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三日閑--蘇州游之平江路

作者: cali1979

導讀去平江路是偶然的偶然,在出門的路上和好友說起評彈博物館,然後談到平江路,才得知路上會經過,於是就從車上跳下,開始了平江路之步行記。平江,原為蘇州府值治名。據歷史載:宋政和三年(1113)正月,赦升蘇州為平江府,平江之名自此始。元至元十二年(1276),以蘇州為平江路治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攻克平江之後,改設蘇州府。在二百五十多年� ...

去平江路是偶然的偶然,在出門的路上和好友說起評彈博物館,然後談到平江路,才得知路上會經過,於是就從車上跳下,開始了平江路之步行記。平江,原為蘇州府值治名。據歷史載:宋政和三年(1113)正月,赦升蘇州為平江府,平江之名自此始。元至元十二年(1276),以蘇州為平江路治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攻克平江之後,改設蘇州府。在二百五十多年中,蘇州城作為平江府、路所轄若干縣的統治中心,又有平江城之稱。街名平江路即源於此.現在這條路被冠上了歷史文化節的名頭,據說十分吸引老外前往。我站在街的入口處,往前望,石板鋪制的小路沿著旁邊的河道向前伸展出去,站在路口,就有一種清幽的感覺,和干將路上的喧囂有著天壤之別。於是沿著小路向前走,鞋跟在石板上踏出“叮叮”的聲響,隱約還有些回聲。整個路上的行人非常之少,游人更是少,所以走在路上,已經完全沒有了游人的感覺,就是像在走家鄉的一條小路一般。因為有水道,自然少不了橋,每座橋都有自己的歷史和來歷,印像罪深的是被稱為蘇州雙橋的兩座石橋,樸實卻又實用,街兩邊也有開發的商鋪,但不知為何,顯得生意清淡,有很多干脆關門謝客。一家青年旅社裡,居然也看不到人。也許熱鬧的只是晚上?這樣的情形反而帶來了別樣的清靜,漸漸的天空下時飄起了小雨,更給整個街道增添了幾分詩意。遇到了一對新人在拍婚紗照,身著中裝、手撐油紙傘,這一刻新娘的幸福,我這旁觀者都覺得有些陶醉。街道兩邊是小巷,是不是有人進出。路兩旁隨處可見抓人眼球的建築和古牆,即便是民居,房子旁也有著花草樹木和假山石的點綴,實在是無處不在的蘇州園林。盡管成了文化街,生活還是在繼續,所以看得到遛鳥的老人和在河道裡洗刷的老奶奶。給平江路憑添了一份鮮活。走到白塔東路口處,也有手搖船伺候,坐在上面的游人優哉樂哉。穿過白塔東路,這段的平江路已經不能看到沿街的河道,河道的風景盡被民居所占。街道變得分外的狹小,其間,還有不同的電動車從身邊呼嘯而過,電動車開過總有厚重的顛簸聲,打破了街道的清靜,卻又帶不來活力。兩邊的居民操著吳儂軟語訴說一些生活瑣事,間或有一只小狗爬在主人的腳邊睡覺。他們平靜得看著我經過,也許游人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走到盡頭,就是拙政園所在的東北街了,到那裡,游人熙熙攘攘,也許他們並不知曉,在這樣一條看似平凡的小路裡,竟是別有洞天。我們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因而只能錯過。我也錯過了評彈和昆曲博物館了,再查,方知兩館坐落於中張家巷,在平江路上竟然也沒有任何標識,隱隱露出些風範。也許,只為吸引有心之人吧。事實證明,回頭路走得也不冤枉,即便對評彈和昆曲一無所知的人,也能感受到藝術之美。這段行程的句號,比開篇還要完美。


(處處皆景)



(河道)



(靜)



(牆)



(雙橋)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