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上人——內蒙古莫力達瓦斡包節游記

作者: Mayon

導讀我的旅行,有很多次是因歌而成的。 (斡包山上的世界最大的薩滿銅像) 一首《呼倫貝爾大草原》,帶我深入到呼盟巴爾虎草原的腹地;《庫瑪哈》讓我在某一年的夏天,沉醉在阿裡河畔鄂倫春人篝火的歡愉中;而一首《心上人》,又讓我在尼爾基海的斡包山上被達斡爾人古老的情歌深深地擁抱……率性而歌,莫不是情,草原民族自然的風貌和樸素的情感透過他們口耳相傳的� ...

我的旅行,有很多次是因歌而成的。


(斡包山上的世界最大的薩滿銅像)

一首《呼倫貝爾大草原》,帶我深入到呼盟巴爾虎草原的腹地;《庫瑪哈》讓我在某一年的夏天,沉醉在阿裡河畔鄂倫春人篝火的歡愉中;而一首《心上人》,又讓我在尼爾基海的斡包山上被達斡爾人古老的情歌深深地擁抱……率性而歌,莫不是情,草原民族自然的風貌和樸素的情感透過他們口耳相傳的歌曲表現出來,不僅讓作為聽者的我們喜愛和感動,更催促著我們邁開腳步去越過高山,到達那片似乎遙遠的草原。

燕子雙雙飛

百靈鳥聲聲唱

想起我的心上人

你在什麼地方

吶咿耶呢耶吶喲耶

吶咿耶泥喲耶

……

我是拿著打印出來的歌詞坐上開往內蒙的火車的,這首曲子的CD已聽過多次,早可以用琴演奏出來,但歌詞卻一直都沒有拿准。本想利用火車上的時間好好地學唱幾遍,但最終還是跟那幾個家伙打起了撲克。順便交待一下這幾個家伙(戰姐:某廢品回收站職員,專門負責垃圾分類。glitter:某綠化公司園藝師,專門負責擺弄花花草草。色狼:某酒店客服經理,專門負責給總經理傳達顧客的重大投訴。清風:客房保安,跟色狼是一個酒店的。)

列車停在齊齊哈爾車站,下一列車幾十分鐘後就要開出,我們便沒有出站,直接上了發往古蓮的火車。我很喜歡北面一帶的地名:嫩江、滿歸、古蓮、呼瑪……也許有些是少數民族語音的演變,加上位處邊遠少有親近也就顯得有些神秘。車行一路,打撲克、吃泡面、玩朗讀的游戲,消磨著因盼望到達而略顯漫長的時間。下午兩三點鐘我們到達了訥河又轉車前往莫旗,火車站的班車10元一位,但為了不想再等便分打兩輛車,一路向莫旗飛馳而去……

莫旗全稱為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是我國達斡爾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說到莫旗自然不能不說這裡的主體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意為“開拓者”,人口12萬左右,是北方三小民族之一,達斡爾族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通用滿文,辛亥革命後普遍使用漢文。據現代DNA測定表明,達斡爾族是古代契丹人的後裔,契丹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貴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王朝,與五代和北宋相始終。當時的遼國國力強盛,控制著整個蒙古高原及其周圍地區,鐵騎所至,所向無敵。因此俄羅斯人把中國稱為“契丹”(Kitan)並沿用至今,與中亞人和西方人稱中國為“赤那”(China)出於共同的道理。當時俄國人不知東方有大宋,只聞東方有契丹,同樣,西方人不知東方有商周,只知東方有赤那……



(達斡爾民族博物館)

汽車飛馳二三十分鐘後,遠處一片巨大的大壩映入眼簾,上面寫著“尼爾基水利樞紐”,我興奮地跟大家說快要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尼爾基,先看博物館,再去參觀民族園和尼爾基水庫。車子很快就開進了尼爾基鎮,達斡爾民族博物館就位於剛進入納文東大街不遠的莫旗邊上。下車時已經下午三點多,博物館已經快要閉館了,戰姐進去一番攻關,我們幾個都被允許進入參觀而且不收門票。

達斡爾民族博物館造型別具一格,莊重典雅,是一處很有民族特色的建築。它的頂部是像征著達斡爾族鷹圖騰的雕塑,正門的兩側各有3個曲棍球球棍頂起3個曲棍球造型的立柱,在寬闊的正面牆壁上是反映達斡爾族放排、鷹獵、制大轱轆車、縫繡、歌舞、打曲棍球等生產生活場景的6幅大型銅制浮雕。博物館於1998年8月8日在尼爾基落成,總面積3800平方米,其中民俗廳面積800平方米,成就廳519平方米。進入館內,室內大廳通天吊燈分外明亮,大廳中央展示著尼爾基水利樞紐的全景沙盤,從這個沙盤比例中可以看出水域面積相當廣大,不禁心生向往著晚上去湖邊露營。環顧四周,大廳牆壁上是反映達斡爾族歷史生產生活的繪畫。

由大廳向左進入博物館的民俗廳,民俗廳分為歷史經濟與民俗風情兩個分廳。在歷史經濟展廳中,有表現達斡爾族居住自然環境的風光圖片和鹿、馴鹿、野豬、飛禽等動植物標本。實物、地圖、圖表和繪畫反映了達斡爾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居住黑龍江以北流域時期的氏族分布和清代以來的歷史發展,說明達斡爾族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是祖國北疆的開拓者和保衛者之一。明末清初,達斡爾與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共同抵抗沙俄侵略,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北部邊疆。17世紀中葉,達斡爾族從黑龍江北岸南遷到嫩江流域地區。清朝時期,達斡爾族被編入八旗,征派到各地戍邊,逐漸形成了達斡爾族人口在嫩江流域、呼蘭、璦琿、呼倫貝爾、新疆伊犁等地的分布格局。在傳統經濟展覽裡,陳列了達斡爾族狩獵、捕魚、牧業、農業、放排、制造大轱轆車、燒炭、手工業的各種生產工具及其模型、生產情景的圖片,展現了達斡爾族以農牧為主,多種經營,各業生產相互促進,比較適應對外交換的優化的經濟結構。

在民俗風情展廳裡,大量的實物、模型、圖片,充分展現了達斡爾族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包括了飲食、服飾、居住、交通、歌舞娛樂、民間美術、體育游戲、婚喪嫁娶、宗教信仰等內容。在展廳的正面陳列有一處達斡爾族庭院的較大模型,其中住房、倉房、院牆、大轱轆車模型都做得很精致逼真,反映了達斡爾族院落井然有序、和諧興旺的景像。展廳內擺放了許多人物蠟像,有穿著不同服飾的人物,有跳舞、打曲棍球的人物,也有持鷹騎馬的獵人和牽著套馬篷車的娶親人的蠟像,在蠟像周圍有馬、牛、狗的標本,生動地展現了達斡爾族的生活情景。展廳裡反映達斡爾族服飾的展品較多,有不同年齡、性別人物的服飾,刺繡的煙荷包、枕頭頂和繡花鞋,有狍皮長袍、短袍、套褲、手套和狍子皮、鹿皮制作的靴子、布靴子等,顯示了達斡爾族豐富的服飾文化。達斡爾族的民間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都十分發達,展廳中的樺皮、木雕等制品、薩滿教繪畫等,展示了達斡爾族古樸典雅的造型藝術。其工藝細致,造型生動,圖案古樸典雅,風格清新秀麗,表現了達斡爾人獨具民族特色的審美情感和創造智慧。在宗教信仰方面,與滿、朝、鄂倫春、鄂溫克等北方民族一樣,達斡爾族信仰薩滿教。薩滿教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以崇拜自然、圖騰、祖先為內容。展廳裡以薩滿服飾、神鼓、神偶、神像等實物和祭祀活動的圖片等展品,展示了達斡爾族傳統薩滿信仰的內涵。

成就展廳設在博物館的二樓、三樓,以近300幅圖片、50多件實物,展示了自治旗自1958年8月15日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金融、稅收、衛生、體育、文化、教育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給達斡爾族政治、經濟、文化帶來的巨大變化。

同我們一起參觀的還有幾個人,似乎是與館領導熟識的當地居民陪同的外地親友,我們便跟在他們後邊順便聽聽其中一位達族大姐憑其經歷對這些民俗展品的偶爾講解。我們當中有人對一個開口的鐵鐸夾著薄鋼片樣的東西有些好奇,那個大姐說這是一種樂器,叫做“木庫蓮”。我一下子想起來在家裡的碟片中看到過達斡爾族老人含著這個東西彈撥,聲音雖不大,卻十分動聽,就像幽遠的林間的鳥兒鳴叫一樣。

從博物館出來,我們乘車去往民族園,汽車穿過縣城、經過坡巒,躲過稽查人員從小路轉往民族園的山口。一路風景不錯,風從車窗吹進來,擾亂頭發鑽入衣襟,渾身頓感愜意清涼。快到山門時,在我的視野右側,出現一片廣闊浩瀚的水域,時而顯現,時而被山峰遮擋,這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納文湖。納文湖是尼爾基水利樞紐截流嫩江蓄水後形成的一個巨大水庫。尼爾基水利樞紐是國家“十五”計劃工程、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由主壩、河床式電站廠房、開敞式岸坡溢洪道、副壩等組成,總投資五十多億元。1998年嫩江流域的大洪水使兩岸人民飽受其害,在水利部和內蒙、黑龍江政府的合作領導下嫩江水利樞紐於2001年開工建設,歷時近5年完工。尼爾基水利樞紐對於防御嫩江水患、松嫩平原的發電、灌溉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我雖生活在一個百湖之城,但這樣大的水面還是很少見到的。與納文湖同時閃現的,還有遠處民族園中心斡包山上一個巨大的銅雕——薩滿。

達斡爾民族園是依尼爾基水庫,在老頭山上而建的一處集中展示達斡爾民族文化特征的景區。民族園規模宏大,占地面積達到兩百多萬平方米。這裡群山逶迤、植被繁茂、林木蔥蘢,空氣清新宜人,自然風光秀美。到達民族園後我們從車卸下各自的大背包,司機大哥說:“好好逛吧,找個好地方露營,享受大自然吧!”民族園的園門氣勢宏偉,傳統與現代風格相得益彰,四根高大的門柱古樸莊重,上有門額相連。進入園內,漫步向東,就來到一個園型休閑廣場,廣場中央挺立著高大的園柱形民族圖騰柱,柱頂一只海東青昂首振翅,博擊長空。柱身四周塑有達斡爾族曾崇拜的原始圖騰物和歷史生產、生活場景,畫面精美,歷史感強、民族特色鮮明。環繞圖騰柱的是反映達斡爾歷史上生產生活中使用的大輪車、弓箭、搖籃、神鼓等器物和飼養的家畜等,藝術地再現了達斡爾族的歷史神話傳說、生產、生活、文體活動場面。



(民族園內的斡包山 汽車與銅像的對比)

下午的陽光灼熱著我們的身體,每個人都背著大背包,還拎著水和西瓜等食物,一步一步地沿園內公路前行攀登。我們走走停停,不時地觀光、拍照,雖然氣喘吁吁但心情卻特別的好。再向前走,到達一處達斡爾式民居,外面立碑刻著“婉容故居”,這多少是有些附庸風雅,據記載末代皇後婉容原籍是訥河市龍河鄉滿乃屯,地理位置應就在莫旗訥河這一地區範圍,不知道龍河鄉滿乃屯是否今在抑或就是現在的莫旗某地。婉容是達斡爾族人,最早知道她是從溥儀寫的那本《我的前半生》中,這個皇後的命運是悲慘的,跟隨溥儀從北京被罷黜出宮到天津、再到新京,為一個皇後的名號忍受著溥儀對她的置若罔聞,同時也忍受著了日本人的監視和限制,最終嗜毒成癮、精神崩潰,在溥儀隨解放軍被轉移到延吉監獄後孤苦伶仃的結束了她的一生,屍骨不知去向。我想婉容如果像末代皇妃文繡那樣早年跟溥儀離婚,或許結局不會那麼悲慘,如果活到現在應該是一百零幾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這得保證她在文革期間不受批鬥……我邊胡亂想著便繼續向前走,不多時到達一處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和曲棍球比賽的多功能廣場。這裡明天將舉行斡包節的的慶典活動,也是我此次前來尋找那首《心上人》的地方,這裡造型新穎的白色觀禮台,綠草如茵的曲棍球場地,給人以寬廣舒心的感受。

繼續沿灌木叢林中的小路向上,當氣喘吁吁地跨上一個小坡,視野陡然開闊起來,我們已經到達了斡包山頂,山頂是約千余平米左右的較平坦的地面,前方就是一個碩大的石頭堆起的斡包,這就是是源於清初的布特哈八旗斡包。達斡爾人的斡包就是敖包,只是為了與蒙古人的敖包相區分所以稱為“斡包”。與草原上的敖包多石頭樹枝等不太相同的是這個斡包基本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塊堆積而成,在我看來更像藏族的瑪尼堆。這樣的石碓,在藏區、在內蒙、在長白等地都見到過,都是被視為神靈的居所,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

在斡包山上,民族園全景一覽無余,群山蒼茫,納文湖煙波浩渺,南望水利樞紐大壩巍巍,西邊林木郁郁蒼蒼……令人心曠神怡,浩然之氣悠然而生。面向水庫的一側,是即將揭幕的薩滿博物館,這是我國最大的一所薩滿文化博物館。上邊高達21米的薩滿銅像鋪天蓋地般的映入眼簾,如此形容只是因為他實在太過巨大了。薩滿銅像面向嫩江水面,表現著從遠古走來的主題,通過肢體語言描述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信仰。以下是摘錄的一段薩滿博物館簡介:

『世界最高的薩滿銅像和薩滿博物館於2007年6月30日在中國達斡爾民族園舉行落成剪彩儀式。薩滿博物館位於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111過道東側,尼爾基水庫岸邊的中國達斡爾民族園內。博物館總高度為26米,銅像高20.5米;博物館面積為710平方米。使用銅材30噸,耗資1200多萬元人民幣,施工歷時三年。薩滿銅像高居於世界第一,博物館面積居於亞洲第二。館內陳列北方少數民族薩滿文化展品,有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滿、蒙古、錫伯、赫哲、朝鮮等8個民族的薩滿服飾及實物,是比較完整的薩滿文化博物館,同時也是中國之最。』

在薩滿銅像前留影之後,我們便沿山路而下,去往水庫岸邊。中途經過一片用於住宿的仿建達斡爾族在黑龍江流域居住並進行過抗俄慘烈戰鬥的雅克薩古城一隅,到達東南角的無名英雄紀念碑。紀念碑高大肅穆莊嚴,上嵌鋼板雕塑,塑有清初至今數百年來達斡爾族抗擊沙俄、抗日御敵、解放戰爭等浴血奮戰的英雄群像,碑文介紹了達斡爾族等莫力達瓦人民為保家衛園、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國而做出的卓越貢獻。從紀念碑處再穿過一片莊稼地,便到達一處門樓,這是有些先入為主的金長城起點,在此不再贅述。金長城起點便緊鄰尼爾基水庫——納文湖。

穿過門樓、穿過層層灌木走到湖邊,嫩江水觸手可及,由於大壩的攔截,水面平闊如鏡,微風襲來蕩起層層波紋。本想宿營在水岸邊,發現找不到一片平整的土地,落腳之處多是灌木枝杈。後來才想起來這原本都是山坡的林木,因為是截流嫩江,水面上漲,淹沒到山坡一帶,所以情況如此。於是,我們便重新回到門樓,扎營在門樓的平台上,在此觀望,風景極佳。因第二天是當地斡包節,許多單位已經提前到園區占地准備露天聚餐,我們宿營的門樓也被財政局提前占位了,一位當地村裡的大姐受雇正幫忙規弄餐桌和餐具,原本還要在這照看一晚。我們跟她聊聊之後,說我們在此扎營東西我們幫你看著吧,她於是很高興的回家去了,走時還告訴我們,桶裡的水什麼的可以隨便用,這對露營的我們來說真是一個絕好的消息!



(布特哈總管衙門斡包)

太陽已經西下,夕陽的余暉映紅了雲彩和大地,陽光、雲朵、距離以及風吹波紋的走向等眾多因素,讓納文湖的水面出現了非常豐富的色彩變化,紅、橙、黃、藍、粉、紫,青,色彩交相輝映,納文湖成為一個七彩湖。邊欣賞著風景,我們邊扎營造飯。因為有幾次露營的時候光顧著欣賞美景,結果當餓了生火做飯的時候天色已晚,蚊子小咬大批出動,讓我飽受痛苦。有了這個經驗,以後每每都要早早將晚飯問題解決,以防不測。吃著熱騰騰的面,看著美麗的風景,感覺從裡到外的舒服。一輪圓月已然掛在天空,而夕陽的余暉尚未完全褪去,遠處不時地傳來嬉笑聲,幾個人正在湖邊天浴,讓這個靜謐的湖顯出無限的生動……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太陽已經完全落去,天空沒有一絲雲彩,月光皎潔,在平靜的水投射出一條銀色的倒影,周遭靜謐無聲,我們靜靜地欣賞著這樣的景色,身體似乎都溶化到自然之中了……

晚上大風呼嘯。

早晨四點多鐘,glitter就在帳外喊我起來看日出。昨晚的大風送來不少雲朵,東方天空朝霞絢爛,氣像萬千。薩滿銅像在烏雲和朝霞的映襯下,充滿威嚴和神秘。不多時,朝陽躍出水面,新的一天開始了!色狼和清風要去湖邊撈魚,我抵擋不住困意到湖邊小散幾步回來後又鑽進帳篷睡回籠覺。不知什麼時候,迷迷糊糊中聽到遠處擴音器的音樂聲,斡包祭祀大典快要開始了,在眾人催促下,實在無法再睡,便起帳洗漱吃飯拔營出發。

再次去登斡包山的路上,不斷的遇到前來參加慶典活動的人群,而許多空地上已經支起鍋灶,大火燉著豬肉羊肉,這讓我想起在鄂倫春篝火節上一樣的場景。北方三小民族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都有著相似的生活習俗,都善於利用動物、都有樺樹皮工藝、都信奉薩滿。一路上人來人往,我們幾個背包客格外顯眼,許多穿著民族服裝的人們好奇地看著我們,我們也同樣好奇地看著他們。

山頂的斡包前舉行了祭祀大典,祭台上擺滿瓜果點心牛頭等供品,達斡爾學會秘書長宣布祭祀儀式開始。十位老人身著鮮艷民族服裝的老人一字跪在供桌前用達斡爾語誦讀祭文。讀罷祭文,秘書長宣布三次叩首。接著十位老人在前,手拿酒瓶繞斡包走三圈,不時地向斡包石上不斷灑酒致敬;跟在十位老人後面的會員和其他群眾了繞斡包走三圈致意。隨後不斷到來的人們都紛紛圍繞斡包走圈,我們幾個入鄉隨俗,也背著大包繞圈祈福平安。山風吹來,旌旗呼呼作響,自然和遠古的文明在和諧吟唱著……

祭祀儀式完成之後,我們跟幾位達斡爾族老爺爺合影,然後便趕往多功能廣場去看文體表演。參加表演的是來自莫旗和周邊省市的專業演員和民間藝人,他們各個都是出類拔萃的文藝表演者。表演節目以“魯日格勒”、“扎恩達勒”、“烏春”,以及獨唱、合唱為主。他們精彩的表演博得了陣陣掌聲,深受在場觀眾的熱烈歡迎。演出者中有一位最年長者,是國寶級的最著名的烏春說唱老藝人那音太先生,特地前來演唱了《薩吉哈爾迪汗》烏春,那音太先生的演唱打動了所有在場的達族和其它民族群眾……



(民間歌手演唱《心上人》)

當熟悉的音樂響起,一位身著紫色長袍的民間歌手來到場地中央,這位來自騰克鎮的歌手演唱的正是那首被廣為傳唱的《心上人》。我沒有記住他的名字,但是我卻記住了他的歌聲,嗓音宏亮、音域寬廣、底氣十足,歌曲演繹得婉轉悠揚,極富質感,通過擴音器在山野間回蕩。《心上人》是達斡爾民歌的傑出之作,確實像一個情人那樣叫人喜愛,叫人心動,它不僅曲調優美,歌詞也生動感人,深為百姓喜愛。在他的歌聲中,我仿佛來到了開滿興安杜鵑的森林原野,又好像懶懶地躺在草地,聽風兒歌唱,看著白雲飄蕩……享受似乎也有極限,我不停地跟戰姐說“實在太美……我受不了了……”

時光像流水喲,春天又到我家鄉,

遼闊的原野喲,披上嫩綠的春裝,

嫩江深又長喲,船兒卻又要遠航,

心上人兒你喲,莫非你不在船上。

……

相擁心上人,從此不再是一個人。

寫這些字的時候,已經是一年以後。時至今日回想起這首旋律,尤其是那位歌手演繹的歌聲,我仍會深深陶醉。我仍會不時想起那首歌,也想起露營在尼爾基的夜晚,天空一輪皎潔的月亮,投影在微風拂過的湖面,月光如水,水如夜空,夜空即是茫茫宇宙……

[完] Lemon Korea@china.com

部分資料取自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政府網站


精選遊記: 呼倫貝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