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游記

作者: 梁子深圳

導讀夏日炎炎,深圳的烈日讓人望而卻步,廬山的清涼引人心思神往。在網上瀏覽了一下關於廬山的酒店、機票事宜後,我便馬上來到了廬山——這是我曾經夢寐以求的避暑勝地……原來這夢想與現實只是一念之差,只要付諸行動,就馬上可以領略“廬山真面目”了。 廬山上的雲霧和清風,讓人感到無比的愜意和輕松,在悠閑優哉的漫步中,我了解到山腳下有一個白鹿洞書院,它 ...

夏日炎炎,深圳的烈日讓人望而卻步,廬山的清涼引人心思神往。在網上瀏覽了一下關於廬山的酒店、機票事宜後,我便馬上來到了廬山——這是我曾經夢寐以求的避暑勝地……原來這夢想與現實只是一念之差,只要付諸行動,就馬上可以領略“廬山真面目”了。

廬山上的雲霧和清風,讓人感到無比的愜意和輕松,在悠閑優哉的漫步中,我了解到山腳下有一個白鹿洞書院,它與岳麓書院、石鼓書院、應天書院共稱為中國四大書院,而白鹿洞書院又是這四大書院之首,白鹿洞書院更生和興旺更是跟朱熹息息相關,提到了朱熹,我便立刻萌發了前去參觀的想法。因為前一段時間的國學課程中,了解到程朱理學,了解到朱子聞名遐爾的《四書集注》,所以便興致勃勃地下山前往。

白鹿洞原來是唐代李渤讀書的地方,在唐代開始在白鹿洞建學置田,稱為“廬山國學”。到北宋初年,各地設置書院,廬山國學便改為白鹿洞書院。宋代皇帝為白鹿洞書院書題匾額,並頒賜“九經”。朱熹在白鹿洞書院嚴格按照孔孟的儒家教學規範辦學,明文規定了五條《白鹿洞教規》,強調了學習的主要綱目和原則,形成了中國倫理道德、求學、修身、處事、接物的法則。

親臨書院,置身於千年古樹和聖關賢道之地,感受這無井市之喧,有泉石之勝的講學、著書之所。感慨萬千。漫步書院,看到朱熹當年在書院以及附近山泉巨石上的題字:漱石、枕流、聽泉、觀德……,恍惚間我仿佛看到了文人墨客題詩書字以寄情山水的場景。現場重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為學之序,對“言忠信,行篤敬”的遷善修身之道,“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謀其功”的處事之教,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由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說,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儒家思想的精義。

這是一個清靜問學的絕佳境地,我的心中不禁萌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想法。是啊,在這山明水秀,曾經書聲琅琅的書院談經論道,與官場之喧囂、井市之嘈雜、小人之哄鬧,有著天淵之別。

我流連於碑石、殿堂、書閣之間,想像著當年書院的盛況。聆聽貫道的溪流、仰望擎天的古樹、俯瞰靜臥的石階、凝望厚重的石壁……浮想聯翩。這山石樹水,見證了一千多念歷史的變遷,白鹿洞書院的唐存、宋興、元荒、明存、清修。書院有“海內書院第一”的鼎盛時期,也有“講堂寂寞對門松”的荒涼境地。從書院的變化,我看到歷史的璀璨與悲涼。璀璨的是——千年的盛況、聖賢的思想還能透過時間的風塵熠熠生輝,悲涼的是——這一切我們只能緬懷、回憶和追往。

且不論廬山雲霧的溫情、山水的俊秀,僅是這白鹿洞書院歷經滄桑所帶出的氣質,就已經讓我沉迷眷戀。書院承載的、體現的正是中國國學的魅力。在旅途中登山遠眺、極目浩渺,大自然的魅力讓眾生嘆;在旅途中回首凝望、靜思冥想,儒佛道的智慧令國人悟。

一周的旅途歸來,我依然還有身在鵬城、心在廬山的感覺,這是否是我試圖跟中國古代聖賢的智慧鏈接,以籍此尋找到人生新的方向和坐標?

2007年7月27日


精選遊記: 廬山

評論