謐與喧鬧之間,在歷史與現代之間隔著的就是這條靜靜流淌的甌江。

溫州水意

江南的水意是含情脈脈的,這我已在杭州的西湖、在楊州的瘦西湖、在南京的玄武湖體會過。

仙岩那“梅雨潭的綠色招引著我們”。大家憧憬著那如“十六七歲”的“女兒綠”。站在梅雨潭邊,所有的人都失語了。爬上梅雨亭,我搜尋著“蒼鷹展著翼翅”的感覺。最終,我們還是在潭邊留了個影。路過仙岩中學的門口,我衝口而出“虧我不再當語文老師了”。車上的人哄笑:“終於體會到什麼是意境了吧!”於是,我們決定轉戰大龍湫去彌補一下損失。

沿石板山路前行。過幾個彎路,見路邊水急時已可隱約聽到瀑布聲。走近大龍湫瀑布抬頭仰望,水從百米之上飛騰而下,無數飛花撲面,最終轟然落入深潭,濺起層層水霧。聽朋友說因剛下過雨,所以才能看到如此壯觀的景像。由於曾激動於雲台山的咆嘯飛瀑,所以眼前的大龍湫似乎更多了點清麗與含蓄。

坐車沿南溪江而上,本想漂流,可惜游人如織,已全無興致。再向上,看窗外江水緩流,綠綠的,不時有淺灘,漂流的竹筏在其中也是小小的。朋友陪我們到了龍灣瀑風景區。剛過溪邊叮步(石塊連接成的石橋),一個炸雷在我們頭頂轟響。經商議,一行人決定繼續前進。

雨打在臉上,我們趕緊把雨衣套上。看毫無准備的人們狂奔,我們竊喜。忽然,又一個炸雷在頭頂響起,雨拼命似的越下越大。很快,身邊溪流變成了一條湍急的大河,咆哮著從上游衝泄而下。我們幾個人實在是不舍這雨中的難得機緣,決定冒雨前行。灘岩上灌木叢在風雨中飄搖,抬頭望去,只見兩邊連綿的絕壁山岩被雨水與霧氣遮掩得隱去了山頭。我越發感覺興奮,運動鞋變成了水鞋,淌水而行看山上數十、數百條“瀑布”飛泄而下。於是,我們放漫了腳步,在雨中漫步,把自己融入山水,融入難得的感覺中……

回來的路上,脫掉雨衣的時候,所有的人都笑了。只見每個人的身上都變成了三節;從頭到胸是濕的,那是雨水從雨帽中灌進去的。從褲腳到肚子是濕的,那是雨水濺的,彙成的河水給泡的。胸和肚子間是干的,但用手一摸還是濕的,那是胸前後背的汗水給浸的。

下山的路上,山上的“瀑布”已分不出百條千條,只見一片片的水順勢而下,帶來片片泥沙。朋友飛快地開著車,聲音顫顫地說了句:“虧是下來得早,再晚點就該遇到滑坡了。”

車上剎時一片死寂,只有車窗前雨刮器快速工作的聲音……

溫州古鎮

清晨醒來,昨日的大雨已變成綿綿細雨。

朋友開車帶我們七繞八捌來到了麗水古街,它位於岩頭村落東緣的蓄水堤上,形成於清代,街西緊臨麗水湖,全長300多米,90余間二層店面建築由長廊相連,長廊依水而建,隨水勢蜿蜒,廊下掛著一個個紅燈籠,和參天的古樹綠影相向。看老者倚欄品茶、孩童在廊下追逐嬉戲,走在被細雨淋濕的青石板上,聽雨打芭蕉的細碎的聲音,我仿佛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某天。

出麗水古街不遠,是一座背靠“芙蓉三冠”,布局於平地上的大型村寨——芙蓉村。據說村中本無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裡透紅,狀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 相傳其歷史始於唐代,按照“七星八鬥”的理念規劃設計。“七星八鬥”的含義當時確沒搞懂,只知村中最大的水池叫芙蓉池。卵石砌成的寨牆,使整個村莊如一座小城堡。從寨門進內,是卵石築成的主街,名“如意街”。村內沿寨牆、道路引溪水。使得戶戶皆能見水。民宅邊布置眾多水車,使水系流動。宅邊、道旁清流涓涓,環境甚是優雅。偶有水牛臥於水中,只探出腦袋,看我們這些陌生的外來人。村中民宅木質結構,參差錯落的屋頂,樸實素雅的形態,白牆青瓦的明快色調,依牆而上的茂密綠藤,使我誤以為掉進了徽派建築群中。細品,卻有些許不同卻很難用言語表達。

到蒼坡村村時已近傍晚。天愈發的陰沉。據說蒼坡村建於南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雖經近千年的滄桑風雨,卻舊顏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築的寨牆、路道、住宅、亭榭、祠廟、水池以及古柏等,處處顯示出濃郁的古意。村莊以“文房四寶”布局:針對村右的筆架山,鋪磚石長街為“筆”,鑿5米長的條石為“墨”,辟東西兩方池為“硯”,壘卵石成方形的村牆,使村莊如一張展開的“紙”。村右的麥田恰逢金色一片,我背靠“筆架山”面朝“筆街”冒雨做沉思狀試圖體會宋代“晴耕雨讀”的情境,於是,我上下通濕一片。沿筆街往回走,我追逐著兩只大白鵝,村邊的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我,我才發覺自己失了讀書人的風範。路過蒼坡村南寨牆邊的望兄亭,才知它與南邊方嶴村的送弟閣遙遙相對,其中還有一段兄弟情深的佳話。

天色黑透下來,人在車上心卻還在古鎮。朋友說,這樣的地方在溫州筆筆皆是,需長住此地方能一一體味。

溫州山色

如果說長江以北的山多雄偉冷峻的話,那長江以南的山則多了幾分秀美溫情。

遠遠的初見石桅岩,隱於一片綠意之中,天為背景,狐獨一人。近看,三面澗水環繞,一峰拔水而起,形如船桅,造型獨特,姿態雄奇。據記載,此石是高306米的淺紅色巨石,岩頂如並蒂蓮蕾,比肩而聳,形似船桅,故名石桅岩,又有“浙南天柱”之譽。它三面環溪,南面臨一深潭。乘竹筏溯流而西,見絕境,倏然間,舟筏拐彎,入三米寬的岩縫,見峭壁上置一鋼梯,攀登其上,入“水仙洞”,洞中壁泉,飛珠拋玉,洞旁怪石嶙峋,喬松排青。以洞作窗,望峰巒陡立,崢嶸險峻,溪邊修有棧道,沿溪而上,溪流蜿蜒至石桅岩腳,景色多變,令人回味無窮。

但真正能體現溫州山色的非“雁蕩”莫屬。

雁蕩山,以山水奇秀聞名,。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蕩。古時更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

雁蕩山系綿延數百公裡,據說有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澤雅)、東雁蕩山(洞頭半屏山)之分,每個雁蕩皆有特色,可惜我沒有徐霞客的精神和毅力,也沒有李白的超然,所以我只能去感受一下通常所說的雁蕩山風景區(樂清市境內的北雁蕩山)。

朋友說游雁蕩山一定要看靈峰夜景,這才是雁蕩山的精靈所在。白天看似普普通通的山峰此時都披上神秘的盛裝,惟妙惟肖。

看罷雁蕩夜景,我意盡詞絕。古人已極盡言語之能勢了,於是偷懶摘錄一段沈括的《雁蕩山》代為描述。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 “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避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茲山岩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

前日接溫州故友電話,得知已完成婚姻大事,為其高興之余溫州往事歷歷在目。再談溫州,印像中已不止一碗鮮香的魚圓湯、一篇美文中的飄渺詞句,更多了溫州的美景和熱情好客的溫州人。



(古鎮老嫗)



(麗水湖街)



(蓮花古村)



(梅雨瀑)



(嶺上人家)


精選遊記: 溫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